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三房歸來

轉眼便又平平靜靜地過去大半個月,魏王生辰宴的風光依稀歷歷在目,但一衆高門世家的注意力卻不約而同地轉到了晉王大婚之事上來。且不說準備什麼貴重禮物,光是那幢佔了保寧坊一坊之地的晉王府,便足夠讓人在津津樂道的同時,更生出些許難以捉摸的想法來。

不過,眼見着便要成家立業的晉王除了說起大婚之事時有些羞澀之意外,舉止行蹤卻與以往並無任何不同。他每日不是忙着摹本之事,便是前去禁苑爲長孫皇后侍疾。一眼望過去,他仍是那個說起書畫便雙目微亮難掩愉悅之色的俊秀少年。與越發陰鬱難測的太子李承乾、禮賢下士的魏王李泰、文武皆有所長的吳王李恪相比,他並沒有太過出衆之處,卻仍然是備受聖人、長孫皇后寵愛的幼子——似乎也僅此而已。

至於跟隨在他身後的崔淵、崔渲,在某些人心裡自然只是沉迷書畫之道又不識擡舉的傢伙。放着太子與魏王兩派的拉攏不管,一心只跟着晉王摻和什麼摹本之事,又不夠圓滑變通,可不是將自己的仕途視爲兒戲麼?當然,也有另一些人卻因這幾人只顧着埋頭做事,對他們更高看了一眼。

這一天,又到了休沐之日,崔家衆人都齊聚在內堂中用朝食。雖說並非家宴,但崔敦難得在家中,公主府一家子也尚未回去,老老少少竟比家宴時還更齊全些。崔敦、崔斂望着底下的兒孫們,嘴角不由得勾了起來。鄭夫人、真定長公主也微微笑着,心中亦鬆快了許多。不論外頭如何風風雨雨,只要自家安安樂樂,做長輩的心裡便無比滿足了。

就在此時,老管事崔順忽地差遣兒子崔大一溜小跑着奔了進來:“郎主!夫人!三郎君家來了!”

“三郎君”這個稱呼實在離崔家衆人太過久遠了,不僅晚輩們沒來得及反應過來,便是崔澄、崔澹、崔滔也略微琢磨了一會兒,纔回過味來。而坐在主位上的崔敦已經皺緊了眉,有些難以置信:“三郎?子謙?”

崔遊崔子謙正在兗州一個畿縣任縣令,距離長安將近兩千裡,怎麼可能突然便回到家中?便是一個月前接到他的信,這頭再送信過去催他趕緊回來,他還得交接公務、收拾妥當呢!待他拖家帶口地從兗州動身回長安,路上緊趕慢趕,能在臘月之前家來就已經很不錯了。

因而,不論是崔敦、崔斂或是鄭夫人,都本能地覺得,定是僕從傳錯話了。

倒是真定長公主瞥了泰然自若的崔淵一眼,勾起嘴角,不緊不慢地道:“便是三郎多少年沒家來了,也沒有僕從認錯人的道理。或許,是他接到信之後,便匆匆地趕回來賠罪了罷。”她對庶子一向沒有好感,崔遊一家子在她眼中遠遠比不過幾個親近的侍婢。區區庶子也敢擅自做主禍害全家,若不是看在崔敦的面子上,她早便命人將他處置掉了。

“他一人回來了?將他叫過來。”經真定長公主提醒,崔敦一時也忘了震驚,想起了這個庶子做下的好事,臉色頓時難看起來。

崔大卻接道:“回郎主,三郎君一家都回來了。”

“……”崔敦立刻掃向崔淵,嘿然一笑,“子竟,你到底使了什麼手段?月前給我們看的那封信,究竟是子謙什麼時候寫的?”帶着家眷趕兩千裡的路,至少須得兩個月。兩個月之前,不過是八月下旬而已。那時候,崔淵方奪得了解頭,太子伶人之事才起了風波,他也剛提醒他注意這庶子之事。換而言之,他那時候並非未雨綢繆,而是早就派人去了兗州,發覺了崔遊的動向。在他這當阿爺的面前提起來,也只不過是爲了過個明路罷了。而後他再一步一步地指明此事的危險性,引着他將這件事都交給他去處理,卻真真落實了“先斬後奏”四字。

