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七十五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2)

在益州境內,除卻東半部的新繁、新都、東陽等城,西半部還有郫縣、犀浦、雙流、廣度四縣,李從璟在調度大軍對成都展開全面進攻的同時,依照莫離的計策,對後四縣遣了偏師攻打。

奉命出征的軍隊是橫衝軍。在禁軍當中,除卻百戰軍外,橫衝軍最負盛名,遣其攻伐各地,最有可能讓四縣畏懼兵鋒,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甚至是令其望風而降的目的。

攻打四縣的要訣在速戰速決,橫衝軍如今戰力完整,是最合適不過的選擇。

而大軍主力對成都的攻打,就是兩個字:強攻。

按照禁軍攻城拔寨的一貫習性,在經過最開始的準備後,大軍四面攻城,先是不計投石車損耗的猛轟城牆,以求在達到先聲奪人效果的同時,最大限度一次性摧毀城牆。

其次,便是大軍蟻附。利用禁軍巢車、攻城樓車、雲梯車、大竹竿弩等軍備的優勢,配合城外土山、箭樓的火力支援,對城頭展開猛攻。

同時,挖掘地道、挖塌城牆等戰術一併進行。

成都攻防戰的激烈程度,乃李從璟領命伐蜀以來最大的一次。無論是李從璟還是孟知祥,都深知此戰爲最核心之役,故而莫不傾盡手段,彼此之間再無半分保留,雙方將士幾乎不曾停歇的交戰,令城池內外猶如一片煉獄。

大戰兀一開始,每日裡少說都有數百將士傷亡,戰事最激烈的時候,雙方的傷亡甚至達到了千數。

當成都戰事進行到第八日的時候,無論是李從璟還是孟知祥,都預感到戰事進行到了最關鍵的時候。

這個時候,往往也是決定身負的時候。

到得這日,王師中的驍勇之將,如郭威、孟平、李紹城、皇甫麟,甚至是史彥超、符彥琳之流,都曾攻上過城頭。尤其是史彥超,甚至在一輪激戰中,雙腳兩次踏上城頭,其中一次還堅持了足足一炷香的時間。

戰事進行到此時,又到了謀盡唯戰的時候,各種佈置、計策都已施行或者在準備施行,勝負最終最能用鮮血和生命換來。

李從璟每日在望樓觀察戰場,他能清楚的看到雙方將士一個接一個倒下,他能看到一股接一股鮮血染紅着一寸寸城頭,他能看到己方的雲梯車一架架損壞,他能看到王師甲士大喊着揮動巨斧砍碎了城頭的牀弩,他能看到雙方將士下餃子般從城頭掉落城外。

然而,他看到的最多的,還是衝向城牆的鐵甲洪流,以及鐵甲洪流中的巨獸——那些大型工程器械。

他用敏銳的洞察力,一次次觀察出成都城防的薄弱地帶,然後讓旗手揮動令旗。於是,隨即便有一羣甲士奔向那處薄弱點,有時王師沖垮了賊軍的防線,衝上了城頭,有時賊軍反應迅捷,雙方陷入鏖戰,薄弱點也就不再是薄弱點,李從璟便又去找下一個破綻。

這場戰鬥,上至三軍主帥下至尋常士卒,包括營中的伙伕走卒與醫官,沒有一人有片刻閒暇,戰爭就是毀滅,支撐這場毀滅盛宴的軍隊機器,卻生機勃勃,運轉得極爲精密。

要說相對無事的,便只有那些等着攻破城池後,接收城池軍政的文官文吏。

連日裡,捷報接連傳來,先是犀浦被攻克,緊接着是雙流,在橫衝軍出征的第八日夜裡,李從璟接到了廣都被攻取的消息。

與此同時,彭州

、眉州等地官吏的文書相繼送到李從璟手裡,他們不願與賊寇同流合污,堅決表示絕對效忠朝廷,眉州刺史更是表達了他願意出兵相助王師的心意。

每接到一封捷報,李從璟便將喜訊向成都轉達,同時丟進城中的,或者是犀蒲守將的頭顱,或者是加蓋了眉州刺史官印的信件。

戰事越是持續,李從璟便越是淡然從容,看成都的眼神便愈發像是在看囊中之物。

“現在只有一個問題,便是孟知祥何時放棄。”戰事第七日,李從璟這樣對身旁的幕僚說道。

孟知祥是否會放棄?

