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六章 又出幺蛾子的高麗使節

原本定於翌日舉行用以接待高麗使節的隆重典禮,硬生生被往後延遲了半個來月。倒不是說宋國君臣有意要晾一晾高麗人,而是對方此行所帶來的消息實在太出人意外,宋國上下需要時間來全面評估一下此議中所隱含的利弊。

政治上、特別是軍事上的事務,還需要聽取一下遠在河東前線的樞相童貫的意見,不過生意上的事情就好辦多了。

這廂高麗人剛剛進獻上一百萬貫的定金(十萬兩黃金),那廂趙佶便迫不及待的下旨東南數十相關軍州,各自按份額將國庫中的糧草運往明州以待裝船。單從這件事情上來看,宋廷的效率可謂高得驚人。

最引人注目的價格問題,也在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最終談攏:其中陳糧按照年份,三石粳米賣價四兩銀子到四兩五錢不等。而新糧則是一口價,一石二兩銀子。

關於這個價格,均高於雙方的心理預期。

就朝廷來說,這個價格比之穩步上揚的市場價雖低了些,但東南地區是產糧區,價格本來就賣不出北方的時價來,這次又是在產糧地的門戶明州賣糧,而且談的是量大從優的批發買賣,其次還帶些扶持番邦小弟的意思在裡面,所以趙佶和蔡京都認爲這筆生意做得。甚至後來蔡京還曾試過探金富軾,想知道這筆生意是一次性買賣呢,還是長做長有?

至於梁山方面,肯定是佔了便宜的。這個價格不說要比自己在民間自行收購要來得便宜。而且收貨週期要短得多。這一點對於穩固新興的領土的梁山泊顯得至關重要。況且,因此前梁山泊在市場上收購四百萬石糧食的大動作,導致眼下市面上的糧食價格漲得太離譜。此時山寨幾位軍師的意思,不約而同的都有殺殺這股漲價風的想法。

一筆買賣,既然雙方都覺得滿意,接下來一切都好談了。

此後金富軾提出購買五十艘五千料的大型海船來接收這批糧食,迅速被大宋朝廷恩准了。最後以一萬貫一艘的友好價格成交。甚至趙佶還大手一揮,彰顯出大國天子的敗家氣概,按訂單原樣奉送了五十艘同等規模的大海船與高麗國,以表彰其恭順之意。

據說這個消息還引來一段插曲,興奮的樂和獻寶也似的將這個消息報之王倫,卻引來對方輕描淡寫的一句“吐槽”:

“區區三五十萬的造船成本,在兩千萬的生意麪前,連半成的回扣都不到,誰說這昏君是個傻子?”

插曲歸插曲。就在金富軾忙於與破例出面參與談判的蔡京討價還價之時,高麗使團中的其他成員們,也沒有閒着。

其實要說宋徽宗這個昏君,優點也不是沒有。雖說其答應往高麗派遣學子,但也沒搞甚麼強行攤派,而是讓學子們自願報名。

於是。在宋國樞密院及太學的相關官員陪同下。“高麗使節”們當着數千學子的面,賣力的宣揚高麗國主對他們的重視程度,其中說得最多的,自然少不了宣傳宋人劉載、歐陽徵和肖明宗在高麗國的傳奇史。

要說歐陽徵和肖宗明也就罷了,這兩位都是已經作古的人物,在高麗朝當過的官也不算大,前面一位混到左右拾遺,後面一位最終被封爲權知合門袛侯。

關鍵是這個劉載不得了。此人不但在世,還活得好好的,並且在王俁手下做到了尚書右僕射的大官。若是放在宋朝。那就是執宰羣體中的一員。而且,他也並不是第一個在高麗混成宰臣的宋國人。早在幾十年前,宋開封府人慎修隨船舶至高麗,“有學識,且精醫術”,登第官至司徒、左僕射、參知政事。其子安之事睿、仁二朝,知水州,爲政清肅,吏畏民懷,累遷兵部尚書、三司使判一門事。

有這些光輝的榜樣在前,得了皇帝旨意的太學官員們又肯賣力的替高麗人“背書”,承諾或五年、或十年等這些學子歸國之際,大宋承認他們在高麗國的爲官資歷,將來一定會作妥善安排。

當然了,高麗過本身的劣勢也不小,畢竟蠻夷之地,遠離中原,好好的東京學子,渡海千里好似發配一般。

要知道在這太學之中藏龍臥虎,許多權貴子弟就等着父輩提攜,好躋身大宋官場大展宏圖,如何肯去那勞什子番國熬資歷?別看現在太學的官兒一個個恨不得拍胸脯作保,可你看他們自己都混得恁般邊緣化,憑什麼許人前程?(太學在百姓眼中倒是高不可攀,可若是放在真正的大宋官場體系中來看,離權力核心還太遙遠)

