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始料未及 大事

山東總兵地兵馬在萊芫城內展開了徹底地清查。很多江湖兇徒。獨行的匪盜。有些人還沒有投入礦監丁旭地手下。只是藉着這麼塊地方來隱藏自己地行蹤,連周圍地人都沒有發現。直到被膠州營地士卒揪出來砍頭才發現,

膠州營的士兵在萊芫城內所做的處置很簡單。凡是在抓捕計劃之中地,一概是“罪大惡極”“當場處斬”。若是沒在名單上的。則是不聞不問。

萊芫城被礦監丁旭經營多年,好似獨立王國一般,萊芫居民和冶鐵所地一干人等。都是隻知道有丁太監而已,那些過來投奔地亡命匪盜。更是把這位礦監丁旭看成是庇護者,但今日膠州營地士兵在城內旁若無人的抓人殺人,丁旭除卻在那裡生氣之外,卻也沒有見到用什麼方法來阻攔。

搜捕和殺戮持續了一天,到晚上。膠州營卻也沒有做什麼其他地事情。直接是撤出了城外。都是按照正規的程序來進行,可礦監丁旭地威望已經是跌到了谷底。偏偏山東巡撫、濟南知府和山東總兵一起下達地這個命令他根本沒有制街和反對地能力。說白了,他只是礦監,並無地方上地行政和司法之類地職能。膠州營人多勢衆,萊芫的兵馬一來是沒有防備,二來就算是有了防備。也是佔不到法理地便宜。而且要打也根本不是對手。

礦監丁旭心知肚明。膠州營這突如其來地清洗到底是爲了什麼,早不早晚不晚恰好是在靈山商行那些人說完狠話之後就過來。這不是爲了對自己施加壓力。又是爲了什麼。

果不其然。靈山商行地那幾名代表甚至連拖延幾天的表面功夫都不願意做。第二天又是直接找上門來,說是要與丁公公重新地商議冶鐵所之事。

靈山商行的這幾位代表進城的時候,還能看到沒有來得及沖洗掩蓋地血跡。還有瀰漫在城中的那股焚燒屍體的味道。不過和上次來地時候不同。上次來街上的行人都是小心翼翼,行色匆匆,這次街上行人卻比當日多了不少。而且臉上有些陽光興奮的神色。顯然是那些惡徒被誅殺之後,萊芫百姓的心懷暢快。也敢在街上從容行走了。

按照靈山商行的估計,斷掉這鐵礦地燃料來源。然後再讓膠州營進城來把那些通緝追捕的匪盜誅殺乾淨。即達到了清洗這些山野武人的目地。又能夠對礦監丁旭進行危嚇,可以說是一舉兩得地事情。一個小小地礦監,在這雙管齊下地手段之中。誰也不會相信會挺多久。這次來應該是馬到成功了。

一行人來到冶鐵所衙門的門口,站着的幾名護衛已經不是昨日那些凶神惡煞地草莽漢子。而是幾名萊芫城的官兵,幾名商行地掌櫃站在門口。客客氣氣地請人進去通報。本來以爲這礦監丁旭或者是避而不見,或者是態度恭謹。沒想到的是,出來一名冶鐵所地小吏。平平淡淡的把人請了進去。

這種做派倒真是讓靈山商行這些人吃了一驚。對方鎮靜自若。就像是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一般。也不知道是不是故作聲勢。

此次進去之後。靈山商行這些帳房和掌櫃本來信心滿滿的又提出了上次地條件,以爲對方應該會答應下來。誰想到礦監丁旭神色如常。也不見他憤怒或者如何,卻死死地站定了自己地立場,鐵價要漲。可高價地煤卻一斤不要,寧可停產。

靈山商行地幾名掌櫃當即面面相覷。這下子真是有些沒辦法了,這礦監竟然是軟硬不吃。這光天化日之下。對方又是朝廷派出來的內差宦官,直達中樞的角色。總不能派人進來用強殺掉。這可就成明目張膽地造反。

天下間,有武將擅殺文官者。也有文官手持符節斬武將地,可就沒有聽說誰敢殺死宦官。在官場之上從來沒有聽到,即便是民間傳頌地那幾次。也都是官員把種種地罪行宴明皇帝,得到許可之後方敢動手。與其說是官員動手。倒不如說是皇帝地意見。

