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十四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3)

李存審、衛道兩人的書信內容很簡單,與李從璟討論一些軍事、政務上的事,都很尋常,並無太多需要言及的東西。曹氏和任氏的書信,就更簡單了,無非表達一些思念之情,叮囑李從璟添衣加餐,勿要虧待自己。李從璟將信件一一讀完,讓第五研磨,先是給莫離和桃夭夭去信,而後又給以上諸人一一回信。

待信件寫完,已是明月高懸,李從璟放下毛筆,揉了揉眉心,將信件交給第五,讓她吩咐人手去派送。

第五離去之後,李從璟又處理了一批軍政之務,這纔在侍女的服侍下洗漱,準備歇息。此時房中燭火依依,夜風自窗臺吹佛進屋,撩動帷幄、火苗輕揚,李從璟順着窗臺向外望去,但見皓月如銀盤,清輝掩蓋住羣星光芒,不由得想起在淇門、懷州一直照顧自己起居的董小宛,略有情懷。

幾日之後,征伐玄菟的李彥超率軍凱旋,帶回一個讓李從璟驚訝的消息。

玄菟臨海,其守軍之所以不降,是因此地有數座規模不小的漁場,更有港口可經遼東半島通往高麗。因遼東半島現爲契丹控制,因此,於契丹商人而言,這是一條價值不菲的商路。李從璟攻平州時,此地正有數支契丹商隊逗留,其中一支商隊主人更是契丹貴族,因其施壓、蠱惑,玄菟守軍這才負隅頑抗。

李從璟在前世也曾聽聞,遼東、山東半島因地勢原因,古時屢有商隊經渤海灣相通兩地,卻不曾想眼下還有經遼東半島聯繫平州、高麗的商道。然則想來也並非奇事,如今山東半島爲大唐轄境,遼東的契丹商人總不至於將貨物直接運到山東,因此經平州週轉,再入中原就顯得正常了。

漁場、商道,皆有利可圖,是李從璟“變幽雲之天”的財政基礎,乃要務,然這也是政事,李從璟暫時沒有精力去過多關注,簡單詢問過之後,叫來杜千書、趙鐘鳴,讓他們兩人與李彥超詳談,再細細磋商,看如何化爲己用。不僅玄菟漁場、商道如此,平州境內耕地重整之務,李從璟也將其盡數委於兩人。這固然是上者勞人,也是目前平州練兵事、營州戰事緊張,他無暇分心之故。

如此又是多日過去,李從璟接到郭威軍報,言其領君子都,於日前已大敗營州契丹守將耶律赤朮的大軍。

接到這份軍報,李從璟心知,他是時候離開平州了。當日,他召集在平州的百戰、盧龍兩軍諸將,於官衙議事,謀劃日後行動,因事關平州,趙鐘鳴等平州要員亦得以參與。軍議上,李從璟先通報了君子都戰況。

聽聞君子都竟然大敗敵軍,諸將莫不驚奇,有人詫異道:“馳援平州的契丹精騎不下五千之數,然君子都僅千人,以一敵五,君子都何以能勝之?”

對此李從璟亦大感意外,起初他令君子都北行,確有擊營州援軍之意,但重在藉助地形襲擾,打游擊戰,正如當初王彥章敗亡後,戴思遠對付他的那樣,疲敝對方。郭威能“大敗”營州援軍,李從璟甚奇之,不過其中曲折,因軍報篇幅有限,郭威並未詳言,卻要等日後相見時才能揭曉答案了。

“郭將軍既敗營州援軍,往後軍帥意欲如何?”既然不知郭威具體戰法,諸將暫且放下疑惑,李彥超性子直,當先發問。

李從璟早有腹案,李彥超問起,他便答道:“出擊營州!”

“出擊營州?”此言讓諸將大爲驚奇,有人失聲道:“大軍方克平州,今既勝營州援軍,使平州無虞,軍帥不意拱衛此地,竟欲又興兵營州?”

