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方季長

大唐地方州郡,凡滿四萬戶者爲上州,宋州戶數九萬,在十望州之列,自也屬上州。

上州刺史,官居從三品,地方大員,更遑論宋州還是連通中原與淮南兩地的水路要塞了,能在此處爲官的也絕非泛泛之輩。

方季長出自丹陽名門,爲東漢名臣方儲之後,昔年虎牢之戰後棄暗投明,爲大唐臣子,封歙縣子,初在河北任官,後又累功轉任宋州刺史,至今已是三載。

方季長其人,比李恪想象的還要年邁一些,大唐立國不過十餘載,凡地方大吏,多有原於軍中任文書要職,而後轉任的,故而年歲大多也就在四旬上下,年富力強,鮮少有過了五旬的,但李恪看着方季長,一眼見得的便是滿頭銀灰相間的頭髮,恐怕已過了六旬了。

李恪雖爲東南首官,但此前因治淮水的緣故,他所熟知的大多是淮北和山東一代的地方官員,對於宋州的方季長,卻只是聽過一個名字,今日當面見得一個鬚髮半白的老者,倒還有幾分訝異。

“臣宋州刺史方季長拜見楚王殿下,殿下駕臨臣未能遠迎,還望勿怪。”宋州刺史府衙正廳內,李恪正在廳中等候,方季長連忙走了進來,對李恪俯身拜道。

李恪微微擡手,虛扶起了方季長,道:“今日是本王貿然來此,與方刺史無干,方刺史請起。”

“謝殿下。”方季長道了聲謝,站起了身子。

方季長起身後,在李恪身旁坐下,對李恪問道:“今日殿下駕臨,卻不知有何吩咐?”

李恪道:“本王奉父皇之命南下,途徑宋州,本是想着進城稍作休整便走,可卻遇到了一件趣事,特來向方刺史討教。”

方季長爲官多年,也深諳其道,當“討教”二字自李恪口中說出時,方季長的心中頓時咯噔一下,心知必是何處惹惱了李恪,纔是如此。

方季長忙道:“還請殿下賜教。”

李恪笑了一聲,問道:“本王此番進城,爲了見得方刺史一面,可還納了二十貫錢,你說此事是不是有趣地緊。”

李恪貴爲親王,以上拜下,哪還有納了銀子才能見得的道理,莫說是李恪了,方季長身爲宋州主政官,就算是尋常百姓求見本也不該如此,方季長聽了李恪的話,心中一驚。

方季長聞言,起初只當是李恪到了刺史府外,並未表露身份,而刺史府的門子又拿尊坐大,故而如此,連忙問道:“可是府中那個不開眼的輕慢了殿下,臣即刻整治。”

李恪搖了搖頭道:“貴府之人勉強倒也還算規矩,不曾輕慢本王,本王說的是睢陽渡口。”

“睢陽渡口?不知睢陽渡口有何事,還望殿下明示。”方季長不解地問道。

李恪道:“本王此番南下,所乘之船乃揚州大都督府的官船,本王方纔在睢陽渡口可是聽了,凡揚州船隻進靠睢陽渡,停岸半日的,需納錢二十貫才得進城,本王不知這是何規矩,但想着入鄉隨俗,便就納了。”

李恪說着,並未動怒,臉上反倒掛着一絲輕笑,可就是這一絲輕笑,卻看得方季長心底發寒。

方季長雖在地方,但對京中的情況卻也頗爲熟悉,尤其是眼前的這位楚王殿下,便更是如此了。

李恪能輕而易舉地攪動朝中風雲,小小的一個宋州城便更不在話下。

方季長生怕李恪生怒,忙解釋道:“納錢之事,臣着實不知,臣即刻命人去查,將首禍之人緝拿歸案,從重治罪,嚴懲不貸。”

李恪身爲親王,自是家資豪富,區區二十貫他絕不會看在眼中,方季長以爲李恪登門,是因這生事之人。

不過方季長如何能揣度到李恪的心思,李恪親自登門可不是爲了將人治罪,若只是爲渡口之上的一個役夫,還不足叫李恪來此,費上這般口舌,李恪看重的是睢陽渡口,是揚州漕行打開整個河南水運的機會。

“哼!”

李恪輕哼了一聲,對方季長道:“本王聽聞,這睢陽渡口之人收受銀錢,可不是擅自爲之,而是奉了宋州府衙之令,此事難不成方刺史不知嗎?”

聽得李恪一聲輕哼,方季長的心中猛地一顫,且不論他方季長知否渡口收繳揚州來船銀錢之事,光是聽着李恪的意思,便大有問罪方季長的意思。

方季長忙起身道:“臣惶恐,不知殿下之意。”

李恪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方刺史身爲宋州首官,奉父皇之命牧守一方,也當知大唐律例。本王也入朝堂多年,可從未聽聞有什麼專收揚州停岸耗費的賦稅。本王進出皇宮尚且自如,可要進這睢陽城可卻不易,卻不知睢陽可還在我大唐治下啊?”

李恪之言方落,方季長頓時臉色難看了起來,若是方纔李恪的話還留有幾分客氣,現在李恪所言,可就是在誅心了。李恪所言若是傳入了朝中,到時少不得御史上書彈劾於他。

方季長解釋道:“殿下嚴重了,臣萬無此意,只是此事臣着實不知,此前也從未聽聞。”

李恪聞言,倒是笑了出來,問道:“聽方刺史的意思,莫不是以爲本王在誆騙於你了?”

方季長回道:“臣不敢。”

李恪擺了擺手,李恪身後的王玄策便知李恪之意,從袖中取出了一張供紙,對方季長道:“此乃方纔殿下命人錄下的口供,此事前因後果均以講明,方刺史看了便是。”

方季長自王玄策手中接過了供紙,仔細地看了起來,片刻後,眉頭微微皺了起來。

以李恪的身份,若是不想納這二十貫錢,亦或是覺得頗不妥當,李恪大可命人一聲通傳,就算他這個宋州刺史親自去一趟,率州中官吏將李恪迎進城,也是應有之意。

可李恪卻並未傳方季長出城見駕,而是不聲不響地納了錢,而後命人錄下了口供,到了這州衙中問罪來了。

方季長慢慢地覺出了李恪今日來意不善,似乎是有意在尋他的麻煩。

李恪雖貴爲親王,但到底還是少年,方季長又豈會甘願被李恪輕易拿捏地這般死。

方季長把手中的供詞遞到了李恪的手中,回道:“既是如此,臣自當將此事上呈吏部,請吏部定奪,若是此事屬實,卻系府衙官吏所爲,臣自當擔連責之罪。”

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五章 射花燈第八章 鞠文泰第四十章 定儲第五章 射花燈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四章 陰山下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十六章 質子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六章 拜府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七章 武家女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一章 朝覲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十九章 夏乏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八章 惡陽嶺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五十章 相爭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一章 擇師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六章 佯攻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十三章 歸寧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十五章 拒婚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六章 加註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五章 夜襲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十九章 鹽行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十八章 山路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