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

如果說此前關隴門閥在涼州、在長安與李恪和東宮爲難的話,那麼現在,李恪的反擊的來了。

門閥之於朝局,無非就是文武兩途,山東和江南世家走的都是文路,而關隴門閥便是武路,關隴門閥所重,便在府軍,若是沒有了在府軍中的影響力,這些關隴門閥便等於折了一隻胳膊,只剩下半條命了。

當然了,這件事情干係太大,背後牽扯太多,李恪身爲大唐太子,輕易是不會親自動手的,更不會貿然行事,他要先同李世民議定此事,拿出一個合理的章程來。

“恪兒,這個是你的意思?”李世民看着李恪送上的關於實行武舉的草案,對李恪問道。

李恪回道:“這是兒臣在涼州想到的法子,關隴門閥之所以爲朝廷心腹大患,便是因爲他對關西府軍的掌控。我大唐關西府軍,八成以上武官出自關隴門閥,所以他們才能如此勢大,若是行科舉之制,將關隴系武臣降到五成甚至三成以下,那關隴門閥又何足爲憂。”

李恪所言也正有道理,如今漠北已定,大唐的重點便在吐蕃和西域之上,故而關西府軍便顯得極爲重要,而在關西府軍中,校尉及以上武臣大半都是關隴門閥的人,李世民和李恪對他們豈能不擔心。

但若是能如李恪所言,通過武舉的法子,降低關隴門閥子弟在府軍中的掌握力,降到半數之下,憑藉李世民和李恪的威望,朝廷便可全掌府軍。而沒了對府軍掌控的關隴門閥便無異於沒了爪牙的猛虎,不爲大患。

李世民想了想道:“恪兒所言極是,但爲父以爲武舉之事也不可急於一時,畢竟此事背後干係太大,若是逼地緊了,只怕那些人狗急跳牆,於西北安穩不利。”

現在的西北,西域未開,西突厥未定,大唐和吐蕃之間的所謂和平更是流於表面,大唐朝堂需要一個安穩的西域,若是此事急於開武舉之事,鬧得關隴門閥上躥下跳,恐怕於國不利。

李恪道:“父皇說的是,此事兒臣也有思量,正如父皇所言,此事幹系重大,不可急着去做,但也正是因爲關係重大,更不可不做,兒臣以爲只需由輕及重,循序漸進便好。”

打壓關隴門閥是既定國策,不可變更,而行武舉便是從根本上削弱了關隴門閥,無疑是最好的法子,行武舉之制雖然有可能會逼的關隴門閥狗急跳牆,但也不可不行。

畢竟大唐開國不過二十餘載,現在的大唐軍中武臣大部分都是李世民的心腹,李世民還鎮得住他們,乘着此時動手必定好過拖到以後。

李恪既然說了循序漸進之事,自然就有循序漸進的法子,想來也是早有準備了,李世民對李恪問道:“恪兒可有什麼章程?”

李恪不假思索地回道:“先在禁軍中行武舉之策,而後東南和山南的內州軍府,再後北地,最後再動西北。”

先動禁軍,再動東南、北地,最後纔是西北,這樣的順序也是李恪思慮了許久後才定下的,禁軍位處長安,李世民對禁軍有着絕對的掌控力,在禁軍中行武舉制絕不會有任何的阻力。

至於東南處內州,軍府不盛,而且李恪曾爲揚州大都督,掌東南軍事數載,在東南推行武舉制也不會太難,北地也是一樣。

待大唐餘者盡皆如此,到時再在西北行武舉制,朝廷就已經做好了足夠的準備和試驗,關隴門閥也不會覺着突兀,自然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李世民一邊掂量着李恪的話,一邊緩緩地點頭道:“恪兒所言輕重得宜,不失老成,甚合爲父之意,便按你說的辦。”

李恪見李世民應了下來,便道:“過幾日便是朝會,那兒臣這就安排此事。”

李世民想了想,擺了擺手道:“此事不必你動手,由朕安排人來出面,然後先過政事堂,再放在朝堂之上佈告此事。”

此事背後牽扯的利益太多,若是由東宮出面難免會開罪太多的人,故而李世民有此一言,也是爲了迴護李恪和東宮。而由李世民遣人出面稟奏此事,而後再經由政事堂議事,先過宰相這一關,後面自然就容易。

“兒臣謝父皇迴護之情”李恪聞言,當即應了下來。

由東宮出面與否,於結果影響不大,最大的差距就是這份功勞記在誰的頭上,而李恪已爲太子,將來的大唐君王,這個點功勞對於李恪而言早已經無足輕重了。

既然提及了打壓關隴門閥之事,自然也繞不過關隴門閥中權位最盛的長孫家,李世民和李恪又說了會兒,李世民突然自桌案上拿起了一封奏疏,遞到了李恪的手中,對李恪道:“這是長孫無忌今日早間遞來請辭兵部尚書的奏本,你先看看。”

“什麼?長孫司空請辭了?”

李恪驚訝地自李世民手中接過長孫無忌的奏本,展開看了幾眼,先是一愣,起初有些訝異,但只稍稍思慮後也就明白了過來。

長孫無忌這是表態,也是在避禍,李世民要動關隴門閥,首動府軍,而府軍又和兵部相干,長孫無忌在這個時候請辭兵部尚書,既是在自保,也是在給李世民動關隴門閥提供便利,而且長孫無忌所爲也正印證了他和李恪說過的有意隱退的話。

長孫無忌若是辭去了兵部尚書之位,那他身上剩下的就只是一個司空的虛職,確也有些隱退的意思了。

李恪問道:“此事父皇的意思呢?”

李世民回道:“爲父欲准此事,將輔機轉爲特進,參議朝事,只是這後面的兵部尚書人選卻有些麻煩。”

繼長孫無忌爲兵部尚書的人是要準備主持武舉的,武舉干係重大,李世民自也是萬分謹慎,對兵部尚書的人選更是看得極重。

李恪想了想,回道:“兒臣以爲兵部尚書當選一個武將出身,又多有謀略的山東人。”

山東人不會買關隴門閥的掌,而武將行事果厲,也有足夠的膽魄,至於兵部尚書更是文職,自然也離不開謀略了。

李世民聽着李恪的話,深以爲然地點了點頭,緊接着就想到了一個合適的人選。

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十九章 尋機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六十章 密信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九章 拒親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七十章 雍王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十三章 南下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九章 拒親第七十章 騙鉞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二十章 回京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五章 夜襲第十章 落雕弓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十三章 誤會第十二章 敲打第十章 校場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十三章 誤會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