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九十七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5)

自打住進住進秦王府,劍子便沒流露過要西歸的意思,歸義軍返回瓜州時,李從璟本以爲兩者會一同啓程,誰知前者只是將後者送出城,而後又回到了他那座小院中。

如此出乎意料,以至於讓李從璟再在府中撞見劍子時,還以爲他們在路上遇到了艱難,半路折返回來了。轉念一想,又覺得不可能,畢竟歸義軍不是單獨回去的。

雖說李從璟暫無往河隴用兵的打算,但歸義軍西歸時,他還是派遣了軍情處的商隊護送。當然,護送兩名歸義軍的軍情處商隊,會留下一批人在河隴紮根,藉此機會,軍情處將開始在河隴佈置棋子。

府中住進一名武藝高強的江湖劍客,也虧得府邸主人是李從璟,他只當府中豢養了一名護衛,其他全然不去在意,故而容得下劍子,要是換了別的人,事情就不會這麼輕鬆了。

劍子似乎也很享受這樣不被李從璟在意的狀態,他本就是性子清淡的人,能在府中自由行走,已是怡然自樂。

這讓李從璟很奇怪劍子往先的經歷,這樣的人要麼就是的確閒雲野鶴自得雅趣,待在秦王府跟待在其他地方並無區別,久了膩味了也就自然會離開;再有一種可能,不願回去自然有不願回去的理由,無論這種理由是什麼,劍子都是在逃避。

非常人不可以常理揣度,李從璟能確信劍子沒有惡意,這也就足夠,兩人既然有些舊情,這回又幫助朝廷帶回了歸義軍,容他繼續在王府吃喝,李從璟還是不在意的。

另有一件事,李從璟也不在意。

此番演武院選拔學員後,開學典禮杜千書準備大辦一場,安重榮、趙弘殷作爲演武院第一批學員,又是最爲成器的兩人,被邀請到演武院出息開學典禮,以激勵後輩。

趙弘殷進京時,帶着家眷來的,往後他會在演武院任教一段時間,故而需得在洛陽安個家。李從璟由此得知,趙弘殷今年得了一子。

作爲關心部曲的合格主帥,李從璟不免多問了幾句,當他問及趙弘殷給他兒子取得什麼名字時,趙弘殷的回答震驚了李從璟。

因爲趙弘殷說了三個字:“趙匡胤!”

李從璟在意的,是當下秋試與演武院招生的情況。

秋闈放榜,此次朝廷取士一百一十二人,與往年朝廷每回只取士二十人左右相比,這個數量不少,但放遠了眼光看,卻也絕對不多。不少的原因是朝廷新政有成,不多的原因是,即便朝廷加大取士力度,卻也始終持有寧缺毋濫的底線。

此番科舉,值得一提的事有很多,例如今歲朝廷開設的科目,雖沒有盛唐五十餘科那麼多: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史科.......但新增了水利、工事、經濟等科,這是之前的科舉中沒有的。

這些科目雖說總共也沒取士多少人,但朝廷引導力度很大,三省六部官員也編纂了教材,學習起來並不難,加之競爭力小,而朝廷給予的官職卻不比其他諸科低,可以想象,日後定會有長遠發展,而這些正是帝國需要的經世之才。

“此次秋試,各科士子表現大多優異,然最令宰相們拍案叫絕的,卻是兩蘇。”李嗣源跟李從璟談起這事的時候,神色頗爲愉悅。

科舉中涌現的人才越多,也就意味着人才正更好的爲帝國所用,而不是去充實那些節度使、刺史的幕僚機構,被他們私人佔有了,這是當世中央與地方的人才爭奪,眼下看來,今年這場爭奪戰朝廷斬獲不少。大勝一場,戰果豐厚,李嗣源自然高興。

“兩蘇?可是蘇禹珪與蘇逢吉?”

“正是他兩

人,從璟也聽說了?”

“秋試期間,兩人整出的名聲可是不小,兒臣略有耳聞。”李從璟這話倒是不假,因此番秋試者比較多,正經應試前,士子們免不得相互交流、切磋,以求增長見識、砥礪自身,“兩蘇”的名聲,便是那時候闖出來的。

“兩人學識驚人,亦寫得一手好文章,文章好壞朕看不出,馮相、李相都言好,必是不會差的。兩人朕也見過,觀其言談舉止,卻是讓朕甚爲歡喜。”李嗣源笑容不減,“蘇逢吉,精神爽秀,銳意進取;蘇禹珪,堅毅樸實,有中庸之風,而不乏奮進之氣,都是我大唐的英才!”

