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8

對於王書輝是不是要造反這件事情,復興會內部有三種看法。

第一種看法是極少數人的。他們認爲王書輝是要造反的。持這種觀點的人只有很少幾個。

他們大部分都是原來就受過一定教育的底層讀書人。或者是因爲機緣巧合,或者就是因爲經濟上的破產。人生際遇轉入低谷,變得一文不名,之後被複興會吸納進來的。他們對現在的統治者有着巨大的仇恨,並且眼光犀利,看出了復興會蘊藏的巨大力量。

他們認爲王書輝是有能力造反的人。他們認爲,有能力造反,並且一直在加強這種能力的王書輝一定會造反。比如陳封、比如顧國樟等人,就持這種觀點。

還有一些人是原本邊軍衛所中的軍戶出身的。因爲眼界上相對比較開闊,經驗也相對豐富,接受了復興會的教育之後,他們認識到了造反才能改變當今世界一片黑暗的現實。所以,他們也認爲王書輝是要造反的。比如張寶樹,比如張大力等人。

這些人自己認爲王書輝是要造反,但是,他們卻非常謹慎的沒有四處嚷嚷。不過,在實際的工作中,在和同志們的交流中,他們不斷的向大家灌輸,只有復興會能夠救天下,只有王師尊能救萬民的觀點。不斷隱晦的向大家宣傳支持王師尊,推翻大明朝的思想。

第二種看法是絕大多數人的。他們完全認同王書輝的思想理論和復興會的思想綱領。他們完全不認爲王書輝是要造反。

這是復興會的絕大多數會員的觀點。他們都認爲,王師尊組建復興會也好,開展工業化也好,打土豪分田地也好,組建部隊也好,都是爲了天下百姓的利益,都是爲了要給天底下所有的窮兄弟做主的。

王書輝和復興會不僅在宣傳中這麼宣傳,在實際行動中也是這麼做的。在他們看來,本來就有着金山銀海的王師尊,本來就是皇帝老子的親戚、王爺的女婿的王師尊,雖然完全可以錦衣玉食的過好日子。但是,他卻和大家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飯食,做一樣的工作,和大家同甘共苦。這,是王師尊他老人家的道德高尚。

說起來,復興會的一切都是王師尊的。但是,王師尊卻從來沒有多吃多佔過。他老人家和大家一起在田地裡幹農活,和大家一起在工廠裡勞動,和大家一起訓練,用兩條腿行軍。他老人家就是聖人一樣的人,就是要救苦救難的活菩薩。大家就是要跟着王師尊一起幫助天底下的窮兄弟的。

至於是不是要造反,實際上大家都沒想過。不過,因爲復興會這個團地,因爲對復興會思想綱領的認同。凡是敢於和復興會作對的組織、勢力和個人,大家都是極度仇視的。對於這些組織、勢力和個人,大家是會毫不猶豫的在王師尊的帶領下,給以消滅的。

他們認爲,跟着王師尊消滅這些像馬鬆華,像張天祿,像詹家寨和荊州衛之類的人的行動,是一種正義的,正確的行爲。這根本就不是造反。

第三種看法,在復興會裡也是極少數。他們認爲王書輝造不造反和他們沒什麼關係。

他們覺得自己是吃了王師尊的糧,領了王師尊的餉,穿了王師尊的衣,住了王師尊的房,王師尊給他們娶媳婦,那麼自己的爛命就是王師尊的。

王師尊說要造反他們就造反,王師尊說不造反他們就不造反。反正天底下只有王師尊對他們好,自己就要堅定不移的給王師尊賣命。

說起來,王書輝的思路其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複雜。對於造不造反的問題,他的看法和第二種情況,也就是復興會的絕大多數人的想法是一樣的。不同之處在於,復興會內部持第二種看法的人,是出於一種道德的考量。王書輝的想法,則完全是從實用主義的角度考量。

王書輝要在明末建設一個工業化的中國。對於他的這個目標來說,進行工業建設需要的技術;進行工業化建設需要的設備;進行工業化建設需要的知識;進行工業化建設需要的資金;通過時空門這個大殺器,他全部都能夠解決。

可是唯一一個,工業化建設需要的人力資源,他是沒辦法憑藉時空門來解決的。而且,工業化建設對於人力資源的需求,還不是單純的一個對工人和技術員的需求。建設一個工業化的中國,還需要有建立一個能夠和工業化社會相匹配的社會體系。

王書輝出於建設這樣一個匹配工業化建設的體系,需要的人力資源的考慮,不得不盡可能的收納和掌握數量更多的,規模更大的人口。而在明末這個封建社會裡,簡單的依靠對於流民難民的吸納,是完全不能夠滿足工業化建設對於人力資源的需求的。

王書輝不僅需要人口,更需要全方位的掌握這些人口。把青壯年的男女培養成各種工人;把小孩子送進學校學習系統的現代化的專業知識,這就需要王書輝實實在在的掌握很大的勢力範圍。

