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

田承嗣只覺得胸口發悶,氣血翻騰,又不知被哪兒伸來的一根馬槊捅了下,雖然因爲有甲冑護着,並未穿透,卻也禁不住一口血吐了出來。

他很清楚,對方定然是虛張聲勢!

關於擲彈兵的研究,安祿山部已經做得非常透徹,在劉駱谷的努力之下,他們對擲彈兵的數量、裝備,都有所瞭解。

葉暢手中,總共只有二百餘名不足三百名擲彈兵,他們的手雷數量有限,因此必須集羣使用。若真是擲彈兵來了,方纔的爆炸聲,應當是連綿成一片,而不只是單純的兩聲!

“而且擲彈兵在這種混戰中根本沒有什麼用處,他不敢亂扔手雷,否則敵我難分,他們就是出現了,也正是消滅他們的最好機會!”

這些道理,田承嗣都懂,但是他懂,他手下的軍士卻不懂!

他的部下中,不少都參與過除夕夜的政變,甚至吃過手雷的苦頭。那些沒有在戰場上親身體驗過火藥武器厲害的,也從同伴那裡聽到了許多誇大其辭的傳聞。安祿山與田承嗣等雖通兵法,卻沒有將敵我優劣分析做到每個小兵頭上去的想法——倒是葉暢在旅順書院的將略班中有這個要求,讓最普通的士兵也知道敵我的特點。

這種情形之下,聽得兩聲手雷的爆炸和敵軍的歡呼,田承嗣部下無一例外,都生出畏懼之心。而葉暢軍則士氣大振,此消彼長之下,戰局頓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田承嗣心中暗恨,他就是晚喊了一句!

眼見己方再無戰意,紛紛掉頭逃跑,而敵軍則是士氣如虹,吶喊着掩殺過來,田承嗣又是一口鮮血吐出。他家人在安祿山手中,這樣大敗回去也是一條死路,因此他挺刀不退反進,厲聲喝道:“卓君輔,田承嗣在此,可敢與我一戰?”

一片呼喊聲裡,他的聲音雖然響亮,卻傳不到卓君輔耳中。田承嗣的親兵都已經喪膽,除了十餘個忠心不二的尚隨他向前廝殺,其餘都敗退下去。轉眼之間,田承嗣便被一羣唐軍所包圍,他又大叫了一句,但換來的仍然不是卓君輔的迴應,而是更多的唐軍。

幾乎就是兩個呼吸之間,田承嗣便被一羣唐軍所淹沒了。

他不知中了多少刀槍,身體從馬上跌落,還沒有落地就被人摁住割下了腦袋。

“我莫建取了田承嗣首績!”一個唐軍舉着田承嗣的腦袋大叫道。

“田承嗣已死,田承嗣已死!”

唐軍的呼聲頓時變了,不再是說擲彈兵來援,而是田承嗣已死。聽得這呼聲,叛軍最後一些敢戰之輩也喪了膽。

無人約束的敗退,就是一場屠戮。

而且戰到此時,天邊已經隱隱出現了一道白光,道路人影影約可見。卓君輔不是一個見好就收的人,他見已方大勝之勢已成,轉頭便派了人去向葉暢報喜,自己驅兵繼續追趕。

這場追殺,從黎明追殺到了中午,足足追出二十餘里,不僅僅是田承嗣部潰敗,田承嗣之後安祿山派出的兩支接應人馬,也爲敗軍所裹,一起敗了下去。

等卓君輔興盡收兵之時,已經到了下午時分。唐軍一邊埋鍋造飯,一邊相互吹噓着自己的戰果,而卓君輔也連叫痛快,召來親衛以湯代酒相互慶賀。正熱烈之際,聽得有人道:“鼎臣,今日你辛苦了啊!”

卓君輔本來坐在塊石頭上,聽得這聲音頓時起身行禮:“郎君,你怎麼來了!”

“聽得你大勝之後窮追不捨,便來接應你,不曾想你打出這麼一個漂亮勝仗!”葉暢也是按捺不住喜色:“聽說斬殺了田承嗣?”

