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兩百三七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2)

軍帳中燈火通明,前帳裡幽州各司文吏在覈算戰損、消耗,統計登冊。此類事務每戰之後皆會有,此番不過是要覈算正州會戰的情況,再得出總數罷了,工作量不大不小。後賬裡李從璟與大明安對案而坐,溫一壺酒,佐幾樣小菜,秉燭夜談。明日裡正州城會有慶功宴,今日兩人只得先將就一二,不過此情此景,也正好兩人商談秘辛。

“西樓生變,耶律阿保機倉皇退去,此戰契丹雖敗,耶律阿保機攻滅渤海之心卻未必會死。”李從璟對大明安說道,“於契丹而言,若是不滿足於僅爲草原霸主,想要蓄力逐鹿中原,稱霸天下,渤海國就必須納入囊中。一者,渤海乃海東盛國,人力物力豐厚,得之可擴充實力;二者,契丹要南下中原,便不能不先安定後方,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鼾睡。於耶律阿保機而言,此人素有飲馬黃河之志,加之韓延徽等漢官鼓動,使其無一日不想將縱掠繁華中原。”

大明安點點頭,“由是觀之,耶律阿保機雖從正州倉皇敗退,長嶺、扶余兩府卻未必會輕易吐出來,以我觀之,其必在這兩地佈置重兵,說不得爲防我兩軍趁勝追擊,耶律阿保機已在沿路險要之處設下埋伏。”

“不錯。”李從璟道,“這也是我之所以不讓大軍立即出動的原因。”

兩人對飲一盅。放下酒盅,李從璟繼續道:“長嶺、扶余兩地殘留的契丹軍,你大可拿去做練兵。即便我不這麼說,相信你也會這樣做。至於何時發動對這兩地的全面攻勢,徹底收復失地,我相信時機到來的時候,你自然會知曉。”

如今渤海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大明安的地位便穩如磐石,即便是大諲撰想扳倒他,都不再是輕而易舉之事。而大明安只需將在此戰中組建、成長起來的軍隊牢牢控制在手裡,大諲撰何時去做太上王,都要看他的心情。攻打長嶺、扶余,無疑是不立即交出兵權的絕佳理由。此戰至此,大明安在渤海軍民中的威望,已足以讓他不懼任何政敵,只要他自身不犯致命失誤,來日渤海王舍他無人。

這些話兩人自然無需拿到明面上來,稍作論及都心知肚明。

大明安問李從璟:“征伐西樓,李兄打算如何進軍,渤海又該如何襄助?”

“長嶺、扶余兩府尚有契丹駐軍,幽州軍無意在途中耽擱,自當避過,大軍出征西樓,當取道遼東。渤海軍還需要征戰長嶺、扶余,襄助幽州軍,只需出動輔兵、保障後勤即可。”李從璟道,笑了一笑,“當然,兵甲軍械醫藥財物,除卻事先允諾我的,多多益善!”

最後一句話立即叫大明安啞然。

兩人至此已是醉意微醺,遂攜手步出大帳,登上營中望樓。

兩個曾今普通而今不凡的年輕人,藉着酒意,敞開心胸,在連營燈火上指點江山。望樓下的將士擡頭相望,見兩人背枕星海衣炔飄飛,真如神仙之姿,讓他們欽羨不已。

從同光元年西樓相遇,兩人都還未入耶律阿保機之眼,那時候誰也不曾想到,數年之後,合兩人之力,會使那位讓萬里草原敬畏的皇帝,哪怕是親率舉國之兵,也要敗走麥城。兩人並肩作戰,時至今日,已是相交莫逆、惺惺相惜。

各有艱難,相逢卻不必訴衷腸,談古論今,往事付諸一笑。

“往後,這渤海國就是你的了!”李從璟摟着大明安的肩膀,大手一揮。

大明安也不矯情,微微一笑,有什麼比這更能安慰他這一路來的艱難?他隨即認真道:“大氏爲渤海之王一

日,渤海國始終都是大唐藩屬!”

“好,一言爲定!”

“永世不欺!”

兩隻手掌在空中重重相擊。

這世間有斗轉星移、滄海桑田,或許多年以後世間事免不得物是人非,但至少在一刻,兩顆年輕的心真誠相待。當歲月成爲一頁青史,轟轟烈烈的壯舉會濃縮爲小小一段文字,然則歷史循環往復,卻始終驚心動魄,他們留給後人的這一段傳奇、一份情懷,將經久不滅。

......

