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百零五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6)

對蕪湖城北的雷聲滾滾,三十里之外的蘇章聽得很清楚,在震驚與不解之餘,他不無駭然的下令斥候去查探情況。

斥候回報的時候驚魂甫定,語無倫次,口中盡是“大火盈野”“人間地獄”“斷肢殘骸”“死傷無數”之類的詞語。

蘇章隨之下令緊閉轅門,全軍將士列陣備戰,因爲斥候斥候最後的話是:“唐軍精騎已向此地奔來!”

登上角樓的蘇章,沒多久就看到了官道上奔來的鐵甲洪流。煙塵滾滾,甲亮兵寒,旗幟鮮明,少說也有三千騎,鐵蹄踩得地面震顫不已,引的人心口發悶。

“竟不可一世至此!”蘇章恍然失神,待到唐軍精騎奔至營前,流暢的變陣列陣,那一匹匹神駿非凡的戰馬,比之嶺南馬要高了一個頭,一個個英武彪悍的騎兵,比之嶺南士卒要有殺氣不止一個層次。

冷鍛甲三千鱗片,長槊清一色一丈八,將士腰挎橫刀、揹負強弓、鞍懸勁弩,箭壺有矢三十,圓盾下有備用長槊,軍陣後還有三千戰馬!

他們旁若無人的在營前持槊立馬,閒庭漫步如遊山玩水,虎視眈眈如羣狼下山。

“軍備如此精良,大唐國勢何其之大?氣度如此精悍,得歷經多少血火殺伐?”蘇章心頭震顫,他是嶺南有數的良將,正因如此,他才能一眼看出這支大唐精騎有何等戰力,要練成這樣一支精兵有多難。

現在蘇章很慶幸,慶幸他沒有貿然出軍,去跟唐軍交戰。

僅僅這樣一支精騎,要衝破他的軍陣就已經足夠,何況還有未曾露面的百戰軍精卒?

莫說他有三萬將士,就算他真有十萬兵馬,一旦被唐軍精騎衝破陣型,被對方精卒殺入陣中,軍中根本就沒有能夠與之相抗衡的部曲,三萬、十萬將士也只能望風而潰,被唐軍追殺不說,僅是自相踐踏都是莫大的災難!

“想我蘇章戎馬半生,雖然屢有戰功,但麾下兵馬從不曾滿萬......若能統領這等雄師征戰一場,便縱是功成後戰死沙場,此生又有何憾?”蘇章心頭涌起陣陣波浪。

就在蘇章忌憚而又不安的觀望唐軍精騎時,對方陣中有三騎離開戰陣緩緩向前,竟然直接策馬來到轅門前一箭之地外,當中一人向轅門大喝道:“大唐王師至此,爾衆竟不曾開門相迎,是欲與我大軍一戰嗎?!”

南漢士卒聞聽這等囂張跋扈之言,卻沒有怒目相向,而是不由自主握緊了手中兵刃,彷彿只有這樣才能消減他們心頭的不安。

“唐軍並沒有一定要與我開戰的意思。”蘇章聞言卻是心頭一安,連忙走下角樓,也只帶了兩名親兵,出了轅門來與唐軍說話。

“本將乃是......”蘇章向唐軍三騎當中一人抱拳,對方雖然看起來不過三十歲左右的模樣,但蘇章卻不敢輕視。

“蘇將軍?素聞其名。”唐軍騎將略一抱拳,“本將孟平,客套就免了,本將來此,只問蘇將軍一句。”

蘇章收了禮節,“原來是孟將軍,久仰......孟將軍請問。”

“蘇將軍戰是不戰?”孟平直截了當的問。

蘇章怔了怔,“孟將軍......這話是何意?”

孟平氣定神閒,“若戰,請將軍即刻率部出營,本將在此等候片刻也無妨;若是不戰,請將軍即刻拔營!”

蘇章面色微沉,他也是沙場宿將,有血性之人,“孟將軍不覺得太過咄咄逼人了些?”

孟平冷笑一聲,“今我大唐,發王師二十萬,圍攻金陵城,爾衆擅離嶺南也就罷了,非但不與我一同滅賊,反而助紂爲虐,與王師爲難,是欺我大唐騰不出手來不成?今我滅朱匡業,三萬賊人尚且不能擋我一日,蘇將軍若是覺得不忿,可敢與我一戰?!”