在各地地太監們有幾個非正常死在任上地。都是在任內激起民變。百姓羣起攻之纔有那樣的下場。

而各地地文官武將,不管再怎麼跋扈。也不敢擅殺這些宦官。因爲這些鎮守、分守的中官。提督礦監,提督稅監等等地太監。都是內差的差事。嚴格來說都是皇帝直接派出來地使節。和欽差地差別也不大。

殺死礦監。實際上等同於造反。沒有一絲可以轉國的餘地。膠州營不是沒有想過對這不識好歹的丁旭實行雷霆手段,可膠州營畢竟還是朝廷地兵馬。這麼做等於是立刻成爲全天下地公敵。爲了一個鐵礦委實是得不償失。

礦監丁旭在堂上一副公事公辦的語氣,靈山商行地這些掌櫃反倒是不知道如何是好了,那些威脅地手段差不多都已經是用出來,對方依舊是這番模樣。還真是不知道接下來說什麼好,總不能開口說你再不答應,就要小心頸上人頭,恐怕這句話一說,礦監丁旭馬上就要上奏朝廷說山東總兵目無法紀,有謀反之心了,

無奈的靈山商行諸位商戶只得是不尷不尬的說了幾句。便起身告辭,礦監丁旭也不說什麼狠話,就是平淡語氣的對待,反倒是讓靈山商行這些人更加地捉摸不透,出門之後真是有些灰溜溜的模樣。彼此相對心想這次的差事確實是辦砸了。

侯山正在濟南府主持搭建靈山商行地倉庫和店鋪,招募人手,聽到在萊芫商談的這些手下地報告心中也是有些怒火和慚愧。不過聽到情況之後,確實是感覺無可奈何,只得是寫封信給李孟,說明情況。

膠州營的擴軍雖說是在屯田戶的莊丁之中選擇,少了許多麻煩。但畢竟是增加兩萬多人地大舉動。千頭萬緒。許許多多地事情都是涌過來。除卻兵源的分配。還有新舊軍官的提拔和賞罰,以及各地防務範圍地重新劃分,李孟也是忙碌地焦頭爛額。接到侯山這封信之後,卻也沒有當成什麼大事。

眼下逢猛鎮地兵器製造局也有自己的儲備。而且在南京地武庫購買武器也可以添補不少的缺口,之所以需要這萊芫地鐵礦,也是爲了今後地長遠打算。這等事完全是生意上地往來。也着急不得。所以只是回信叮囑侯山那邊繼續和萊芫礦監衙門那邊接觸,不要斷絕,徐徐圖之就是。

不過這封信卻也讓李孟感覺有些好笑,總覺得靈山商行這提高煤價要挾對方的手段。和自己現代見識過的某些新聞頗爲地相似,古今居然有這樣相通地地方,確實是讓人感覺到有趣。

李孟而今是一省地總兵,這萊芫地礦監雖說是天子內差。可管轄地不過是一縣的地盤。雙方糾纏地不過是鐵價的買賣。對於李孟來說已經不是什麼大不了地事情了。他覺得並不需要放在心上。

靈山商行地那些掌櫃和帳房。雖說也都有些商業經驗。但這些人因爲在膠州營和李孟地威名庇護下。一切事情都是順風順水,這些人與其說是商人,倒不如說是一些軍人兼職帶些商人的色彩,靈山商行地這些人執行命令一絲不苟,不管是遇到多少困難都要把李孟交待地事情辦成。這點是好的。

不過在商場之上,像是軍隊那般直來直去卻是不行。靈山商行地這些角色。總是缺少了一絲委婉,這也是缺憾,

比如說這次地商談。如果說是文如商行或者是八閩商行,總歸是會把礦監丁旭勸服,雙方把事情談妥。達到個大家滿意的局面。再說。這些太監職位高低,管轄大小不同。但卻出自內廷。背景深淺往往都有些不爲人知的事情。何況內官都是些閹人。身體殘疾,難免心態就比較狹隘。容易走極端之事。所以正規地商行做事總歸是留幾分餘地,不會把關係鬧僵,免得雙方撕破面皮,鬧得不可收拾。

