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

無論是李越,還是這山陽縣尉,在李恪的眼中都是小角色,算不得什麼,是生,是死,李恪都不甚在乎,而李恪初來乍到,倒也不願殺人,故而李恪也沒想要了他們的性命。

知道了李恪的意思,方安給的交代也很直白,李越杖三十,刑獄十載,縣尉奪官去職,流配嶺南,終生不得回返。

方安雖依李恪之意,未曾要了他們的性命,不過卻也比死好不了幾分了,結結實實的三十杖下去,李越下半輩子走路是難了,十載的牢獄之災過後,能否活着出來也是未知,而縣尉比起李越也相差無幾,嶺南多蛇鼠蟲蟻,瘴氣遍佈,常人去了,九死一生,而且就算他僥倖能活得下來,也一輩子都回不來中原了。

李越爲虎作倀,看他那日在酒館中的模樣,想必往日也沒少幹這樣的勾當,至於縣尉也絕不是良善之輩,欺善怕惡的行徑倒是熟稔地很,他們落得如此下場自然是罪有應得。

只不過如何處置他們,李恪倒是沒放在心上,因爲他真正關心的是鹽行。

李越雖是鹽行的人,但鹽行之人甚衆,看着李越的模樣,多半也只是鹽行下面跑腿做事的小頭目,憑藉這樣的小角色想要藉機發難,牽扯到整個鹽行,只怕是不易。

此事若當真是揭了出來,牽罪到鹽行,多半也就是一個御下不嚴不過,最多也就是罰沒些銀兩,捉拿幾個無關痛癢的人物,斥責幾句,傷不得筋骨。

鹽行橫行淮南多年,上下關係盤根錯節,自官府到百姓,多有勾連者,這些東西李恪尚且未能理出頭緒,若是李恪上來便貿然動手,以強手腕懲治鹽行,一來有失公允,恐失民心,二來鹽行勢大,若是處理地失當,於他的威信不利,甚至會導致鹽市不穩,整個淮南道動盪,得不償失。

故而李恪倒也未藉此事大作文章,而是小懲大誡,命楚州刺史方安以刺史府之名罰錢百貫,僅此而已。

區區百貫,對於日進斗金的楚州鹽行而言不過是九牛一毛,算不得什麼,但這一百貫對於李恪來說,拿來敲山震虎卻已足矣。

“娘子,城中傳來消息,李恪已自山陽縣衙門出來了。”李恪自山陽縣衙出來不過半個時辰,山陽城外仙孃的婢子清兒已經得到了消息,趕回來對仙娘道。

仙娘問道:“咱們的人怎麼說?”

清兒回道:“衙門中的細作傳來消息,李恪並未下令查徹楚州鹽行,下令重責,只是有楚州刺史方安署令,罰沒楚州鹽行錢百貫,嚴加傷叱,以懲鹽行御下不嚴之過。”

“御下不嚴,只此而已嗎?”仙娘聞言,訝然問道。

李恪今日親見了鹽行之蠻橫,最後竟也還只是這樣的結果,着實叫仙娘訝異。

今日之局,除了事情來地巧合,她自問再無半分疏漏。

李越是真的,縣尉是真的,就連險些丟了手腕的吳六都是真的,她唯一做的只是故意將吳六販鹽的消息告知了李越,又將酒館之爭安排人告知了縣尉,僅此而已。

李越、吳六、縣尉都不是她的人,她做的只是用巧合將他們串在了一起,擺在了李恪的面前,李恪絕不該看出半分破綻來。

“李恪其人,多半也是那怯懦鼠輩,怕是被娘子的話嚇住了,鹽行已經欺到了他的頭上,竟也不敢重懲,只是罰沒了區區百兩,當真可笑。”清兒咬了咬牙,恨聲道。

今日之局,本是仙娘苦心設計,欲藉此事挑起李恪與鹽行之爭,借李恪之手對付楚州鹽行,進而引起李恪同整個淮南鹽行的紛爭,可李恪今日卻平靜地出奇,他的舉動大大出乎了她們的意料。

清兒的話有幾分道理,可仙娘聞言,卻搖了搖頭道:“李恪少年爲質,北上突厥,在突厥一待便是四載,縱不說是膽略過人,也不該是怯懦之輩,今日之舉,怕他有意爲之。”

李恪八歲便北上爲質,在突厥幾經生死,大唐誰人不知,試問李恪這樣的人,又豈會是怯懦之輩,方一直淮南便怕了鹽行,任由他們在自己眼前作威作福?

須知李恪非但爲揚州大都督,更兼持節代天巡狩的淮南道黜陟大使,有生殺之權,他手中的節鉞可非擺設。

清兒聞言,想了想,只當自己已經知道仙孃的意思,於是轉而問道:“娘子是的意思是李恪勾結鹽行,兩人早已狼狽爲奸,故而得以輕饒了鹽行的人?”

鹽幫豪富,甲於東南,清兒自然知曉,若說他們以巨財收買了李恪,官商勾結,清兒也是信的。

但仙娘聽了丹兒的話,卻覺得此事沒有這麼簡單。

李恪不過初至淮南,尚且不久,聽着日前仙娘在爲李恪彈琴時李恪的口氣,他對淮南人物風土尚且不熟,對鹽行更是所知甚少,李恪怎會這麼快地便被鹽行收買,更何況若是李恪已被鹽行收買,又何必重懲鹽行下屬的李越,反倒護着吳六呢?

仙娘想着,覺得此事絕不似丹兒說的這般簡單。

仙娘擔憂道:“我擔心的倒不是李恪怕了鹽行,抑或是被鹽行收買。我擔心的是今日之事,絕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而李恪其人,也絕沒有那麼容易擺佈。”

清兒看着仙孃的滿臉憂色,不解地問道:“娘子何出此言?”

仙娘道:“今日之事若是李恪刻意爲之,那他城府之深,心機之重必定遠超常人,怕是比我們所想的要難對付地多。”

仙娘不怕李恪畏事,更不怕李恪貪財,李恪若當真如此,仙娘有的是辦法叫李恪上鉤,可他若非是如此,而是如她想象的那般,那這個少年的穩重和手段便着實叫她驚歎了。

若是如此,李恪這把刀當真還借得嗎?

仙娘知道。李恪貴爲皇子,又是持節南下,他的這把刀自然是鋒利無匹,若是能借來自然無往而不利,可仙娘也知道,李恪這把刀絕不易借,若是稍不仔細,說不得還會割傷了自己。

仙娘道:“李恪其人如何,暫且不便定論,且待我到了揚州後再試他一試。”

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十四章 求親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三章 李世民第一章 朝覲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十一章 擇師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一章 玄武門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五章 侯君集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十二章 敲打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章 將行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五章 汗庭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九章 拒親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十二章 夷男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七十章 雍王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七十章 雍王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二章 端午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七章 仙娘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十三章 歸寧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十章 請辭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二章 將行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三章 奏對第七十章 雍王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十一章 擇師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