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九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2)

這回李從璟用兵江淮的佈置其實很明確。

這件事的起因,還要追溯到當年先攻淮地還是先攻兩川的爭論。

彼時王樸曾有進言:“先爭江淮,有許多好處。其一,南北之爭,得淮地者得先機,奪得淮地,便能在戰局爭得往江南用兵的主動權,在軍事上完全處於居高臨下的態勢,大唐得淮地,江南就只能被動防守;其二,江淮之地,有漁鹽之利,商賈富豪之家雲集,若能盡得江北之地,則朝廷每歲可增財賦鉅萬;其三,江南諸侯,楊吳爲最強,若得江南,可封鎖楊吳出海之道,使其困於一隅之地,亦無法再與契丹相通,日後平定楊吳,可四面合圍,使其無轉騰餘地;其四,大唐得江淮,方便往海上通商;其五......”

吳國目前的處境,是北有大唐,西有馬楚,南有劉漢(南漢),東有吳越、閩國。但因其掩有淮地,北至海州(後世連雲港一帶)南抵長江口,故而有千里海岸線。

總而言之,若能奪取江北,就能極大削弱吳國國力,而相應極大增強大唐國力。

原本歷史上,南唐在中主李璟時,東滅閩國西滅楚國,而自失江北之地後,國勢大衰,自此困守一隅,再無作爲,最後坐等被滅——雖然滅閩、楚後,南唐並無實質收穫,而是徒耗國力,但彼時它能速滅兩國,本身就是實力的體現,沒能守住戰果,不是國力不足,而是君、臣的問題。

且說王樸提出先定江淮之策後,秦王府衆人是有一場大辯論的。

但當時孟知祥、李紹斌據有兩川,不遵號令,以大唐之臣,而妄圖行割據之實,大唐不能容忍,遂先定兩川。如今兩川安定,大唐便要爭奪淮地,恰逢吳國以爲李從璟、李從榮兄弟相爭,必有內耗,又兼其整頓內政,精力有限,於是乘着老楚王馬殷新亡的時候,出兵楚地,意圖稱霸江南以壯國勢——這就給了大唐機會。

今歲以來,大唐先是整頓洛陽吏治,而後出兵楚地以援楚王,再後推行新政新一階段大政,隨之又削平山東諸藩鎮之動亂,將吏治整頓推向州縣,當此之時,馬不停蹄發兵淮地,一系列大政國策實施的非常密集緊湊。

這種密集緊湊的國政大事,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急躁之氣。

雖然急躁,但未顯其亂。

洛陽吏治整頓完成之後,整個大唐朝堂甚至是大唐官場的風氣,就煥然一新,洛陽十之二三的官員被懲辦,不僅震動了洛陽官場,事情完成之後,也使得洛陽官場煥發生機。

在這種情況下,對州縣吏治的整頓,就容易多了。

正如馮道所言:“治理天下官員,在疏不在堵。貪官污吏是懲治不完的,就算殺再多人,也未必就能使官場風氣煥然一新,整頓吏治,懲辦不法只是第一步,意在威懾不良官吏,使其畏懼律法,而後以律法爲依據,整治官場風氣,重塑官場秩序,引導天下官吏務實向善。”

馮道的話,從制度上而言,就是確立一整套強而有力的監察體系,並且篤力行之,使得官員不敢觸犯律法,以此達到肅清吏治、政治清明的效果。

李從璟同意馮道的觀點,因爲他知道明太祖洪武年間,朱元璋懲治貪官污吏最是嚴苛,甚至可稱殺人如麻,但結果表明,這並沒有甚麼太大作用。

就眼下而言,洛陽吏治整頓之後,國家機器的運轉更加高效,已經能夠支撐起帝國兩線作

戰,並在此前提下保證新政新階段的順利推行。

馮道、安重誨、任圜、李琪、李愚,雖然不能稱爲名臣,但也都是一時之選,但綱領已定的情況下,他們是能夠滿足輔佐李嗣源處理帝國政事的需要的。

其中尤其是任圜,本有濟世之才,史書說“任圜有縱橫濟物之才,無明哲保身之道”,可見其才能不差,其不善明哲保身的缺陷,有眼下他跟李從璟的關係在,也就不是問題。

大唐國政大事推行顯得急躁,而李從璟仍敢出戰淮地,並非魯莽之舉,根由就在這裡。

先前百戰軍平定宣武軍後,東行山東去定諸藩之亂,只不過是個幌子罷了,意在吸引各方視線,爲侍衛親軍之隱秘調動作掩護。

加之青衣衙門在失去林安心,而新司首還未履職的情況下,只能應對尋常情況與維持日常運轉,無法對突發性的大災難採取有效應對措施,其在大唐的勢力,被軍情處全面打擊,不久便生活不能自理。這時候的青衣衙門,縱然還有些殘餘,也只能蟄伏隱藏,在軍情處的嚴密封鎖下,又哪裡能及時探知侍衛親軍本就隱蔽的調動?

