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十四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2)

金陵城左擁石頭城右挈玄武湖,滾滾大江繞西環北,秦淮河綢帶般安靜流淌,南面江南半壁河山,風水上言其極具王氣。若說江淮風物集聚揚州,金陵城便是江南手掌上最爲璀璨耀眼的那顆明珠,太白有詩云:六代更霸王,遺蹟見都城。至今秦淮間,禮樂秀羣英。

這一日,金陵城前車水馬龍行人摩肩接踵,秋陽散漫和煦懶洋洋灑落,第五統領的馬車將入未入,有那麼一行人,輕裘博帶駿馬羽扇,正好到了城外長亭。

拋卻遠遠跟着的隨從護衛不言,當先有三人,爲首者氣宇軒揚龍驤虎步,正是剛從湖南趕回的吳國大丞相徐知誥,跟在他身後的兩人都不過三十出頭的年紀,左邊那些年輕稍大些,身材修長眉宇靈動,既有書卷氣又極富仙風道骨,瞧着不似市井間的人物,倒像是天上星宿下凡一般,叫作史虛白,右邊那個生得風流倜讜一表人才,唯獨眉宇間的些許放浪之氣未及盡殮,喚作韓熙載。

亭子中雖有石案,徐知誥卻無就座的意思,他站在亭檐下負手面向金陵城,許久不曾言語,彷彿那座安靜祥和而不失雄偉的城池,在他眼中就如被展覽千年的神女峰,而他則是長江之畔仰頭凝望了她半生的翠竹。

韓熙載安靜站在亭中閉口不言,他在徐知誥面前還說不上甚麼話,這回也不過是因爲與史虛白交情深厚,才被後者拉着來一同見徐知誥,但在韓熙載看來,素有從諫如流廣納賢士之名的徐知誥,對他與史虛白並非如何看重。

“昔某方至金陵,曾與丞相有言:中原方橫流,獨江淮阜,兵食俱足,當長驅以定大業,毋失事機,爲他日悔。丞相不願自江淮用兵北上,而納宋齊丘率先伐楚之策,致使中原大舉進攻江淮,長驅直入勢如破竹,旬月間攻略近半州縣,此時大吳左右失顧,實自食惡果也。”

明明是驚人之語,史虛白說這話的時候卻神色自若,既沒有以下犯上的忌諱也沒有痛心疾首的惋惜,彷彿在論說一件與他毫不相關的事,這就像棋盤中的雙方廝殺正酣,而他始終不過是用局外人的語氣在說話。

徐知誥心中是何念頭無從得知,但他臉上卻無甚麼異色,連看向金陵城的動作都沒有絲毫變化,這也表明史虛白的話並未如何打動他。

史虛白、韓熙載都是北方士子,前兩年才從北方南渡。

前者出自齊魯世家,因良好家學,年少時就已飽讀詩書滿腹經綸,中原戰亂頻繁時隱居嵩山,後與韓熙載一同來到金陵,此人才高八斗固然不錯,但也有自負才學之輩的別樣性子,性情不羈到堪稱乖張,初到金陵就指着宋齊丘對徐知誥言:吾可代彼。

宋齊丘自然不服氣,想試試史虛白的才氣,一次徐知誥與衆人宴飲時,酒席遊戲過半,宋齊丘請史虛白做些文章,那史虛白也不推辭,向徐知誥要了筆墨,就讓數人共執紙張,也未沉吟思索,半醉半醒之間,口中一面誦讀筆下一面書寫,頃刻間寫就詩、賦、碑、頌數篇,衆人觀之,只見詞采磊落,遂無不驚服。

原本宋齊丘也主張北伐,但史虛白與宋齊丘不同,他建議直接從江淮出兵北上,而宋齊丘卻主張先圖江南再行北征,兩人既然理念不同且又有些私怨,故而誰也看不慣誰,這回徐知誥迴歸金陵將宋齊丘留在了湖南,史虛白才跑來向徐知誥進言,否則他斷然是懶得看宋齊丘那張“臭臉”的。

“大吳伐楚,乃朝廷計議,非是本相一言而決,再者如今木已成舟,於此糾纏無異,先生有大才,敢問何以教我?”徐知誥終於回過身來,但也並未向史虛白執禮,一個莫大問題被問的平淡無波。

徐知誥並不介意史虛白性情不羈,身爲人主他向來不缺胸襟,但史虛白明目張膽與宋齊丘過不去,徐知誥也不能寒了宋齊丘的心,畢竟宋齊丘纔是他的大謀主與大功臣,所以這兩年來徐知誥對史虛白一直不冷不熱,在徐知誥看來,史虛白在他面前再如何放浪形骸,甚至是對他有所觸犯都無大礙,但他一介新近南來的士子,對宋齊丘這等前輩功勳缺乏禮數敬畏,未免就顯得太不知人情世故了。

史虛白也不介意徐知誥的冷淡態度,笑容如秋風般沒有鋒芒,問了一個看似出格的問題,“以大吳當下國力,若是與中原全面硬碰,恐無太大勝算,但若論局部爭鬥,大吳精甲二十萬,人才如過江之鯉

,並不畏懼中原。敢問丞相,若是楚地與江淮只能擇其一地,丞相可願捨棄另一雞肋?”

