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五五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2)

真論起來,荊南節度使地盤並不大,在高季興未私自佔據峽、歸、夔三州時,荊南轄下不過就一個荊州。而高季興在前樑時就已有王爵,被朱溫封爲渤海王,之所以如此備受重視,原因不過一點,那就是荊州非常重要。

眼見要跟高季興碰面,這日宿營後,李從璟不免召集莫離、桑維翰、桃夭夭等人,又說起荊南形勢、高季興此人。軍情處對高季興做過一番功課,桃夭夭便將高季興這個人從頭到尾理了一遍。

“高季興也算起於微末,幼時命運並不好,被人當作奴隸發賣,之所以能發跡,乃是朱溫偶然相見,見‘其耳面稍異’,遂使人收爲養子。待高季興年長,朱溫收其爲牙將,頗爲重視,高季興始‘漸能騎射’,而見識頗漲。”

“朱溫圍攻鳳翔時,高季興因進言有功,被拜爲迎鑾毅勇功臣、檢校大司空,並授宋州刺史。之後朱溫平定青州,考校高季興功勞,改知宿州事,遷潁州防禦使。之後朱溫又讓他複姓高氏,擢爲荊南兵馬留後。”

“荊州之地,自唐乾符之後,兵火互集,井邑不完,季興招輯離散,流民歸復,‘朱溫嘉之,乃授節鉞’。後來破雷彥恭於朗州,始加平章事。荊南之地,原本‘無外壘’‘季興始城之’。自此之後,高季興野心漸起,厚斂於民,招聚亡命,自後僭臣於吳、蜀,梁氏稍不能制焉,因就封渤海王。”

高季興的發跡史並無特異之處,這跟這個時代絕大多數人的發跡史雷同,都是年少命苦,而後被上位者重視,再加上屢有功勞,隨即有了高位。

據有高位後,權勢、實力握在手中,便野心膨脹,開始做一些自謀自立的事。高季興自謀自立的策略,便是借荊州的地利,搖擺於中原、蜀地、楊吳之間,使得自身價值不斷攀高,來要求更多的東西。

莊宗入主中原後,高季興來朝見,莊宗對他說:“今天下負固不服者,惟吳、蜀耳。朕欲先有事於蜀,而蜀地險阻尤難,江南才隔荊南一水,朕欲先之,卿以爲何如?”

莊宗這番話,便有借道荊南伐吳之意,自古借道之地,多的是人家借道完,滅完對手反手再將借道之主滅掉的事,高季興也擔心這個,所以拾掇莊宗去攻打蜀國。

本朝高季興身上的頭銜一大堆,檢校太師、尚書令、南平王——任何一個都價值非凡,李嗣源希望藉此穩住高季興,卻小看了高季興的胃口,高季興索要地盤的時候,就說“夔、忠、萬三州,舊是當道屬郡,先被西川侵據,今乞卻割隸本管”。

唐肅宗至德二年,始置荊南節度使,下轄荊州、澧州、朗州、峽州、夔州、忠州、萬州、歸州、郢州、復州。唐憲宗元和三年,荊南節度使轄有荊州、澧州、朗州、峽州、夔州、忠州、萬州、歸州——然而那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

莊宗伐蜀有成,夔、忠、萬等州不作抵抗即投降,本朝對其自有安置刺史、防禦使管轄,高季興索要時,起初爲穩住荊南,朝廷允之,然而,“荊南高季興

上言,峽內三州,請朝廷不除刺史”,還說他已安排自家子侄去做刺史了。這就讓朝廷就沒法兒接受。

依照慣例,藩鎮下轄多州時,節度使所在州爲治州,其它州爲屬州,節度使定是兼領治州刺史的,如此一來屬州的刺史由誰任命,就值得品味了。一般而言,節度使若要徹底掌控藩鎮,與朝廷相抗衡,就會讓自己的軍將、幕僚親信去擔任屬州刺史,若是朝廷具有對藩鎮的掌控力,就會直接任命屬州刺史。

李從璟出任盧龍節度使時,雖說對檀州刺史等官職有過插手,但那也是他將官員推薦給朝廷,再由朝廷來任命。

有唐一朝,地方確立的正式行政體系,一直都是州、縣兩級制,而從未是藩鎮、州、縣三級制,無論是直屬州還是藩鎮屬州,朝廷都是可以對其軍政事務進行直接領導的——當然,藩鎮勢大時,能不能領導是另一回事。

......

