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教學相長1

“只要開動腦筋,即使不打不罵,也是有很多辦法收拾小崽子們的!”

(王書輝經常戲稱自己第一批的教導營的學生爲“孩兒們”。現在出身教導營的戰士幹部們,就用“小崽子”稱呼他們自己的學生。)

復興軍第四營第二連第五排第一隊的教導員陳盛文的出身,很有意思。用他自己的話說,自己的家門,那是神算世家。說白了,就是世世代代都是靠蒙人,靠給人算卦騙錢混口糧謀生的。

不過,生產力水平落後的古代人都認同一個道理,所謂醫人者不自醫。按照這個道理,神算世家也是算人者不自算,幾代人混的都很落魄。實際上,在年輕的陳盛文看來,自家這個神算世家,實際上和要飯世家也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從他五歲記事兒開始,自己的生活就是和老爹走街竄巷,憑着一副好口條兒蒙人。好的時候能夠混飽肚子,大部分時候都半飢半飽。

陳盛文覺得,要不是自家真的有祖傳的識字和算術兩項本事的話。自家的境遇恐怕還不如乞丐。乞丐討飯的時候,優秀敬業的乞丐還能唱幾段蓮花落子呢。自家只不過是把蓮花落子換成了胡說八道。他私下裡覺得,自家的胡說八道,還沒有乞丐的蓮花落子有市場。

算命這個工作,和種地差不多,是要看年成兒的。實際上,在農業社會裡,農業是國家經濟的支柱和命脈,農業社會的一切,都要和農業的收成相關聯。不過,要是說誰是社會經濟的晴雨表的話,乞丐的生活好壞,肯定最能反映社會經濟的總體狀況。

實際上,大明朝從弘治皇帝在位時期,就開始逐漸的進入小冰河氣候期。不過從弘治皇帝到萬曆皇帝中期,東亞北大陸整體的氣候狀況變化,是一種緩性演進的狀態。從萬曆中期開始,整個東北亞地區的氣候才發生突然的,劇烈的變化。

陳盛文的老爹陳光禮是嘉靖四十四年生人。因爲之後隆慶皇帝時期明帝國放開了海禁,加上張居正開始對國家財政進行整頓。大明王朝從上到下的經濟狀況都全面好轉。

從嘉靖四十四年到年到萬曆二十三年,這三十年的時間裡,跟着陳盛文的祖父學習謀生,靠蒙人過日子的陳光禮過了三十年的“黃金般”(能吃飽而已)的日子。

陳光禮就是在所謂“萬曆中興”的美好時代裡,取了個瞎眼睛的農家姑娘爲妻,生下了現年十六歲的陳盛文的。

不過,陳盛文不光跟着父親學會了家傳的認字和算術兩項本事,也和父親積累歷練出了一雙敏銳的眼睛。他發現從自己出生開始,家裡的狀況就開始直線下降。用陳盛文的父親陳光禮的話說,老百姓變得不好蒙了。

在小冰河氣候的影響下,自然災害頻發,農業生產遭到破壞,老百姓的收入銳減,生活拮据。最爲唯物主義的中國人,在這種狀況下,肯定是要對自己的生活開支進行收縮,像算命看相這種不必要的開支,自然是第一個被砍掉的項目。

就這樣,陳盛文一家三口的日子越過越差。直到陳盛文十四歲那年,父親和母親雙雙生病,發起了高燒來。

陳盛文家世世代代居住在枝江縣,屬於城市貧民的一員。無論是陳盛文家方面,還是他母親家方面,都是那種窮的底掉的底層勞動人民。所以突遇大變,特別是生病這樣的事情。作爲沒錢的窮人,在經濟的壓力和公共醫療不存在的情況下,除了躺在牀上等死以外,並沒有什麼其他的辦法。

對於這一點,在現代社會的網絡上,有很多類似故事,但是完全是真事兒的橋段。比如說,舊社會鄉下的人家,孩子生了病。孩子的父母,對這種情況,表現的令現代人無法理解。他們會不管不顧,根本不當回事兒的扛着鋤頭下地。最多就是離開前吩咐其他的孩子,“等到他/她死了之後,到地頭上告訴我一聲。”