另外一方面,封建土地所有制對於人力資源的束縛,更是直接和工業化建設的人力資源需求相沖突的。王書輝對於封建制度的憎恨,確實是深惡痛絕的。但是,他和地主富農們並沒有個人恩怨。他要消滅他們的原因是很理性的,因爲他們阻擋了中國工業化的進程了。

對於王書輝來說,他可不管你是誰,只要是擋在中國工業化的腳步前的人,除了被消滅之外,他不會採用其他的對待方式。

復興會的會員們和地主富農、土豪劣紳們,是有階級仇恨的,是一種私仇。復興會的思想理論給他們報私仇的想法安上了一個聖潔高尚的藉口。但是,對於王書輝來說,別說這個時空的人,就是現代社會裡,他也從來也沒和什麼人有私仇。

他所不滿的一切的人和勢力,都是在阻礙中國的進步,阻礙中國成爲世界第一強國的人和勢力。

在明朝末年這個環境裡,阻礙中國進步的,將會造成中國從世界第一強國的寶座上跌落的一切人、勢力、團體、民族、國家,都是他要消滅的。這無關個人感情,完全是就事論事,是一種理性上的認識。

王書輝的這種想法,是先有了一個建立工業化中國的大目標之後,爲了實現這個目標採用相應的手段。但是,他的這個實際的想法,對於其他的人,無論是自己的弟子、復興會的會員,還是他準備招攬的三個年輕讀書人,都沒辦法解釋。

因爲首先一個問題就是,這些古代人,這羣純粹的農業社會的人,是完全沒辦法理解工業化這個概念的。對於工業社會是個什麼樣的社會,工業化的國家有多麼強大,他們完全沒辦法理解。

要知道,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十八世紀六十年代纔開始的。現在纔是十七世紀二十年代,距離第一次工業革命還有一百多年呢。而且,即使是到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階段,那個時候的工業化,和王書輝所認知的工業化,那也是米尼彈和原子彈的區別。

特別是對於中國人來說,真正的建成基本的工業化國家,那是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時候的事情。距離現在那是三百年以上的時間。所謂的千古完人空一格,都搞不清楚什麼叫工業化。空一格還出過國,見過工業化國家是什麼樣子呢。你能指望明朝末年的古人能夠理解工業化的概念麼。

所以,王書輝對於復興會會員,只能從道德的角度,從正義性、公正性的角度,進行理論宣傳。現在看來,至少在造反問題的認識上,復興會的大部分會員,切切實實的接受了王書輝的思想。

但是,對於顧君恩、宋獻策和牛金星這些封建制度的利益既得者,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員,宣揚土地革命的正義性,這很明顯是不太現實的事情。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對一個愛吃糖的小孩子說,吃糖會損害他的身體健康。他會老老實實的聽你的話,不吃糖了麼。肯定是不會的。即使吃糖損害他的身體健康是個事實。但是,從這個小孩子自身的立場上講,他就是不願意接受這個現實。所以,合格的父母,或者通過打屁股的辦法,或者通過罵人的辦法,才能讓小孩子不能肆意的吃糖了。

當然,對於顧君恩、宋獻策和牛金星這樣的,在歷史上留有大名的成年人,肯定不能使用對付小孩子的手段。他們或許在加入復興會之後,在復興會不斷領導中國進行工業化建設取得大量成就之後,纔會逐漸的認識到,封建制度極其附屬物全都該死。

但是,在這之前,王書輝就必須想一個聽起來比較合理,比較能夠唬人的說辭,把他們先籠絡住了。

不過,讓王書輝琢磨出些冠冕堂皇的話來,他是能做的到。但是,王書輝自己卻不認爲,自己都不相信的話,能夠被自己用來說服別人的。這不符合他實事求是的價值觀。至少,在說服他們使用的材料上,必須要做到實事求是。

出於這樣的考慮,王書輝在聽了牛金星的話之後,沉默了大約有五六分鐘的時間。在這五六分鐘的時間裡,王書輝表現的相當真實,沒有任何的掩飾。爲了能夠更好的思考,王書輝站起身來,在客廳了踱步起來。

他的這種舉動,倒是博得了顧君恩、宋獻策和牛金星的好感。對於他們來說,王書輝能夠慎重的思考他們的話,這是對他們很看重的表現。至少他們知道了,王書輝下面的答話,不會是虛與委蛇的假話。

想了一會兒之後,王書輝纔開口說話了。他對顧君恩三人說道,“以三位先生的眼光,如今這天下的形勢如何了。”

王書輝的問話,回答起來非常的有難度。這是對三人國家級視野的一種考驗。從傳統的角度說,任何一個讀書人都不會隨便的回答這樣的問題。他們都有讀書人的自尊和自傲。他們都覺得,即使不能像諸葛孔明一樣說出《隆中對》來,但是,也要把自己的最高水平表現出來。

無論王書輝是不是個造反者,無論自己是不是要接受王書輝的招攬,自己都必須把自己的水平表現出來。這是三人的共識。

思維敏捷,一直關心國家大事的顧君恩第一個回答了王書輝的話,他說道到:“大明太祖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上承唐宋之法禮,下救秦漢之遺民。得國之正,曠古絕今。朱氏享國兩百餘年,雖祖宗之德有所稍減,但是天下萬民仍要尊其正統的。”

