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章 誅了

暖閣裡站着許多人,可是卻是一點聲音都沒有。

大家都沉默的看着病榻上的天子,縱是一個個做出如喪考妣之狀,可是是真是假,只怕也唯有老天爺才知道了。

嘉靖一下子變成了很厚道的人,他雙眸半闔,氣若游絲道:“賜坐。”

一個刻薄的皇帝,一個你佔他一點便宜他都要記恨你一輩子的人,可是現在,卻彷彿一下子開了竅,大家突然發現,嘉靖天子其實還是一個很好相處,很容易接近的人。

或許徐謙、楊廷和這些人沒有感覺,可是其他人卻是深有感觸,想當年弘治皇帝在的時候,清早上朝太早,天都沒亮,弘治皇帝怕大家夥兒看不到路,還會特意命太監去提燈籠接送。有時遇到雨雪,又怕大臣們淋壞了,可是宮中不準撐傘,這傘似華蓋,紫禁城裡,除了天子,誰敢弄個華蓋在自己腦袋上,這不是活膩了?可是弘治皇帝有辦法,他索性出宮,到外頭去和大臣們商討國事。

拿弘治皇帝和嘉靖一比,這嘉靖簡直就不是人,大夥兒進宮覲見,除了楊廷和和徐謙,極少有人賜坐的,而如今,大家終於享受了這麼一回國士的待遇,不由哭笑不得。

而接下來,嘉靖的話就讓許多人目瞪口呆了:“上茶!”

“……”連一邊的太監,都覺得匪夷所思,顧名思義,宮裡的茶水當然是好茶,天子也沒有用劣茶來招待大臣的道理,可越是好茶,嘉靖就越是吝嗇不肯給,極少人能享受這種待遇。

其實嘉靖這麼做,未必是小氣,他之所以如此,也是有自己指導方針的,做皇帝不能無故施以恩惠,今日對你好一點,明日又好一點,結果就是大家以爲這是理所當然,所以平時,嘉靖很吝嗇。

茶水端了上來,不過大家都沒有喝,都不做聲。

事有反常即爲妖,這個道理,大家懂。

嘉靖噓口氣,道:“朕本爲王子,不知九鼎輕重,怎奈正德無子,是以克繼大統,如今,已有十二年了,這十二年來,做過一些好事,也做過一些糊塗的事,好事呢,無非是誅殺了正德奸黨,原本以爲,可以振奮精神,革除弊政,好好整肅一下我大明江山。怎奈朕一時糊塗,此後誤信奸賊之言,幾釀大禍。眼下朕一病不起,這是朕自作自受。”

如此罪己,而且還是嘉靖口中說出來。

原本大家還以爲,嘉靖或許還有幾口氣在,或許還能多活幾日,可是見他口出善言,頓時便知道,這是真正的活不了了。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許多人豎着耳朵,都沒有吭聲。

徐謙卻是突然莫名來了幾分感受,拜倒於地,眼淚模糊道:“微臣萬死,奸賊張顯,微臣早該有所察覺,揭露他的醜惡。”

嘉靖欣慰道:“不怪你們,朕不怪你們,要怪只怪朕,其實朕早就看出來了,你們……其實是有所察,可是朕陷的太深,被他矇蔽,一心只想長生,才致今日。”

今日的氣氛,極不尋常,嘉靖突然罪己,要知道,嘉靖的一言一行,早已由負責起居的太監刷刷的記錄下來,將來自然是由翰林進行查閱,載入明實錄中。

楊廷和闔目,他並沒有太多的感動,反而覺得嘉靖是在做鋪墊,他抱着茶盞,一聲不吭,反而更加警惕。

嘉靖嘆道:“事到如今,多說無益,眼下朕即將大行,要隨諸位先帝而去,有些事,是要交代了,來,呈上筆墨吧,楊先生何在?”