相比之出征渤海時的鬥志昂揚,離開渤海西歸的契丹軍則有些暮氣沉沉。任何一支因敗而歸的軍隊,士氣的萎靡度怕都是相似的。雖則如此,契丹軍行軍陣型卻依舊嚴整,沒有潰亂之象。

隊列中耶律阿保機的御用皇車,依舊富麗堂皇得如同一座移動的小型宮殿,只是不時從帷幔中傳出的咳嗽聲,讓它看起來並不那麼偉岸。隨行的契丹大臣知曉:雄獅已然病重,英雄終究遲暮。

彷彿在一夜間鬚髮皆白的耶律阿保機,再不復征戰時意氣風發,他躺在皇榻上,大地雖已回春,他卻蓋着極厚的棉被貂裘,臉上血色全無,顯得有氣無力。

韓延徽就跪坐在車中伺候,這位輔佐耶律阿保機締造了契丹帝國神話的大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憂心忡忡。

征戰渤海期間,耶律阿保機的病情就有反覆,一直不見徹底好轉,正州會戰的失利則讓耶律阿保機在一夜之間失了精氣神。再清楚不過耶律阿保機抱負的韓延徽,自然清楚原本水到渠成的滅國之戰,被一個事先誰也不曾多重視的小人物攪了局,導致出征失敗,對耶律阿保機的打擊有多大。

“大軍還有幾日抵達西樓?”耶律阿保機從昏睡中睜開眼,掙扎着問。

“皇上,你醒了?”韓延徽連忙起身到塌邊,見到耶律阿保機枯瘦的臉龐,不禁鼻頭一酸,心道耶律阿保機連行程都已算不清楚,當真是病情極重了,“前軍精騎已經率先回援,不日即可抵達,大軍尚須十來日。”

耶律阿保機嗯了一聲,又問道:“唐軍有無什麼異動?”

“唐軍並未追擊。”韓延徽強忍着心酸答道,“昨日得到消息,唐軍已離正州,正向遼東方向運動,想必是打算回盧龍了。”

費力搖了搖頭,耶律阿保機嘆息道:“你不用寬慰朕了。李從璟什麼脾性,你我之前不清楚,難道現在也不清楚?倘若他真是意欲班師回盧龍,就不會這麼早離開正州。他費了這麼大勁,糾集韃靼部趁西樓空虛時進兵,現在形勢於他如此有利,他又怎會不進軍西樓?”

“皇上......”眼見耶律阿保機恢復神智,韓延徽卻無半分喜悅,他在塌邊拜倒,哭着勸道:“請皇上安心休養,萬勿再爲他事憂心,只有皇上龍體安康,契丹才能無恙啊!”

良久的沉默後,耶律阿保機道:“我軍雖在正州失利,但大軍根本未損多少,李從璟率軍進軍西樓,他必然也知曉無法與我正面決戰,其所謀之重點,還是在西樓,那是他唯一的機會。只要能保西樓不失,李從璟便是兵臨城下,也無可奈何。傳令下去,前軍要防備韃靼部、君子都半道截擊,當分成數股,分路回援西樓。”

“皇上......”

“留守長嶺、扶余兩府之軍,當閉門謝戰,無論此間戰況如何,無朕敕詔不得妄動、馳援,以免被渤海軍有機可趁。”耶律阿保機呼吸急促起來,閉上眼靜了良久,才緩過氣來,緩緩道:“眼下唯

有先佔據長嶺、扶余兩府,待國內安定下來,再加強兩地防衛,倒也不怕渤海軍來奪。有了這兩地,也能讓契丹實力得到一個提升。”

說到這,又緩了緩呼吸,“只不過,此番進軍渤海失利,渤海大權必落入大明安之手,其又有李從璟爲外援,日後想要攻滅渤海,可謂難上加難。”

終是無法控制內心的憤怒,耶律阿保機呼吸變得起伏不定,以拳狠狠擊塌,咬牙道:“可恨,可恨哪!朕二十萬大軍,原本攻滅渤海只在旦夕之間,卻不曾想落得這番結局,大軍倉皇回撤不說,國都都危在旦夕!可恨李從璟,可恨李從璟,李從璟......”

耶律阿保機大叫三聲,聲音悲涼,猛然直起上身,一口黑血噴出,隨即眼前一黑,倒在塌上昏了過去。

“皇上......”

......

幽州軍從正州開拔時,大明安、李四平、大明邢等帶領正州軍和各級官吏,出城三十里相送,不僅如此,正州百姓也自發隨行,這一日,正州城萬人空巷。對挽救他們於危亡之境的天朝王師,這些百姓發自心底敬畏和感激,雖然大部分人家都因戰火蒙受損失,但這些心地善良而單純的人們,仍舊拿出自家的糧食、特產,一路上不停塞給幽州軍將士們。

正州會戰時,大明邢與李從璟有過一場默契的戰術配合,李從璟能率軍成功突入契丹營地,大明邢出城奮戰、吸引契丹軍注意、讓契丹分兵的行爲,可謂至關重要。兩人告別時,大明邢感慨良多,多次開口欲言,卻又不知該從何說起。臨了,這位老將軍端正身姿,給李從璟行了一個標準而有力的軍禮。