蘇章說不出話來。先前有朱匡業在,他都不能與唐軍交戰,如今朱匡業都沒了,他哪裡還有實力還有必要與唐軍開戰?

“本將今日班師!”蘇章忿然一抱拳,就欲回營。

“蘇將軍。”孟平卻忽然叫住他,待他回身,只聽孟平繼續道,“爾衆說來就來,說走就走,把此地當作甚麼地方了?今日本將既然率部至此,蘇將軍豈能不勞軍?本將也不爲難蘇將軍,除卻爾部口糧,營中一應輜重,盡數留下!”

蘇章大怒,“孟將軍!不要欺人太甚!要知道,金陵還沒被你們攻破!”

孟平嗤笑一聲,“將軍之意,想要與我一戰?”

蘇章陰沉着臉,面部肌肉一陣抽動,就要忍不住發怒。

但是孟平接下來的一句話,卻讓他再沒了半分脾氣,只得悻悻回營退兵。

孟平微微揚起下顎,身爲大唐將軍的英氣豪氣霎時間迸發無餘,他看着蘇章,以一種大唐子民特有的無上氣勢,平靜從容而無可辯駁的說道:“爾衆歸去,好生吃喝,縱情享樂,沒有多少年了。這天下終究屬於我大唐,說一統,就一統了!”

......

孟平率部回到金陵的時候,才知道李從璟到了。

原本李從璟並沒打算來金陵,但李嗣源的態度卻很堅決,“楊吳稱霸江南久矣,昔曾據有江淮,也曾攻佔楚地八州,其勢爲江南諸侯之首。而今滅楊吳,是潑天大功,也是大唐帝業,你身爲太子,日後的大唐君王,怎能將此功假手他人?”

說到底,由臣及君的李嗣源,對天下人心還是不十分放心,他要防着日後有人功大難制、威重生變,雖然眼下的大唐軍政都已經過重重改革,早已不同於莊宗時期。

但夏魯奇身爲外戚,本就身份尊貴,非常人可比,曾率軍得楚地,若是又讓他再滅吳國,就足以讓李嗣源擔心。君王的心未必是硬的,君王的血未必是冷的,但君王的防人之心卻絕不能沒有。

故此,李從璟沒有多言,再度披上明光甲,握上長槊橫刀,率領君子都趕至江南。

與李從璟一道來金陵的,還有莫離等人。吳國雄霸江南,與大唐一南一北勢成雙雄,滅吳的功勞太大,足夠讓衆人來一同分享。

孟平回到金陵後,李從璟派人來傳話,讓他着即去拜見。

在軍中李從璟沒有擺太子儀仗,仍然是軍中主帥的規格,孟平進帳的時候,李從璟正在與夏魯奇、郭威、李從珂、西方鄴、高從周、皇甫麟、王思同、李從璋等人座談。

“此番你在蕪湖與朱匡業交戰,是首都將手-榴彈用於戰陣,並且取得很大戰果,此中門道你來跟大夥兒說說。”李從璟見孟平進帳,示意他落座,隨後微笑着說道。

帳中的都是唐軍高級將領與李從璟的高級幕僚,像錢元瓘這種人都沒有資格進來,是以孟平自然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聽罷孟平的述說,衆將都是大感振奮,同時露出神往之色,這些時日以來,他們都多次率部遠赴三十里外,熟悉火炮、手-榴彈的使用,當下都對來日的攻城決戰充滿期待與信心。

衆將散去之後,李從璟也離開大帳,帶着孟平等人在營中行走透氣。

來到角樓,遠望金陵城,李從璟兩世爲人,總是比常人多些感慨,“昔年你我還是晉王少年郎時,何曾想過有朝一日,會坐擁千軍萬馬,與天下豪傑大爭於天下?”