答案顯而易見,他不會。

與李紹斌相同的是,孟知祥每日裡也需要城頭、帥府兩頭跑,與李紹斌不同的是,孟知祥從始至終都是一副志在必得的模樣。

至少每日裡面對他撫慰、激勵的將士,都認爲成都一定能夠守得下去。

孟知祥也拿出了錢財來激勵將士,與李紹斌不同的是,在府庫銀錢不夠的時候,他開始命令府中護衛搬動帥府的各種物件——字畫、珍玩甚至是他日常所用的起居用具。

戰事艱難的時候,孟知祥雖然沒有親自拔刀衝向戰陣,但卻好整以暇站在能讓儘可能多將士看到的地方,神色從容,半步不退。

種種措施,讓成都堅持了一日又一日。

即便如此,也仍是止不住形勢日趨惡化,在孟知祥看到犀浦守將的頭顱時,他就知道他最擔心的情況還是發生了。

問題的關鍵在於,李從璟的動作實在是太快。

無論是攻佔犀蒲、雙流,還是得到彭州、眉州刺史的效忠,都太快。

到現在,孟知祥也早就認清:如果說蜀中之役是一盤棋,那麼李從璟落子已經落了好幾年,如果說成都之戰是一場狩獵,那麼李從璟早就佈下了重重陷阱。

連日來成都城內人心惶惶,街頭巷尾都在流傳孟知祥是什麼“十世惡人”,還說他麾下那些將領都是什麼修羅投生,原本都是在十八層地獄的,更說如今來伐的王師是怒目金剛,再離譜些的,更是將李嗣源、李從璟父子大爲讚頌,稱爲佛祖轉世。

這些都是沒頭沒影的事,找不出半分事實根據,但經不住三人成虎,尤其是在如今風雨飄搖的時候,恰巧是這些看似這些沒頭沒影的事格外有煽動力。

比這些更加惡毒的,是城中流傳的孟知祥十大罪狀,有的沒的歷數他入蜀以來的惡事,其中打頭的無疑是不忠不義。值得一提的是,他擅殺李嚴的事被大肆渲染,以此證明他早有反心。

與之相比,什麼腦後生反骨的惡毒程度都要輕了不少。

對這些輿論,孟知祥的應對之策是嚴禁以訛傳訛,一旦發現殺無赦,但他也知道百姓的嘴是堵不住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所以他授意蘇願宣告全城,那些言論都是朝廷細作有意傳出,是爲了蠱惑人心,號召百姓萬勿上當。

爲了證明他對抗朝廷的正義性,他不惜安排了幾齣魚肚出帛書,寺院現佛諭的戲碼。

當然,這些帛書、佛諭上寫得肯定是類似於“朝廷失道,諸侯伐之”的言論。

民心可以爭奪,流言可以闢除,但戰局的失利卻無法挽回,孟知祥敏銳的覺察出了成都軍民的心思變化。

在多重壓力下,雖然迫於孟知祥一

貫的恩威,城中軍民沒有說他的不是,但對戰局爲何會不利到這種局面,成都爲何會遭受如此大災的控訴,卻逐漸高漲了起來。

無論是親人戰死的平民百姓,還是財產遭受損失的官吏大戶,亦或是生活因爲戰爭而變得悽慘的大衆,心中都一股憤恨,現在他們需要發泄這股憤恨。

孟知祥知道,他必須要做些什麼來抵消這股憤恨,否則一旦這種民情發展下去,最終很可能轉變爲對他的指責、懷疑,甚至是反叛。

戰事第八日,在看到那封由王師射進城中,有眉州刺史官印的書信後,孟知祥來到了大牢。

大牢裡,關押着一名對西川、對孟知祥都至關重要的人物,他曾今爲孟知祥的西川大業做出了許多旁人難以企及的貢獻。在孟知祥決意反叛朝廷的時候,他是第一個站出來明確表示支持的;在孟知祥兵敗玄武城,倉皇逃回成都時,是他主動替孟知祥背起了戰敗的黑鍋。

他是李仁罕。

大牢的光線很不好,隨處可見的老鼠爬蟲,還有長年潮溼發黴的牆角,都在表明這是人間最不堪的地方。李仁罕雖然受到些照顧,但爲免旁人說閒話,孟知祥並沒有給他太多禮遇。

成都正在大戰,諸番動靜李仁罕聽得很清楚。他常常趴在窗口睜大了雙眼,拼命望向窗外,雖然他什麼都看不到,但他仍然保持着這樣的動作,有時半日都不曾動彈,他迫切想知道外面的戰況。

沒有人會告訴他戰況,沒有人能告訴他戰況。

每每臨了的時候,李仁罕都會狠狠一拳捶在堅硬的牆壁上,腦袋也在牆上撞得砰砰作響。然而最後他只能無力順着牆壁跌坐下來,魁梧挺拔的身軀縮成一團,在這片陰溼黑暗的悲慘角落裡倉皇無助。

窗戶有一束光透進來,可它太弱小了些,哪怕它是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能夠代表希望,可也太稀薄了些。

