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

在魏王李泰門下,官職最高的有兩人,一爲魏王師、禮部尚書王珪,二爲御史大夫韋挺。

在旁人看來,王珪和韋挺自然就是魏王李泰的肱骨之臣了,若要對付魏王,斬其手足,首選的也是先對付他們兩人,但李恪的想法卻不同,在李恪的眼中,還有一人比他們兩人還要更加緊要,此人便是時任黃門侍郎的劉洎。

黃門侍郎,官正四品上,門下省首官侍中的佐貳官,若論依官制而論,黃門侍郎和中書省的中書侍郎,尚書省的左右丞份屬同列,亦在天子近臣之列,劉洎能走到這一步,既是李泰推舉,也是他自己的才幹。

但名義上黃門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雖份屬同列,但中書侍郎在宰相之列,黃門侍郎和左右丞卻不在其中,難以相較。

在李恪看來,王珪已然年邁,這些年身子骨也不甚爽利,只怕是相距大限也沒有幾年了,對於這樣的垂暮老臣李恪不想動,輕易也不會動。

至於韋挺,雖官拜御史大夫,執掌御史臺,也算是位高權重,但其人才略雖佳,資歷也深,但行事卻不夠果決,少了幾分膽魄,在御史臺威望也不足,不爲大患。

但劉洎就不同了,劉洎年不過四旬出頭,正當盛年,而且無論才華、膽魄俱是上上之選,在李恪看來,劉洎纔是李泰爪牙中最是鋒利的一個,只要叫李泰失去了劉洎,那便等於是斷了李泰一臂。

於是就在次日,李恪下令,於東宮傳召劉洎。

東宮,光天殿,內殿。

李恪正在殿上端坐,神色如常,而在殿中,黃門侍郎劉洎正才方至殿中。

“臣黃門侍郎劉洎,拜見太子。”劉洎跟着東宮的侍者進入殿中,對殿上的李恪拜道。

李恪先是擺了擺手,示意殿中的侍者退下,而後對劉洎道:“劉侍郎到了,快快請起落座。”

“臣謝太子。”劉洎道了聲謝,起身到一旁坐下了。

待劉洎坐定,李恪當先開口問道:“本宮上次見劉侍郎是在何時,劉侍郎可還記得?”

劉洎如實回道:“是在貞觀八年,太子大婚的時候。”

李恪聞言,點了點頭,似乎又想了起來,對劉洎道:“貞觀八年,本宮和太子妃大婚之日,劉侍郎當時應當是和四郎同來的吧。”

李恪口中的四郎便是魏王李泰,劉洎曾爲李泰門下,故而和李泰同往,這事本也無甚大礙,但李恪在這個時候突然提及此事,劉洎便有些不安了。

以往李恪爲楚王,李泰爲魏王,劉洎相助李泰奪嫡,與李恪爲難,而如今李恪已爲太子,魏王在奪嫡之爭中便算是敗了。劉洎也不知李恪爲何突然提及此事。

劉洎小心地回道:“太子好記性,臣正是和魏王同至。”

李恪看着劉洎謹慎的模樣,問道:“彼時劉侍郎在楚王府見本宮時,可曾想過會有今日在東宮重逢之景?”

李恪突然傳召劉洎來此,所謂何事劉洎確實不知,但劉洎爲李泰門下,向與李恪不和,李恪突然傳見劉洎,又問及此事,總歸不會是爲了和他閒話家常的。

劉洎倒也有幾分心氣,眼下勢不如人,也沒有分毫的慌張,不卑不亢地回道:“世事變遷無常,向來如此,就是擱在三個月前,誰又能有想到今日之事。”

“哈哈,劉侍郎所言在理。”李恪聽着劉洎的話,竟突然笑了出來。

若是劉洎面對李恪戰戰巍巍,抑或是刻意討好,李恪反倒會輕視他幾分,但如今劉洎如此姿態,也不枉爲名臣之稱了。

李恪問道:“今日本宮特在東宮傳見劉侍郎,劉侍郎可能猜到是爲何事?”

劉洎回道:“臣不知,還望太子示下。”

李恪道:“本王胞弟樑王李愔轉拜夏州都督,外鎮在即,本宮想爲他擇一賢良耿介之臣輔弼,思來想去,滿朝文武便以劉侍郎最是合適,不知劉侍郎可願屈就?”

聽着李恪之言,劉洎慢慢地也明白了李恪的目的,樑王李愔奉旨轉拜夏州都督,不日之官,李恪要劉洎入樑王府爲官,自然就要隨李愔前往夏州,這是要將劉洎調出朝堂,調出權力中心啊。

劉洎道:“啓稟太子,若是臣所記未差的話,陛下似是已經命了劉蘭爲樑王府長史,臣再去了恐怕不妥吧。”

樑王府長史官拜四品,劉洎現仍的黃門侍郎亦拜四品,品級上而言並無不妥,只是李世民早有命,着劉蘭爲樑王府長史,輔弼府事,李恪再要劉洎去樑王府實在是壞了規矩。

李恪笑道:“一個樑王府自然不會有兩個長史,本宮舉薦劉侍郎的官職的是樑王傅。”

劉洎聽着李恪的話,一下子愣在了當場,樑王傅官從三品上,比起正四品上的黃門侍郎整整高了兩級,這對於劉洎而言還能算是打壓嗎?若是打壓,這代價未免也高了些吧。

劉洎在門下省爲官,爲黃門侍郎,是爲宰相侍中的佐貳官,若是能再上一步,便可位列宰輔了,故而黃門侍郎又有儲相之稱,就官職緊要而言,他外調至地方,哪怕是爲從三品的上州刺史,也算是貶謫了。

但自黃門侍郎到門下侍中看似雖只一步之遙,但這一步又豈是簡單的,多少人走了一輩子都不曾走完這一步,他劉洎又談何容易。

李恪笑道:“阿弟李愔年少,他獨自外放,本宮和母妃都不甚放心,劉侍郎學富五車,章疏切直,無論文采、品行都爲上上之選,堪爲師長,必能好生教導阿弟,本宮在長安也不必憂心。”

劉洎問道:“此事太子已經向陛下提及了嗎?”

李恪搖了搖頭道:“此事本宮還未同父皇提及,畢竟樑王傅是一閒職,論權勢是遠不及黃門侍郎的,本王還想知道劉侍郎自己的意思,若是劉侍郎自己不願,本宮又何必強人所難?”

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十三章 盛會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七章 武家女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三十章 圈套第九章 拒親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十四章 拉攏第一章 接風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三章 奏對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十五章 拒婚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七章 和親第二十章 回京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四章 陰山下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六章 加註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章 定儲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三十章 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