孟平笑得燦爛,很難想象他都快三十歲的人了,竟然還有這樣的笑容,“彼時,孟平日日跟隨太子左右,便知太子來日必定成就一番大業。”

李從璟露出開懷的笑意,這樣的話若是別人說出來,他不會覺得有多真實,這些年他受到的阿諛奉承何曾少了?但是孟平不同。

李從璟對孟平道:“你沒有讓我失望,天下何其之大,來日你的功業也足以令後人瞻仰。”

孟平抱拳認真道:“青史留名,非平之願也,不負太子所望,平之所求。”

李從璟拍了拍孟平的肩膀,毋庸多言。

徐知誥在得到朱匡業敗亡、蘇章引軍退走的消息時,並沒有表現出多少異樣。彼時他正在吃飯,甚至連夾菜的動作都沒有停頓,只是回了一句:“知道了。”

等徐知誥吃完飯,宋齊丘進了屋來,不無憂慮道:“李從璟到了城外,看樣子北賊準備傾力攻城了。”

徐知誥不緊不慢漱了口,一面淨手一面平靜道:“北賊傾力攻城的時候何曾少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我金陵有軍民齊心,北賊能奈我何?”

眼下徐知誥不過四十多歲,正是春秋鼎盛的時候,近年來他有過得楚地八州的功績,也有過失江淮與湖南的失敗,都說真正讓人成長的是閱歷,徐知誥也沒有停止過成長,莫說他才四十多歲,便是真正老了,也不會停止變得更強。

唐軍圍困金陵,吳國危如累卵,而徐知誥卻顯得愈發鎮定從容,這讓宋齊丘等人不得不敬佩萬分。也正因此,他們這些徐知誥的心腹、親信,纔沒有要背棄他的意思,否則,若是徐知誥先自亂了陣腳,亦或是性情大變喜怒無常,只怕衆人早就失望,而作鳥獸散了。

眼下的宋齊丘相信,只要還有一絲希望,哪怕只有千萬分之一,徐知誥都能緊緊把握住,若是這回真能擋下大唐的圍攻,日後唐軍一旦退卻,以徐知誥如今更加沉穩的性子、長遠的眼界、縝密的思慮,來日吳國必能很快重振旗鼓。

宋齊丘心頭暗道:若說丞相先前還只是具備人主之姿,如今卻是具有雄主之態了。眼下,丞相差的不過是一個機會而已,只要還有這個機會,來日必能一飛沖天。

“隨本相一道去城頭看看。”徐知誥起身對宋齊丘道,“既然李從璟來了,北賊勢必人心大振,金陵也不能示弱,讓陛下再去城頭走一遭......這回,讓陛下換上鎧甲。另外,傳令下去,將相府護衛、青壯僕役全都遣上城頭,只留百人護院,以證本相與金陵共存亡之決心!”

“丞相英明!”宋齊丘由衷拜道。

到了城頭,徐知誥親自爲傷員包紮傷口,鼓勵將士力戰,碰到作戰英勇的,取下隨身玉佩予之,等徐知誥將自己的佩刀、玉佩甚至外衣都賞出去之後,楊溥的儀仗到了。

不同於去年走上城頭一副要死不活的模樣,今日的楊溥身着鎧甲,手持寶刀,顯得精神抖擻、容光煥發,徐知誥只一眼看過去,就知道那不僅是因爲衣袍襯托,更有楊溥心智的轉變。

沒等與徐知誥碰面,更談不上被徐知誥脅迫,楊溥就主動慰問將士,賞賜器物,儼然一派明君作派,這讓徐知誥心底頗有些驚愕。雖然不知楊溥緣何如此,但對這副場景徐知誥分外滿意。

“陛下。”徐知誥向楊溥見禮。

楊溥主動攙着徐知誥雙臂,將他扶起來,面色誠懇道:“丞

相辛苦了,不必多禮。”

“爲陛下盡忠,誓死守衛金陵,臣甘之如飴。”徐知誥道。

楊溥認真的點點頭,而後拉着徐知誥的手大聲對金陵軍民道:“有丞相領卿等守城,朕很是放心,還望卿等齊心協力,不負朕之厚望!”

這話出口,徐知誥身後的宋齊丘等人面面相覷,都不知楊溥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言罷,頓了頓,楊溥又道:“北賊來犯,殺我子民,奪我城池,此仇不共戴天,朕豈有不與卿等同甘共苦之理?自即日起,朕一日一餐,北賊一日不退,朕一日不加餐,更不食肉!”

