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反對本本主義2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 這句話王書輝理解的是相當深刻的。

在王書輝的家鄉,兵工廠爲了擴建靶場,和當地農村的村民發生過土地糾紛。面對全副武裝的兵工廠保安部隊,農民們可是敢於拿着鎬把子,和拿着步槍,坐着裝甲車的戰士們拼命的。王書輝當時作爲學校的學生代表,還代表學校到醫院裡慰問過因爲徵地負傷的戰士們。

在國家解決三農問題之前,王書輝曾經親眼看到,當地農民開着拖拉機拉着裝糞的大桶,把米田共傾倒在區政府門口,然後長時間的圍困區政府辦公樓的。

而且農民們不僅會因爲土地的問題和政府部門發生矛盾。即使在農村的日常生活中,在機動土地的分配,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因爲鄉村幹部的徇私舞弊和利益侵吞的原因,因爲一根兩根壟的土地糾紛,農民們之間的激烈爭鬥甚至會出現出人命的慘烈情況。

就是因爲有着這樣的認知,王書輝才深刻的知道,爲了獲得土地,爲了保衛自己獲得的土地,農民們是不惜一切代價的。

可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或者更進一步的說,土地私有制這種制度,其本身就會必然的導致封建社會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在中國兩千年的封建時代裡,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導致的中國嚴重的土地集中,土地佔有不平均的問題,都是最終導致一切封建王朝滅亡的本質性原因。

所以那些沒事瞎什麼“地主招你惹你了”的生理殘疾,大腦殘缺的傻,可以把嘴閉上了。

在出村調研的路上,王書輝的腦袋裡就想是在着這方面的事情。

王書輝是在村外面不遠的田裡發現趙二的。當時的趙二正在翻地。因爲趙二是個老光棍,沒有家人蔘加民兵隊,所以他不僅沒有牛來拉犁,而且也沒有那種復興會生產的堅固鋒利的白口鐵鋤頭。

趙二用的是一個完全看不出什麼材質,樣子相當笨拙的鋤頭小心翼翼的刨着地。遠遠的看到他刨地的樣子,讓王書輝有點搞不清楚。他那麼小心翼翼,到底是害怕把地被刨壞了,還是害怕那個笨重奇怪鋤頭會壞掉。

農田裡的活兒說起來難,說起來也不難。和在工廠裡當工人一樣,農民種田也是個熟練工種的過程。你要是沒幹過一種農活兒,那你肯定幹不明白這個活兒。外人冷不丁的參與進去,完全是給人家找麻煩。

完全使用人力,靠着一膀子力氣幹農活兒,這種事情王書輝是完全沒見過的。所以,很多這種古代的農活兒,王書輝根本就完全不會。從出了村子開始,王書輝一路看過去,基本上就沒發現自己可以乾的農活兒。直到他看到正在翻地的趙二的時候,王書輝才發現了一個簡單的,自己會幹的農活兒。

王書輝從村來出來的時候,肩膀上扛了兩件工具。一件是個鐵鍬,一件是個鋤頭。鋤頭和鐵鍬是很多農活兒中都要用到的工具。不過,雖然用鋤頭翻地也是可以的,但是王書輝知道,用來翻地最好的農具,還是那種三齒耙子更好用一些。當然了,鋤頭和鐵鍬也一樣可以用來翻地的。

就這樣,王書輝放下鐵鍬拿着鋤頭,和一個會講枝江方言的本地同志,一起走進趙二家的地裡。和他打了個招呼之後,王書輝就開始揮起鋤頭在趙二旁邊翻起地來。

面對一個陌生人突然跑到你家的地裡來刨地這種奇怪的情況,趙二表現的相當平靜。他只是看了兩個人一眼,就繼續幹起活兒來。這一干就幹了一上午的功夫。差不多到了中午十二點左右的時候,趙二直起腰望了望天,之後就向田邊的大樹下走去。

王書輝看到趙二的舉動心裡鬆了口氣。他也直起腰跟着趙二走出了農田。因爲不懂得翻地的幹活兒技巧,王書輝這一上午的農活,幹得是腰痠背痛腿抽筋的。這一上午的功夫,王書輝好幾次都想放棄了,不過在拉近村民關係,完成調研的大目標下,他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和王書輝一起坐在樹下,吃了幾個王書輝帶來的包子,接了一根王書輝的香菸後,不用別人開口,趙二自己就打開了話匣子。