但靈山商行卻沒有注意到這個,開始簡單地幾次商量之後,就開始脅迫成壓。那礦監丁旭顯然也不是什麼懂得退讓的角色。雙方這麼一來二去,就鬧成了現時的局面。

萊芫除卻官營的冶鐵所之外,還有些零零散散的小礦。靈山商行可以通過收買這些小礦,不過這些小礦產量太少,也就是稍有補充罷了。

七月下旬。萊芫鐵礦因爲煤礦沒有運來。果然是停產了。同時在兗州地煤礦也因爲鐵礦停產,沒有人需要,也跟着停止了出產。

礦監丁旭這邊一時間看着偃旗息鼓。也沒有太多地動靜,靈山商行沒有放棄,還是定期的安排人手過來聯繫,可這丁旭已經是硬下了一條心,絕不惡聲惡氣地對待,可就是咬定不放鬆。當日地條件沒有一點的讓步。

局面就這麼僵持了下來,礦監丁旭在膠州營地士卒離開地第四天之後。派人給京師送去了一封信。萊芫冶鐵所的所有收入地四成都是送往京師,而這四成並不是送給內廷地各位權閹。只是送給一個人。那就是司禮監大太監王承恩。

大明地每位皇帝差不多都有一位從小就跟着一起地宦官,可以說是貼身的僕人。也是皇帝最親信地人物,皇帝爲親藩的時候,和這名親隨地太監雖然是主僕的分別。可也有些夥伴關係在其中。親藩登基之後。這名貼身的太監一般就是司禮監掌印和首位。相當於外朝地內閣首輔,還有人兼有東廠提督的頭銜。更是權重如山。

王承恩也是這樣地角色,崇禎尚是信王地時候。王承恩就隨傳身邊,忠心耿耿,等到崇禎登基之後,王承恩也成了這天下最有權勢地人物之一。

太監身體殘疾,沒有傳宗接代地能力。慾望差不多都是集中在權財兩處,王承恩已經是升無可升,身居高位,剩下地就是這斂財的心思了,那些分守各處的太監,自然也知道王承恩的愛好。在各地搜刮來地金銀財物。也都是一直呈送。

不過各地地內官太監,撈取搜刮來的錢財。總要給自己留下最大的一份。送到京師來又不是專門送給王承恩一個人。從前像是高起潛和曹化淳這樣的大太監也要有一份所得。落到手中也不太顯眼。

可這在萊芫的礦監丁旭卻不同,他和王承恩卻有同鄉地關係。要不然也不能在崇禎初年才被派到萊芫這邊來做礦監,丁旭是王承恩地親信。而且丁旭也有幾分認死理的脾氣。搜刮經營得來地錢財分出四成來給王承恩。

萊芫鐵礦讓這丁旭經營地頗有氣象,這四成的錢財當真是一筆豐厚地錢財,有這麼豐厚地錢財,又有雙方地關係在。王承恩真是把這丁旭看成自己心腹中地心腹,一向是愛護地很。

眼下在中樞,除卻在司禮監和御馬監兩處,一文一武權重天下之外,其餘地都是比較清苦的職位,所以外放出去成了一等一的優渥差事。只是這等差事名義上是皇帝派出,實際上都是靠司禮監和御馬監的大太監們舉薦。管理也是他們,宦官們若是想要外放,需要花錢購買,在任上地時候還要孝敬錢財。

爲了讓外面始終有職位輪換空出。始終有可供買賣地職位,這些大太監們往往是把外面地各種鎮守、監守的太監幾年一換,而這萊芫礦監丁旭卻做了將近十年。可見他在中樞地根基深厚。

快馬傳信。司禮監大太監王承恩在七月二十五日就看到了這封信,在湖廣和河南一帶的亂局已經是傳到了朝廷之中。招撫賊人地計劃現在已經全盤崩潰。主持這個政策地楊嗣昌自然是要負主要責任。

朝廷上地其他大臣對楊嗣昌本就是看不慣,平日裡因爲崇禎皇帝地寵信才無可奈何。現在得了這個機會。一時間攻訐紛紛而來。朝廷之中每日間都是吵鬧不停。司禮監和內閣一方面要調兵圍剿重起的張獻忠和羅汝才部。一方面還要處理各個官員地攻擊和辯駁地奏摺文書都是忙得不可開交。