大手一揮,楊溥慨然道:“來人,將宮廷之物悉數賞於有功將士!”

話音落下,宦官宮女們魚貫而出,皆手捧托盤,盤中盛放有各類金銀器物,當中有紫袍玉帶的,楊溥親手交給徐知誥,“丞相勞苦功高,朕特此紫袍玉帶,望丞相繼續爲國盡忠!”

徐知誥連忙下拜恩謝。

做完這些,楊溥又大聲對金陵軍民道:“如今守城之戰,爲國家首要之事,朕的宮廷禁衛、宦官、宮女們,斷無苟且偷生之理,自今日起,悉數出宮協助守城!”

說罷,看向徐知誥,等他答應。

這下不僅宋齊丘、周宗等人,便是徐知誥,內心都震驚無比。

楊溥這是傾其所有,一定要玩命的態度啊!

徐知誥下拜辭謝,但楊溥卻不似做戲,執意要求如此,“朕乃大吳皇帝,金陵若破,大吳若亡,朕何能倖免於難?今與爾等共赴時艱,雖九死而猶未悔,只求兩不相負!”

最終,徐知誥“感動”得涕泗橫流,伏地拜道:“大吳得陛下爲陛下,實乃天賜之福!今有陛下與金陵共存亡,莫說北賊只有區區二十萬兵馬,便是有百萬雄師,又何足懼也?!此戰,我大吳必勝!”

“大吳必勝!”宋齊丘不失時機振臂高呼。

“大吳必勝!”周宗、林仁肇等人,緊接着振臂高呼。

“大吳必勝!”不時,城頭與城內,十萬軍民齊齊大呼,聲若潮水,良久不絕。

自古以來,君王能在強敵壓境之際,而願冒險走上城頭鼓舞士氣的,城池難破。

自古以來,君王能在強敵壓境之際,而願親披鎧甲、手持利刃表示與全城軍民共生同死的,城池鮮有被破的。

自古以來,君王能傾其所有,將宮廷之物悉數賞賜於守城軍民,並且將宦官、宮女都派出來協助戍衛城防的——雖然這些人未必能有甚麼大的作用,但軍民看到他們都累得髒兮兮的,哪還有不用命的道理——鮮有聽聞。

而現在,楊溥做到了他能做到的所有。

徐知誥“感動”的那番話,並非都是虛言。徐知誥不難想象,今日之後,金陵數十萬百姓,將人人皆戰士!大唐縱然兵甲鼎盛,縱然有強弓勁弩,縱然有二十萬常勝之師,但在這種情況下要攻破金陵,難如登天。

送楊溥回宮的時候,徐知誥不無感慨道:“陛下今日所作所爲,必定流芳百世,爲後人稱頌。”

周圍沒了“外人”,楊溥也不必藏着掖着,淡淡哦了一聲。

楊溥當然知道,他今日所爲種種,真實用意如何,徐知誥此時應該已經反應了過來。

一言以蔽之:建立威望,收服人心。

金陵大戰,死傷無數,這也正是各方勢力大洗牌的時候。

楊溥在這時候傾其所有,與軍民同生共死,必然爲他贏得極大的威望,收服極大的人心。若是來日大吳倖存下來,楊溥就有可能不再是那個傀儡皇帝,他將有極大可能趁機培植出自己的勢力,與徐知誥相抗衡。

偏偏楊溥此時的種種作爲,徐知誥無法反對。

因爲唐軍勢大,徐知誥需要楊溥來提升金陵軍民士氣,這個要求是沒有上限的,只要唐軍一日未退,徐知誥就不敢限制楊溥的活動。

“今日之後,朕會在城中大街上立下高臺帷帳,往後朕每日都會親臨帷帳,讓守城軍民都能看到朕,以此來激勵軍民守城的鬥志。”楊溥坐上御攆之前,對徐知誥這樣說道,“想必丞相不會拒絕?”

徐知誥俯身行禮,“陛下有守土決心,臣怎敢拒絕?”