李從璟笑了笑,蘇逢吉他沒見過,但也聽說此人灑脫任性,蘇禹珪卻是偶然碰到過的,學問紮實,謙遜有禮,可登大雅之堂。然而要說此番參加科舉的人中,他最好看的,卻是並沒有被李嗣源點名的張一樓。

張一樓既然來了洛陽,不可能不去拜會費高章,也不可能不來見李從璟,事實上,張一樓就是住在費高章府上的。

李從璟對張一樓知之甚深,當然清楚此人治學沿襲費高章的風格,所學龐雜而多經世之學,兼而智謀過人,乃是不可多得的有才之士,只不過並不長於文章罷了,故而一時引不起朝廷注意,卻也是正常事。這種人就適合厚積薄發,較之“兩蘇”,往後的路誰走得更加長遠,還未可知。

從張一樓寧願捨棄在幽州的根基,而跑到洛陽來參加科舉,就可見此人志向非小,心性更是非常人能比。

說完秋試,再說演武院。

“演武院此次招生三百人,二百七十人自軍中選拔,依照朝廷詔令,今歲有過征戰而且立功的軍隊,會增加配給名額,復州軍、房州軍、君子都等皆在此列,其中尤以復州軍配給名額最多,達四十七人。另外,邊軍名額也稍多,合在一處共八十三人。”此事是李從璟在主持,各項數據他自然瞭然於胸,“另有三十人,則是自民間選拔。”

從李從璟的話中可以看出,今年演武院的名額,基本上都被提到名的單位瓜分了,事實上,其他諸軍加起來才選拔了不到七十人。

“最出衆者何人?”人員太多,李嗣源可顧不過來,除卻關注引起他注意的人外,自然只能去關心最優秀的。

“軍中選拔的將士,以周小全爲最出衆,民間選拔的兒郎,有兩人資質不僅不弱於軍中選拔的將士,而且僅次於周小全,此兩人,一個父皇必然知曉,便是石重貴,另有一人,則是李彥琳。”

李從璟道:“李彥琳,李老將軍之子,盧龍節度使李彥超的四弟。”

“李彥琳......這小子朕知道,前些時候不是在演武院門前與重貴撕鬥過麼,原來竟是老將軍之子,怪不得連重貴也奈何不了他。”李嗣源不知從何處聽來的消息,“朕聽聞,彼時撕鬥者有三人,還有個兒郎也是來參加演武院選拔的,結果如何?”

李從璟苦笑一聲,“此人名叫史彥超,勇武可嘉,機靈有餘,堅韌不拔,就是底子太差了些,此番算是勉強擠入通過者之列。”

嘴上雖如此說,心裡還是頗爲讚賞史彥超,畢竟有上述三項品質,只要就讀期間勤奮好學,日後上了戰場運氣好些,很容易就能出頭。總而言之,可塑性不錯。

父子倆這廂的談話,看似雲淡風輕,實則正在決定許多人的命運,而命運被選擇者,對此卻渾然不知,他們在得知自己或高中或通過選拔後,慶幸、鬆氣之餘,無不摩肩擦掌,準備大幹一番。

洛陽城中,三位兒郎正在大街上招搖過市,這個組合頗爲怪異,領頭走在前面的,昂首挺胸,氣焰囂張,一副老子天下第一、你來打我呀的神情,緊隨其

後者,步履沉穩而從容,很有大家風範,最奇異的是走在最後的兒郎,他左瞄右看的雙眼,總給人一種隨時都在找尋獵物的感覺——或者說,他本身的氣質就像是一隻兇猛的野獸。

“李彥琳,你真是節度使的親生兄弟?”史彥超開口問。

李彥琳哼了一聲,與有榮焉的樣子,“盧龍節度使李彥超,便是我大哥!說起來,你小子冒用我大哥的名,我還沒找你算賬呢!”

史彥超淡淡道:“同名而已,有什麼奇怪,又非同名同姓。再說,你要怎麼算賬,你打得過我?”

“哎我說你這人......”李彥琳正打算理論一番,回頭望見史彥超身上鼓起的大塊肌肉,猶豫了片刻,還是選擇作罷。

石重貴不跟史彥超鬧,唯獨李彥琳每說一句話,他都要針鋒相對,“節度使又如何?我義父也是節度使!”

“石重貴你這話我就不服,何謂節度使又如何?”對上石重貴,李彥琳頓時重拾威風,“秦王也是節度使,河陽節度使!你便能說秦王不如何?再者,你義父是誰,能跟秦王相比嗎?不能!”說罷,怔了怔,反應過來什麼,轉過頭問道:“對了,你義父是誰?”

石重貴不說話,沒有回答李彥琳的問題,也出奇沒有反駁李彥琳方纔的論斷。

秋雨不期而至,一座酒樓的二層閣樓上,有兩名士子負手而立,觀雨不語。

雨水順着屋檐滴下,兩人的心思並沒有太大不同,然而兩人看到的景象,卻並非沒有差異。

許多年後,進入朝堂中樞的蘇禹珪會知道,那日他在下蔡泥路上遇到的三個問路人,隸屬何種衙門,在做着怎樣的事,對帝國又意味着什麼。那時他才知道,年輕時他看到的天成新政,不過是九牛一毛。

他也意識到,一個帝國的興起,是一件多麼龐雜的事,關係到的何止千絲萬縷,他更加知道,這個帝國的興起,絕非是偶然,而是付出了史書難以盡述的巨大艱難與血汗。彼時,他對主持這場新政的那對父子,敬佩的無以復加。

然而此時,站在洛陽城中的酒樓上,蘇禹珪心中只有一個單純的念頭:融入到這場鉅變中去,並且施展自己的才能。

......

