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十四 亙古之真理

李從璟策馬從上坡上穿過戰場的時候,激戰的餘味仍在,軍堡成了斷壁殘垣,燃燒物與燃燒物焦糊的痕跡到處都是,廢墟中屍橫遍野,呻吟聲不斷傳來,長刀、槍矛、盾牌等各種兵刃散佈其間,在夕陽下充斥着一股血腥、豪烈而又荒涼的氣息,因了使用炸藥的緣故,殘缺不全的肢體、臟腑密佈各處,在血泊中更顯殘忍。

盧龍軍的將士們卻不覺得眼前的場景難以接受,恰恰相反,一場幾乎不可能發生的大勝讓人的每個毛孔都振奮無比,在各處打掃戰場的將士們興致高昂,甚至是眉宇軒昂,相互間激烈探討今日這場戰鬥時,嘴裡蹦出來最多的便是對李從璟的由衷讚美之詞。

在李從璟的騎隊經過這些將士身前時,左近的將士們無不昂首挺胸站直了身軀,一批接一批自發向李從璟行禮,目光敬畏如對神明。

沒等李從璟來到主城前,山坡上已經響起“秦王”“秦王”的呼喊聲,接連不斷,彙集到一處,便顯得整齊劃一,其聲音充滿血性男兒之氣,一浪高過一浪,最後席捲了整片山坡,覆蓋了整個儀坤州城池,響徹了一方天地。

隨行在李從璟身側的人,無論是莫離、杜千書等幕僚,還是其它近衛,在這般呼喊聲中,都不由自主挺起了胸膛,身姿愈發端正英武,幾乎將“與有榮焉”四個字寫在了臉上。

在兵力不佔優勢,甚至是劣勢的情況下,一日之內攻下堅不可摧的儀坤州防線,最後俘獲的敵人數都要趕上總兵力,在這樣的戰績面前,任何尊榮和讚美都是不爲過的。

盧龍將士眼中的秦王,坐騎俊美,人更俊美。他沒有披甲,沒有着王袍,只是一身青衫,長髮束頂,有書生氣,顯得儒雅,不見分毫暴戾殺氣。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風流倜儻,看起來親切和善的年輕人,揮手間,讓契丹經營數年,自信滿滿可以坑殺盧龍軍,可以防備唐軍北伐的儀坤州防線,變成了一個笑柄。

李彥超率領諸將,在主城城門前恭迎李從璟入城,在諸將身後,儀坤州的那些契丹達官顯貴,被捆綁着扔了一地,如一羣豬羊。

他們無不惶惶然,因爲他們的確是喪家之犬。

他們看向李從璟的目光透着哀求,透着恐懼,就像看待即將把他們扒皮的主子一樣,而事實上,只要李從璟的腳步踏進城門,那也就意味着,此城易主。

李從璟下馬,將在面前跪迎的李彥超等人扶起,道一聲“將士們辛苦”。回過身,他環顧了一圈情緒激昂,舉着兵刃拍打胸口不停呼喊“秦王”二字的將士們,只是說了一句簡單至極的話。

就是這句簡單的話,奠定了一支軍隊的信心。

再後來,這支軍隊,重塑了一個帝國的信心。

秦王說:“唐軍威武!”

於是,“唐軍威武”的宣言,響徹天地。

而後,在衆將簇擁下,李從璟入城。

......

儀坤州是耶律倍佈置下來防備唐軍北上的重鎮,兵力多不足爲奇,此戰契丹軍俘虜雖有近兩萬人,卻也不必太擔心他們會生出什麼亂事來,與盧龍軍的士氣高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們已經喪失了抵抗意志,如今他們不再是狼,而只是一羣羊。

一羣失去頭領且喪失心智的羊,是不必擔心的。

就算現在給他們兵刃,他們也不見得敢拿起來面對唐軍。

要打垮一支軍隊,殺傷多少其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擊潰他們

的軍心,擊潰他們的戰鬥意志。

耶律黑格的人頭已在城中傳了一圈,現在又回到了城門處,讓李從璟略感詫異的是,耶律黑格僵硬的面孔沒有怒目圓睜,眼中沒有不甘與憤怒,倒是顯得悲哀而無奈,他像是走得很從容,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像是走得很心安理得。

契丹俘虜殺與不殺、何時殺尚在兩可之間,但耶律黑格的人頭,還是要掛在城門上示衆,以警世人。

在城牆上,李從璟看到了那數十名工匠的屍體。

契丹軍在對這些人舉起屠刀的時候,內心的確是憤怒的,所以這些工匠全都屍首分離倒在血泊中,他們的衣衫是素色的,所以血跡更加觸目驚心。

這些耗費無數心血,打造儀坤州防線,以保護契丹軍、以助契丹軍贏得戰爭的工匠,大概怎麼也想不到,他們最終會死在契丹軍的刀下。

李從璟本想見一見主持修建儀坤州防線的工匠首領,因爲儀坤州城防工事的確是大家之作,他還想將此人帶回大唐,讓此人日後爲大唐效力,如今人是見到了,卻再也沒有讓劉仲爲國贖罪的機會。