李從璟等人在討論高季興時,高季興也跟幕僚聚在一起,在談論這位即將抵達江陵的秦王。

對以何種姿態來面對這位即將到來年輕的秦王,南平王府的幕僚中一直存在兩種意見,這兩種意見大相徑庭,內容也不難猜測,無非有人說要手腕強硬,讓這位秦王知難而退,另外的人則說秦王不好惹,最好還是配合、服軟點的好,兩派爭吵得不可開交。

高季興見李從璟前腳都要到江陵了,幕僚們的意見還不能統一,心下煩躁得很。想想也不難理解高季興的心情,如今的形勢,可謂是都火燒眉毛了,幕僚們還在爭吵,又讓他心情怎麼平靜得下來。

對這位即將抵達江陵的秦王,高季興是早有耳聞的。秦王安定渤海、平定契丹的壯舉且先不去說,那些對高季興而言都太遠了些,不能給他直觀認識,況且高季興也沒將爾等小國夷族放在眼裡。

縱觀往事,那契丹小賊雖說老是喜歡南下,但哪一次不是被中原軍隊打得狼狽退回?現今的大唐雖說亂了些,藩鎮戰力也是良莠不齊,但對付一幫只會遊獵的蠻族,還是手到擒來。隨便遣出一支軍隊,揍這些蠻夷都能揍兒子似的。

真正讓高季興忌憚的,是李從璟早先首破大梁,去歲又首破洛陽的事蹟,這兩件事隨便單擰出來一件,都足夠讓人膽戰心驚。然而要說對高季興衝擊力最大的,還是李從璟教訓濮州李守敬這件事。

銀槍效節軍,那可是楊師厚留下的精兵悍將,在李從璟手底下連守城都沒守過三日......最讓高季興毛骨悚然的是,數千精卒、數萬家屬,說殺就殺了,猶豫都沒猶豫一下,這就讓高季興不能接受了,那可是幾萬刻腦袋啊!

所以這回聽聞這位煞星帶着君子都來荊南,高季興差些沒直接收拾鋪蓋走人,直接投靠吳國尋找溫暖去。是樑震一個勁兒說,還沒見着人家大軍就潰敗而逃,未免太窩囊了些,再說秦王殿下也未必就會帶人攻打荊南,將他高季興變成第二個李守敬。

當然,高季興之所以到現在還坐

得住,是樑震一番話起了作用,還是另有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全都閉嘴!”見幕僚們吵個沒完,高季興不耐煩了,“無論如何,我荊南也有精卒十萬,良將千員,堡壘無數,秦王還未露面,爾等就亂成此等模樣,陣腳全無,成何體統!”

呵斥完幕僚,高季興轉而對樑震道:“安排接迎的人手,可曾出發了?”

“今晨就已出發,算算秦王行程,想必不日就會與其碰面。”樑震對高季興還是很恭敬的。

“既然如此,一切事務,待見過秦王,再作籌劃。都散了!”高季興將幕僚們驅散,只留下樑震一人。

高季興今日舉止反常,樑震心頭很是奇怪,咱們這位南平王何時如此有底氣了?方纔從對方口中說出來的話,的確振奮士氣,然則所謂“精卒十萬,良將千員”,樑震暗自撇嘴,荊南從哪兒去找這麼多精卒良將?

荊南要真有這份家底,還怕他秦王個屁,一人一口唾沫也淹死他了。

高季興瞧着樑震,意味深遠的問:“司空,你且說說,陛下遣秦王來,所安何心?”

朝廷派人辦差,用人方面自然會有講究,若是所用之人和善可親,則用意也多是安撫綏靖,若是所用之人殺伐果斷,則用意自然不會和善。

“這位秦王聲名在外,有言其兇殘暴戾的,亦有言其寬仁愛人的,讓人捉摸不透。”樑震不緊不慢的應答,心中卻想,你不是說一切事務,等見過李從璟再論麼,怎麼又跟我這說這些有的沒的,你到底是個什麼心思?

高季興似乎也沒想從樑震那裡得到什麼確切答案,他長嘆道:“荊南地小,地小則力弱,往先本王所謀種種,無非是想化小爲大。如今看來,世道艱難,人心險惡,本王要成事,似乎並不容易。”又是一聲嘆息,“荊南到底地小力弱,看來借樹乘涼之局,無法避免啊!”

......

李從璟望着搖曳着蜂腰肥-臀進帳的林氏,對她眼中似乎隨時都因滿而溢的萬種風情視而不見,心頭充滿不解之色,暗道這娘們兒怎麼回事,如何又不請自來了?