身爲司禮監大太監,內相王承恩自然也是沒有一絲的清閒。可這百忙之中看到礦監丁旭地信箋。本就是煩躁地心情被這件事一激,立刻是火冒三丈,憤怒異常。

王承恩這等天下最高層地官員,對這類地官場傾軋之事精熟無比,礦監丁旭地信上指名道姓的說山東總兵李孟要謀奪萊芫鐵礦,並且把截斷煤礦供應。派兵進城威脅地事情添油加醋的說了出來。

謀奪萊芫的鐵礦。等於是謀奪王承恩的一條財路。這司禮監大太監如何能願意,但這王承恩也明白。李孟眼下是有功地軍將。所謂的謀奪萊芫鐵礦的事情。嚴格來說卻也抓不到他地把柄。

崇禎年間本就已經對這種帶兵的大將沒有什麼辦法。只能是一味的遷就忍讓。前段時間楊嗣昌定功罪。要殺總兵祖寬,結果關寧大將鼓譟騷動,朝廷只能是派人安撫。顯得狼狽異常。這樣有罪的軍將要處置還這麼困難。何況是李孟這等有功之臣。王承恩琢磨着,就算是自己主動去跟皇帝求情,搞不好會灰頭土臉。

但這口氣卻不能這麼嚥下去。王承恩還記得李孟這些年升官晉級,都有內官爲其分說。而且背後靠着的是誰,他也知道是當年的秉筆太監劉福來。

當年劉福來因爲青鹽的差事辦的妥當,被王承恩提拔稱爲司禮監地秉筆太監,後來又是知情知趣地從秉筆太監地位置上主動下來,去往南京城擔任次一等地鎮守太監,和王承恩之間沒有什麼矛盾。

不過這次因爲李孟地關係,王承恩也不管從前的那些情分了。而且劉福來在內廷宦官之中。沒有什麼派系和背景。在貧寒之中被提拔。在司禮監地時日也斷。這等根基不深的內官也無需顧忌太多。

在王承恩看來。李孟能有今天的聲勢地位,全仗劉福來在身後護持,如果把這個靠山一去,那麼同樣是起於寒微的李孟沒有什麼依仗,必然是漸漸的頹敗下去。這樣自然不敢去爭奪那鐵礦了。

李孟這邊也沒有想到,手下人去購買鐵礦地手段激烈了些,卻遭受到這樣地報復,只不過此時他正忙於其他的事情,壓根不知道會有這樣地變動。

收到信地第二天晚上。儘管朝野上下對內閣學士、兵部尚書楊嗣昌抨擊激烈。可崇禎皇帝依舊是有每天召對楊嗣昌的習慣。王承恩儘管身居司禮監之首的高位,可還是每日陪伴在崇禎皇帝的左右。

此時他也是按照平時的規矩。傳立在崇禎皇帝地身後,看着楊嗣昌在那裡侃侃而談。湖廣和河南的局面已經是崩壞。特別是左良玉和羅岱地兵馬潰敗,羅岱被俘戰死之後,楊嗣昌當日提出來地那些政策已經被證明是失敗了,

不過崇禎皇帝依舊是對他信用異常。可內閣學士、兵部尚書楊嗣昌在朝堂之上也呆不下去了。而今地局面。也只能是有一種選擇。

“陛下。微臣自請前往襄陽督師,剿滅反賊亂兵。微臣定當鞠躬盡瘁。不惜此身,酬報聖恩。還請陛下應允!”

說完這番話,楊嗣昌已經是離開了座位,跪在了地上。以表示自己的決心。楊嗣昌這番慷慨激昂的話語,配合他地動作,真是忠烈無比的模樣,崇禎還是個二十多歲地年輕人。又是久在朝堂之中。雖有振作之心。卻沒有什麼實際的措施和手段。往往是對下面地大臣偏聽偏信。

楊嗣昌如此地做派,當真是把崇禎皇帝感動非常。坐在座位上半天沒有出聲,過了會才說道:

“若是朝中衆臣都能和愛卿一樣,這天下又怎麼會如此呢,愛卿一腔愛國之心,朕已經是知道了。且容朕思量下。”

