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五四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1)

無論老和尚此時的真心獨白是什麼,李從璟都不會輕易放過他,和尚有信仰是好事,對自己對他人都好,但是很明顯,李從璟專門回身一趟,不是爲來聽齊己抒發高桑情操的,他可不是什麼出世的得道高僧,他是俗不可耐的大唐秦王。

所以李從璟在撇撇嘴後問得很直接,“老和尚,朝廷有意使你爲佛門領袖,着手整肅佛門,你可願意?”

這個問題出乎齊己意料,天可憐見,這種事他不僅從未想過,而且跟他的本心頗相違背,是以他遲疑了一下,就出言拒絕,“三尺之地,青燈一盞,佛經一卷,貧僧願已足矣,不敢再有它念。”

李從璟相信這是老和尚的真實想法,但他並不願意老和尚如此清心寡慾,至少不能這樣獨善其身,他扶着欄杆道:“自黃巢之亂,天下分裂,諸侯割據,各霸一方,各行其政,甚至各鑄貨幣,各修國史,重演春秋戰國舊事。然則國家會分裂,文化卻不會,文明更不會。”

“佛教自漢末傳入中原,廣佈天下,信徒千百萬,至當世,雖有大乘小乘之別,衆多宗派之分,卻始終在一個佛門中。當今天下,政權割裂,北唐南漢西蜀東吳,我朝要九州重歸一統,固賴兵馬征伐,卻也不可無視文化之系。佛,若只是佛學,朝廷自可不借其力,也無力可借,然佛並非只是佛學,更是佛門、佛教!”

“孤聞,樑晉爭霸中原之際,楊吳借偏安之局,大興文教,禮佛拜道,十年已降,遂有衣冠爭相南渡之事。楊吳之強,非只雄師千指揮,百姓五百萬,更兼英才匯聚,文道昌盛。”

“昔日,晉八王之亂,衣冠南渡,中原淪陷,而江南能偏安百年,緣由不在長江天險,而在世家人傑,更在東晉繼承華夏文統。當是時,以苻堅之雄才,百萬雄師之精銳,仍不免有淝水之敗。由此,江南開亂世承繼華夏道統之局,往後中原每有戰亂,江南無不興盛一時。當今楊吳,正欲行此之事。”

“江南強盛,而不見北伐功成者,非軍不夠強,非財不夠多,拋卻諸多因素,可見兩點緣由,一是江南繁華,煙柳之地,長久偏安則消磨血性志氣,二是英才匯聚之地,必然內鬥尤甚。當年宋祖劉裕北伐有成,之所以萬古功業毀於一旦,不能不說此因甚重。當今之楊吳,雖偏安一隅,不及東晉之強盛,然其成勢未久,好比朝陽,正朝氣蓬勃之時,暮氣未現。而徐溫、徐知誥,皆少見雄主,倘若使楊吳上下合力,則朝廷不能不深爲忌憚。”

“佛門現今既然強盛,在楊吳勢力亦大,朝廷欲征服楊吳,豈能對佛門視而不見。再則,朝廷行新政,重算民田,寺院所受波及甚大,朝廷不願佛門動亂,更不願此舉出現襄助楊吳的遺漏。而老和尚你派主張,正和朝廷用意,故而朝廷望你整肅天下佛門,配合朝廷新政,同時襄

助朝廷伐吳大業。”

佛門影響力之大,可非信口胡謅,晚唐時,寺院“建置漸多,梯度彌廣”,甚至出現“十分天下之財,而佛有其七、八”的恐怖景象。爲逃避賦稅,不但大批成年人剃度爲僧尼,便是兒童也多“遁入空門”。

周世宗柴榮幹滅佛這件事時,有過這樣一番話:“吾聞佛說以身世爲妄,而以利人爲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於世,猶欲割截,況此銅錢,豈有所惜哉!”

後周顯德二年,周世宗下令廢除寺院三萬零三百三十六所,即便如此,後周境內保留的寺院仍多達二千六百九十四所。同時,柴榮下令大批僧尼還俗勞作,禁止私度僧尼,同時拆毀天下銅造佛像,用來鑄錢。

李從璟這番話說的誠懇,但明顯不合齊己心意,他不願過多沾染俗事,所以搖頭拒絕。

上了李從璟的船,李從璟哪還容得下齊己挑三揀四,再說這和尚自打見了李從璟,暗地裡做了那麼多事,說是爲了弘揚清修一派的主張——據說五代時佛門許多派系都遭受打擊,唯獨禪宗躲到山裡修行,得以發揚壯大——也不知齊己是否便是禪宗一派的。但實際上,齊己還不是希望李從璟不要對佛門痛下狠手,爲佛門謀一條保全之路。

