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起步(5)

什麼是工業國家,工業國家和農業國家之間的差距有多大。對於這個問題,可以寫出幾十萬字的論文來,那還只是單純的解釋工業社會和農業社會的一些基本概念。在王書輝看來,工業國家和農業國家之間的差距,最直接具體的體現就是,工業國家賣什麼都賺錢,農業國家買什麼都賠錢。

只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王書輝在網上看過一個網友在論壇裡的一個點子。一個人可以在現代社會和古代之間來回穿越,單純的依靠倒賣蠟燭就能賺錢。王書輝當時看了這個點子之後,直接就到附近的超市裡詢問蠟燭的價格,得知一塊錢可以買兩根蠟燭,如果買的量大的話,可以降到一塊錢三根的水平上。王書輝就針對在兩個時空倒賣蠟燭,進行了一個簡單的推論。

如果在古代社會裡把一根蠟燭的售價定在十文錢的話,出售一百根蠟燭可以得到一兩銀子。而一兩銀子拿到現代社會,明代一兩重37。3克而且純度不高,最好能達到九層銀。按照2014年每克高純度銀子3。15元的價格計算,明代每兩銀子能在現代賣出117元左右。

117塊錢減去50塊錢的成本。這麼一倒一賣,淨利潤67塊錢。而在實際上,古代的蠟燭根本不可能這麼便宜。但即使按照這種廉價方式進行傾銷,還有着巨大的利潤空間。事實上,如果直接從工廠購買的話,蠟燭的進貨價還可以更便宜。

從這個簡單的蠟燭的小例子上看,作爲工業國家的現代社會,可以在交易中獲得鉅額的利潤。表面上看,作爲落後農業國家的古代社會,除了製造蠟燭的行業全部破產之外,也沒有什麼損失,還可獲得價格極爲便宜的蠟燭。但是在這個交易過程中,古代社會流失了大量作爲貨幣的貴金屬,在交易中是單方面的純粹的處於入超地位。

實際上,農業國和工業國之間的區別就是這麼簡單。工業國通過自由手段或者軍事威脅手段,和農業國之間開展貿易。無論如何,在機器化大生產的情況下,工業製成品的成本都要比農業社會的手工產品的成本低的多的多。所以工業國賣什麼都便宜,賣什麼都賺錢。而農業國不管再怎麼看起來獲得了實際上的好處,買到更多便宜的商品,但是在貿易過程中,農業國都在不斷地失血,本國的相關產業被毀滅性打擊,從國家整體角度上持續的被削弱。

王書輝爲了積累開展工業建設的資金和人力,就是準備利用穿越的金手指,採取這樣一種工業品傾銷的方式獲得大量資金。當然,他還要用在古代傾銷工業品的錢,在古代購買寶石、玉器、古董等價值更高的東西,到現代社會變賣。再在現代社會,用變賣寶石、玉器、古董等的資金,購買現代的產品到古代販賣。這個簡單的過程,可以讓王書輝在古代和現代,同時掌握大量的資金。

王書輝之所以選擇棉布貿易作爲跨時空貿易的原因是,在明朝末年這個時代,松江棉布已經是天下聞名了。從明代中期開始,松江府植棉業得到進一步推廣和發展,土地大半種植棉花。同時,棉紡織生產也成爲松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各鄉鎮幾乎家家都投入了紡織活動。其時“棉布寸土皆有”、“織機十室必有”。

明正德《松江府志》中記載:“鄉村紡織,尤尚精敏,農暇之時,所出布匹,日以萬計。以織助耕,女紅有力焉。”“紡織不止村落,雖城中亦然,織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裡媼晨抱紗入市,易木棉以歸;明旦復抱紗以出”。

由於不斷地普及推廣,松江棉紡織業日益興盛,產量越來越高,質量越來越好,松江棉布在全國聲譽鵲起,葉夢珠《閱世編》中說:“吾邑地產木棉,行於浙西諸郡,紡織成布,衣被天下”。《松江府志》載:松江人“俗務紡織,他技不多”,所織的精線綾、三梭布、綾紗方巾、剪絨毯“皆天下第一”,“吾鄉所出皆切實用,如綾、布二物,衣被天下,雖蘇杭不及也”。