中國成語裡有一句“虎毒不食子”的話。但是在實際上,史書上記載的大災之年易子而食的史實汗牛充棟。不是那些人心狠,不愛護自己的孩子,而是無論經濟條件,還是古代的那種醫療條件,都不足以支撐他們對自己子女的愛護。

在中國社會進入到工業化社會,批量化的培養出大量醫護人員,建立起全民醫療體系之前,清末民國時代的魯迅先生不就寫過“人血饅頭”的故事麼。

老栓夫妻即使是很愛護自己的孩子,甚至敢於去搞“人血饅頭”給兒子治病。可是,在迷信愚昧的封建社會裡,在沒有現代科學的醫藥行業,普及的全民醫療體系的情況下,封建農業社會能夠支撐他們對孩子的愛護麼。答案很明顯的,不能。

陳盛文很愛自己的父親母親,但如果是在一般情況下,他的命運恐怕和老栓夫妻一樣,是要眼睜睜的看着自己親人死在自己的面前,自己卻無能爲力的。但是,不同於老栓夫妻,不同於滿清末年的紹興,被王書輝控制的枝江縣縣城,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家近現代的,專門爲平民服務的全民醫院。

陳盛文從鄰居家借了一輛板車,把自己半昏迷的父母拉到了復興醫院。還沒等他下跪求肯,復興醫院的大夫就收治了他的父母。

復興醫院,或者稱復興會實驗教學醫院,就是王書輝在明朝末年,建立起的第一家公共醫療機構。王書輝當初從教導營選出的醫學學生,現在都已經算是合格的“赤腳醫生”了。

因爲王書輝給他們上的醫學課程,對他們進行基礎醫療教育的教材,就是經過現代智能團整理增補的新中國出版的《赤腳醫生手冊》。

當然了,隨着兩年多來的學習,這些醫學生和復興軍的軍醫們,和王書輝一起對現代醫療進行了基礎性的,也是全面性的學習。特別是對人的生理狀況的探索方面,復興會的醫療系統的進步是很大的。畢竟現在整個復興會掌握的近四百個醫療工作者,目前人均解刨的屍體,都要超過三具了。

而且,隨着復興會工業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很多現代醫療的基本器材和工具,以及一些基本的藥品,在鋼鐵廠,玻璃廠,化工部門等工業部門的努力下,不斷的被生產和應用了起來。

比如說聽診器(膠管部分使用鹼液侵洗法制造杜仲橡膠代替),比如說針頭,比如說玻璃針筒,比如說生理鹽水(蒸餾水加精鹽),比如葡萄糖注射液(玉米澱粉水解加蒸餾水),比如說酒精等器械和藥劑等等,這些器材和藥品的水平,基本上都能達到和超過近代水準。

王書輝甚至從這些東西上,找到了些自己小時候的醫院的感覺。

不過,復興會實驗教學醫院的真正的大殺器,還是王書輝通過時空門引進的大量治療常見病的藥物。

陳光禮夫妻倆,就是依靠着生理鹽水,葡萄糖注射液,阿奇黴素和阿司匹林被救活的。

對於古代人來說,小劑量的抗生素基本和萬靈藥一樣。很多常見病如感冒,如外傷等,往往就是這些病發展成了炎症,要了古代人的命。所以,王書輝才着急忙慌的想要建立起近現代化工工業的。因爲,所有的抗生素,都是化工工業發展的副產品。

比如所,目前工藝研究局下屬的化學實驗室的天字號項目,就是阿司匹林製造。復興會的焦炭廠,已經爲化學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兩項重要的副產品,一個是煤氣,一個是煤焦油。

從煤焦油中,可以提煉出石碳酸(即苯酚,苯酚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消毒藥劑)。再以石碳酸爲原材料,經過和二氧化碳的羧化反應,生成水楊酸。水楊酸經昇華後得到昇華水楊酸。再採用醋幹(醋酸法),將水楊酸和醋幹進行酰化反應,最終得到yi酰水楊酸也即阿司匹林。

因爲阿司匹林的生產工藝並不複雜,工藝研究局的化學實驗室,已經成功的完成了阿司匹林的製取。1621年中,就已經開始整理生產工藝,細化生產流程。1621年末,復興會在明朝末年本土生產的阿司匹林,就開始批量化的在一個小化工車間生產了。