李從璟看向說話的人,見是李彥饒

,便問:“有何不可?”

李彥饒頓了頓,道:“營州,地廣人稀,南北狹長,邊境盡與契丹接壤,得之不易守;且土地貧瘠,素無良田、物產,得之亦無用;不僅如此,因軍帥已得平州,又再攻營州,契丹不堪接連失地,必遣大軍來攻,屆時只怕我等不敵!”

他這番話的確符合實情,天寶元年,營州不過戶九百九十七,口三千七百八十九,由此可見,說其地曠人稀再貼切不過。至今,營州面積是平州數倍,卻只一郡之治。不過這也並不奇怪,要知,平州北面以長城爲州界,意即營州已是長城外之外的領土,古時以長城爲界,長城以南爲漢人居地,長城以北那是蠻夷之所,向來不受重視,亦無發展。

所以李從璟若要打營州,不復攻打平州之難,需得顧及昌黎、襄平、帶方等城,因其境內只州城一座,勉強可以稱之爲堅城。

然則李彥饒此言雖屬實,說出來卻有些不好聽,意識到這點,李彥饒補充道:“末將並無他意,營州乃我大唐之土,今爲蠻賊竊據,日後定要收復,但卻不是現在;另,百戰、盧龍兩軍固強,然若契丹大舉南下,我等不能力敵之,當此之時,既復平州,得一利便應守一利,應避其鋒芒。”

平心而論,李彥饒之言很有道理,李從璟點頭表示認可。通過這些話,李從璟知道了李彥饒的戰略眼光,甚爲欣賞,不過他卻有自己的考慮,道:“將軍之言有理。可惜,與眼下情勢稍有出入。本帥今日接到草原密保,契丹已發大軍南下,奔平州來了!”

“什麼?”聞聽李從璟這話,諸將莫不失色。

李從璟嘆息道:“我等雖不願戰,阿保機卻不願讓我等穩居平州,眼下這一仗,卻是非打不可。”

李彥饒驚奇道:“既如此,當據長城之險而守,方爲上策。何能兵發營州,以劣勢兵力,與契丹大軍激戰於野?”

李從璟笑了笑,道:“正是因爲要守住平州,所以纔要發兵營州。”

李彥饒滿臉不解。

杜千書已領會李從璟意圖,他忍不住站出來,爲李彥饒解惑,“正如軍帥所言,發兵營州,非是爲攻佔營州,而是爲退守平州。將軍或許有疑,容在下爲將軍言說。”

“長城之險固可守,卻不可死守,當守活。何爲死守?屯兵長城險隘,與敵軍鏖戰雄關,經月累日,無進退之餘地,令士卒死傷無數,是爲死守。何爲守活?擁百里之地,遊戰於野,進可擊敵,退可拒敵,進退之間可疲敵,使敵軍忙於應付、捉襟見肘,未至雄關而困頓,既見雄關而心生退意,是爲守活。軍帥發兵營州,此舉意在如此,此乃勝敵存己之道也!”

一番話,讓李彥饒既驚訝且敬佩,他本軍中宿將,知曉利害,細思之,更覺此計之妙,不由得面向李從璟抱拳:“軍帥深謀遠略,末將不及也!”

李從璟擺擺手,笑道:“司馬只爲將軍說其一,尚有其二未言。”

“還有其二?”李彥饒更覺訝然。

李從璟點點頭,手指一人高的巨大邊地輿圖,對諸將言道:“今大唐與契丹爭雄,我等與契丹大軍征戰,經年累戰於邊地,其意不在別處,皆欲據對方土地爲己有。謀地之法,有豪奪,有蠶食。眼下,我已得平州而復佔營州,是爲得寸進尺,得寸進尺是謂豪奪,豪奪則虎狼之太盡顯;今我等得平州,契丹已然發大軍來攻,若復佔營州,必爲契丹所不容,阿保機必與我決一死戰!蠶食則不同,蠶食之法,得五寸,退兩寸,一算之下尚得三寸,今我發兵營州,奪營州城而待

契丹大軍,彼來則我退,奉還營州,屆時契丹得復一地,便是得一利,而我等再退保平州,力戰不退,則契丹何能死戰克雄關?當其退兵之時,平州仍在我手,我得保已獲之利!此,即爲蠶食謀國之法!”