李從璟不打算給齊己推脫的機會,對他道:“老和尚,孤也不跟你繞彎子,直白說,佛門立寺於當世,就不可能脫離俗世,你佛門要生存,也離不開官家,孤讓你整肅佛門,是給你指一條明路,你要不幹也行,孤派朝廷官員來做這件事就是,到時候你可別說朝廷官吏出手狠辣,沒有半分慈悲心腸。”

想想吧,周世宗僅在後周境內就廢寺三萬多座,寺院大小有差,平均點以每座寺院百人計算,那就還俗了三百萬人,三百萬勞動力啊,對國家發展是一股多大的力量,他楊吳的人口總過也不過五百萬......

站在國家角度,李從璟不得不對佛門狠一點,對佛門都能狠,對齊己個人就更不用說了。

李從璟見齊己還在支支吾吾,老大不願意的模樣,就有些不耐煩了,自己可是一片好心,施恩施成這幅模樣真是讓人憋得慌,他冷哼一聲道:“胡得生,你也是做過官的人,休得跟孤扭扭捏捏,這件事就如此定下,等孤從荊南迴來,你就跟孤回洛陽!”

老和尚聽得“胡得生”這三個字,大驚失色,“秦王怎知......”

“怎知你姓名?”李從璟瀟灑一揮衣袖,轉身離開小亭,“又非什麼好名字,有何需要敝帚自珍的。你有膽量本事跟孤面前晃盪,跟孤過招,就別想還有什麼私密,一個和尚孤都治不了,還有沒有天理了!”

也就是大唐暫時沒法對楊吳用兵,要不然百萬雄師過大江,掃蕩金陵擒拿徐溫父子,那多爽利,還用得着使用這麼多手段。跟這老和尚糾纏不清,對方一張口就是佛經,李從璟每次聽都要思考一番,才能明白他的意思,真是煩得慌。

胡得生胡得生,怎麼不乾脆叫胡生得了,那樣多爽利。

走到路口,李從璟忽然停下腳步,回頭看向小亭裡迎風而立的齊己,好奇的問道:“林家跟你之間,有沒有什麼齷齪事?”

老和尚很憤怒的說沒有,李從璟將信將疑。和齊己這麼一耽擱,從山上下來,李從璟又碰上了林氏那家子人。昨夜差些給大火燒死,很明顯林氏不打算繼續在蓮花寺待下去了。這家子人裡沒有男主人,據說那是個商賈,沒有閒情雅緻陪女眷們大老遠來燒香禮佛——這幫人竟然家在江陵,李從璟真是佩服他們長路跋涉的虔誠。

荊南節度使治州荊州,荊州州治就是江陵。從荊州順流而上,依次是峽州、歸州、夔州、萬州、忠州。忠州就已離渝州(重慶)不遠了。其中歸州州治是秭歸,秭歸上游隔壁縣叫巴東,那是李從璟穿越前的家鄉——此行若是有機會,李從璟倒是很想去看看——北宋名相寇準,就在巴東縣做過縣令。

林家既然與李從璟目的地一樣,這一路上便強行同行,就輟在大軍後面,據說是爲了路途安全。大軍行軍速度不快不慢,確實沒辦法甩掉這些人,李從璟也沒有理由驅趕他們。

出秦嶺就到襄州,李從璟去見了劉訓一面,結果很失望,這傢伙的確是個平庸之輩,李從璟實在不敢指望他能在荊南有變時做什麼,歷史上這傢伙攻打高季興時,將士在路上就病死了一半。

然則要說接應荊南,襄州的確是最好的選擇,李從璟權衡一番後,將林英丟在了這裡,並給他留下五百君子都。若是情況不利,有林英帶着五百君子都領頭,襄州軍也不至於太不堪。此行進入荊州地界,帶三千人還是帶兩千五百人護衛,差別其實不大。

從襄州南下,隨即進入荊州地界,李從璟由是看到了大名鼎鼎的漳水是怎樣一番模樣。據說漳水流域是煙瘴之地,劉訓帶着襄州軍攻打高季興時,就因爲這裡的路不好走,環境太差,加之連日降雨,將士染病甚急,最後死傷慘重,又因糧道不濟,劉訓這纔不得不引兵退回的。