世家子弟不會上這個當,只當看猴耍一般笑看高麗使臣的賣力吆喝。但是,這個機會對貧寒出身的士子來說,的確讓不少人頗爲動心。

畢竟,大宋官場臃腫不堪是個事實,就是在這太學清淨之地中,還分了外舍生、內捨生、上舍生三等,光是這些看得見的鴻溝便足以給寒門學子實現自己人生抱負的上進之路蒙上一層陰影,更何況還有無數隱藏在宦海深處的那些看不見大手,每到關鍵時候會從天而降,肆意撥弄着他們原本就脆弱得緊的飄渺前程。實際上太學這些年退學的人不在少數,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窺破宿命、心灰意冷的寒門士子。

於是,選擇留的有留的底氣,選擇走的有走的理由,逐漸形成眼下這一幕“冷的冷,熱的熱”的兩極分化的局面。幾天下來,最終有一百四十六位學子下定決心,自願前往海東小國碰碰運氣,試圖改寫自己的人生之路。

他們未來的領袖,或者說是首領在拿着最終名單與前太學學子呂將的推薦信一一對照,發現後者所舉薦的三十七人中還有五人沒有報名,求賢若渴的王倫最後讓高麗使團再次與這五人接觸一番,最終又挽回三人,遂讓這個大名單最後定格在一百四十九人這個數目之上。

名單確定之後,不但趙佶沒有任何異議,就連宋國滿朝文武,皆無人糾纏多出來的四十九人該不該退回去。於是,這個讓王倫焦心熱中,趙佶卻不當一回事的“小事”,就這麼定下來了。

在官辦的太學中挑人都這麼寬鬆,隨後高麗使團在東京城內招攬醫士,學徒就更沒有阻力了,從三千貫、兩千貫、一千貫三個等級共五年的良醫買斷價格,到幾十貫、上百貫不等學徒價,吸引了不少中醫人士的親睞。特別是聽說將來醫術高明還能加入高麗的翰林醫官局,會有官銜俸祿甚至爵位加身,就讓這次招攬顯得更有吸引力了。畢竟良醫雖然不差錢,但五年後歸國時頭上頂着一個高麗國首席御醫的名頭,無論是在大宋杏林還是民間,絕對是很拉風的存在。

等待的時光就這麼在高麗使團四處撒錢尋求“補給”中慢慢逝去,五味雜陳的“高麗”使臣金富軾再次得到宋國天子的召見。

這一回可不再是甚麼鹿鳴宴之類的私宴,而是正兒八經的遞交國書並簽訂盟約的環節,從樞密院接待官員身上所表現出的那種客套勁兒來看,應該是宋國已經打算吃下這塊天上掉下的炊餅了。

大國的排場代表着天子的威儀,但按部就班的金富軾沒有體會到任何一絲莊嚴氣息,就在這一個多時辰的木偶戲中,他反而有些可憐那個高高在上的宋國皇帝。

我是棋子,你也是棋子。我們皆被那個下棋之人,操弄了命運。

“朕膺昊天之眷命敕高麗國王王俁:天子建國,必選賢而任能;諸侯有功,則加地而進律。朕操文武之大柄,居華夏之至尊,名器無私,忠勞是屬……”

“賜命王俁爲開府議同三司、檢校太師、玄菟州都督、充大義軍使、高麗國王,冊封王楷爲高麗國世子……”

趙佶的聖旨在莊嚴的黃鐘大呂聲中宣讀完畢,接下來是高麗使臣行禮謝恩,再然後便是兩國簽訂盟約的環節,一切均按部就班的照着既定套路進行着。儘管冗長的禮儀讓大多數人都有些筋疲力盡,但趙佶依舊是神采奕奕,甚至到了典禮尾聲,竟還有些意猶未盡之意。

望着御階之下恭順的高麗使臣,飽受契丹欺辱的宋國天子終於出了一口鳥氣。

哪知,就在趙佶走神之際,典禮上竟然出現了一幕意外情景:

“下臣高麗國禮部尚書金富軾,有事啓奏上國天子!”

兩班宋國臣子見狀不禁眉頭微皺,紛紛在肚裡譏笑高麗使者不知禮節。只有跟金富軾打過交道的蔡京,心中微微一動。要知道今日禮節雖然隆重,卻只是走過場而已,真正需要商妥的事宜,之前已經都協商好了。哪知典禮就要結束之際,此人偏擺出一副煞有介事的模樣,按照蔡京此前對金富軾的印象與感官,一種直覺從心底冒出:難道這廝又要鬧甚麼幺蛾子!?