“如是,今我等蠶食之法,必攻克營州,克而不佔,方能保得平州無虞!”

李從璟話說完,房中鴉雀無聲。

軍中-將領多粗莽漢子,大字不識一個的多得是,聽了李從璟這番話,有人已被繞得雨裡霧裡,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百戰軍將領因皆識字知書、經常有此等軍議之故,大多已聽明李從璟話中之意,頓時大爲佩服。李彥饒、杜千書不用多提,已深爲李從璟這番話所折服,便是李彥超、趙鐘鳴,也深解其妙,都驚得一時愣在那裡。

趙鐘鳴感嘆道:“軍帥謀國之法,深得縱橫家之精髓,下官敬佩!”

杜千書搖頭而贊,“軍帥真乃神人也!”

半刻之後,諸將皆拜,“軍帥英明,我等拜服!”

軍議至此,議題已有結果,李從璟遂道:“軍令:將士各自準備,兩日後兵發營州!”

“我等謹遵帥令!”

算起來,李從璟率軍攻克平州城,已過去一個月之久,在此地他見識了邊地兒郎的血性和對契丹的仇恨,亦謀劃出了日後護邊擊賊的計策,如今要離開平州城去往營州,李從璟一時竟然有些感慨。此番去往營州,戰事到底會如何,目下還不可預知詳細,但即便是退保長城,恐怕日後他也少有機會再來平州城了,畢竟幽雲中樞之地是幽州,他往後是要去幽州坐鎮的。

懷着這種淡淡的情緒,李從璟忙裡偷閒,於黃昏時分踏上街道,在城裡隨意轉悠起來。

平州城早已恢復正常秩序,街上人來人往,坊市間有店鋪、攤位在營業,一片熱鬧平和之相。穿梭其中,望着來來往往的行人,李從璟心態祥和,一絲笑意掛上嘴角。

“這是我打下來的城,是我護衛的民啊!”李從璟腦海中蹦出這麼一句話。

“兔崽子,滾滾滾,好生跟着將軍去征戰,護邊擊賊,不要在老子面前做女兒之態!”一陣呵斥傳入李從璟耳中,他循聲望過去,就見一個老者正在對一個兒郎擺手。那兒郎披甲持刀,在老者面前跪下,磕了三個響頭,方起身一抹淚,轉身大步離去。

一身青袍的李從璟與兒郎擦身而過,老者看到李從璟,頓時露出驚奇、喜悅之色,小跑過來,遠遠就拜:“小民見過將軍!”

李從璟覺得老者有些眼熟,細想之下終於記起,這可不就是克平州城那夜,和衆多百姓聚集於官衙前,與他說了不少話的老人麼。他連忙走過去,扶起彎身的老者,笑着對老者道:“老人家不必如此,近來可好?”

“託將軍的福,老頭子好着呢!”老者笑着答道。

與老者寒暄兩句,李從璟問:“方纔那軍士是老人家的兒郎?”