橫衝軍今日正式成立,作爲某種意義上的帝國第一支禁軍,李嗣源與李從璟一起出席了橫衝軍的成立儀式。

李嗣源對着萬餘名從帝國精挑細選出來、寄託着他莫大期望的將士,說了一番話,“帝國有數十萬將士,朕在這數十萬將士中,將爾等挑選出來,賜予爾等冠絕帝國的軍備、餉銀,自有萬千期許。萬千期許或許太多,爾等或許不能銘記,今日朕便只給爾等一個要求:來日,爾等的軍功,要不負朕賜予的軍備、餉銀,不負朕與大唐的期望!”

軍旗與當世普通軍旗頗爲相異,橫衝二字下,別有一副金色圖案,圖案只兩件兵刃:一矛一盾。

軍旗由天下兵馬大元帥李從璟授予橫衝軍都指揮使高行周,授旗時,李從璟只說了一句話,“爲帝國之盾,護君民,爲帝國之矛,擊不臣!”

——————

第五卷終。

——————

PS:前面有個錯誤,把高行周寫成高從周了。

PS2:很嚴肅的一個問題:本書沒有不那啥戀,主角很純潔,作者也很純潔...反正我是不會承認的!

PS3:本週精華用完了,很多評論沒加精,等睡一覺起來,系統反應過來到了新的一週,應該就可以了。

PS4:感謝毒蛇兄、海葉子、夢夢俠、神冰Ah的捧場、月票。恩,人品月票確實很坑爹。

(本章完)

章五十三 天下士子入洛陽 衣冠南渡自此終(2)章七十 龍爭虎鬥章二十五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3)章二七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5)章四七 欲往荊南歷波折 從龍老臣今如何(1)章四十二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3)章七 昔日家國殘夢裡 多少魂夢驚夜雨(下)章十三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4)章四十七 序幕章十七 淇門之變(9)章一百七十六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戰需得有力爲(上)章六三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1)章十七 棋至中盤局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4)章三十五 心思章十六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3)章六十九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7)章四十二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3)章三十四 亙古之真理章兩百十四 君問歸期未有期 風雪漫過中州城(中)章十八 蒹葭蒼蒼,血染一方章兩百二八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5)章七十四 天下精銳出我部 茉莉凋零大江岸(2)章六十三 敵情我意難分辨 一路前行且向東(上)章八十三 颶風過崗百草伏 謀大事者必影孤章九十九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6)章五十五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5)章一百四十九 謀利有成志士歸 去王稱帝性未改(下)章四十一 邊軍逞威風章五十 契丹勢盛何以制 將軍白頭待後人章九十一 大唐太子立船臺 欲我艦隊出東海章五十三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4)章五十三 婉如清揚小娘子 人生最恨離別時(下)章二十二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6)章兩百十七 大勢已至終傾力 欲整山河顧奸何(中)章八十三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10)章十二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3)章四十四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5)章一百一十八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1)章二十三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7)章兩百四二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7)章七十七 世間安得兩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章十七 打鐵匠,使刀人章九十四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1)章十八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5)章一百六十四 郭崇韜爭權有方 戰事未起死斥候(1)章八十五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1)章二十二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6)章三十六 君子都章九十 蒼鷹戲鼠走檀州 白袍書生戰遼東(下)章三十六 青袍與黑氅章八十七 輕羅幔帳紅燭低 柔情蜜意兩人識章六十四 奴在靈州望西天 待君歸來訴思念(2)章一百零一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8)章一百零九 士卒死戰活離陣 將軍浴血爲哪般(上)章二十五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9)章九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2)章六十六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1)章八十一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8)章九十二 兩人閣樓聞雨聲 兩年之內平淮南章四十八 勢來天地皆同力 久負盛名於天下(3)章二十 當年明月仍皎潔(中)章四十二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3)章二十四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3)章兩百三六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章六十一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4)章二十八 百戰安義(7)章一百五十一 可笑蚍蜉撼大樹 雄主不屑轉顧之(下)章十五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2)章兩百二八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5)章八十六 是非成敗問誰定 殘陽獨映血火關(中)章兩百零一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4)章九 淇門之變(1)章一百一十五 既復故土不忍棄 亡羊補牢候乳虎(上)章八十四 非忍者不能成事 妒恨之下無同生章四十七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3)章九十二 昔曾浴血爲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 (2)章六十四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9)章兩百零一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4)章九十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6)章九十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6)章三十 降者不殺章三十二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1)章兩百二一 生逢亂世不由己 唯真英雄能本色章三十六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5)章一百零五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下)章八十六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2)章三十二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1)章一百五十 可笑蚍蜉撼大樹 雄主不屑轉顧之(上)章八十一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4)章八十一 親至芙蓉掀簾幕 一騎獨上古北口(下)章五十九 破城章四十二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3)章一百零九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10)章三十二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3)章八十九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5)章二 鬼斧十手章五十四 學院立志醫天下 繼往開來塑大唐章六十四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7)章九十 一別數載仗劍來 彼之英雄我仇寇(1)章十三 首陳大軍往邊境 天涯裡無限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