從窗外響起激戰聲開始,李仁罕便向孟知祥請命出戰,哪怕只是做一個走卒,他都心甘情願。但這麼多日子過去了,他的呼喊與心聲卻沒有得到迴應。

他滿腦子都是昔日馳騁沙場,指揮全軍萬馬縱橫奔馳的情景,那是何等顯赫得志,而現在,入眼卻是三尺牢籠——連看看那片戰場都已成了奢望。

忽的,牢籠外響起一陣喧鬧聲,李仁罕猛地一個機靈,他聽到了獄卒的話,他迅速竄到木欄前,蒼勁有力的雙頭緊緊抓住圓柱,拼命望向外間,果然,他看到了夢寐以求的那個人。

“大帥!”這一瞬間,李仁罕心中激起無數希望。

孟知祥來到牢房前,看到裡間因爲長久見不到陽光而臉色蒼白的李仁罕,觸碰到了對方渴求而充滿希望的目光,他心頭微動,這個五六十歲的猛將竟露出孩童期盼甜食般的神情。

“李老弟,你受苦了。”孟知祥嘆息道。

聽到這聲親切的稱呼,李仁罕虎目中幾欲涌出淚來,他近乎手足無措一般在木欄裡面跪下來,用蒼老而顫抖的嗓音大聲道:“李仁罕請命出戰,請大帥應允!”

這聲請戰的喊聲,很早以前李仁罕曾喊過無數遍,但卻沒有一次如今日這般熱誠。

然而可惜的是,這回他並沒有得到他期待中的答覆。

一欄之隔,牢房外,孟知祥聲音有些怪異,“出戰就免了罷。”

(本章完)

章八十六 數年新政養俊才 一樓宴評州縣官章二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2)章三十一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0)章五十三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4)章八十三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爲萬世開太平(2)章七十四 忽如一夜春風來 局勢變幻激鬥開章一百一十九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2)章五十一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1)章三十一 宴會風波章六十二 八千將士章三十二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1)章三十一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2)章五十三 兩線(第二更)章一百零二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11)章一百七十四 廟算正緊揣敵意 攻蜀有成扶州急(中)章十九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3)章兩百二六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3)章七十八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5)章十二 淇門之變(4)章二十七 山重水複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章二十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1)章八十四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10)章八十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7)章一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章八十三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10)章九十九 萬里江山一洞庭 百年金陵一白袍章五十二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3)章一百五十八 萬事俱備東風起 終是離人盼歸人(1)章三十八 踏營章九十六 天下漕運正當通 中央集權何時強(3)章一百四十七 同光二年將去盡 行遠何處覓歸程(下)章九十八 論學堂裡驚天下 十萬王師圍金陵(2)章十四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4)章六十九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4)有關李嗣源章七十三 經營章六十八 郭威的壓力章八 兄弟章六十七 搜刮章三十一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2)章三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3)章七十七 你要去夏州【第二更】章兩百十七 大勢已至終傾力 欲整山河顧奸何(中)章一百一十七 既復故土不忍棄 亡羊補牢候乳虎(下)章六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6)章七十七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5)章兩百二三 萬人佈局成天網 橫死三個臭皮匠章五十四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4)章兩百三十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7)章六 水寨(4)章九十三 忠昭日月死何惜 布鞋未成人已去章三十八 狡詐惡毒章九十六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3)章六十三 敵情我意難分辨 一路前行且向東(上)章七十九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2)章六十三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8)章一百五十三 來日取城饋送別 他鄉何曾遇故知(2)章一百一十六 既復故土不忍棄 亡羊補牢候乳虎(中)章六十五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6)章一百六十五 郭崇韜爭權有方 戰事未起死斥候(2)章二十三 莫離獻計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1)章三 耶律德光正班師 半路巧遇李從璟章八十二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9)章七十七 你要去夏州【第二更】章四十五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章六十九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3)章一百一十四 百尺竿頭進一步 橫渡黃河向勝州(下)章三十一 主對僕拳腳相加 君與臣相得益彰章九十三 江淮王師入楚地 江南士子今北奔章兩百零三 百戰山河寸寸血 拼卻死地開生門(上)章二十六 崔玲瓏寺廟設伏 趙象爻挑選墳墓章四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4)章七十一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5)章一百二十八 韃靼公主勇披甲 隔壁風情異江南(中)章一百五十六 聞君欲行來相別 大勢將成起異變(2)章一百四十八 謀利有成志士歸 去王稱帝性未改(上)章九十 蒼鷹戲鼠走檀州 白袍書生戰遼東(下)章六十四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2)章六十一 如何不相爭【第三更】章七十四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2)章二十二 戰必求利章八十一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8)章十九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6)章一百零三 一朝風雲變天下 羣雄側目緊綢繆章八十二 一朝功業歸塵土 空留佳人無歸處章四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4)章兩百十四 君問歸期未有期 風雪漫過中州城(中)章九十九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6)章八十八 蒼鷹戲鼠走檀州 白袍書生戰遼東(上)章十八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5)章五十六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7)章二十二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6)章三十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8)章二十五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4)章九十四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2)章四十五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6)章兩百十二 定國安邦波瀾起 不平盡去平山河(下)章兩百二七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4)章八十 親至芙蓉掀簾幕 一騎獨上古北口(中)章七十八 祖祖輩輩是漢人 生生世世不爲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