“那封信,約莫是中秋前後寫的罷。”崔淵回道,仍帶着幾分漫不經心,“至於我盯着庶兄,大概是正月末的事。一家子人,只他在外頭,我擔心崔泌耍什麼手段,便派了些部曲去保護他們。卻不料,崔泌不但沒有對他不利,反而百般拉攏於他。我以阿爺的筆跡寫了幾封信勸誡他,他卻不知悔改,便只能催他早早地回來了。如今將他放在眼皮子底下,才能徹底安心。”

什麼保護他?自小便沒什麼情誼,他什麼時候竟如此細心妥帖了?從一開始,便是盤算着去打探消息,監視他的作爲罷?!崔敦、崔斂、崔澄、崔澹、崔滔都深知他的脾性,也懶得再拆穿他。畢竟,他年紀最小想得卻比他們都周到許多,他們也沒有顏面指責他什麼。說他不信任家人?那也得那人值得信任才行!

有了這一樁事,朝食也不必再繼續用下去了。鄭夫人便吩咐僕婢趕緊將內堂收拾妥當,又對小鄭氏道:“子謙他們的院子雖是天天打掃,但到底許久未曾住人了,少了些人氣。你到時候幫着阿李將院子收拾一番,缺了什麼物什儘管去庫房裡取便是。”

小鄭氏正要應下,真定長公主卻懶懶地道:“橫豎也不知他們能住多久,阿嫂又何必多費心思?何況,他們可不是‘榮歸故里’,犯了錯還能安然地在府中住着,咱們崔家的家風何在?”她說的這些話,都是鄭夫人心裡想着但卻不方便說出口的話。於是,鄭夫人便望向崔敦,沉默下來。

崔淵輕輕地笑了一聲,帶着幾分嘲弄的意味。崔敦頓時覺得自己的老臉皮有些火辣辣的。

內堂中倏然靜了下來,只能聽見諸人隱約的呼吸聲。這寧靜卻多少有些異樣的意味。王玫想了想,低聲道:“畢竟是一家人,便是有什麼誤解,也須得關起門來說清楚纔是。”當然不能輕輕放過崔遊,只是他的妻子或許知情,兒女卻是無辜的。給他們一房什麼教訓,也不能簡單粗暴地就做出決定。另外,若是他一時氣急生了什麼別的想法,內外勾連起來,豈不是更禍害了全家?

“九娘說得很是。”崔淵輕飄飄地接過話,“庶兄一家既然回來了,不妨見一見面再說。”

崔澄便圓場道:“許是有什麼誤會呢?畢竟,崔泌狡猾多端,指不定給子謙許了些什麼話呢。”他本意是給崔遊說兩句好話,不料卻是越抹越黑。爲了外人區區幾句許諾便蒙了心,罔顧家族的立場,這樣的人留着又有什麼用?專門在緊要的時候給家族捅一刀麼?

不多時,外頭便響起了人聲,幾個風塵僕僕之人隨在大管事崔順身後,朝着內堂緩步行來。爲首的是個已經蓄鬚的高大男子,光看臉龐便與崔敦生得有幾分相像,卻多了些許外露的精明之態。他身後是位嫋嫋婷婷的女子,趙郡李氏旁支嫡女,看起來像是身體不太好,體態纖弱面色蒼白。另還有一位十歲左右的小郎君,一個六七歲的小娘子,一個兩三歲病歪歪的小娘子。

“孩兒見過父親、母親、叔父、叔母。”崔遊望見內堂中衆人之後,眼淚便涌了出來。待進了內堂,他更是大哭着拜倒在地,膝行着來到崔敦、鄭夫人、崔斂、真定長公主面前,連連叩首。

