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分家不分居

132、分家不分居

“沒想到這袁幼清心腸還挺軟,看來這人經歷了大事兒,是會變的。”俞墨說道。

以前他們見到這袁幼清,可不是很有些少爺脾氣的,不過這心軟和少爺脾氣好像是兩回事兒吧。俞墨對秦睿說道:“你也知道我這個人,就是嘴巴喜歡說,你別當成真的啊,袁幼清和你媳婦也就是小時候的玩伴,要說有什麼,那可真是沒有的!”

“我知道!你太羅嗦了!”因爲幾句話就懷疑,那樣心胸也太狹窄了,最後能娶到人的是他,他纔是以後曾姑娘的丈夫,這點兒就比什麼都重要。

袁幼清又自己在包廂裡呆了一會兒,下樓的時候,碰到了也正要下樓的秦睿和俞墨,俞墨剛要笑嘻嘻的跟這位打招呼,袁幼清看了這兩位一眼,隨即扭過頭去,一臉漠視的下了樓去,把俞墨要打招呼的動作給定住了,看着這小子下樓走遠了,俞墨拿着扇子指着那邊說道:“這小子是什麼意思?我可沒有得罪他吧,他那是什麼態度啊。”看他們跟不存在一樣,剛還說這小子心腸軟了,真是白瞎了那句話了。

“不是每個人都會喜歡你的。”秦睿淡淡的說道,這個袁幼清倒是有些幼稚。不喜歡也是在明面上,他多少年沒有這樣明顯的表現情緒了?秦睿自己都忘了。

俞墨心道,該不是袁幼清怨恨秦睿和曾九定親了吧,可是這和自己沒有孫女關係啊,簡直是,他這人家人愛,花見花開的,怎麼就被人嫌棄了呢?都是這個睿哥兒,看看,得了媳婦,還牽連到我這個最受歡迎的人了。

而袁幼清漠視這兩個人,確實是因爲這個秦睿,他倒不是嫉妒這秦睿和曾令宸定親了,而是因爲他聽說這恭王府裡亂糟糟的,覺得這秦睿不配曾小九,爲曾小九不值,所以很不待見秦睿,從小的夥伴,以前還有娶進門的心思,當然是希望對方能定下一門好親事,可是現在卻賜婚給這樣的一個人,所以不待見這個秦睿是理所應當的。

不喜歡的人,哪裡能給他好臉色看?於是俞墨和秦睿就吃了冷臉了。

“父親,您把兒子們叫過來,有什麼事兒?”鎮國公世子曾祥熙是老大,見父親把幾個兄弟都叫了過來,就問道。

鎮國公道:“爲父年紀也大了,怕什麼時候有個意外,不想出現家裡爲了家產掙得頭破血流的事兒,所以趁着我還活着,你們兄弟幾個把家產分一分。”幾個兒子都說道:“父母在,不分家,父親這是讓我們都陷入不孝嗎?這家不能分啊。”

“聽我說,分家是分家,分家不分居,還是住在一起,當然,如果你們誰想出去住,我也不攔着。雖然說父母在不分家,但是父母在,分家的也在多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爲父想着讓你們分家,一來是爲了以後的兄弟情份,不至於爲了點家產鬧得頭破血流,二來,皇上年紀也大了,這個時候什麼可能都有,分了家,以後也少牽連,好歹是個家裡留了幾條後路。”分家了,以後嫡支是嫡支,旁支是旁支,只要不是滅九族的罪行,那麼就能保全很多人。家裡的人口越來越多,還是早分家爲好。

幾個人聽了,雖然有幾個還是心裡不樂意,但是這是自家老爺子說的話,等於是通知,人家可不是跟你商量的,老爺子說話從來都是說一不二的。

“今天先給你們打聲招呼,過幾天,族裡的人會過來,把家產一分,趁着大家的情分孩子,爲父可不想以後你們爲了點東西六親不認,我在地下也不得安生。你們回去給你們的妻子說一聲,讓他們知道就成了,我這裡的家產就是你們兄弟幾個分的,除了令宣是長子嫡孫,能另外得一份外,其他的都按照規矩。”