復興會的所有機構裡都有一個共同的任務,那就是要利用一切機會吸納勞動力。這也就是復興會的工作人員私下裡說的那個“拉壯丁”的任務。

陳盛文的老爹陳光禮五十六歲,陳盛文的母親陳吳氏四十七歲,雖然都不是壯丁,但是兩人在復興會實驗教學醫院裡被救過來之後,非常輕鬆的就被工作人員做通了思想工作,簽下了爲期十年的工作合同(賣身契?)。至此之後,經過培訓的陳光禮成了復興會紡織廠辦公室的一個文書,陳吳氏則在培訓後,在鉛筆廠裡當女工。

要說陳氏父子有什麼和普通乞丐不同的地方的話,那就是陳氏父子有種家傳的看風色的本領。接觸到了復興會的巨大力量之後,陳光禮就把自己的兒子送到了復興軍裡當兵。

憑着家傳的識字和算術的底子,陳盛文在新兵中脫穎而出。他不僅在思想政治課和文化課上表現優秀,更在軍事訓練方面有不少亮點。因爲家傳的一副好口條兒,他被新兵訓練營的政治幹部看中,被推薦參加了王書輝給每批新兵中的優秀人才組織的政工培訓課程。最後他又以優秀的成績完成培訓,被提拔成爲一名基層政工幹部。

從小就在街面上混,有着家傳本領,洞悉人情的陳盛文,在部隊裡的表現非常出色。因爲他的工作出色,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很不錯,這才被王書輝選調出來,作爲復興學校的班指導員。

擔任了班指導員的陳盛文,現在正在參加教務會議。

聽到很多同志抱怨“小崽子”們不好管。他帶着笑容,溫和的說出了“只要開動腦筋,即使不不打不罵,也是有很多辦法收拾小崽子們的!”這句話。

第15章 立足(3)第283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3)第393章 光復遼南8第391章 光復遼南6第238章 張知府的崛起(5)第103章 王書輝下鄉記7第175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1)第189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5)第326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1)第224章 四省攻鄂(1)第422章 機械和教條第352章 炮擊金州衛(5)第320章 混亂與平靜(1)第277章 魏忠賢的疑惑(3)第103章 王書輝下鄉記7第383章 東改編2第458章 首都和紙幣第152章 紅旗漫卷出枝2第481章 中倭新關係1第468章 郵政局裡的兩個人第190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6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476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4第199章 武昌起義(9)第312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1第425章 當家方知家難當第86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1)第426章 王書輝犯了聖母病第297章 朱舜水訪武昌(2)第122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3第377章 魯東土地革命(2)第440章 做一番大事的絕佳機會第29章 日常(1)第251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5)第382章 東改編1第112章 第一次反圍剿5第61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1)第177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3)第240章 土著工業黨的誕生(2)第311章 終結者8第391章 光復遼南6第3章 穿越(3)第21章 起步(5)第381章 魯東土地革命6第247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1)第64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4)第257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5)第255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3)第405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8第404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7第46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2第275章 魏忠賢的疑惑(1)第249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3)第371章 在山東(6)第465章 朝鮮滅國和反面教材第289章 地方工作(2)第83章 奇葩的錦衣衛(1)第35章 理念(3)第383章 東改編2第68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2)第385章 東改編4第28章 開始(4)第476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4第34章 理念(2)第381章 魯東土地革命6第205章 連鎖反應6第396章 光復遼南11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271章 承天事變(5)第375章 在山東(10)第465章 朝鮮滅國和反面教材第250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4)第280章 天啓皇帝的表態(2)第376章 魯東土地革命(1)第190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6第390章 光復遼南5第468章 郵政局裡的兩個人第361章 建設新湖北(4)第371章 在山東(6)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76章 大豐收(2)第370章 在山東(5)第115章 第一次反圍剿8第66章 有水分的工業黨人(2)第490章 雲仙國王徐天草第455章 南京是個大包袱第202章 連鎖反應3第25章 開始(1)第324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3)第58章 工業的獠牙(2)第102章 王書輝下鄉記6第142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4第260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8)第29章 日常(1)第288章 地方工作(1)第36章 理念(4)第223章 馬祥麟的轉變(6)第457章 金盃白刃下的自治第259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