李氏也跟着行了稽首大禮,眨眼間便淚流滿面,宛如被風雨吹打過的嬌花一般惹人憐惜得緊:“兒久未侍奉在阿翁阿家身前,實在是不孝。小四郎、二孃、四娘,還不過來拜見祖父祖母!”小四郎崔希和二孃崔芙娘皆是李氏所出,四娘崔芸娘則是庶出。三個孩子倒是教得不錯,禮節毫無錯漏。

崔淵、崔簡父子如出一轍地側了側首看着他們,一個有些淡漠,一個則有些好奇。王玫腦中也只想到了三個字——“演技派”。影帝影后一出,誰與爭鋒?看着這般一家團聚的景象委實讓人感動,實則過猶不及。真想不到,這三房的夫婦二人,居然是這般作態的人物,與崔家衆人坦然的作風相比,完全不像是一家子。說不得,崔府當中和樂融融的氛圍便會因他們一家而生出什麼變故來。

“起來。”崔敦淡淡地道,“你們倒是回來得很快。”

崔遊恭恭敬敬地答道:“適逢四年大考,本便是時候回來了。又從大兄的信中得知,阿爺近來身體不適,孩兒便想早些趕回來侍疾盡孝。”他擡首,見崔敦看着確實瘦削了些,臉色沉沉的也像是有些病狀,便關切地道:“不知阿爺如今身體如何?可養得好些了?”

被某個不孝子捏造了病情的崔敦額角青筋跳了跳,似笑非笑地瞥了某人一眼:“倒是養得差不多了。不過,我卻是不知,你大兄竟然也給你去了信。”某人到底仿造了多少人的字跡,纔將崔遊誘勸回來?果真是一封信也是寫,十封信也是寫?替一個人寫也是寫,替十個人寫也是寫?如此膽大妄爲,還有他不敢做的事情麼?!

崔遊迅速地掃了崔澄、崔澹、崔滔、崔淵一眼:“大兄、四弟都寫了信。”

崔澄眉頭也動了動,終於反應過來:“也是阿爺在病中有些思念三弟的緣故,我也想着如今正是時候。”

崔澹看看這個,又望望那個,決定裝作什麼都不知道。崔滔一向與崔遊沒有任何交情,也懶得與他寒暄。至於崔淵,手中已經不知拿着崔遊多少把柄,更是沒有必要再裝什麼兄友弟恭,便也只是垂下眼來。

見狀,崔敦、崔斂兄弟二人對視一眼,心裡皆嘆了口氣。以前他們都覺得多子多福,如今卻幡然醒悟過來:未必如此。子嗣再多,若不能教養得出衆,眼界養得高一些,心性養得正一些,兄弟不齊心,家族反倒可能敗得更快。如今的皇家可不正是如此麼?縱然同是嫡出之子,爭權奪利起來照樣只認權勢不認血脈。

“小四郎、二孃、四娘,還不見過諸位世父世母、叔父叔母。”李氏又低聲催道。

崔希便帶着崔芙娘、崔芸娘挨個給崔澄、小鄭氏一房,崔澹、清平郡主一房,崔淵、王玫一房,崔滔、李十三娘一房見禮。王玫是新婦,又與李氏、崔遊正式行了禮。李氏也笑盈盈地與她說了幾句頑笑話,又很自來熟地撫了撫崔簡的小腦袋。

“我們女眷在這裡敘舊,你們這些郎君便都去書房好好說話罷。”鄭夫人道。

崔敦、崔斂便帶着一行人走遠了。真定長公主看也不看李氏,扶着侍婢的手起身,淡淡地道:“阿嫂,我且去歇息一陣。十三娘也不適合在外頭久待,陪着我回院子裡去罷。至於芝娘、阿韌……”她瞥了瞥難掩好奇之色的孩子們:“既是兄弟姊妹,也難得聚在一處,便多在一起頑一頑也好。”