“你們兩個後生也是復興會的吧。我看我們村裡工作組的後生們穿的都是你們這樣一樣的一身兒。聽說你們會裡的頭頭,那個叫王師尊的人挺能敗家的。好像復興會下面好幾千的人手,都是那個王師尊養活的。人人好幾套這樣的衣服,也不知道他這麼敗家,他家裡的家財夠他敗幾年的。”

聽了有人當面批評嘲諷自己,王書輝表現的有些尷尬,他不自然的笑了笑,沒說什麼話。倒是王書輝旁邊的翻譯同志,聽到有人罵被他視爲父兄的王師尊,他臉上的表情一下子就冷了下來,一點笑容也沒有了。

“我聽鄧大光那後生說,你們復興會裡有個扶老幫幼的規矩。去年的時候,管我們村的那幫後生,還幫了村裡好幾家缺人手的人家幹過活兒。”

王書輝聽了旁邊的同志把趙二的話翻譯成普通話之後,對趙二笑了笑,說道,“您還真是見多識廣。”

翻譯同志不知道是怎麼翻譯的,反正聽了翻譯的轉譯後,趙二先是愣了一下,之後就笑了起來。

“我怎麼算得上見識廣的。我活到如今,連自己活到多少歲了都不太清楚。還是工作組的後生幫我計算,才知道老頭我如今活到四十二歲了。活了這麼多年,我除了年輕時當夫子,應了官家的差事,把村子交的皇糧送到南京那一次之外,我也只去過兩三次縣城。說起來,我就是個最實在的鄉農而已。你這後生不要給我灌湯了。”

王書輝聽了翻譯同志的翻譯之後,點了點頭,決定立即對這個老頭開展調查工作。

本來,王書輝爲了能夠快速和村民拉近關係,在下鄉之前,還專門準備了一些枝江地區的客套話。可是,在沒有辦法直接交流,說話也要靠翻譯的情況下,這些客套話就變得沒有意義了。

雖然王書輝知道,搞調查研究,最好每次座談的人數最少達到三個人。可是,面對着在現實中語言交流困難的情況下,王書輝決定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調研策略,一次詢問一個人就好了。

王書輝拿出出發前自己發給每個調查組成員的調查表格,開始直接詢問起趙二相關的調研問題。

“老丈,您貴姓啊。”王書輝問道。

“我叫趙二。”趙二回答。

“你老人家過去是做什麼爲生的?”

“還能做什麼爲生,農家人自然是靠種田爲生,靠老天保佑過日子唄。”

“你是種自己家的田,還是佃馬家的田種呢?”

“呵呵,二十年前,我家裡倒是還有點田。可是二十年前家裡就敗落了,只能靠佃馬家的田過活唄。”

“那您過去佃了馬家多少田?”

“老漢我是個老光棍,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佃的田也不多,只佃了十畝水田。”

“哦,那這十畝水田,都是你一個人種麼。”

“你這後生問的好奇怪,不是我一個人種難道還僱人種不成。我自己就是農人,要是有錢僱人種田,我還佃人家的田幹什麼。”

“那你做飯燒的柴草怎麼算,據我所知,趙家灘這裡的山林也都是馬家的吧?”

“一看你就是沒幹過活兒的。我佃的那十畝田裡,就含着打柴的柴山呢。”

“那你家有房子麼?”

“房子自然是有,雖然是個茅草的房子,但也是我自家的房子。”

“你怎麼給馬家交的租子呢?”

“我自己手裡沒錢,自然是年尾的時候,交七層的租子給管家了。”

“趙家灘這裡,佃馬家田種的,都要交這麼重的租子麼?”

“是啊,沒錢先交租子,就都只有在年尾的時候交七層的糧食。聽說要是年前交租子,就可以少交一層的。不過,我們這些窮漢,都落魄到佃人家田來種的地步了。自然都是交七層租子的。”

“你一年要消耗多少糧食呢?”

“消耗是什麼意思?”