“你來作甚?”桃夭夭冷冷望向林氏,問出了李從璟心中所想。

這回荊南之行,算起來也屬上兵伐交的範疇,軍情處要發揮的作用不可謂不重大,是以莫離、桑維翰等人退下後,李從璟和桃夭夭還在商談一些事情。

林氏似乎也沒想到這麼晚李從璟帳裡還有人,尤其是還有個大美人,當下不禁滿面緋紅。不過這娘們兒似乎知道一個道理,做任何事都不能空着手——既顯得有理由又不至於尷尬,所以這回她手裡仍舊端着一碗羹湯,當下就軟糯糯的說道:“途中承蒙秦王殿下照料,妾身不甚感激,眼見江陵在望,明朝就要分道,今日特意前來相謝。”

她這樣一說,端着一碗湯的好處就顯現出來了,有湯是以食物相謝,若是空手而來,那用什麼相謝?

用身子吧。

(本章完)

章五十三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9)章一百四十 遊演武院有三望 說耶律敏待一言(上)章八十五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1)章一百一十四 百尺竿頭進一步 橫渡黃河向勝州(下)章一百九十一 既下雁南復營州 馬蹄不停向渤海(1)章七十五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3)章六十七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3)章十一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2)章九十一 大唐太子立船臺 欲我艦隊出東海章五十五 生搏死鬥欲突圍 臨死不忘顧大義章一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1)章二十七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1)章五十四 美婦如蛇頻吐信 步步驚心因何人章六十七 不惜賤命搏富貴 樑軍營中奪功名章四十四 洛陽秋雨日綿綿 北歸之人入東宮(2)章一百七十 軍堡軍堡何安在 邊境邊境局若何(上)章九 風月之地有深機 看似是山不是山章兩百零二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5)章三十八 黑雲催西樓章兩百三二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9)章六十一 火攻章十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章兩百四七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2)章四十四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5)章六十八 太原小嬌娘【第一更】章八十八 走馬觀花過揚州 錢元瓘再會太子(上)章七十 自古君王信過誰 擁重兵幾人不叛(2)章八十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7)章九十四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1)章七十五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2)章八十六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2)章七十六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4)章一百零六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7)章五十四 帝國之兩難【第二更】章三四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3)章一百零六 耶律敵烈所圖何 風雲際會桑亁關(1)章八十八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4)章十四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4)章三十九 女豪鎮契丹章十五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2)章一百六十三 歷經磨難終成鳳 多年對弈收官始(3)章四七 欲往荊南歷波折 從龍老臣今如何(1)章兩百四四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9)章五十二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3)章八十七 輕羅幔帳紅燭低 柔情蜜意兩人識章四十 勢運章六十 伐謀伐交可得地 唯獨伐兵令人懼(上)章兩百三十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7)章九十八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7)章一百八十一 有人苦戰有人行 有人夢甜有人醒章四七 欲往荊南歷波折 從龍老臣今如何(1)章七十 自古君王信過誰 擁重兵幾人不叛(2)章六十七 搜刮章十一 淇門之變(3)章兩百四五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0)章五 晉陽李從璟章一百一十五 既復故土不忍棄 亡羊補牢候乳虎(上)章一百八十九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7)章三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3)章一百二十七 韃靼公主勇披甲 戈壁風情異江南(上)章二十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7)章九十四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3)章八 奮起於亂勢之中章八 空城章九十六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3)章三十七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6)封推感言章兩百零三 百戰山河寸寸血 拼卻死地開生門(上)章二十 亂世是滋生野心的溫牀章兩百零九 阿保機廟算無遺 李從璟胸有不平(4)章五十八 總攻章兩百三一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8)章一 北地秋意來時早 國仇家恨苦奈何章兩百三三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0)章十一 一載相識十載別(5)章五十四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0)章一百二十九 韃靼公主勇披甲 戈壁風情異江南(下)章一百二十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3)章六十 有人城上望【第二更】章八十二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8)章一百四十一 遊演武院有三望 說耶律敏待一言(中)章十一 平靜湖面暗流動 一時英雄俊人物章六十 伐謀伐交可得地 唯獨伐兵令人懼(上)章一百三十 盛情相會說前路 建安已下望遼東(上)章三十一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0)章三十二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1)章五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5)章六十九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3)章兩百四七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2)章二十六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4)章九十三 昔曾浴血爲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3)章十四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4)章三十八 琵琶伴美酒 各享五百歲章二 最是真誠少年心 邊軍功過憑誰說章三十三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4)章十 三軍之事莫密於間章八十二 一朝功業歸塵土 空留佳人無歸處章一 百戰軍都指揮使章一百五十一 可笑蚍蜉撼大樹 雄主不屑轉顧之(下)章一百零五 唯有凌雲多壯志 敢叫舊貌換新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