荊州南邊是馬楚,馬楚首領馬殷,是楚王而不是楚帝或者楚國王。這楚王頭銜,馬殷始受封於前樑,李嗣源繼位後,依原樣又封了一遍,現今馬殷視大唐爲正統,俯首稱臣,跟那位鹽幫幫主、吳越王錢繆是一樣姿態。

歷史上李嗣源遣人攻打高季興時,馬殷主動出兵相助,兵發嶽州。天成二年,李嗣源封馬殷爲楚國王,馬殷自此建立南楚國,實際獨立,成爲五代時期十個割據政權之一。

馬楚南邊,南嶺之南,就是南漢。

這些姑且不言,且說眼下,李從璟率衆進入荊州後,桃夭夭收到了江陵軍情處傳來的消息。這個消息證實,林家人自報的家門,的確存在。

李從璟看着這份情報輕撫下顎,沉吟半響,心想難道真是自個兒多疑了,林氏的確是良家婦?

眼看江陵在望,再往前估摸着就要碰到高季興派來接迎的隊伍了,這日宿營後,林氏又搖曳着動人風姿,踩着濃情步調來求見李從璟了。

(本章完)

章一百八十四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2)章兩百三三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0)章八十六 識君方不昧此生 知妾便無意錯失章一百一十四 百尺竿頭進一步 橫渡黃河向勝州(下)章一百零五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下)章三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3)章四 若吾王少年章五三 非人相非非人相 非我相非非我相章六十五 謀主智算敵軍行 三千銳士擒段凝章兩百零五 百戰山河寸寸血 拼卻死地開生門(下)章九 風月之地有深機 看似是山不是山章八 兄弟章五十二 何不來跪迎【第三更】章一百零四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5)章七十八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5)章九十六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3)章十四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4)章八 首殤閬州破 初捷劍門裂(1)章六十四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2)章一 千里之遠有梟雄(上)章二十四 國家大政須慎謀 河西大地正待伐章七十三 人間忠義有誰識 強國有道莫自毀(2)章二十九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3)章七十六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3)章九十三 江淮王師入楚地 江南士子今北奔章九十八 論學堂裡驚天下 十萬王師圍金陵(2)章九十八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7)章八十二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8)章二九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7)章四十四 洛陽秋雨日綿綿 北歸之人入東宮(2)章三十三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7)章五十三 婉如清揚小娘子 人生最恨離別時(下)章九十六 天下漕運正當通 中央集權何時強(3)章一 西北面招討使章六 一路北行入西樓 細細路遇杜千書章三十七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5)章四十五 洛陽秋雨日綿綿 北歸之人入東宮(3)章八十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3)章三十三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7)章十一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2)章六十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7)章九十五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4)章六十八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2)章一百三十八 東歸再會秦仕得 北上吳使徐知誥(中)章三十四 亙古之真理章五十二 婉如清揚小娘子 人生最恨離別時(上)章十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3)章三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3)章三十九 爲我王說天下章一百九十一 既下雁南復營州 馬蹄不停向渤海(1)章五 深夜遇襲逃百里 三人說契丹國事章八十四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10)章七十一 我比你強章十七 可敢一戰章三 水寨(1)章十六 淇門之變(8)章四十五 宿命章兩百十七 大勢已至終傾力 欲整山河顧奸何(中)章四十 要殺了這個人哦章三十三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2)章二十三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7)章七十九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5)章三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3)章六十二 伐謀伐交可得利 唯獨伐兵令人懼(下)章七十二 非是英雄留不住 厚積薄發正道行章十八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2)章一百六十四 郭崇韜爭權有方 戰事未起死斥候(1)章兩百零九 阿保機廟算無遺 李從璟胸有不平(4)章二十三 你怎會懂我(第二更)章六十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7)章六十六 郭威章五十五 生搏死鬥欲突圍 臨死不忘顧大義章二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2)章五十 敢叫勇佐謀 大爭於天下(5)章四十三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4)章五十七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3)章五十三 天下士子入洛陽 衣冠南渡自此終(2)章七十四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2)章一百七十二 軍堡軍堡何安在 邊境邊境局若何(下)章五十三 兩線(第二更)章七十二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10)章一百零四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中)章十九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6)章四十二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3)章五十七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8)章九十八 論學堂裡驚天下 十萬王師圍金陵(2)章八十八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4)章五十八 總攻章八十六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2)章兩百零一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4)章五十八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3)章七十一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5)章六十四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5)章九十八 論學堂裡驚天下 十萬王師圍金陵(2)章四十四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5)章六十九 離營將士英雄心 諸事可爲農在先章七 三個錦囊章一百八十四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2)章七十二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10)章兩百二七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