楊嗣昌又是在書案前磕了幾個頭,行禮之後退下去了。王承恩卻在心中冷笑。韃子入北直隸和山東搶掠。張獻忠和羅汝才作亂。楊嗣昌當日所提出來地那些內撫外和地政策全部破滅。朝廷上原本還因爲楊嗣昌受到寵信避而遠之地高官大臣紛紛的站出來,從前還是那些言官上奏摺抨擊,現下許多實力派也紛紛地站了出來。

在這樣地環境下。按照崇禎皇帝地脾氣,久在中樞難免會有什麼閃失。不如早些去往地方上督師,一來是躲開朝中地鬥爭,二來以從前地經驗,大兵圍剿,十面包圍。賊人總歸是支撐不住。有了功勞。在朝中也好說話。

而且做出這幅忠肝義膽的模樣。很容易在崇禎皇帝面前博得好印象。在這種操切激動的年輕人眼中。楊嗣昌這樣的行爲無疑是大大的功臣,這信重的心思更是重了幾分。

不過楊嗣昌地這番做派糊弄崇禎皇帝還可以,王承恩這樣地老奸巨猖之輩卻把這件事情看的通透心中冷笑。但楊嗣昌平對於內廷宦官很是注意交結,關係相處地很不錯,這種事情即便是說破對自己也沒有任何地好處,索性是閉口不言。

看着楊嗣昌退下,崇禎皇帝揉揉自己的眉頭,嘆了口氣,他也是疲憊無比,天下間地反亂急報,各地地災情這段時間都是紛至沓來,讓崇禎皇帝憂心如焚。總覺得自己花費了無數地心力在這政事上,可國家卻一點起色看不到……。和楊嗣昌聊完之後,崇禎也覺得疲憊異常。準備回寢殿休息

崇禎站起身,王承恩立刻是安排皇帝就寢地事宜,下面地人出去忙碌,王承恩躬身對皇帝說道:

“萬歲爺。湖廣和河南處兵事又起。這兩處都是連着南直隸重地。祖宗地方不可輕忽。老奴琢磨着,南京鎮守太監地位置上理應有一位知曉兵事的人在,而今的鎮守劉福來。雖說做事還算是勤謹。畢竟是秉筆出身,不通武事。而且年紀大了。精力多有不±匿。”

話說到這裡,崇禎皇帝已經是明白了他要說地意思,他對這位從潛邸時候就跟着自己的親隨宦官頗爲地信任。當下開口說道:

“你覺得誰適合這個位置?”

“老奴妄言。提督京營。而今在湖廣監軍禁軍地盧九德通曉兵事,爲人忠心勇武。鎮守南京重地很是適合。”

太監盧九德在京師的時候提督京營。處在這等要害位置上地宦官。自然都是皇帝的心腹。崇禎自然是熟悉。聽到王承恩這麼說。當下點點頭,開口吩咐道:

“既然如此。明日你那裡擬一道旨意。派緹騎下給盧九德,讓他好生看守南直隸重地,操練兵馬。莫要被賊人鑽了空子。”

王承恩連忙從袖子裡面掏出個摺子,拿起筆飛快的記錄下來,雖說耽誤了崇禎皇帝地時間。可也顯得自己忠心任事。

果然崇禎皇帝沒有什麼不愉快地神色。反倒是看着運筆如飛地王承恩面露嘉許之色,王承恩把摺子寫完。小心的收入懷中,又是到前方引路,外面早有小宦官預備好小轎等待。兩人走了幾步,王承恩卻又是說道:

“萬歲爺莫怪,奴才還要多句嘴。那劉福來年紀已經是大了。若是回京來。舟車勞頓對身體也是不利。奴才斗膽和萬歲您討個人情,讓那劉福來選個合意地地方閒居養老就是,萬歲覺得……”

崇禎笑了幾聲,臉上那病態地潮紅又是加深了不少,指着躬身請示的王承恩說道:

“你這老狗倒是個忠厚人,替別人考慮地真周到,也罷。朕準了。也不枉你這番好心。”

王承恩連忙又是山呼謝恩。恭送着崇禎皇帝上了轎子。夜已經深了,能聽到值夜的宦官在不遠處打更吆喝着經過。崇禎也是疲憊異常,在轎子上打了個哈欠。緩聲地說道:

“若是天下人都和承恩你一般忠厚。和楊嗣昌一般忠謹任事。這天下朕怎麼會治理地這般疲累。”

對這句看似自言自語地話。王承恩卻沒有接口。只是躬身說道:

“皇上累了。還是快些回去休息纔是。”

說完衝着幾個擡轎子的小太監一揮手,那幾個太監立刻是擡着轎子朝寢宮地方向走去。

在外鎮守監理地宦官,在任期結束之後都要去往京師或者是南京,他們算是天子家奴。沒有人身自由,也有年老失寵的太監被髮往中都風陽去,這就是比較倒黴了。而劉福來這等高位宦官。結束了任期之後。一般是要回到內廷,重新任用,或者是在京師養老。

司禮監大太監王承恩想得清楚。劉福來再怎麼沒有根底,也是在司禮監擔任過秉筆太監的人,和司禮監、御馬監、東廠各個衙門都有相熟地人,如果到時候花上銀子,有人再在崇禎面前關說兩句。難免會有起復。他這般看似好心地安排,實際上把劉福來徹底的踢出了大明的政治舞臺。

宦官不比士人。官員致仕之後在地方上就是有名望地士紳,地方官不能動他反要主動地交好。又有提攜後進。與其他致仕退休官員交通往來。也是威風八面,活得不比在任上差多少。

可這宦官往往是從小入宮,除卻內廷,在外面根本沒有什麼可以依仗交結地人物。而且天下人對宦官沒有什麼好印象。若是宦官失勢無權,原本還笑臉逢迎的人立刻就是冷眼相對,很多在地方上威風八面的太監回到京師後。都是經受不了這個落差,鬱鬱而終,這還是在內廷之中。

若是在地方上,一名失勢地宦官更是悽慘,即便是積攢了萬貫家財,可那種悲驚悽苦地心態和孤獨的處境。也是殺人不見血的鋼刀。

從宣德年間內廷地爭鬥也是從未休止。但正德皇帝之時。八虎相爭,彼此攻殺,內廷的勢力消耗極大。在嘉靖年間幾乎是完全沒有作爲,被內閣六部完全地壓制。

所以宦官們彼此也有些不成文地規矩。比如說政爭再怎麼激烈,最後的結果很少死人。當然這是內廷太監地默契,這等變相流放的手法已經算是狠毒地手段了,宦官本就是依附內宮皇權地存在,流落民間。其實是等於死掉,

但這些事情,也就是宦官們才熟悉,崇禎皇帝又怎能知曉,還以爲王承恩一片宅心仁厚。替同僚着想。

司禮監秉筆大太監。被世人稱作內相。即便是內閣首輔六部尚書這等文官第一等的人物見面都要恭敬相待,南京鎮守太監卻和其他地鎮守中官不同。其他處地鎮守中官不過是監軍地職銜。

可南京鎮守太監卻是和南京守備。南京兵部尚書三人統領南直隸的大人物,大明地巡撫是地方上地常設長官。這總督卻是臨時地統屬。而這南京鎮守太監卻有些南直隸總督地職權。也是地方上第一等的大員。

但大明帝國這兩名最位高權重的兩名角色,卻因爲下面爲了爭奪鐵礦小利的矛盾。背後使出陰狠手段算計,更加可笑的是。從頭到尾,南京鎮守太監都完全不知情,卻被牽扯其中,真是莫名之災。

外人都以爲李孟能到今天的地步,一個尋常的破落軍戶子弟,做的又是販運私鹽地卑賤買賣,不到一年的功夫已經是不聲不響的成了一省總兵。總鎮一方地大將。這等人生際遇若沒有大人物護持。怎麼會有這般的成就。

王承恩自然也是如此想心想這奪取鐵礦地舉動肯定有南京鎮守太監劉福來地影子。只要是把這靠山除去。然後想法子再收拾李孟就是。

可沒人知道。李孟還是膠州守備的時候,就很少依靠這位“伯父”了,而且劉福來還在幾次關鍵的事情上。讓李孟出手幫忙。比如那幾次鉅額金銀的往來,要說有什麼往來也就是彼此的寒喧問候的信箋。僅此而已。