既然要分家,這族裡人要過來,還有這些兒媳婦的孃家也得過來人,大家共同做個見證。

所以不到半天的時間,幾房的女人們都知道鎮國公是要分家的意思了,雖然是分家不分居,可是還是有很多人不樂意,畢竟靠着公中的錢養活,那得多好啊。一分家,什麼都是自己用自己花了!

二太太楚氏怨道:“父親到底是什麼意思?難道是怕我們多用了大房的?他都還在呢,分什麼家,沒的讓人笑話。”

二老爺道:“瞎嚷嚷什麼?父親說了只是我們內部分一分,還是住在一起,上次京城動亂,你難道還沒有經歷過?真想全家一鍋端?父親也是給咱們曾家多留條後路,你不是一直說當不了家,做不了主嗎?以後你就高興了。”

“這能一樣嗎?以後甜姐兒他們說親,只能說是曾家二房的,還能說成什麼好親?”二太太楚氏道。

“行了,還不是都住在鎮國公府嗎?也沒有搬出去,不是跟你說了嗎,就是分家不分居,白說了這麼長時間了,你不樂意,那你跟父親說去,只要你說的動父親。”二老爺一說,楚氏就偃旗息鼓了,她什麼身份那,哪裡能說的動鎮國公?見到鎮國公就害怕呢,不過到底心氣不順,以後分家了,那公中的錢就不是自己的了,怎麼這麼可惡啊,哪裡有這當公公婆婆的還在,就把家給分了啊,太過分了吧。

相比較二太太的抱怨,三太太小胡氏雖然心裡也不滿,但是也不說什麼不公平的話,他們是嫡出,到時候肯定是吃不到虧的,其實早晚得分家,這些年佔了大房不少便宜了,以後還得靠大房,所以這個時候痛痛快快的分家,以後有什麼困難了,找到大哥和大嫂他們,難道會不管?倒是三老爺很是不滿意,覺得分家了,就太虧了,三太太小胡氏道:“父親既然已經提出來了,那就是無法更改的了,咱們和大哥他們是一母同胞呢,怕什麼?

你不想出去,就一直住着也沒有關係,只要我們不過分,大哥和大嫂不會不管我們的。再說,你想一想,如果我們都不同意,那麼二房和四房五房,豈不是更不同意了?他們也跟着佔大哥他們的便宜,你樂意?

令宣和令哲還有令明都是有出息的,你這個當親叔叔的不得爲他們考慮?難道讓那隔了一層的老是佔他們的便宜?你當親叔叔的對他們好了,令宣他們肯定會感激你的,到時候咱們令揚也有人幫襯着。”

三太太小胡氏的一番話,讓三老爺是被說服了,這三老爺對幾個庶出的兄弟也是不親近,甚至因爲小時候和那幾位還有過矛盾,所以三太太的話是立竿見影,讓三老爺的不滿立刻給打壓下去了。

四房的四老爺和四太太想來都是個透明人,長輩們說什麼,就是什麼,即使心裡不舒坦,也不糊表現出來,屬於老實人的範圍,四太太蔡氏也不會多嘴多舌說什麼分家不好,不公平的話。

五房的五太太安氏嘆道:“咱們五房的幾個小的都還沒有婚配,這到時候可如何是好?”

