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

揚州,位列大唐上州之一,自漢始,便爲東南衝要,水路通衢,位置之緊要,除東西兩都外,無出其上者,甚至就連大唐龍興之地太原,也可以與之一較。

揚州下轄江都、六合、海陵、高郵四縣,其中一縣每歲所納之稅賦便及得上一個下州諸縣之和,揚州富庶,有此可見一般。

“殿下何等偏愛揚州,昨日還是一臉沉鬱,今日揚州將至,竟也漸漸展笑了。”大船上李恪臨時所設的書房之中,王玄策入內,看着李恪捧着書,嘴噙笑意,臉色比之剛自山陽縣衙出來那兩日緩和上許多,於是笑道。

如今雖是大唐開國之初,那些堪稱天縱之才的盛唐詩人雖還未出世,也尚沒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這樣的絕句爲揚州出聲,但古揚州繁盛之名,李恪前世今生聽了不知多少,揚州在前,李恪豈會無動於衷。

李恪見王玄策入內,放下了手中的書冊,推來了身後的舷窗,看着運河兩岸的揚州大好風光,笑道:“先生豈不聞陳郡殷芸‘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之語,揚州富庶華美,有江都之名,傳聞更是不在兩都之下,本王既來了,豈能滿心儘想那煩心之事,置滿眼風華於不顧啊。更何況,本王封在揚州,與本王而言,揚州便是算個半個故里,本王豈能不加偏愛。”

李恪封楚王,封地便在揚州,若是李恪爲王,其子孫之國不除,揚州便可算其後的半個祖籍了,故而李恪之言倒也有些道理。

王玄策道:“臣少時遊學江淮,也曾數過揚州,至今雖已過十載,但揚州舊景卻仍歷歷在目,揚州確爲當世之勝。”

李恪聞言,點了點頭,起身推門走出了船艙,深吸了一口氣,看着遠處碼頭上依稀可見,來回攢動的人影,對王玄策道:“揚州自是佳絕之處,若非如此,煬帝也不會三下揚州,欲長居此處,不返長安了。”

隋煬帝初封晉王,起自揚州,後因平陳之功而得文帝青眼,登帝位之後更是三下揚州,最後甚至也死在了揚州,他對揚州的鐘愛,自不必多言。

王玄策道:“煬帝對揚州之好確實異乎尋常,其一下揚州,爲衣錦還鄉,二下揚州,爲巡武天下,三下揚州卻已銳氣全失,不過南下避禍,自欺欺人而已。”

李恪聽了王玄策的話,看着王玄策一本正經的模樣,已經知道了王玄策的意思,他所言雖只提及煬帝,但他知道,王玄策之言多半也是在藉故勸今,要他恪守初心,莫要沉迷於揚州繁華,忘了南下本意。

李恪道:“先生放心,本王南下不過是暫避長安城中鋒芒而已,早晚必當回京。這揚州雖是溫柔鄉,卻也是英雄冢,李恪絕不敢沉溺其中。”

李恪之言已然如此,王玄策爲人臣的又還有什麼好去擔憂的,王玄策聽了李恪的話,看着李恪宛如星辰般的眼睛,笑了出來。

王玄策轉而問道:“殿下,揚州將至,可要先行命人前往揚州衙門傳告,命一應州縣官員趕來迎駕。”

李恪官拜揚州大都督,東南十六州之首官,李恪行抵揚州,依例他們自當相迎,這不止是面子上的排場,更是李恪要給他們下的規矩,要他們知道,誰纔是他們的上官,誰纔是真正的揚州之主,此事絕不容馬虎。

可就當李恪聽了王玄策的話,正想着該不該命人先行進城傳告的時候,船離碼頭靠的更近了。他擡頭仔細一看,發現了碼頭上原本來回攢動的人羣竟不是擡着船貨的腳伕,而是在久候多時的揚州上下官員。

李恪指着碼頭上站着的揚州官員,對王玄策道:“倒是不必先生操心了,他們竟已到了。”

李恪常年習武,自然耳目聰穎,遠遠地看見了碼頭上的場景。王玄策聽了李恪的話,也循着李恪所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碼頭之上已經密密麻麻地站了許多人,而其中領頭的一人便是一身紫色官服,正束手直立於碼頭之上。

揚州雖是上州,但能着紫色,三品及以上的官員卻不多,除了封於揚州的王侯之外,便只有揚州刺史賀休了。

“殿下此次乃是簡行南下,賀休如何得知殿下將抵揚州的,竟已早早在此等候了。”王玄策看着已在碼頭等着的賀休,眉頭微皺地問道。

李恪擡頭看着視線中尚顯地有些模糊的賀休,眼中也閃過一絲疑慮之色。

李恪雖是簡行南下,但知道他南下消息的人卻不少,魏王府長史張元素,楚州刺史方安等人對他的行蹤都頗爲了解。

李恪身爲揚州大都督,揚州首官,更在刺史之上,若是說賀休一路專程命人查探他的消息,李恪倒也不會生怒,畢竟得知上峰將至,賀休謹慎些,免於失禮也是應該的,可李恪擔憂卻不是這個,他擔憂的而是自己南下的消息是否是魏王府那邊傳於賀休的。

武德九年,李泰與李恪一同封王,彼時李恪爲蜀王,而李泰爲越王。

在李恪自草原南下回京之前,李泰也做了四載的揚州大都督,雖也未之官,但畢竟有下屬臣僚在此,在揚州自然還殘有幾分勢力,李恪哪知這賀休是不是李泰的人。

這若是賀休也是李泰的人,以他對揚州上下人脈的熟稔,李恪在短時間內想有大作爲,恐非易事。

李恪對王玄策問道:“你可知賀休其人?”

李恪尚未傳告,賀休便出現在了此處,李恪的顧慮王玄策自然知曉。

而王玄策既知李恪南下,身爲李恪文武臂膀,王玄策也早有準備,揚州乃至整個淮南道上下官屬他都已摸地清清楚楚。

王玄策對李恪回道:“賀休此人出自廣平賀氏,已武陟縣縣丞入仕,武德中擢海陵縣令,後右遷揚州刺史,他爲揚州刺史也不過貞觀五年的事情。”

貞觀五年,李恪已爲揚州大都督,而李泰早已移督洛陽,賀休能升任揚州刺史未必便是受了李泰之助。

李恪初到揚州,也不欲過早樹敵,於是對王玄策道:“賀休其人,能在短短十年內連升數級,拜揚州刺史,自有其過人之處,此人如何,是敵是友,待本王到了揚州後再做區處,眼下我們且先應付過去再說。”

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五章 侯君集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六章 岑長倩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四章 易爵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十六章 殺機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六章 佯攻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三十章 破陣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四十章 墜馬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九章 飲酒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五章 侯君集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一章 定帥第五章 夜襲第二章 將行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一章 收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