這話問出來莫說徐知誥,就連韓熙載臉色都有些微變,但史虛白卻坦蕩磊落直視徐知誥,完全沒有避諱徐知誥可能到來的怒火。

徐知誥輕笑一聲,雖然稱不上冰冷但卻絕對沒有暖意可言,“先生不言取地,卻先讓我舍地,這可與先生天縱之才不符。”

“捨得捨得,沒有舍何來得?天下萬事萬物,得失不過取捨之間,需要得一物便要相應捨棄另一物,以大吳當下情況,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史虛白這話說的擲地有聲不容置疑。

徐知誥本欲拂袖而去,但想了想,吳國如今的處境並不美好,朝廷也正值用人之際,故而勉強耐住性子,“如先生所言,中原方橫流,獨江淮阜,大吳立國半在江淮,何能捨棄?楚地江山,乃我大吳將士血戰所得,沙場埋骨數萬,豈能說棄就棄?如今楚王龜縮一隅,楚地大半已入我大吳囊中,就更無得而復失之理。又如先生所言,中原勢大,我大吳要與中原相爭,便不能不壯大己身,楚地乃是大吳與中原劃江而治的第一步,得之則得江南,失之則失江山。先生若真要見用,還是論說一些實際之策得好。”

獨江淮阜中的“阜”字,意思是盛、物足民豐,通“富”。

史虛白搖搖頭,喟然嘆息,“若是如此,某無可進言。”

徐知誥復又看向金陵城,沒有繼續理會史虛白的意思,這般作態相當於變相下了送客令。

史虛白見狀也不打算自討沒趣,拉着韓熙載就要走,韓熙載本欲說些甚麼,見好友心情低落,也就舍了這份心思,只是步履難免顯得沉重,沒有方纔那般雄健輕快。

韓熙載心裡清楚,史虛白今日碰壁之後,怕是不願再向徐知誥進言甚麼,這也就意味着史虛白極有可能要離開金陵,再度過上隱居的日子,雖然這並不是韓熙載想要的結果,身爲自負才學之士他如何能甘願抱負才學被埋沒,只不過當下卻是沒法子再多言了。

兩人剛要出亭,卻聽見徐知誥道了一聲留步,回身時,兩人見徐知誥看向韓熙載,“自入亭來,先生一直未有言語,難道不願爲大吳分憂?”

韓熙載稍作沉吟,執禮道:“怕丞相不能納。”

徐知誥微笑,“先生未曾言語,安知我不會採納?”

韓熙載看了史虛白一眼,見對方神色清淡,並無不耐介懷之意,這便好整以暇,“某之策,唯四字耳。”

“但說無妨。”

“楚守淮攻。”

徐知誥有了些許興致,“請先生詳解。”

韓熙載,字叔言,北海人,少曾隱居嵩山,與史虛白結識便在嵩山中,和史虛白不同的是,他有功名在身,同光年間擢進士第後爲官,他的父親韓-光嗣曾是平盧軍節度副使,平盧軍驕兵悍將不服管教,符習調任平盧軍節度使時,軍中將校不納而逐之,推舉韓-光嗣爲留後,後來李嗣源整頓諸鎮驕兵悍將,韓-光嗣被誅,韓熙載出逃,遂與史虛白結伴投奔吳國。

因爲早先貢舉高中而且爲官的原因,韓熙載在洛陽一帶很有才名,但到了吳國之後卻與史虛白一樣,在中原士子南奔後多被擢用的情況下,落得一個落魄無官被當作食客豢養的處境,今日他與史虛白之所以在城外等候並且攔下徐知誥進言,而不是在府上與徐知誥相見,便是因爲平日裡少有見面說話的機會。

在徐知誥眼中,韓熙載雖然有才學有才名,但他向來對其不甚看重,一方面固然是徐知誥不待見韓熙載“年少放浪、不守名檢”的脾性,另一方面也是因爲韓-光嗣的緣故,雖說亂世用人重纔不重德,但這也是相對而言,並非是說對德行就完全棄之不理了,韓-光嗣據鎮自重落得被誅殺的下場,使得徐知誥對韓熙載的品性家教持懷疑態度,兩者相加,也就怪不得徐知誥一直不用韓熙載。