明代中後期,松江府成爲全國棉紡織業的中心。外地商人紛紛到松江來收布,布商挾重資而來,白銀動以數萬兩,多則數十萬兩。

由此可見,作爲消耗品的棉布,在這一時期,是一個有着大規模銷售市場的暢銷產品。

在李銘之熱情的招待下,王書輝瞭解到了明末的布匹絲綢的大概價格。上好的蜀錦,售價大約在二十兩到三十兩銀子左右。白棉布一匹賣三錢銀子,三梭布一匹賣六錢一分銀子。一種名爲“斜紋布”的高級棉布,上等的賣每匹一兩銀子。至於各種絲綢,按照不同水準的織染加工,售價在十兩到十五兩銀子之間。

聽到這個價格,王書輝還真是爲自己捏了一把汗。多虧自己不是準備單純的把賣貨賺的銀子直接拉回現代售賣。

要知道一兩純度爲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銀子,在現代不過才117塊錢。

明代一匹布的寬度是62。26釐米,長度是1089。22釐米(出自《明會典》),面積是6。78平方米。

現代社會的白棉布1。5米寬的每米售價8元到14元。那麼相當於明代一匹布的面積的1。5米寬的現代布是4。52米。按每米8到14元,明代一匹布面積的現代布,總售價是36到63元。如果把古代賣一匹高級棉布掙到的一兩銀子,拿到現代出售得到117元的話,自己最多才能賺80塊錢左右。

而自己是準備進行傾銷的,一匹布最多比照明末最便宜的白棉布價格,賣兩錢銀子。兩錢銀子是8克左右,在現代最多值24塊錢。按照這個價格,自己每賣一匹布,最少要虧損12塊錢。因爲銀子的純度和貴金屬在現代社會的市場價格波動問題,還有可能會虧損的更多。

看來,還是古代的銀子在古代花,現代的錢在現代花,中間用寶石、玉器、古董、木材等現代稀有的東西轉化價值的辦法,纔是最合算的辦法。即使是賣蠟燭,這個辦法也能保證交易過程的暴利。

王書輝仔細的瞭解的各種布匹絲綢的價格,按照每種兩匹的數量買了幾十匹各種棉布和絲綢。那幾匹上品的蜀錦,也被王書輝買了下來。在店鋪的夥計的幫助下,把東西都運到馬車的貨架上之後,王書輝就帶着大家離開了布莊。

一路上王書輝沒有理會嘰嘰喳喳,不斷的查看着各種布匹絲綢的朱微妏,自己思考着怎麼着手在明朝末年開展貿易。在他想來,那些現代工藝的各種化纖材料和先進織染手段生產出來的各種布料,應該比這些看起來非常粗糙的手工業製品的銷路要好得多。

看到王書輝皺着眉頭好像在想着什麼心事,劉懷季想起不久前自己的外甥女縣主大人的警告,開口對王書輝說道,“儀賓想要逛逛枝江縣繁華的所在,不應該到縣城中來的。要說本縣最繁華的地方,是在城外西邊的董灘口。本縣的各種店鋪大都集中在那裡。”

朱微妏聽了這話,對劉懷季抱怨道,“四舅也真是的,明明知道哪裡最是繁華好玩,卻讓世兄和我到城中浪費了許多時辰。”

王書輝發現劉懷季今天這一下午的功夫,表現的非常不正常。一會兒是事兒媽似的張牙舞爪,一會兒又是老實頭似的吞吞吐吐,這種態度可是不成的。王書輝還準備讓這個當過貨棧掌櫃的四舅舅,做未來開展貿易工作的負責人呢。

王書輝斟酌了一會兒,對劉懷季說道,“四舅和我不必客氣,大可有話直說。咱們本是一家人,我們家以後還有許多事情要麻煩四舅幫忙。我這裡有個想法,要是讓四舅幫我售賣棉布之類的貨物,這個事情四舅能不能支撐的起來呢。”

劉懷季聽了這話,心裡不知道有多興奮了。在兄弟七人之中,大哥、二哥、三哥和自己,從小和王府的輔官讀書,剩下的三個弟弟則是和王府的武官練武。三個哥哥都熱衷於讀書學禮,只有自己,雖然書讀的也不錯,但是卻生性喜歡從事商業。

後來被迫離開王府,他也是選擇在貨棧裡做賬房謀生。他早就希望能夠有一天自己做主經營一個產業。只是因爲資金和人脈的緣故,自己的願望一直不能得到滿足。現在聽了王書輝的話,劉懷季怎麼能不欣喜若狂呢。