偏趙佶還一副興趣盎然的模樣,很是寬宏的給了金富軾驚翻大慶殿的機會,其實按他不着四六的思維,只怕是還等着使臣獻詩助興罷?

只見此時金富軾深吸了一口氣,目不斜視的望向宋國天子,旋即一個洪亮的聲音充斥在大殿內外:“下臣奉吾國國主旨意,懇請昊天上帝長子神霄帝君爲吾主高麗國王賜婚!”(未 完待續 ~^~)

第八七八章 堅壁清野,天羅地網第五八二章 勸君忘卻高麗好,西歸宋國小點心第八二八章 無期徒刑第四五零章 三雄會凌州(八)第五三五章 天降魔星一零八第二六二章 混海龍歸來第五七八章 現在名將與未來名將第八六零章 醒不來的噩夢第二零七章 錢糧又告急了?第三十五章 前番賣兄,此遭救兄第七五五章 勢如破竹第八一七章 田虎垮臺帶來的連鎖反應(六)第三三三章 水滸第一快腳第五零五章 呼延氏聚首梁山泊第四五七章 規矩和軍援(下)第一四九章 武大郎拙計賺金蓮第一五二章 興師問罪清風山第四九七章 出師未捷身先囚第八零八章 快、快去請“如來佛祖”!第二六一章 青眼虎身陷召家村第六零一章 出人意料的黃信(下)第五九二章 難道咱們也留了一手?第四五一章 三雄會凌州(九)第七七零章 走向歷史輪迴的張孝純第七五零章 鬼神國度第六十二章 頒佈號令,三軍成形第四五二章 三雄會凌州(十)第一二零章 開創日後手術史的一刀第五章 王公吐哺,上下歸心第一九七章 金蟬脫殼黃蜂刺第六十四章 剪徑的黑大漢第五四三章 平地一聲雷,梁山起波瀾(七)第六五九章 留下給我當太守第二二八章 建立一支什麼樣的軍隊第二零八章 又添新人第六零二章 一反常態霹靂火第五四二章 平地一聲雷,梁山起波瀾(六)第二七二章 飛鴿建功第二八二章 想跑?沒門!第七二七章 同一條起跑線上的王倫與趙佶第一六四章 心驚肉顫的入雲龍第二五六章 震撼第一七七章 荊湖風雲起(六)第九零三章 女真人竟如此不經打?第一三七章 兵發登州第六七三章 八方風雨會中州第一九二章 黃門山四傑第七一二章 不是每個男人,都是董平這樣的畜第三四九章 有人來,有人走第八百章 歸宿第四六一章 這不是內戰第一四一章 黑獄逢故舊第六零一章 出人意料的黃信(下)第八八二章 朝廷京東路武臣大點卯(二)第一九一章 江湖救急第五七二章 恩施了,該立威了第七四五章 試探(二)第八七三章 其實,我原本是來保護你的第七一四章 戰場縮影第七四九章 計將安出?第四四三章 三雄會凌州(一)第二十五章 九星連珠鎮水泊第四七七章 晁天王一語成讖第五六六章 楊志再押高麗綱第三一八章 三處馬場都不放過第六七八章 天使駕到!第十二章 虐我則仇,撫我則後第七七八章 劉延慶之死第一六二章 農夫與蛇的故事第五九四章 浪裡白條再擒將第三八一章 十字坡上巔峰決第三五四章 “高”人現身第八一三章 田虎垮臺帶來的連鎖反應(二)第七六七章 到底是李陵,還是洪承疇?第五二四章 不捨便不要舍第四七二章 不知好歹的下場第一三二章 轟動江湖的兩件大事(求月票)第一七七章 荊湖風雲起(六)第一四一章 黑獄逢故舊第七一七章 一個時代的終結(三)第七零六章 自掘墳墓而不自知第三八四章 除惡務盡第二七九章 兩宋之交的最佳使節第四六三章 交換人質第二三五章 大戰臨近,各人心思第六六六章 矇在鼓裡第二五九章 來歷不明的下人第七六三章 安東都護府第六九三章 聽說你要對付我第六三八章 非要降和非不降第六十六章 再臨西溪村第三九零章 驚天大案第六一零章 “糞霸”史文恭(二)第六零五章 既然接着混,那便上份禮第三三零章 再見,大名!(上)第三二一章 大捷背後的危機第一一三章 寶珠寺外夜未眠第七八五章 在對的時機,撞上對的大頭(五)第六五六章 觀於海者難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