另外,看人講究一個八觀六驗、六戚四隱,父輩、朋友都在六戚四隱的範疇內,韓熙載與史虛白這樣放浪不羈的人日夜廝混,也就使得韓熙載在對史虛白看不太順眼的徐知誥這裡失分更多。

徐知誥之所以耐着性子跟史虛白言談半響,這之後又在兩人臨走之際多問了韓熙載一句,還是吳國如今形勢所迫的原因,於

此觀之,大唐對吳國的征伐而造就的時勢改變,的確影響了很多人的命運。所謂時勢造英雄,大抵如此。

韓熙載與徐知誥在石案前相對而坐,史虛白則倚靠在亭攔上舉止隨意,韓熙載對徐知誥道:“大吳已得楚地大半,餘者不過朗、澧二州一隅之地而已,大吳伐楚之謀劃,實已近乎完成,當此之際,治楚之策重在治理已得之地,而對朗、澧二州採取守勢,朗、澧二州不得,無傷大雅無關大局,但若是執意攻打朗、澧二州,以朗州之地勢與中原之雄兵,損精兵逾萬折上將數十耗錢糧鉅萬,亦難功成,此其一也。”

“其二,昔年李從璟出鎮幽州北攻契丹時,曾有‘蠶食’之論,某深以爲然,用在楚地亦是恰當,得楚大半而追擊朗州,虎狼之態盡顯,必然激怒馬希聲與李嗣源,屆時馬希聲爲保楚王之位,李嗣源爲免盡失楚地,必然合力抗吳不留餘地,魚死網破必然兩虎相傷,於治理楚地大局不利。此時舍朗、澧二州不顧而取守勢,是爲見好就收以退爲進,馬希聲仍有兩州之地可作楚王,不至於全然不顧身家性命,李嗣源保留日後進軍楚地之餘地,也不至於太過惱羞成怒。也即,只要王師能抵擋唐軍幾回反撲,馬希聲李嗣源見事不可爲,亦難強求,如此三方各退一步,則楚地安矣。”

“其三,楚地雖然山川險要地勢複雜,但也是相對而言,前番益陽三戰中原吃了大虧,勢必再增精兵予以反攻,中原經年征伐不缺精兵猛將,大吳雖然不懼但也無需與其爭一日之長短,此時採取守勢構築防線嚴防死守,便縱是中原精兵猛將無數,又能奈我何?楚地嚴守,則能抽調精兵趕赴江淮,江淮富足數倍於楚地,大吳該重點關照哪一方不言而喻。”

“其四,守楚能得楚,如此數年之後,大吳實力大增,水師也勢必重振,屆時水陸並進直搗江陵,中原何以拒我?待得來日,我大軍雄師百萬,西取荊襄,入漢中鎖兩川,北出江淮,奪徐州攻齊魯,數路並舉逐鹿中原,中原如何擋我兵鋒?如此,則大業可期也!”

韓熙載一番話說完,長亭內外一片寂靜。

徐知誥沉思不語雙目明亮,史虛白微微頷首意氣頗露。

那照進亭中的陽光,都似明亮火熱了幾分。

半響之後,韓熙載見徐知誥眼神清明,遂補充道:“此非某一家之言,實與史兄相互磋商而來。”

徐知誥再看史虛白時,眼神與先前大不一樣,他站起身,朝兩人執禮,“若是畏名早先有此言論,何至於此?兩位大才,請與某回府,今日秉燭夜談。”

畏名是史虛白的字,徐知誥這般稱呼已是比那先生兩字親近許多。

史虛白得了誇獎卻不買賬,平靜搖頭,“此爲下策,何足道哉?”話雖如此,卻也沒有拒絕徐知誥的邀請。

韓熙載方纔的言論,抑或說韓熙載與史虛白共同制定的四字方略中,“西取荊襄,入漢中鎖兩川,北出江淮,奪徐州攻齊魯”一句是爲重中之重,其中“奪徐州攻齊魯”幾字,堪稱是吳國接下來對江淮戰事謀劃的關鍵與目標,也是史虛白數次與徐知誥言說,要自江淮北伐中原的戰略方針。

大唐攻江淮,吳國被迫守土抵抗,但誰又能說這不是吳國的機會?只要吳國在江淮取勝,趁勢奪得徐州輕而易舉,而徐州作爲南北斗爭的兵家必爭之地,北方據有徐州則能虎視江淮,南方得之則能進軍齊魯,進軍齊魯而後揮師西進直逼河南,是爲順勢掩攻,成之易也,當年李存勖奇襲鄆州而後滅樑,便是走得這條路。