楊溥笑了笑,帶着隆重儀仗遠去。

徐知誥站在街上目送片刻,宋齊丘欲言又止,徐知誥擺擺手,“無妨,且不論日後如何,先渡過眼下難關要緊。”

徐知誥這話說的沒錯。無論先前、往後他跟楊溥的對立有多大,但至少在唐軍攻城的這段時日裡,他們的立場是一致的——如果楊溥還對重掌大權抱有一絲希望、不願跟徐知誥一起滅亡的話。

君王與權臣,向來都是一對矛盾體,平日裡內鬥自耗國力,怎麼都不會有好處。但在唐軍攻城的眼下而言,國有君王與權臣同心同德,卻能聚集所有力量一同抵抗外敵。

——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因爲君王和權臣的競爭關係,在各自都沒有退路的情況下,他們會做的比沒有對手的時候,要好的多。

而這,正是攻城唐軍最不希望看到的。

......

長興四年三月十九日,唐軍聚集所有戰力,展開對金陵城的最後猛攻。

這是註定會載入史冊的一日。

(本章完)

章二 奮我軀兮章一百六十 萬事俱備東風起 終是離人盼歸人(3)章一百六十 萬事俱備東風起 終是離人盼歸人(3)章十六 心血灌帝國 不負爲男兒(下)章一百四十 遊演武院有三望 說耶律敏待一言(上)章六十七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5)章七十八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1)章四十一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2)章九十二 兩人閣樓聞雨聲 兩年之內平淮南章五十五 士子風流有金戈 大唐雄威終復振章十八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5)章四十七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8)章七十八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5)章五十六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6)章四十一 敬新磨章七十七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4)章八十七 樓房上有轟隆聲 得手與殺氣騰騰章三十七 秋意日遲遲 誰解君王心章九十四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3)章二十八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2)章一百六十三 歷經磨難終成鳳 多年對弈收官始(3)章四十五 世間有美味 胃大可盡嘗章四十二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3)章九 先帝功業吾功業 先帝天下吾天下章兩百四二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7)章兩百二四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章二十一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8)章十 他的將士(第一更)章十四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4)章十四 有人西樓殺宰相(3)章十九 你知死嗎?章六三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1)章兩百零一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4)章六十四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5)章兩百十三 君問歸期未有期 風雪漫過中州城(上)章三九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1)章五十三 婉如清揚小娘子 人生最恨離別時(下)章八十九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5)章八十五 是非成敗問誰定 殘陽獨映血火關(上)章七十四 忽如一夜春風來 局勢變幻激鬥開章十九 練兵之法章三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3)章十四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4)章八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8)章六 神仙山(5)章一百零一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2)章二十八 百戰安義(7)章八十一 燈火處是歸處【第三更】章兩百四五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0)章兩百四八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3)章一百五十三 來日取城饋送別 他鄉何曾遇故知(2)章十二 淇門之變(4)章十三 有人西樓殺宰相(2)章一百零一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6)章六十九 你說對不對【第二更】章九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9)章六十四 相救章十四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4)章四十三 曾立百年功章一百零四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5)章二十一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8)章六十二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5)章八十七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3)章三五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4)章二十八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6)章三十一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5)章七十五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2)章九 先帝功業吾功業 先帝天下吾天下章六十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5)章三十一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5)章一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1)章八十二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5)章八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8)章四十六 勢來天地皆同力 久負盛名於天下(1)章三十三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7)章五十三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3)章八十五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爲萬世開太平(4)章六十七 不惜賤命搏富貴 樑軍營中奪功名章一百二十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3)章十九 當年明月仍皎潔(上)章八十九 指點江山大志顯 生子何如孫仲謀章七十七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4)章十八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9)章四十五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6)章六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6)章九十四 風雲際會梟雄起 國難當頭人心詭章八十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3)章四十七 敢叫勇佐謀 大爭於天下(2)章四 謀國數載彈指間(上)章五十二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8)章兩百十二 定國安邦波瀾起 不平盡去平山河(下)章二十七 百戰安義(6)章一百二十五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8)章二十三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2)章二十三 莫離獻計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1)章一百四十二 遊演武院有三望 說耶律敏待一言(下)章三十一 宴會風波章十九 何衝章五十二 何不來跪迎【第三更】章九十六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