這一禮,也引起送行的正州將士共鳴,無人命令,卻不約而同整齊向幽州軍行禮。

當幽州軍將士的身影消失在大道上,路面上只剩下陣陣塵土時,正州軍民仍駐足原地目送,久久不曾離去。

離開正州,途徑恆州,沿鴨綠江而下,幽州軍經由泊汋進入遼東。

重傷昏迷的彭祖山終於醒了過來,好歹保住一條性命。李從璟去探望時,彭祖山尚且不能下牀。行軍緊迫,李從璟也無暇與彭祖山多作閒聊,只能叮囑彭祖山好生休養。

當日黃昏,李從璟去何君來墳頭敬了一碗酒。泊汋城一役,安北營將士,僅是陣亡者就超過兩千,這些盧龍大好兒郎,將最後一捧熱血灑在這片異鄉,也埋骨在這裡。

長河落日,墓碑如林,曠野寂靜無聲。這些爲國而戰的英雄已經死去,但從這一刻起,這片土地不再是異鄉,而是故土。

李從璟莊重行軍禮。

同光四年,李從璟初臨盧龍,克復平州,那一日他對滿城百姓言,他李從璟要護邊擊賊,要馬踏草原,要叫契丹爲之前十數年的惡行,血債血償。他告訴盧龍百姓,國仇面前,沒有妥協。

由是這數年來,盧龍百姓同心同德,無數熱血兒郎踊躍入伍。他們跟着他護邊擊賊,跟着他馬踏草原。也正因萬民齊心,李從璟才能在盧龍勵精圖治,成了名副其實的“幽雲之福”。

而在李從璟自己心裡,他從不認爲自己是什麼“幽雲之福”。百姓之福,福大莫過於安居樂業。但直到現在,北境戰事不停,盧龍從未有一日真正遠離戰火。

從墓園離開,夜幕降臨,李從璟跨上戰馬,連夜行軍。

夜風似刀,刺得人臉生疼。李從璟拉起面兜,眼神堅毅。

這一戰之後,定要叫北境再無戰事!

(本章完)

章十 淇門之變(2)章二十 天下章兩百四二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7)章三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3)章六十七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1)章八十三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爲萬世開太平(2)章十八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8)章九十七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4)章十三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4)章一百二十一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4)章二十六 崔玲瓏寺廟設伏 趙象爻挑選墳墓章九十六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4)章一百二十五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8)章五十二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2)章五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5)章四十二 董璋章兩百三六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章一百三十八 東歸再會秦仕得 北上吳使徐知誥(中)章七十一 強一地也強一國 最是諜鬥能驚心章十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3)章六十七 去迎接他們【第三更】章六一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8)章九十二 一別數載仗劍來 彼之英雄我仇寇(3)章七十九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6)章十八 淇門之變(10)章一百七十一 軍堡軍堡何安在 邊境邊境局若何(中)章十七 故佈疑陣引人亂(中)章三十 降者不殺章二十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4)章兩百零六 阿保機妙算無遺 李從璟胸有不平(1)章七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7)章兩百二七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4)章二十八 百合髻小娘子章一百九十四 既下雁南復營州 馬蹄不停向渤海(4)章三十四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8)章六十一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2)章九十二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1)章八十 天下豈非無衛霍,怎奈人主不識君章一百零四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中)章二十五 百戰安義(4)章八十九 蒼鷹戲鼠走檀州 白袍書生戰遼東(中)章兩百二三 萬人佈局成天網 橫死三個臭皮匠章二十三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2)章一百八十八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6)章一百零二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11)章九十 千萬人攔亦可殺 君不見妾妾見君章五十五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5)章一百五十二 來日取城饋送別 他鄉何曾遇故知(1)章十四 淇門之變(6)章八十一 燈火處是歸處【第三更】章八 奮起於亂勢之中章一百六十 萬事俱備東風起 終是離人盼歸人(3)章八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1)章九十四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1)章一百八十九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7)章六 神仙山(5)章六十 有人城上望【第二更】章兩百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3)章兩百零四 百戰山河寸寸血 拼卻死地開生門(中)章兩百二七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4)章五十三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9)章五十七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2)章一百六十五 郭崇韜爭權有方 戰事未起死斥候(2)章九十六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1)章七十三 謀戰更比力戰難 取得東陽去成都(2)章五十一 南有白鹿洞三害 北有應天府雙傑(下)章七十五 誰在謗新政【第三更】章一百三十一 盛情相會說前路 建安已下望遼東(中)章六十五 謀主智算敵軍行 三千銳士擒段凝章十三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3)章七十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2)章六十八 利民何必惜自身 有福自當從相助章五十六 精騎破敵甲【第一更】章二十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20)章十六 心血灌帝國 不負爲男兒(下)章一百五十七 聞君欲行來相別 大勢將成起異變(3)章六十二 伐謀伐交可得利 唯獨伐兵令人懼(下)章三十六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4)章九十一 怒搶佳人回軍營 三軍齊發至中都章六十六 人言蜀中多靈秀 未及莉香掌心留(2)章四十五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6)章八十二 帝室正統如雲煙 能飲三碗鮮血否章五十六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2)章四十四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5)章一百二十四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7)章一百二十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3)章七十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2)章十三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6)章八十一 燈火處是歸處【第三更】章兩百四三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8)章八十七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3)章一百八十三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1)章二十五 有人北上去做賊 有人出城去止殺章兩百二六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3)章三十六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10)章五十八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4)章三十六 西樓之真相章一百二十八 韃靼公主勇披甲 隔壁風情異江南(中)章八十四 大爭之勢周復始 有志英才自古同章十五 有人西樓殺宰相(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