“就是你一年要用掉多少糧食。”

“大約七八石的糧食吧。有時候多些,有時候少些。總要看老天的賞賜。他老人家賞多些,我老漢就過個好年。他老人家賞的少些,我就勒勒褲帶,咬着牙過一年唄。”

“這一石糧,縣裡要賣多少錢?”

“一石稻穀總要一兩銀子的。”

“那你這一年吃的糧食總要花七八兩銀子吧。”

“大概是吧。”

“鹽也要吃的吧?”

“傻話!誰能不吃鹽活命的。”

“一個月要吃多少鹽呢。”

“那個麼,最少也要十兩一個月吧。”

“鹽要多少錢一斤呢?”

“嘿嘿,我老漢有門路,能買到私鹽的。哈哈,私鹽便宜的很,只要一兩銀子一斤。”

“那就是說一個月,買鹽也要花六七錢的銀子。”

“我老漢又不是你們會裡的後生,我是不識數的。我怎麼知道。不過,好像也差不多吧。”

“豬油也是要花錢買的吧。”

“你這後生怎麼總是問些怪話。我又不是秀才老爺,總不會有人送給我豬油吃的。不吃些豬油身上又沒力氣,自然也是要買的。一個月總要吃上五兩豬油蓄力氣。”

“多少錢一斤呢?”

“總要一錢銀子一斤的。”

“那就是每個月買豬油要花三分銀子。”

“應該是吧。”

“牛是要租的吧?”

“又問傻話了!種田,特別是種水田,不用牛耕,老漢我自己也拉不動犁啊。”

“租牛要多少錢呢?”

“…………。”

“…………?”

“…………。”

(王書輝後來又問了趙二其他的,每年裡他要支出的項目。)

第12章 婚事(4)第240章 土著工業黨的誕生(2)第40章 妖僧(4)第87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2)第13章 立足(1)第134章 入學風波3第273章 承天事變(7)第55章 馬縣丞的末日(7)第18章 起步(2)第177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3)第263章 學員張兆歡(3)第133章 入學風波2第41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1)第288章 地方工作(1)第466章 五級鉗工李有福第153章 紅旗漫卷出枝3第214章 草民的政治觀1第234章 張知府的崛起(1)第302章 朱舜水訪武昌(7)第166章 鬆滋大開復興花(2)第339章 制度這個事兒(4)第157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1第311章 終結者8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409章 無奈的朱由檢第8章 準備(4)第426章 王書輝犯了聖母病第235章 張知府的崛起(2)第67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1)第122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3第481章 中倭新關係1第83章 奇葩的錦衣衛(1)第107章 不可抗拒的力量第55章 馬縣丞的末日(7)第351章 炮擊金州衛(4)第130章 工業化的浪第314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3第43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3)第119章 不算戰鬥的戰鬥2第265章 學員張兆歡(5)第419章 愛錢的人才有動力第310章 終結者7第384章 東改編3第397章 光復遼南12第126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7第445章 孫元化的小藥丸兒第89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4)第370章 在山東(5)第284章 新的開始(1)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67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1)第96章 吞噬人命的工業化(2)第177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3)第63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3)第40章 妖僧(4)第390章 光復遼南5第203章 連鎖反應4第363章 建設新湖北(6)第216章 程紹之死1第121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2第247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1)第83章 奇葩的錦衣衛(1)第303章 朱舜水訪武昌(8)第105章 反對本本主義1第22章 起步(6)第116章 第一次反圍剿9第188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4)第206章 連鎖反應7第359章 建設新湖北(2)第278章 魏忠賢的疑惑(4)第449章 錯誤的理解錯誤的應對第486章 小朋友不聽話第408章 黃臺吉之死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400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3第9章 婚事(1)第161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1)第494章 軍事行動面具下的經濟目的第465章 朝鮮滅國和反面教材第140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2第206章 連鎖反應7第65章 有水分的工業黨人(1)第169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1)第446章 “瘋狂”的張永濤第72章 人力不足大難題2第363章 建設新湖北(6)第360章 建設新湖北(3)第466章 五級鉗工李有福第233章 四省攻鄂(10)第105章 反對本本主義1第161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1)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觀2第14章 立足(2)第289章 地方工作(2)第327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2)第343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4)第360章 建設新湖北(3)第15章 立足(3)第36章 理念(4)第356章 炮擊金州衛(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