想着自己的夢想就要成真,劉懷季倒是穩重了起來,原本那種有些輕浮的氣質驟然一變,現出幾分久經商海的沉穩來,他穩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緒,對王書輝說道,“儀賓準備出資多少,做哪方面的生意呢。”

王書輝想了想,決定先小批量的出貨,試探一下明末的市場行情。他對劉懷一說道,“我那裡有些歷年來留存下來的東西,堆在那裡也沒什麼用處,不如開一家店鋪,也不拘專門賣什麼東西,就是些糧食布匹,還有些鐵器蠟燭之類雜七雜八的東西。一會兒到董灘口看看,有沒有合適的店面。總的要求,就是店面一定要大氣寬闊,總要爲以後多做打算。如果沒有合適的店面,也可以先盤下來一所小一點的店面,先把生意做起來。同時選看位置,我們自己蓋一個大氣寬敞的店面使用。”

劉懷季想了想,對王書輝說道,“不瞞儀賓,老奴本性就喜歡經營生意。一直以來都希望能夠經營一個自己的買賣。如果儀賓信得過老奴,老奴可以試一試。總是爲儀賓出力,老奴一定忠心辦事,爲儀賓下死力經營。”

王書輝看了劉懷季的表現,發現這時候的劉懷季才表現出他應有的水準。本來就是這樣,這幾天觀察下來,朱由梓家的這幾個親戚,各有不同的特長能力。他本來就認爲,孃家四舅劉懷季是個圓滑精明的生意人性子。不過他這一下午的表現,讓王書輝對劉懷季的判斷有些動搖,直到現在,劉懷季才表現出他應有的樣子來。

王書輝沒有說話,只是點了點頭,心裡總結起教訓來。看來以後不能這樣總是把想法藏在心裡了。那種總是有是所顧忌的想法一定要拋開了。開展工作之前,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和具體的執行人介紹清楚才行。不然總是這樣的話,執行人不知道工作目標,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不能被調動起來,實在太耽誤工夫了。

第420章 小攤老闆第121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2第289章 地方工作(2)第388章 光復遼南3第154章 紅旗漫卷出枝4第199章 武昌起義(9)第348章 炮擊金州衛(1)第224章 四省攻鄂(1)第427章 這次的整風不一樣第259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7)第13章 立足(1)第327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2)第20章 起步(4)第306章 終結者3第477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5第474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2第233章 四省攻鄂(10)第281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1)第206章 連鎖反應7第495章 王書輝的家庭生活第17章 起步(1)第127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8第476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4第78章 大練兵(2)第303章 朱舜水訪武昌(8)第307章 終結者4第45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1)第449章 錯誤的理解錯誤的應對第70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4)第318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7第81章 外國傳教士第451章 遼東驚變第156章 紅旗漫卷出枝6第259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7)第358章 建設新湖北(1)第458章 首都和紙幣第99章 王書輝下鄉記3第412章 後金內訌第109章 第一次反圍剿2第482章 中倭新關係2第180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6)第22章 起步(6)第288章 地方工作(1)第397章 光復遼南12第381章 魯東土地革命6第241章 肖文龍的覺醒(1)第258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6)第368章 在山東(3)第475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3第405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8第172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4)第253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1)第4章 穿越(4)第237章 張知府的崛起(4)第70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4)第245章 肖文龍的覺醒5第50章 馬縣丞的末日(2)第281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1)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299章 朱舜水訪武昌(4)第37章 妖僧(1)第221章 馬祥麟的轉變(4)第151章 紅旗漫卷出枝1第172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4)第349章 炮擊金州衛(2)第472章 臨時工高迎祥第9章 婚事(1)第187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3)第467章 週會計的家事第419章 愛錢的人才有動力第125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6第332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1)第353章 炮擊金州衛(6)第324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3)第387章 光復遼南2第3章 穿越(3)第309章 終結者6第340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1)第227章 四省攻鄂(4)第451章 遼東驚變第110章 第一次反圍剿3第78章 大練兵(2)第29章 日常(1)第387章 光復遼南2第102章 王書輝下鄉記6第240章 土著工業黨的誕生(2)第368章 在山東(3)第265章 學員張兆歡(5)第236章 張知府的崛起(3)第343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4)第309章 終結者6第352章 炮擊金州衛(5)第224章 四省攻鄂(1)第354章 炮擊金州衛(7)第338章 制度這個事兒(3)第408章 黃臺吉之死第222章 馬祥麟的轉變(5)第131章 工業化的浪第441章 完蛋的太突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