楊廷和站起,道:“老臣在。”

嘉靖道:“勞煩楊先生擬詔。”

楊廷和道:“老臣遵旨。”

楊廷和到了案前,持筆待書。

嘉靖幽幽道:“朕不過是個宗人,而後爲天子,自古帝王統御天下,必以敬天法祖爲首務。而敬天法祖本於至誠之心,不容一息有間。可是朕自幼多病,遂以親近……”

楊廷和沉吟片刻,下筆而言:“朕以宗人入繼大統,獲奉宗廟十二年。但念朕遠奉列聖之家法,近承皇考之身教,一念惓惓,本惟敬天助民是務,只緣多病,過求長生,遂致奸人乘機誑惑,禱是日舉,土木歲興,郊廟之祀不親,明講之儀久廢,既違成憲,亦負初心。邇者天啓朕衷,方圖改徹,而據嬰仄疾,補過無由,每思惟增愧恨。”

楊廷和在寫什麼,徐謙一直站在一旁監督,怕的就是楊廷和使詐,而其他的大臣,也都在旁默默觀看。

嘉靖的遺詔初時,確實有罪己的意思,不過他臨死之前也耍了個小聰明,推說自己多病,正是因爲多病,所以才求長生,最後被人忽悠了,至於說大興土木、不祀宗廟、後期不臨朝聽政,違反了祖宗制度,也負了自己的本心,都推到了有病上頭。

要知道,一個病號是值得讓人同情的,一個病人,你能指望他每天臨朝嗎?指望他隔三差五的去祭祀宗廟嗎?便是後世的尋常人家,病了還有病號飯吃,還有病假可請,人家做皇帝的,不容易。

不過嘉靖是純屬忽悠,這傢伙如果不是意外情況的話,每天吃亂七八糟的丹藥,尚且可以活這麼多年,這樣的人,是身體有病?

可見方纔說什麼其言也善、其鳴也哀,其實都是煙霧彈,嘉靖就是嘉靖,他有自己的本性,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時至今日,他表面在罪己,其實卻是在爲自己辯護。

不容易啊,看來名聲這東西,對誰都很重要,嘉靖也不能免俗。

徐謙想着的是不容易,可是楊廷和卻不是這樣想,他下筆寫得遺詔,頗有些泄憤的意思。

尤其是那一句近承皇考之身教,最是惡毒。皇考就是嘉靖他爹,可問題在於,嘉靖他爹是皇考嗎?如果真要算皇考,那麼理論上應當是弘治皇帝,可是問題又出來了,弘治皇帝可能一輩子都不曾見過嘉靖,又哪來的什麼言傳身教,這是故意留下漏洞,頗有點像是春秋筆法,借這種筆法,將來引發天下人的討論,而皇帝遺詔這東西,越是被人深究,就會挖掘出更多的信息。

嘉靖曾發動禮議之爭,鬧了許久,最後的結果是無疾而終,和歷史並不相同,歷史上的嘉靖,執意要發動禮議,是因爲他要展現自己的權威,要使自己更加名正言順,這裡頭涉及到他的出身問題,不容馬虎。可是現在,大禮議可謂虎頭蛇尾,因爲嘉靖已經在這個過程中,鞏固了政權,最後雙方妥協,興獻王准入宗廟,爲興獻帝,而嘉靖也就此作罷。

這裡頭又有一個迷糊的地方,就是嘉靖的生父只是帝,而非皇帝,帝王和皇帝雖然只是一字之差,區別卻是不小。至少遺詔中應當稱呼爲帝考,而非皇考。

不過這些,誰也不能深究。

便是徐謙,也自動過濾了楊廷和這些扯淡的東西,至於一旁候命的幾個翰林學士,顯然也有幾分疑惑,不過他們不敢動口。

嘉靖又道:“朕有一子,名曰載基,年紀幼小,可是頗爲聰敏……”

楊廷和遲疑了一下,卻不肯動筆了。

一旁一個翰林道:“陛下,中山王殿下太過年幼,只怕不能上遵祖訓,下順羣情。”

攤牌了,顯然這個時候,已經到了非攤牌不可的地步。

嘉靖怒道:“爾是何人?”

