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

大唐立國二十餘載,其間更是征戰無數,朝中名將如雲,但若要說到出身,大部分的武臣無非也就出自三處。

其一,隨李淵太原起家,立元之功的河東系;其二,大唐得關中,定都長安後,以關隴門閥爲主的關隴系;其三便是山東出身,已李密舊部爲首的瓦崗系,而李恪建議李世民任用的便是山東出身的武臣。

朝中出身瓦崗系的武臣頗多,位處高位的也不少,秦叔寶、程知節、李君羨,但其中文武雙全,堪爲名帥,符合李恪口中所說標準的李世民卻一下子就想到了一人,那便是李績。

李績乃朝中名帥,幾番外戰建功甚巨,又主河東軍政多年,文武雙全,用爲兵部尚書正是妥當。而且其中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李績出身山東豪族,不會買關隴門閥的帳。

李績雖不是李恪心腹,但也可叫李恪信任,李績曾爲李恪舊部,對於李績的政治傾向,李恪清楚地很,李績一向不親近壟斷關西的關隴門閥,主張打壓。

要知道,唐史之上,本該在十五年後,頂着關隴門閥的壓力,力主立武則天爲後的可就是代表軍方的李績,大唐打擊關隴門閥勢力能夠成功,李績功不可沒。

李恪所言,其中所含的寓意太過明顯,就差直接說出“李績”兩個字了,可以說,其實李恪說的不是舉薦的人,而是舉薦李績的理由。

對於李績這個人選,李世民同樣滿意,現在任用的兵部尚書是爲了打壓關隴門閥,遵行國策,在朝中至關緊要,將來多半是要拜相的。這個人實力、名望不止是缺一不可,更重要的是還要能爲君王所用。

如果說現在的太子還是李承乾或是本該有機會成爲儲君的李治,李世民也許會有幾分猶疑,畢竟李績可不是人人都能壓地住,用得了的,但李恪卻足以叫李世民放心,畢竟李績本就是李恪部下,在北伐之戰中李恪用地同樣順手。

次日,李世民下旨,準長孫無忌所奏,準其辭去兵部尚書之職,轉拜特進,而以李績爲兵部尚書,即日自幷州還京任職。

兵部尚書,別稱大司馬,掌國中軍務,在朝廷主張打壓關隴門閥的當口,朝中突然出現了兵部尚書這麼大的人員變動,換上的還是和關隴門閥不對路子的李績,其中用意不言自明,聖旨一下,滿朝上下頓時譁然。

但這也才僅僅只是開始,更重要的安排還在後面,就在李績奉皇命還京就職後,便有給事中張玄素上表,爲彰顯朝中武臣擢選之明,請開武舉。

武舉這個詞對時人而言還是新鮮地很,但要理解其中意思卻不難,顧名思義自然就是和科舉相類,只不過科舉選的是文官,而武舉選的是武臣罷了。

如果說此前遣蘇定方爲涼州都督是在試探關隴門閥態度的話,那武舉就是直接要分了他們的利益。這不止是爲了大唐的長治久安,也是對關隴門閥挑釁皇權赤裸裸,毫不掩飾的反擊和報復。

張玄素的奏本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所有人都知道,關隴門閥興盛百餘年,虎踞關西,現在他們面對的最大的挑戰來了。

以往各朝各代打壓關隴門閥,無非就是清肅府軍,安插武官,這些關隴門閥都是可以排擠的,但這一次不同,這一次朝廷是要從武官選拔這個根子上將關隴門閥在府軍中的勢力連根斬除。

長安城,東宮,光天殿。

“末將李績,拜見太子。”新任兵部尚書、英國公李績站在殿中,對李恪拜道。

李恪看着站在身前的李績,起身笑道:“大司馬來了,可着實是稀客啊。”

大司馬乃兵部尚書的敬稱,論輩分李績和李恪的叔父們平輩論稱,李恪喚李績一聲大司馬並無不妥。

不過李績在李世民和李恪的面前一向自持頗低,李績聞言,忙道:“太子這麼說可是折煞末將了,末將也算是太子門下,太子喚末將一聲表字便算是親近了。”

李恪經略北地時,李恪爲幷州大都督,李績爲麾下長史,說李績是李恪的門下雖有些牽強,但卻是也說地過去。

李績的性情李恪是知道的,李恪聞言也順着李績的話問道:“那懋功今日來此所爲何意?”

李績回道:“末將剛自宮中來,陛下交代末將就任前先來東宮拜見太子,面聽聆訓。”

武舉和打壓關隴門閥的事情是李恪提的,而這個兵部尚書走馬上任的第一要務就是此事,李世民要李績在上任前來見李恪也是應當。

李恪想了想道:“懋功乃國中名帥,人人敬重,所謂聆訓之說本宮萬不敢當,可能有幾句話還是要跟懋功提及的。”

李績道:“太子但請吩咐。”

李恪道:“你是即將走馬上任的兵部尚書,是父皇臂膀,也是本宮昔日愛將,本宮不怕跟你交個底,父皇下旨命兵部在禁軍中先行武舉制,最終的目的還是在隴右,這想必你是能猜得到的。”

“此事在朝中多有風傳,末將也有所耳聞。”李績應了一聲,對李恪道。

李世民削弱關隴門閥之意不是秘密,朝中上下早已盡皆知曉,這也是此番政事堂會如此快速地通過武舉之議的緣故。

李恪對李績道:“不錯,正因如此,所以待日後兵部組織禁軍武舉時你務必要記住一事,武舉之選務必不拘出身,本宮就是要借禁軍武舉給天下人,尤其是關隴兒郎打個樣。”

朝廷在禁軍中先行武舉制,最終的目的是爲了在關隴推行此事,打破關隴門閥對府軍官職的壟斷,而府軍中與關隴門閥子弟相爭的自然就是出身尋常的關隴兒郎,李恪就是要關隴兒郎看到朝廷在武舉中擇能而用的決心,爲將來早做準備。

李恪的意思李績也很清楚,但要做到這一點卻並不容易,科舉出自前隋,已行百年,至今爲止,每歲錄用的官員中仍舊是已世家子弟爲重,武舉想要做到不拘出身又談何容易,其中的阻力也不言自明。

李績聽着李恪的話面露了些許的難色,李恪看着李績的模樣也知道李績的顧慮。

李恪道:“此事你只管去做,朝廷削弱關隴門閥在府軍之勢已是必然,你不必太多顧慮,你的身後便是本宮,本宮處置不了的還有父皇,此事你絕沒有馬虎的餘地。”

“諾!”李恪說着,話也漸漸有些重了,李績聞言,也不敢再猶疑,當即應了下來。

第五章 玄都觀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四章 陰山下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四十章 定儲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四十章 墜馬第一章 玄武門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十九章 醉客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七章 命格第八章 婚成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十五章 定親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七章 武家女第十七章 反常第五章 射花燈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十五章 定親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四章 面聖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五章 引薦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十三章 召見第七十章 騙鉞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八章 山路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七章 和親第十五章 拒婚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