李從璟東行之後,山東作亂的藩鎮,因民衆心向朝廷,而李嗣源多有佈置,又且軍民畏懼李從璟與百戰軍的威名,遂不日悉數平定。

事實上,百戰軍在平定宣武軍之後,並未多與平盧軍、天平軍糾纏,而是亮出聲勢後即揮師火速南下,李從璟只帶了三千君子都,在義成軍的襄助下,很快揪出平盧軍節度使安重霸,與天平軍將領王公儼。

而後,李從璟將整頓吏治、官員撤換、推行新政之事,交給隨之同行的任圜等官員,便快馬加鞭直撲淮地。

因爲唐軍進軍淮地實屬突然,吳國對此在戰略和戰術上都未有防備,而百戰軍將、卒皆精銳,遂能奇襲得手,順利渡過淮河,迫使吳軍只能退入城中踞城而守——但饒是如此,百戰軍也沒能一舉端掉壽春城。

由此觀之,大唐自今歲以來,整頓洛陽吏治、大造聲勢出兵楚地、推行新政於地方、平定山東藩鎮之亂,而後興兵南下直撲壽春,所有事件都不是獨立存在,而是串在一起的。

李嗣源、李從璟父子,謀劃與佈局之深遠,可見一斑。

而貫穿整個佈局的精髓,便是李從璟、李從榮兄弟相爭的假象,沒有這個令世人令吳國普遍接受的假象,就沒有吳國大膽西征,也就沒有如今大唐佈局功成。

“從榮是我看着長大的,對他的秉性,我豈會不清楚。未從軍時,我與他朝夕相伴,我讀的聖賢書,也是他讀的聖賢書。”李從璟在小案後坐了許久,便又站起身來,臨山崖而遠望,“徐知誥並不清楚從榮之爲人,卻斷然以爲從榮必然‘爲他所用’,豈不大錯?”

莫離在他身旁輕笑道:“真說起來,徐知誥並非沒有了解趙王,只不過他了解到的東西,都是殿下想讓他了解到的罷了。”

這話說的不錯。

李從璟南征北討,與各方諸侯生死較量,也不知用過了多少計謀,算計了多少人心,他既有此心性謀略,又豈會對身邊之人視而不見?

耶律倍與耶律德光、徐知誥與徐知詢的矛盾關係,都曾被李從璟利用過,即是如此,他當然要防備有朝一日,別人用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若不能如此,他也就稱不上多智了。

更深一步說,雖然李從璟穿越到當世,因知這具身

體的主人下場很慘,起初不過是想保全性命於亂世,但對李嗣源日後稱帝的事,他卻也知曉,既是如此,對李從榮、李從厚兄弟,他豈能不多加照看,有意培養他們的心性?

一個人之所以是他現在的模樣,是由他的成長閱歷所決定的,這個閱歷就包括親身經歷與所見所聞,在李從璟的有意薰陶和耳濡目染之下,可以說李從榮打小就有了兄親弟恭的性子。

這一點,從李從厚表現出來的性格就能看得出來。

至於徐知誥打聽到的李從榮,不過是李從璟有意製造的假象罷了。甚至可以說,從徐知誥開始打聽李從榮開始,他就落入了李從璟爲他設計的圈套。

“徐知誥有今日之失,也不冤枉。凡事皆由因果,聞其果,知其因,便知那些讓人意外的結果,其實都是必然。”李從璟長舒了口氣,隨即笑了笑,“天下之大,人各不同,別人家要兄弟相殘我管不着,但在我們家,只有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家不治,何以治天下?”

莫離笑道:“就是不知宋王得知此事後,會是何種反應,他那剛直的性子,之前可是把趙王恨慘了。”

“姑且莫說從厚,下回回洛陽時,永寧還指不定對我如何呢。”想到這裡,李從璟就有些發怵,“你是沒看到他揪着從榮耳朵進宮的樣子,分外嚇人。”

莫離笑而不語。

就在衆人山頂觀光的時候,楚地戰報送了過來。

覽罷戰報,李從璟笑道:“不負衆望,洞庭湖、朗州相繼大捷,楊吳損失慘重,已經退守益陽。”

莫離看過戰報後,目光悠遠道:“說起楚地戰爭,大唐之所以選擇在吳、楚相爭數月,且楚王已失王都與半壁河山的時候才南下,可是大有文章。”

李從璟冷哼一聲,“楚王名義上雖向大唐稱臣,實際上卻行割據之實,此事若是放在前些年,大唐姑且可以容忍,但時至今日,大唐國勢遠非昔日可比,可就斷難姑息。”

“馬殷病卒時,大唐剛定蜀地,國內又未整頓吏治,削平宵小,加之新政深化在即,不便多生事端,遂只能暫且安撫。而今大唐北弱契丹,內強州縣,諸事都在平穩向前,騰出了手來,自然要放眼天下大局。”

楚地戰爭打了小半年,大唐才決意入楚,可不是因爲楚王的救援信。

大唐先前不入楚,也並非就是騰不出手來。

若是楚地完全,還都掌握在楚王手中,此時唐軍入楚,幫楚王守住了楚地,等到吳軍退卻,那楚地是誰的?

