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

兩日後,李恪的官船才過了楚州,宋州那邊已經有了消息,方季長命人連夜便命人將消息傳了過來,送到了李恪的官船之上。

“殿下,睢陽渡口的事情有眉目了。”李恪正在船中歇息,王玄策拿着剛剛接到的消息,到了李恪的船艙之中,對李恪道。

李恪聞言,擡了擡手,示意王玄策在自己的身前坐下,問道:“說來聽聽。”

王玄策在李恪的身前坐下,道:“專收揚州商船岸稅之事是宋州府衙市令署下的文。”

李恪問道:“揚州商船與宋州市令署何干,此事之後必有旁人推波助瀾,這背後之人可曾查了出來?”

王玄策回道:“殿下所言極是,依着咱們自己查出來的結果,宋州市令署此行當是與揚、洛兩地船行之爭有關。”

“說來聽聽。”李恪接着問道。

王玄策回道:“自打隋末大運河修成,洛州與揚州便分爲南北水運要塞,互爲倚重,揚州船行在北邊的通濟渠、永濟渠行船也是有的,洛陽船行在邗溝和江南河行船亦不少見,算是互有交互。

可自打去歲殿下建揚州漕行,一整揚州及周邊州縣船行、渡口以來,整個揚州船行化零爲整,無論出埠、進埠的買賣,但過揚州,均由揚州船行轉運,洛州船行損失頗大。洛州船行爲與揚州船行相抗,這纔想出了這個法子,勾結宋州市令署,專收揚州商船岸稅。”

李恪聽了王玄策的話,頓時明白了過來。難怪宋州市令署專收揚州來船的岸稅,原來竟是因這般緣故。

去歲歲中,在李恪力促之下,揚州漕行成立,整個揚州的船行盡數整合於一處,本就實力龐大,再加之李恪的暗中扶持,不過區區半年時間,偌大的揚州,所有的水路轉運買賣已經被揚州船行專斷了個乾淨,旁人跟進插不進手來。

揚州是勾連邗溝和江南河的要塞,揚州一斷,整個東南的買賣都不復爲洛州船行所有,洛州船行自是損失慘重。

也是爲了對付揚州漕行,洛州的船行這纔想出了這樣的法子,揚州漕行斷了揚州,他們便斷了宋州,宋州地處緊要,扼守淮南咽喉,只要宋州的睢陽渡口不準揚州船隻靠岸,揚州船隻便無從北上,也算是扳回了一城。

只可惜洛州船行雖然打得好算盤,但無奈遇上了李恪,李恪威逼方季長就範,甚至還在睢陽渡口專闢一處交由揚州,這樣一來,宋州非但沒有卡住揚州漕行的路,反倒成了揚州漕行在河南的一塊飛地,當了揚州漕行闖進河南的跳板。

李恪問道:“可查清楚了?此事背後有否魏王府或洛州大都督府參與其中?”

若只是洛州的船行,李恪自然不看在眼中,招惹了便也就招惹了,還犯不到李恪的身上,但若此事之後有李泰的影子,那李恪便需得多幾分謹慎了,行事也需仔細一些。

不過王玄策笑了笑,卻道:“殿下以爲以魏王的性子,會參與此事嗎?”

李恪聞言,先是一愣,緊接着便笑了出來。

王玄策所言雖然直白了些,但也頗有道理,李恪從武,而李泰從文,李泰雖掛了洛州大都督和左武候大將軍之職,卻不之官,反倒熱衷於每日窩在府中,與那些文士著書立志,而也是正因如此,李泰也頗得主文的山東世家青睞。

李泰與李恪全然不同,李恪海乃百川,凡可用者、當用者,盡數納入囊中,而李泰以文自詡,又揚言要做那一代文宗,所用者多是大儒,亦或是世家名門子弟,又豈會和地方上的那些三教九流之輩廝混。

王玄策接着道:“府中人探出消息,此事當與洛陽小平津渡口的孟家船行有關。”

“孟家船行?這孟家船行是什麼底細?”李恪聽到了一個陌生的名字,眉頭微皺着問道。

王玄策道:“孟家船行也算是洛陽地方勢力,洛陽有孟家、鄧家兩大船行,這兩家分掌洛陽最大的兩處渡口:小平津渡口和孟津渡口,孟家船行在小平津,主通濟渠,轉運河南,鄧家船行在孟津,主永濟渠,轉運河北,各有劃分。”

李恪聞言,道:“如此說來這孟家船行在洛陽還頗有幾分勢力了。”

王玄策回道:“不錯,孟家做水上轉運買賣已是做了第二代人了,在洛陽地方頗有勢力,就算是水署衙門的人見了,也需讓着三分。此番揚州的買賣被漕行盡斷,孟家船行損失最重,這纔有了此事。”

李恪手指節在船艙的船璧之上輕叩了幾聲,問道:“偌大的東都,總不能就這兩家船行吧。”

王玄策道:“洛陽船行十餘家,倒是不少,只是大多依附於孟家和鄧家而生,難成氣候。”

李恪想了想,笑道:“這倒也無妨,所謂‘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只要能叫他們看得到利,自然能要他們爲本王所用。”

王玄策聽得李恪的話,問道:“殿下可是欲借揚州漕行對孟家船行下手?”

李恪點了點頭道:“不錯,整合揚州船行,隔斷淮南絕非本王之意,本王要的是借揚州漕行壟斷整個運河的水路轉運。洛陽地處要衝,本王自然要將洛陽水運納入麾下。”

李恪有意借運河水運,進而挾控兩都,以控兩都鹽、糧豐缺與否,洛陽正在運河正中,李恪自然要將洛陽水運拿下。

李恪心中正在盤算着此事,又想起了宋州的方季長,於是對王玄策問道:“先生方季長那邊怎麼辦?可要知會一聲,借他的手來對付船行?”

王玄策想了想,搖頭道:“此事倒是不必,一來揚州漕行的事情殿下不宜在明面上插手太過,二來這方季長年邁,行事恐也不妥,他只想做個糊塗官,便由他糊塗去罷。”

李恪聞言,笑道:“如此也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方季長其人本王也信不過,便罷了吧,此事還是有揚州漕行自行出面纔是。”

王玄策贊同道:“殿下所言極是,不過此事宜早不宜遲,殿下還需儘快。”

李恪道:“不錯,你安排一下,本王到了揚州後便要見漕行的三位主事。”

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四章 陰山下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章 李世民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五章 夜襲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七章 命格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六章 石室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五章 玄都觀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十七章 急招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三章 靈州軍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一章 朝覲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十五章 拒婚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六章 加註第六章 加註第一章 定帥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