身爲唐人,縱然有萬般無奈,但一身在大唐學到的本事,最終卻用作了幫助敵人對付母國,怎麼都是不可饒恕的罪過。所以當李從璟看到工匠中有不少唐人時,他心底很是憤怒,他很想將這些人鞭屍,然後拖下去喂狗。

“契丹國中有不少唐人,其中不乏成了契丹軍士的。”莫離注意到李從璟眼神的變化,便低聲提醒。

莫離這話不錯,契丹軍大抵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契丹本部族人,二是臣服部落勇士,三是地方州縣中服役的。

第一部分是契丹軍絕對主力,這些人平日放牧,戰時出征;第二部分其實不多,因爲契丹軍出征時,一般只要臣服部落出錢、糧、馬匹等物資;第三部分中就有一些唐人了,畢竟契丹國中的州縣是契丹安置唐人的主要所在,不過這部分軍士也不出徵,只守備地方。

“早年間,幽雲局勢緊張,諸侯混戰頻繁,數十年間,百姓亡命而入草原者不知凡幾;而後契丹勢起,阿保機南侵,爲其所虜而被迫入草原者,又不知凡幾。許多年來,這些人在契丹落地生根,成了契丹治下之民。民乃國之本,阿保機時契丹之所以能國勢中天,與此有莫大關係。”李從璟想起許多事,心頭有些複雜,如何處理契丹國中的唐人,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唐末五代,在草原與中原的民族交流與融合問題上,其實是個非常時期。

說它是非常時期,是因爲它劃分了兩個不同的時代。

在此之前,中原民族與草原民族的交流、融合,基本是單向的,即草原民族內遷,而後融入中原民族。

這種交流與融合,有戰爭方式,也有和平方式。自從漢武帝開創了大舉收服草原人的先河,草原人便開始了這個不可逆轉的歷程。

這個歷程最具代表性的時期,是五胡亂華的時候。

而五胡亂華的最終結果,是五胡最後都被漢人融合,成了漢人。

他們被融合,變成漢人,是因爲什麼?因爲漢文化。

唐前期也大體如此。唐後期至唐末五代,情況則有不同,它劃分兩個時代的原因也在這裡。

這一時期,開始有漢人成規模北遷,越過長城居於塞外。

原因無非兩個。第一是主動的,躲避戰爭兵災;其二是被動的,被草原人擄過去。

漢人北

遷,結果是什麼?

促進了草原政權的強盛。

爲何五代之前的朝代,草原人無法真正入主中原,而五代之後,出現了元、清?

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草原政權變強了。

因爲草原人學習漢之先進文化,被漢化的程度深了,所以其政權空前強大起來。

由此可見,幽雲十六州的割獻,對草原到底意味着什麼,其相對對漢民族的影響,又有多麼大。

“漢人北遷,起初時人數少,彼時之民攜絕對先進之文化,進入草原之後,爲草原人所仰慕、拜服,遂得以在草原上地位顯赫,但此時一者因爲北遷之人少,二者因爲草原人尚且愚昧,故而對草原之增強有限,五胡雖得以亂華,卻不能入主中原。”

李從璟在心頭默默想道,“唐末五代卻非如此,此時之草原人,受先前漢人千百年之‘教化’與影響,已然頗具文明程度,此時唐人成規模北遷,攜帶的不僅有漢文化,還有漢文化之下的種種先進技術與制度,契丹因此強盛之後,遂能建立帝國,與中原分庭抗禮。”

“及至趙宋之後,情況明顯變化,漢文化被草原民族大加吸收,中原政權反而倒是爲其所反噬,故而有元、清兩朝。五代之前,草原無帝國,而五代之後草原始有遼、金以至元、清,乃因此之故。”

“原本耶律德光曾滅後晉而居於中原,但不到一載便不得不北歸,往小處說,是耶律德光政才差了些,但從大處看,卻也是此時草原漢化程度、文明程度不夠之必然。而後,元能入主中原百年,而清據有九州數百年,乃因其文明程度,或者說漢化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語。”

李從璟凝視着儀坤州喟然一嘆,心中想到:“後世說五十六族皆中華,也說元、清乃中國之朝代,其因在何?不就是因其襲承漢之文化,其人皆被漢化了麼?”