唐軍辛辛苦苦南下,損兵折將,豈能做這吃力不討好的事。爲他人守家門,那唐軍成了甚麼?

便縱是事後楚王給予回報,那也不是大唐想要的。

大唐想要的,是將楚地收入囊中!

如今,楚地半壁山河都入了吳國之手,唐軍再將其打下來,可就是從吳國手中獲得,所屬關係立即就發生了變化。

又且,此時唐軍與吳軍作戰,還有楚兵相助,這事就容易得多。

總而言之,唐軍此時入楚,是因爲火候到了。太早入楚,縱然打吳軍較爲輕鬆,但事後強行吞併楚地,吃相就太過難看。江南畢竟諸侯林立,大唐太過強勢,引得諸侯人人自危,亦或與吳國聯盟,那就未免不美。太晚入楚,楚地就都成了吳國的了,得不到楚軍與楚王臣屬的相助,那打起來就太費力。

入楚,奪淮,眼下正當其時!

(本章完)

章三十六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7)章一百九十二 既下雁南復營州 馬蹄不停向渤海(2)章兩百四三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8)章六十六 人算盡不如天算 奔離新鄉向西戰章十二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5)章六三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1)章五十 契丹勢盛何以制 將軍白頭待後人章三十五 漢唐之文明章八十九 大浪來襲羣魚躍 風雨一路洗鮮血(2)章五 水寨(3)章一百一十一 士卒死戰活離陣 將軍浴血爲哪般(下)章八十四 一朝功成萬民頌 十年奔波何時休章七十六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3)章四十三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4)章一百一十五 既復故土不忍棄 亡羊補牢候乳虎(上)章三二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1)章二十四 百戰安義(3)章一百零四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5)章兩百五二 戰死邊疆裹屍還 天下再無契丹賊章十二 襲營章七十七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4)章一百二十五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8)章七十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8)章十三 淇門之變(5)章十八 攻克章一百零九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10)章七十九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2)章一百二十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3)章六 昔日家國殘夢裡 多少魂夢驚夜雨(中)章十四 陷陣之士章四十六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7)章九十 小麻雀與小妖精 少女心與英雄夢章六一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8)章二十一 當年明月仍皎潔(下)章一 北地秋意來時早 國仇家恨苦奈何章四十六 李從璟取勢如棋 王彥章三日破敵(2)章三五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4)章三十六 青袍與黑氅章六十八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6)章三十七 襲城章六十四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9)章六十三 陣斬章四十二 相親(上)【第一更】章八十二 一朝功業歸塵土 空留佳人無歸處章五十八 總攻章七十三 死字怎麼寫【第一更】章五十六 攻伐的方向章兩百零三 百戰山河寸寸血 拼卻死地開生門(上)章四十 勢運章一百零六 耶律敵烈所圖何 風雲際會桑亁關(1)章四十八 敢叫勇佐謀 大爭於天下(3)章九十七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4)章九十四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2)章十五 接城章八十八 走馬觀花過揚州 錢元瓘再會太子(上)章兩百零四 百戰山河寸寸血 拼卻死地開生門(中)章十二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5)章五十二 軍入潞州(第一更)章十一 平靜湖面暗流動 一時英雄俊人物章二十二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章五十四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5)章三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3)章六十四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9)章四 神仙山(3)章三十五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4)章四十六 勢來天地皆同力 久負盛名於天下(1)章兩百四四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9)章七十二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10)章四四 天成新政初現世 厲兵秣馬看天下(1)章一百零二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9)章二三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1)章一 西北面招討使章三十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9)章一 爲國征戰不惜身 欲爲忠臣不可得(上)章二十三 莫離獻計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1)章兩百三十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7)章十二 淇門之變(4)章八十一 親至芙蓉掀簾幕 一騎獨上古北口(下)章十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1)章八十四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10)章四十四 相親(下)【第三更】章七 三個錦囊章八十五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1)章一百零二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7)章六十七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1)章五十九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2)章一百四十三 立參謀處全軍制 屯田有成再擴軍(上)章二 千里之遠有梟雄(中)章三 神仙山(2)章四 若吾王少年章六十七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2)章四十六 勢來天地皆同力 久負盛名於天下(1)章四十八 勢來天地皆同力 久負盛名於天下(3)章九十二 順勢破勢天下勢 一老一少分生死章一百零五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下)章二十八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7)章六十一 如何不相爭【第三更】章三十三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4)章八十二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9)章五八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