五老爺曾祥順說道:“分家了也有分家的好處,咱們只要給孩子們找個真心實意的人家,門第到不是什麼重要的了,只要孩子們過的好,那就一切都好。”五太太想了想,也是這個道理,不分家,也就是鎮國公府的名頭,能找個相對比較高的人家,只是自己這一房不是長房,到時候還是要分出去的,鎮國公府的名頭也不能一直用,而大哥和大嫂的人品也是好的哦,只要自己家有困難,肯定會來幫忙的,所以分不分家都是一個樣,分家就分家吧,這些年說實話,真是用的公中的錢大部分都是大房賺來的,她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所以除了二太太發了牢騷外,其他的幾房都在認真考慮後,很平靜的接受了這個事實,而各房媳婦也通知給家裡人,讓他們到了日子過來見證他們分家,這也是爲了公平起見。

鎮國公本身就是曾家的族長,找了族裡幾個輩分高,又德高望重的老人,把分家的事兒一說,有幾個也說了,既然父母都還在,分家了幹什麼?不過聽了鎮國公的理由,還是沒有說別的話了,畢竟這是嫡支的事兒,族長都同意分家,他們還能說什麼?

分家的時候,兒媳婦是不能參與的,就是鎮國公和幾個兒子,長子嫡孫曾令宣,加上各個兒媳婦的孃家兄弟們在一起,鎮國公把曾家的產業的單子拿出來,除了這鎮國公府和祭田,還有一些按照規定必須留給長房的產業外,其他的幾個兄弟加上曾令宣平分。這就是長房嫡長孫的權利,曾家的族規是這樣規定的,畢竟曾令宣以後可是要爲整個家族服務的,所以分他一份是必須的,誰也不能說什麼。就是幾個媳婦的孃家兄弟也不能質疑。

莊子,鋪子,銀錢一一的平分,鎮國公說道:“這些都是祖宗們留給你們的,至於以後你們怎麼處理,那就是你們自己的事兒了,別坐吃山空就好。至於你們母親的嫁妝,那是她自己的東西,她想給誰就給誰,我也無權過問,現在你們誰要是想要你們母親的嫁妝,別怪我不認這個兒子。”

鎮國公世子和三老爺曾祥勳忙說自己不會。母親的嫁妝一般都是留給親生兒子的,所以沒有二老爺和四老爺,五老爺什麼事兒,所以這嫡出的比庶出的產業多,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庶出的兒子的生母一般都是丫鬟,本身都是奴婢之身,哪裡有嫁妝?能平分到父親的產業就不錯了。

有的人家,是把一半的家產留給大房,然後剩下的一半再讓幾個兄弟平分,也沒有人敢說不公平的,長房既要承嗣,也要照顧下面的兄弟,且承擔的責任最大,多分一些也是應該的。

所以所鎮國公世子算是很對得起兄弟的了。“我和你們母親自然是跟着你們大哥,如果沒有意見的話,就在這分家文書上簽字吧。”分家文書還需要至少三方面的見證人,然後像他們這樣有爵位的,到禮部也要歸檔一份,族裡保留一份,各家分別一份,保證不會有人弄虛作假。

別看剛纔說的分家很簡單,這鋪子分到哪裡,價值幾何,還有鋪子的奴才,以後是不是跟着鋪子一起分,都是有講究的,這些處理起來也得好幾天,家產多的人就是花的時間比較多。

而因爲五房的十爺和十姑娘還沒有定親,前面幾房的姑娘爺們都成親了,用的是公中的錢,所以另外按照舊例把這十爺和十姑娘的婚嫁所用的銀子給分了出來,這也算是公平。沒有人質疑什麼,就是李氏知道了,也不會說什麼。畢竟那點錢財她還不看在眼裡,雖然這公中的錢大部分都是大房的。另外幾房都用了銀子了,五房的十爺和十姑娘也不討厭,相反還挺懂事,給他們分了一份嫁娶銀子也是可以理解的。

至於九姑娘,也是明面上按照舊例給了嫁人的銀子,當然分家後大房願意另外加銀子,那就是大房的事兒了,就像五房的十爺和十姑娘,如果五老爺和五太太願意另外給自己的兒子和姑娘多準備銀子,別人也無權干涉,畢竟已經分家了,誰也不能管各房的銀子怎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