“殿下在想什麼?”莫離見李從璟面色少見的凝重,而且久久不語,遂詢問其故。

“在想如何處置契丹國中之唐人,又如何對待契丹國中之草原人。”李從璟收回思緒。

沒有漢民成規模北遷,沒有漢文化對契丹的改造,往大處說,就沒有契丹的強盛,往小處說,沒有眼前的儀坤州防線。李從璟由今日之戰與身前的工匠屍體,想到這些問題,不是偶然,要解決的問題,也不可迴避。

悉數遷回唐人?不太可行。

不遷回唐人,任由其繼續爲契丹強大而貢獻力量?也不可行。

選擇性遷回一些讀書人、匠人?更不可行。

“殿下可有腹稿了?”莫離接着問。

李從璟提及的是一個大問題,關係到草原與中原往後的千年大計,處理好了,說草原與中原自此相安再無大戰,也並非沒有可能,處理不好,則貽害無窮、邊患難休,所以莫離問的很鄭重,神色也極爲認真。

“古往今來,凡帝國內亂,則外族必趁機入侵,內患必然引起外患,此事不可避免。若想外族不侵我大唐,帝國無邊疆大患,必須要帝國強盛。國強,則四夷畏懼,外族臣服,甘爲驅使;國弱,則臣子作亂,夷狄覬覦,外族入侵。”李從璟道,“此爲亙古不變之理。故此,求彼弱,非正途,求我強,方是大道!”

莫離肅然點頭。

半響,見李從璟不再說話,莫離詫異道:“這就完了?”

“難道我沒說完?”李從璟怔了怔。

莫離眼露失望之色。

(本章完)

章一百九十二 既下雁南復營州 馬蹄不停向渤海(2)章一百五十七 聞君欲行來相別 大勢將成起異變(3)章四十五 洛陽秋雨日綿綿 北歸之人入東宮(3)章二十四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2)章十一 投靠章九 他的屠刀章兩百四一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6)章三十五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3)章五十九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4)章八 奮起於亂勢之中章三十四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3)章八十八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4)章一百零五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下)章五十七 其勢不可擋【第二更】章七十三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1)章五十二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2)章八十 跟不跟我走章二十五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9)章七十五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2)章六十二 落魄刀客悲殺人 樑軍謀深初接戰(下)章二十六 百戰安義(5)章七十八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5)章一百零一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8)章九十六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3)章兩百二九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6)章十四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4)章七十七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4)章八十八 大浪來襲羣魚躍 風雨一路洗鮮血(1)章十五 誰是刀,誰握刀?章九 風月之地有深機 看似是山不是山章五十五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6)章六十六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1)章一百三十六 勢有分合難預料 夜半有人入夢來(下)章一百七十四 廟算正緊揣敵意 攻蜀有成扶州急(中)章一百三十五 勢有分合難預料 夜半有人入夢來(中)章六十五 李繼韜之死章四十八 敢叫勇佐謀 大爭於天下(3)章三九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1)章四十六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7)章六十六 人算盡不如天算 奔離新鄉向西戰章五十三 兩線(第二更)章十一 他的戰鬥(第二更)章一百六十二 歷經磨難終成鳳 多年對弈收官始(2)章六十九 離營將士英雄心 諸事可爲農在先章六十四 誰在喊威武【第三更】章八十九 東風過江春不遲 荊南事了當北歸章一百八十七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5)章六 謀國數載彈指間(下)章一百四十四 立參謀處全軍制 屯田有成再擴軍(中)章七十九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5)章一百六十 萬事俱備東風起 終是離人盼歸人(3)章五十三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9)章四十八 勢來天地皆同力 久負盛名於天下(3)章九十三 王樸坐論天下謀 何人雄關退千軍(下)章一百五十七 聞君欲行來相別 大勢將成起異變(3)章二十 當年明月仍皎潔(中)章五一 得道高僧山中來 出入俗世緣何在(2)章一百七十一 軍堡軍堡何安在 邊境邊境局若何(中)章十三 有人西樓殺宰相(2)章一百零四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中)章五十 得道高僧山中來 出入俗世緣何在(1)章二十九 欲徵邊疆先存甲 從璟酒棚識民心章九十六 天下漕運正當通 中央集權何時強(3)章一百六十九 上陣父子死沙場 但留殘軀祭英魂(3)章五十三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4)章六十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5)章兩百零三 百戰山河寸寸血 拼卻死地開生門(上)章九十九 萬里江山一洞庭 百年金陵一白袍章九 他的屠刀章三十三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4)章一百四十五 立參謀處全軍制 屯田有成再擴軍(下)章一百七十七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戰需得有力爲(中)章八十二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5)章三十三 從天而降章七十三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1)章九十八 論學堂裡驚天下 十萬王師圍金陵(2)章七十七 你要去夏州【第二更】章六十一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4)章七十八 不惜一身肝腸裂 願隨軍帥徵四方章八十七 輕羅幔帳紅燭低 柔情蜜意兩人識章十四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1)章三十 仇人相見章四八 欲往荊南歷波折 從龍老臣今如何(2)章兩百五二 戰死邊疆裹屍還 天下再無契丹賊章十八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8)章七十二 折了筷子章十 一載相識十載別(4)章一百二十五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8)章一百零二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9)章六十七 去迎接他們【第三更】章三十八 狡詐惡毒章八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1)章二十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7)章七十三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1)章十四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1)章二十五 百戰安義(4)章五三 非人相非非人相 非我相非非我相章九十 千萬人攔亦可殺 君不見妾妾見君章十一 一載相識十載別(5)章三十七 囂張李從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