先下李孟已經是山東總兵。這總兵可不是靠着有人相助。而是膠州營幾萬男兒用刀槍鐵血打下來的。又有種種嚴密地法子控制地方。齊魯之地已經實實在在地就是他李二郎地地盤了,又和外人有什麼關係。

靈山商行去和礦監丁旭商談鐵礦的買賣經銷的之事。連大掌櫃侯山都未出馬,說明這對膠州營委實不是什麼太大的要緊事務。可礦監丁旭反應激烈。這樣地反映傳到了司禮監秉筆大太監王承恩手中。卻變成了這般的局面,恐怕是誰也沒有想到。

但崇禎皇帝既然已經是開口。第二天王承恩就把這摺子呈了上去。皇帝覈准之後,司禮監馬上是朝着風陽和南京兩處派出了傳旨地緹騎。劉福來的確是根基不深。內廷合議。無人爲他分說。這兩道旨意也就確定下來了,

快馬加急,京師到南京和風陽兩處。差不多八天左右的光景就能到達。八月初的時候。盧九德和劉福來兩個人就都會收到旨意了,而南京鎮守太監劉福來對這道命令還絲毫的不知情。

山東總兵李孟也是全然不知京師有了這等地變化,他帶着親兵五百騎,正前往青州府信陽鎮。

這次的行爲,對外只是宣稱總兵大人要巡視青州府海防。當然,實際情況不是這樣……

第300章 血裔傳承 首輔之才第310章 官賊使者 因緣巧合第318章 濟南 南陽 松山第296章 猛虎驅羊 玄虛典故第187章 一地雞毛第509章 識時務者保富貴第192章 有所改變 說合第160章 討價還價第345章 小事 大局 南直隸第497章 蟬 螳螂 黃雀第436章 名將種子 忠心之人第464章 巧拙自知 百炮雷鳴第449章 誘殺第339章 諸公震怒爲厘金第328章 爲淵驅魚第187章 一地雞毛第479章 順軍初挫第277章 始料未及 大事第386章 殺紅了眼 仍然是孤軍第135章 不負君心第285章 兵事生財 處處不平第313章 兵不如賊 先禮後攻第179章 劉澤清第325章 大軍 大陣 大戰第173章 甲冑 馬具 傭兵第369章 風雨來前的平靜第367章 南征動員 內有隱憂第450章 謀定 懸殊 輕而易舉第59章 青鹽第172章 無用的武庫第354章 南直隸 潁上 開戰第283章 草木皆兵 破竹不成第60章 瓷罐第136章 忙年第176章 人要有兵須跋扈第44章 火線提拔第470章 挫虜示威 汝州始戰第313章 兵不如賊 先禮後攻第6章 吃幹抹淨第152章 託付第31章 馬百戶第210章 家有急事第311章 忤逆之心 結黨營私第45章 震懾第54章 遼民苦第202章 初冬下曹州第257章 盡人事 小戰第421章 勝者得利 吳某來拜第215章 遲來的道賀者第300章 血裔傳承 首輔之才第480章 似曾相識的決戰第264章 不可能知道的改變第8章 賺錢了第116章 不通生意第186章 朝野之間第174章 斧槍第521章 逼 投名狀第222章 理由第239章 急報第174章 斧槍第80章 人生際遇總無常第241章 堅持第108章 奇遇第212章 通過第91章 腦熱大言第252章 可悲 可恨 可憐第139章 過晚年第515章 回程 徐州宴 臨清亂第399章 破陣 摧枯拉朽第144章 請校閱第512章 襄城定策 戰後諸事第493章 懲罰 突圍乎第464章 巧拙自知 百炮雷鳴第489章 言善 填壕第276章 煤鐵 逼迫 因由第261章 分潤第7章 正義感第231章 人定勝天 家政第411章 勝未必喜第132章 戰爭紅利第64章 收穫 河邊第273章 草莽羣像第64章 收穫 河邊第325章 大軍 大陣 大戰第475章 峰迴路轉 絕境已成第7章 正義感第138章 不值得一提第236章 探第490章 死亡衝鋒第217章 下注而已第300章 血裔傳承 首輔之才第94章 莫名第232章 後宅第255章 送行 撲空第240章 忐忑第132章 戰爭紅利第346章 請神容易送神難第464章 巧拙自知 百炮雷鳴第525章 南北朝第168章 鎮守府私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