顧君恩講的是朱明王朝統治中國的正統性。對於洪武皇帝朱元璋得國的正統性問題,後世的很多史學研究者也是認同的。對於這一點,王書輝也覺得有道理。所以他點了點頭。

對於社會關係問題考慮的最多的牛金星第二個說道:“大明以士大夫治天下,與士大夫共天下。上有內閣總領國政,下有士紳主持鄉間。無論在朝在野,士大夫與大明都共生共存,血脈一體。士大夫與朱明雖多有齷齪,但皇權政權有爭有和。兩百年太平歲月,恐怕天下萬民不易鼓動。”

牛金星講的是明王朝的統治階層的組成。大明朝的士大夫和皇帝,是一種共生的關係,而在於他們這些讀書人看來,想要造反,沒有士大夫階層的支持是不會成功的。所以,他對王書輝論述士大夫對明王朝的忠誠,就是想要告訴王書輝,光是有武裝力量,想要動搖朱明王朝的統治是很不容易的。

王書輝雖然根本就沒準備去爭取士大夫階層的支持。但是,他也知道,從封建王朝更新換代的角度考慮,士大夫階層的投靠是很重要的。漢朝建立有戰國貴族的支持;魏晉建立有門閥集團的支持;隋唐建立有世家大族的支持;宋明維持穩定,有科舉制下的讀書人的支持。這些都是封建王朝能夠成功建立和維持的重要因素。

雖然王書輝想要建立的國家,是完全不同於封建王朝的近現代國家。但是,從歷史的角度而言,他不能說牛金星的話是錯的。所以,他聽了牛金星的話,也是若有所思的點着頭。

年輕時代的宋獻策,還不是後來的那個喜歡裝神弄鬼,好逞圖讖之術的老頭子。因爲在三個人中的腦子最慢,所以他最後一個回答王書輝的話。但是他說的話卻有些驚世駭俗的味道。

他說道:“以在下之見,如今恐怕是快到了天下大亂,羣雄逐鹿的時候了!”

聽了宋獻策這語氣堅定,效果卻恍若驚雷的話,顧君恩和牛金星都心中大驚。

他們兩人心裡都不約而同的叫到,“這個小矮子害死我也!這等大逆不道等若叛逆的話,可不是你這個讀書人該說,我們這些讀書人該聽的。這個死矬子是要害死我們麼!”

第306章 終結者3第331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6)第449章 錯誤的理解錯誤的應對第151章 紅旗漫卷出枝1第486章 小朋友不聽話第447章 一個是俘虜另一個也是俘虜第412章 後金內訌第175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1)第10章 婚事(2)第25章 開始(1)第159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3)第37章 妖僧(1)第292章 沒用的和有用的(1)第438章 王書輝從沒想過當皇帝第407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10第445章 孫元化的小藥丸兒第289章 地方工作(2)第439章 人心真的散了第415章 漢川農場第195章 武昌起義(5)第100章 王書輝下鄉記4第496章 長子王青柏第11章 婚事(3)第144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2第170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2)第368章 在山東(3)第55章 馬縣丞的末日(7)第472章 臨時工高迎祥第11章 婚事(3)第122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3第319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8第464章 作死的朝鮮第290章 地方工作(3)第1章 穿越(1)第437章 三種“非國民”第48章 新奇的生活(2)第115章 第一次反圍剿8第10章 婚事(2)第406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9第295章 明朝的經濟危機(2)第476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4第482章 中倭新關係2第340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1)第443章 絕望的李巖第187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3)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觀2第482章 中倭新關係2第26章 開始(2)第337章 制度這個事兒(2)第421章 事情的另一面第34章 理念(2)第468章 郵政局裡的兩個人第197章 武昌起義(7)第63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3)第296章 朱舜水訪武昌(1)第254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2)第9章 婚事(1)第145章 簡單邏輯1第449章 錯誤的理解錯誤的應對第199章 武昌起義(9)第285章 新的開始(2)第376章 魯東土地革命(1)第10章 婚事(2)第72章 人力不足大難題2第87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2)第393章 光復遼南8第387章 光復遼南2第438章 王書輝從沒想過當皇帝第355章 炮擊金州衛(8)第152章 紅旗漫卷出枝2第84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2)第398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1第348章 炮擊金州衛(1)第7章 準備(3)第325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4)第283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3)第69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3)第159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3)第9章 婚事(1)第112章 第一次反圍剿5第280章 天啓皇帝的表態(2)第284章 新的開始(1)第477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5第59章 工業的獠牙(3)第52章 馬縣丞的末日(4)第473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1第96章 吞噬人命的工業化(2)第325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4)第49章 馬縣丞的末日(1)第442章 相同的身體不同的人生第124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5第220章 馬祥麟的轉變(3)第139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1第450章 亂世中的一家人第407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10第157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1第3章 穿越(3)第335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4)第14章 立足(2)第251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