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持節

大唐羣臣借白虹貫日異象,羣諫李世民,使得李恪外放。

這一場君臣較力明面上看起來自然是羣臣勝了,但李世民倒也不會忍了這口氣。

朝會之後,李世民非但開了特旨,破例把江都離宮臨江宮賜予李恪居住,做了李恪的揚州大都督府,更加李恪食邑八百戶,以作撫慰。

但這還不是全部,所謂臨江宮和食邑不過是身外之財,李恪本也不缺,李世民真正叫羣臣驚訝的舉動是加封李恪爲淮南道黜陟大使,持節!

李恪本就爲揚州大都督,除揚州外,另督督常、海、潤、楚、舒、廬、濠、壽、歙、蘇、杭、宣、東睦、南和等十六州軍事,如今更加封淮南道黜陟大使,代天巡狩淮南道諸事,掌察所部善惡,舉大綱,巡省淮南諸州,有巡察、安撫、存撫之名。

如此一來,東南半壁都將在李恪羽翼之下,東南官屬,上之刺史,下至百姓,俱沐其雷霆之威,如仰天神。

但這還不是全部,真正了得的還是“持節”兩字!

“持節”兩字看似尋常,不過是加在官職之後的簡單綴名,但朝中大臣都知道,這兩個字纔是最爲難得的。

大唐州郡,大都督有之,黜陟大使亦曾有之,但自打李世民登基以來,還從未有哪個大都督得掌“持節”之名。

節臣合計三等,上等使持節,可斬奸除惡,專殺五品以下下屬臣僚;中等持節,可殺暴民,除惡紳;下等假節,可殺違逆軍令之人,誅流軍。

大唐於賜節之事向來卡地極嚴苛,當初李靖北伐突厥,何等大事,尚且未予賜節,可如今李恪外放,李世民竟使李恪持節。

這幾乎是在告訴羣臣了,李恪乃其愛子,眼下雖外放出京,但仍非外朝官吏可輕,若敢輕慢之,仔細官職和他們的項上人頭。

可以想象,當李恪手持節鉞,身加兩職來到揚州時,揚州官場上下,誰人敢攖其鋒?李世民對李恪之寵愛,可見一般。

而這在淮南近乎無上的權力,竟只是掌在李恪的手中,而李恪年不過十五。

揚州大都督,淮南道黜陟大使,更予賜節,這樣的恩遇若是加於李靖、長孫無忌這等老成持重的開國功勳之身,倒也勉強合理,可如今的李恪年方十五,正是年少氣盛的時候,他手握如此重權,莫說是揚州道的官員了,就連朝中的袞袞諸公都覺不安。

朝中衆臣紛紛上書,以楚王年少,尚難掌輕重爲由,請李世民收回賜節之命,可卻被李世民一一打回,而李世民的理由也很簡單,楚王成年,可理政務,故得外放。既已可外放爲官,爲何不得賜節?

李世民之言一出,頓時滿朝上下鴉雀無聲。

昨日上表李恪成年,請予外放的是他們,如今說李恪年少,尚難分輕重,請收回節鉞的也是他們,他們所言前後不一,這豈非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李世民雖是開明之君,不以言罪人,但並不代表李世民沒有脾氣,他的忍讓不少沒有限度的。

那日朝臣羣諫,李世民已然生怒,只是皇子外放本就是慣例,而李恪又主動請命,故而李世民稍作退讓罷了。

可如今李世民已然讓步,賜節皇子也不違大唐法例,他們若在得寸進尺,逼李世民撤旨,李世民不介意用幾條人命來維護他的帝王權威。

要知道,李世民定鼎天下,登臨帝位,他腳下踩着的人命不知多少,再多上幾條也無傷大雅。

既然請皇帝收回成命行不通,那唯一的路子便是指望李恪抗命了。

延康坊,楚王府,午後。

李恪正在王府內院的花園中賞景飲茶,看着這滿園春色本該是心情愉悅之時,可一封封自門外遞進來的書信,卻叫李恪頗爲惱火。

而信中的內容無他,無非就是規勸李恪當行事謹慎,抱持謙遜之心,退回李世民所賜之節鉞,以免鑄成大錯,失賢王之名。

李恪看着自門外遞進府中的書信,既生怒,卻又覺得可笑,也是無一例外,都是將它們揉作一團,付之一炬了。

“殿下,門外...”李恪剛剛將送進來的書信丟棄,又有一門子來到了李恪身旁,急忙對李恪道。

李恪見狀,只當又是何人來信規勸於他,門子剛剛開口,李恪便不悅道:“本王不是說過了嗎?這些信儘可棄在一旁,待本王得了閒再說,何必再來攪擾本王雅興。”

門子見李恪似有怒意,忙解釋道:“非是書信入府,而是虞國公求見,小人特來通報。”

“溫相?”

李恪聽着門子的話,方知竟是溫彥博來府,忙道:“快請溫相進來。”

“諾。”門子應了一聲,下去帶人了。

“滿朝文武俱因殿下之事而亂,而殿下卻在此賞景,當真是好興致啊。”溫彥博一進內院,見李恪正在中賞景,開口道。

李恪上前迎了幾步,對溫彥博道:“我生於長安,對長安城的一草一木自別有一番情感,此番出京也不知何時才能得返,如今趁着還有些時間,自想多看兩眼。”

溫彥博聞言,嘆了口氣,對李恪拱手拜道:“昨日大殿之上,老臣未能爲殿下言護,還望殿下恕罪。”

李恪看着溫彥博臉上的愧疚之色,將溫彥博扶起,笑道:“大殿之事,非溫相所能阻擋,況且皇子成年外放,本就是朝例,李恪豈能不知,豈會遷責溫相。”

那日大殿之上,羣臣諫言,使李恪外放揚州,溫彥博本有意出言相助,但無奈羣臣之言正合乎法度,溫彥博縱是想幫着李恪說幾句,卻也無從入口。

溫彥博道:“殿下於老臣有救命之恩,老臣卻未能助得殿下,實在是慚愧地很。”

李恪擺了擺手道:“所謂‘淥潭桂楫浮青雀,果下金鞍躍紫騮。’揚州江都,正是風景佳絕之地,我早欲觀之,故此去揚州數載倒也無妨,溫相何需自責。”

溫彥博入府之前,本還擔心李恪不捨離京,正因此而動怒生怨,如今親眼看了李恪的樣子,似乎全無不妥,這才放下心來。

溫彥博道:“殿下既有此意,老臣便放心了。”

李恪看着溫彥博,問道:“有勞溫相勞心,卻不知溫相來此何事?”

溫彥博聞言,突然開口道:“老臣正是爲殿下持節之事而來。”

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四章 面聖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五十章 隨行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十六章 質子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八章 鞠文泰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六章 分封第二章 將行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十章 收局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三章 靈州軍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十八章 山路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十八章 逼反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十二章 敲打第十七章 急招第八章 鞠文泰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十七章 朝議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六章 賀蘭越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