學士拜服於地:“微臣翰林侍講學士楊濤。”

嘉靖冷笑:“朕立遺詔,於你何干?中山王乃朕血脈,你想做什麼?”

這句話,問的很重,言辭之中,隱含肅殺之氣。

原本溫和的氣氛,頓時變得緊張起來。

這楊濤面不改色,道:“微臣此念,皆系國家,儲君之選關乎社稷,萬不能兒戲,中山王殿下確實年幼,微臣伏請立爲太子,擇宗室入京監國代政,如此,才能順民心……”

嘉靖要掙扎着爬起來,幾個太監嚇得連忙上前。

當着嘉靖的面,居然有人直接頂撞,而且如此放肆的提及到儲君的問題,這顯然已經下探到了嘉靖的底線。

嘉靖咬牙切齒,一張陰沉的臉更加晦暗,似乎要用盡平生的氣力,大喝道:“來,來人,拿出去,立即誅了,誅了!”

張進用拜倒在地,道:“陛下,不可。”

於是衆臣紛紛拜倒在地,道:“陛下,萬萬不可。”

此舉顯然是預謀好的,便是徐謙這些人,也感覺到有些尷尬,有人就是故意要惹怒嘉靖皇帝,楊濤說的話有沒有道理這是兩說,可是至少,這個節骨眼上,嘉靖卻要殺人,身爲大臣,若是不去反對和勸解,顯然天下人必然要議論紛紛。

這一下子,徐謙陷入了尷尬的處境。

…………………………………

第595章 飲鴆止渴第582章 共度時艱第66章 有點意思了第355章 總督與巡撫第88章 糖衣炮彈第321章 廷議第64章 冤枉第154章 天子棋高一着第325章 大獲全勝第82章 提學點案首第751章 塵埃落定第657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第520章 恩賞第285章 運籌帷幄第432章 驚天捷報第670章 萬死第249章 該出手時就出手第639章 抗稅第186章 進宮第701章 雌威第199章 爲官第71章 聽徐生員講道理第540章 論戰第758章 公推第703章 就是招惹你第499章 初戰第223章 文安伯第621章 天子動怒第186章 進宮第634章 插朋友幾刀第126章 重賞第243章 學生遵旨第440章 倭人斃命第65章 生動的一課第460章 侍讀學士第584章 就怕太監有智商第652章 事急矣第232章 殺手鐗第388章 人神共憤第465章 徐侍讀巧識奸計第693章 萬馬奔騰第630章 新政推廣第666章 死鬥第318章 節操碎了一地第724章 捷報頻傳第634章 天價神木第440章 倭人斃命第693章 萬馬奔騰第731章 不成了第534章 民賊第283章 朕要他死第320章 對決第428章 水落石出第644章 有樂子瞧了第134章 牆倒衆人推第76章 恩師棒喝第588章 謎底揭開第139章 浙江七府巡查倭寇事大使第564章 霹靂總督第219章 你拿捏得住嗎?第547章 財源廣進第293章 抄家滅門第499章 初戰第633章 這是挑釁第251章 你死定了第637章 光榮的作死第447章 事情真相第322章 誰的底氣足?第458章 忠厚老實徐侍讀第288章 殿試第511章 孫兒來遲第475章 變天第395章 其實 你死的並不冤第503章 功勞太大第76章 恩師棒喝第464章 完蛋第246章 你知罪嗎第611章 這裡輪不到他說話第623章 天子要殺人第183章 勢不兩立第306章 欺人太甚第9章 坑的是你第433章 出名了第112章 殺人第362章 風蕭蕭兮,君子不立危牆第267章 大考第309章 想作死就成全你第343章 有病第702章 權傾天下第120章 徐公子辦事給力第251章 你死定了第361章 殺人誅心第449章 吾皇聖明第587章 崇文殿對決第522章 大勇第715章 藉機發難第339章 高升第257章 楊公威武第421章 代天論案第112章 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