徐知誥帶着史虛白、韓熙載離開長亭後,亭中頓時空了下來,但石案旁的餘熱卻久未散去。

史虛白,原本此時應該離開金陵,從此過上隱居生涯,再也不問世事,哪怕是在周世宗出兵江淮、中主李璟數次前往問計的情況下,也始終不肯言及一句國事。

韓熙載,原本此時應該碌碌無爲,直到李璟執政時才被起用,而後風流才氣冠絕金陵,剛正不阿匡扶社稷,宋齊丘忌而不能制。

在徐知誥、史虛白、韓熙載進入金陵城的時候,第五姑娘已經到了康福坊的一座尋常民宅內,金陵城中的康福坊聲名在外,原因無它,此乃青樓彙集之所也,而第五姑娘打探金陵的步伐,便從踏足那座名動金陵的青樓開始。

(本章完)

章八 時來天地皆同力 運去英雄不自由章五六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3)章七十 自古君王信過誰 擁重兵幾人不叛(2)章一百五十 可笑蚍蜉撼大樹 雄主不屑轉顧之(上)章八十 親至芙蓉掀簾幕 一騎獨上古北口(中)章三十四 亙古之真理章二十三 莫離獻計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1)章一百七十四 廟算正緊揣敵意 攻蜀有成扶州急(中)章四十五 先聲奪軍心(2)【第二更】章七十二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7)章一百三十 盛情相會說前路 建安已下望遼東(上)章一百一十二 百尺竿頭進一步 橫渡黃河向勝州(上)章一百六十五 郭崇韜爭權有方 戰事未起死斥候(2)章六十九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3)章三十六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4)章三十九 爲我王說天下章七十一 王朝往事須爲鑑 眼前艱難賴誰平章九十九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4)章八十一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4)章一百四十 遊演武院有三望 說耶律敏待一言(上)章一百四十九 謀利有成志士歸 去王稱帝性未改(下)章三十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章一百六十五 郭崇韜爭權有方 戰事未起死斥候(2)章二十四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3)章五 謀國數載彈指間(中)章八十六 識君方不昧此生 知妾便無意錯失章七十八 祖祖輩輩是漢人 生生世世不爲奴章二十三 莫離獻計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1)章五十三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4)章一百零八 耶律敵烈所圖何 風雲際會桑亁關(3)章三十二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6)章三五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4)章四一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3)章兩百十二 定國安邦波瀾起 不平盡去平山河(下)章六十五 今朝竊爾國【第一更】章六十七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1)章六十一 伐謀伐交可得地 唯獨伐兵令人懼(中)章八十四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爲萬世開太平(3)章一百八十二 各在苦戰各自忙 各自悲慼各自亡章一百四十五 立參謀處全軍制 屯田有成再擴軍(下)章四十五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6)章五 晉陽李從璟章九十二 順勢破勢天下勢 一老一少分生死章十一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2)章一百一十五 既復故土不忍棄 亡羊補牢候乳虎(上)章六十三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6)章五十九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5)章七十四 忽如一夜春風來 局勢變幻激鬥開章兩百零六 阿保機妙算無遺 李從璟胸有不平(1)章七十六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2)章十八 淇門之變(10)章七十三 經營章八十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7)章十四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1)章五三 非人相非非人相 非我相非非我相章兩百零五 百戰山河寸寸血 拼卻死地開生門(下)章一百九十七 山河破碎臣子逆 伐蜀功成何人憂章七十九 親至芙蓉掀簾幕 一騎獨上古北口(上)章九十一 昔曾浴血爲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1)章四十五 宿命章兩百四七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2)章七十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2)章六十九 你說對不對【第二更】章六十八 太原小嬌娘【第一更】章六十一 如何不相爭【第三更】章六十六 山河多少事【第二更】章一百零五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下)章五十六 攻伐的方向章十六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6)章九十二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1)章兩百二三 萬人佈局成天網 橫死三個臭皮匠章六十九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1)章六十八 殺心已起止不住 天未明時夜未央章十七 淇門之變(9)章五四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1)章三十六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7)章五九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6)章二十 天下章七十二 人間忠義有誰識 強國有道莫自毀(1)章二五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3)章六十二 八千將士章四十一 敬新磨章七十一 王朝往事須爲鑑 眼前艱難賴誰平章八十八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4)章三十五 李繼韜之謀章九十三 忠昭日月死何惜 布鞋未成人已去章六十八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3)章三十二 軍神章六十三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4)章三十九 女豪鎮契丹章十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章二 鬼斧十手章七十二 人間忠義有誰識 強國有道莫自毀(1)章七十一 我比你強章一百零三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上)章一百零二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9)章一百七十四 廟算正緊揣敵意 攻蜀有成扶州急(中)章十三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3)章一百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1)章四十七 算盤叮噹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