說到這,老者一臉自豪,欣慰的笑道:“不錯,是老頭子那不成器的兒子!不過他到底比老頭子有出息,當年我年輕時想從軍,但因爲個子矮沒被選上,如今他倒是幸運得很,進了將軍的百戰軍呢!”說完,看向正離去的兒郎,滿面笑意。

夕陽的餘暉中,披甲持刀的兒郎身板筆直,在人羣中大步行向城外的軍營。

金黃的陽光灑在老者佈滿皺紋的臉上,將他乾涸的眼眸映得發亮,愈發顯得笑容慈祥。李從璟靜靜看着這一幕,那一刻,他竟覺得老人的神色,帶着神聖的光輝。

(本章完)

章十五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2)章六十五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6)章五十三 天下士子入洛陽 衣冠南渡自此終(2)章五十四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5)章六十五 李繼韜之死章五十九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5)章八十二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爲萬世開太平(1)章二十四 國家大政須慎謀 河西大地正待伐章八十九 蒼鷹戲鼠走檀州 白袍書生戰遼東(中)章一百二十六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9)章十七 打鐵匠,使刀人章七十二 非是英雄留不住 厚積薄發正道行章五五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2)章四一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3)章兩百十八 大勢已至終傾力 欲整山河顧奸何(下)章一百八十六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4)章八十九 大浪來襲羣魚躍 風雨一路洗鮮血(2)章兩百零三 百戰山河寸寸血 拼卻死地開生門(上)章五四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1)章十二 淇門之變(4)章六十一 落魄刀客悲殺人 樑軍謀深初接戰(中)章一百五十三 來日取城饋送別 他鄉何曾遇故知(2)章八十五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1)章三十五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4)章兩百四四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9)章七十七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4)章五十八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9)章八 時來天地皆同力 運去英雄不自由章八十七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3)章九十四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2)章一百零三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4)章二十八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7)章七十八 不惜一身肝腸裂 願隨軍帥徵四方章二十三 趙普潁上行良政 士子風流總不同章九 破軍章六十七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5)章七 一支鳳釵引風波 不是斯人勝似是(上)章一百三十五 勢有分合難預料 夜半有人入夢來(中)章七十九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2)章二十七 百戰軍之困章七十 北面有朋遠方來 三問三答見生死章六十九 自古君王信過誰 擁重兵幾人不叛(1)章六十九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4)章一百六十四 郭崇韜爭權有方 戰事未起死斥候(1)章二十五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4)章九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2)章三十四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5)章一百九十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8)章六十 落魄刀客悲殺人 樑軍謀深初接戰(上)章五十五 生搏死鬥欲突圍 臨死不忘顧大義章十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1)章四十五 洛陽秋雨日綿綿 北歸之人入東宮(3)章八十五 是非成敗問誰定 殘陽獨映血火關(上)章十四 淇門之變(6)章七十二 非是英雄留不住 厚積薄發正道行章七十二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7)章六十九 名將章一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章五十三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4)章二十九 百戰安義(8)章六十八 殺心已起止不住 天未明時夜未央章兩百一十 定國安邦波瀾起 不平盡去平山河(上)章二十八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6)章一百四十一 遊演武院有三望 說耶律敏待一言(中)章八十四 今朝又成亂離人 無人憐顧影自憐章四十六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2)章七 虎狼環飼亦前行章三十五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4)章七十七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4)章七十一 王朝往事須爲鑑 眼前艱難賴誰平章二十七 百戰軍之困章六十二 伐謀伐交可得利 唯獨伐兵令人懼(下)章四十五 宿命章十五 接城章四十七 李從璟取勢如棋 王彥章三日破敵(3)章六十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5)章二十二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章八十二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9)章七十五 一片肝膽誰人知 既入檀州勢如何?章二十三 你怎會懂我(第二更)章八十八 郭崇韜一言定策 先鋒相遇一戰勝章兩百三十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7)章八十四 大爭之勢周復始 有志英才自古同章六十八 利民何必惜自身 有福自當從相助章六十三 我在靈州望西天 待君歸來訴思念(1)章一百八十 小魚大魚齊咬鉤 預設奇兵向北行章一百八十九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7)章六十二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5)章九十八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3)章一百零九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10)章兩百四九 一代雄主終落幕 興亡從來因人事(上)章二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2)章二十四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3)章三十一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5)章兩百四一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6)章六十八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3)章九十四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1)章四十四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5)章六三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1)章五十三 婉如清揚小娘子 人生最恨離別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