“待會兒我再去陪貴主說話。”鄭夫人、小鄭氏、清平郡主、李氏、王玫都起來送她出去。待她們迴轉的時候,崔篤、崔敏、崔慎已經圍着崔希討論起了課業,崔蕙娘、崔芝娘、崔英娘則拉着崔芙娘、崔芸娘說起了閨閣遊戲。至於崔簡、崔會、崔韌,年紀比兄長們小些,說課業也插不上幾句話,便悶頭湊在一處頑耍。

李氏擦着眼角道:“都是自家兄弟姊妹,見了果然便親熱得緊。在兗州的時候,小四郎、二孃都沒甚麼玩伴,成日裡都想着長安的兄弟姊妹們呢。”

鄭夫人淡淡地道:“這麼些年不見,再親密的情誼也難免淡下來。既然你們家來了,便讓他們這些小輩多在一起處着。”而後,她又示意小鄭氏:“阿李他們剛回來,你這當阿嫂的,幫着他們將院子收拾收拾。”她也不再提庫房之類的話。不過是個犯錯的庶子、庶子媳婦,何須她放在眼中呢?

小鄭氏便微笑道:“是呢。阿李舟車勞頓,也很該好好歇一歇。院子的事,你便不必多操心了,儘管交給我就是。”

“讓大嫂費心了。”李氏跟着她往外走,臨了停住步子,回首看了一眼崔希與崔芙娘,目光越發堅定。

第22章 芙蓉之宴第197章 太子事發第121章 小試茶道第199章 揭破虛僞第180章 衝突之後第104章 壽宴之中第81章 閨中之客第47章 王家宴會第23章 提攜還恩第23章 提攜還恩第94章 添妝鋪房第12章 崔氏父子第73章 落花流水第51章 有來有往第157章 奪得解頭第123章 貴主生辰第146章 京郊避暑第72章 初次交鋒第192章 終有喜事第26章 遇到惡人第53章 心有所動第131章 親親之情第67章 自然相處第101章 同仇敵愾第131章 親親之情第77章 舅兄提醒第165章 乾坤未穩第10章 啓程歸家第123章 貴主生辰第180章 衝突之後第162章 茶鋪開業第133章 選妃傳言第112章 盧氏傅母第51章 有來有往第133章 選妃傳言第177章 年間動盪第53章 心有所動第177章 年間動盪第127章 宮中應對第94章 添妝鋪房第194章 倒戈一擊第63章 心悅君兮第82章 遣媒提親第98章 喜結青廬第128章 同心同力第43章 崔氏一門第171章 消除內患第4章 王家七郎第64章 心中糾結第137章 密友親事第158章 一波未平第120章 開誠佈公第101章 同仇敵愾第188章 彈冠相慶第8章 東都洛陽第136章 圍觀武氏第175章 又起動靜第119章 情勢判斷第100章 新婚適應第155章 中秋之夜第142章 奇妙緣分第59章 續絃之意第62章 堅持己見第157章 奪得解頭第178章 再會兄長第118章 握手言和第11章 路過潼關第99章 崔家認親第16章 王家夜談第188章 彈冠相慶第106章 新婦歸寧第184章 波瀾乍起第196章 走投無路第63章 心悅君兮第39章 七夕之日第147章 悠閒度日第8章 東都洛陽第86章 準備雪恥第136章 圍觀武氏第61章 盧十一娘第85章 波折再起第121章 小試茶道第141章 舉薦事定第19章 端陽來臨第5章 和離之因第132章 茶園經營第163章 密友再聚第173章 密友婚事第1章 大唐棄婦第188章 彈冠相慶第162章 茶鋪開業第29章 兄長貢舉第31章 惡人求親第25章 寺廟進香第203章 番外 三 陌上少年足風流第185章 風雨之前第74章 登高相會第68章 告知親人第29章 兄長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