“正是,對了,那個莫建,把你的寶貝拿出來給郎君看!”

名爲莫建的一個小兵得意洋洋地舉起一個首績,砍了田承嗣的腦袋之後,他就一直帶在身邊,就連長官讓他獻出來都不幹,只說要獻與葉暢。

“這就是田承嗣?”葉暢看了看那血跡斑斑死不瞑目的首績,又看了看那小兵:“我瞅着你有些眼生……你原是築路工人?”

“是,郎君,我三年前應募成了築路工人。”

“字可認得了?”葉暢見他得意洋洋的模樣,又問道。

“在夜校裡學了,我如今能認得一千二百餘字!算學能做到兩位數乘法!”

葉暢對於築路工人的重視舉世皆知,甚至有些目光短淺之輩嘲笑他,說他不是在培養築路工,而是在培養秀才。築路工人大多都是些家境貧苦無所依靠的破產農民子弟,葉暢令人教他們讀書識字,還以極爲嚴格的紀律要求他們,對於他們身上沾染的一些惡習,都是從根子上進行去除。

在某種程度上說,那些嘲笑葉暢之人說的是,葉暢對這些築路工人的期望,原本就不遜於後世對秀才的期望。他們是葉暢培養的種子,有朝一日他們將會撒出去,在華夏疆域的各個地方結出碩果。

“好,好,田承嗣的首績是不小的功勳,再多讀些書,然後去考旅順書院將略科。”葉暢拍了拍那莫建的肩膀:“到時我去旅順書院將略科授課,在那兒等着你!”

莫建聞言大喜,挺起胸道:“郎君放心,我一定考上!”

旁邊的同伴都是用羨慕的眼光看着他,有人心裡還暗暗嘀咕,這廝就是運氣好,手腳快,當初那麼多人一起殺死的田承嗣,他眼尖先搶了首績,竟然撈得這般好命!

“現在可以將你的寶貝交出來了吧?”莫建身邊的軍官笑着道。

得了葉暢的認可,莫建總算願意交出首績了,見他喜滋滋地拎着腦袋去交,葉暢不禁笑了起來。

“田承嗣已死,安祿山這一仗就打不下去了。”回過頭,葉暢對卓君輔道:“若安祿山聰明,此時就該退軍。”

消息很快就傳來,得知田承嗣敗亡,戰線已經被葉暢撕開,安祿山終於下定了最後的決心。他只留一部守衛武功縣殿後,主力調頭,向着長安返回。他的部隊還沒有回到長安,葉暢大軍便將他留下的殿後部隊也消滅掉了。

“不愧是葉公!”

“看來陛下用不着去蜀地,只要在雍縣暫時駐蹕,再等個幾天,便可以回長安了!”

這消息傳來之後,雍縣一片歡騰。李隆基的御駕如今就在此地。

原本李隆基是準備去蜀地的,但在裴冕之亂後,李隆基便不再信任那些前來迎駕的邊將,包括哥舒翰來請罪,也被他將人留下卻將兵打發給了葉暢。如何避入蜀中,他還在與衆人商議,卻不曾想商議尚未出結果,葉暢就已經打退了安祿山。

聽得衆人都這樣誇耀葉暢,李隆基雖然笑,神情卻有些落寞。

他的傷心是難免的,長安城中傳來的消息,安祿山對宗室大加屠戮,可以說十不存一,他本有數十子女,除了乘亂逃出城的少數之外,幾乎都爲安祿山所斬殺。剩餘數人,也是與李亨關係極佳,反倒與他這個父親比較冷淡。雖然說天家無情,他對子女更是沒有太多的情誼,但這種下場,還是讓他心寒。

讓他更煩惱的是繼承人的問題。

他身體還算好,接二連三的打擊都沒有讓他垮下來,但他自己卻知道,自己的身體出了毛病,就算還能再撐幾年,可終究不能很好地履行天子之職了。誰爲太子,繼承大唐江山,便是一個大問題。若是葉暢是他的兒子,那自然一切好說,繼承帝位順理成章,可葉暢並非王子,他身邊又沒有一個能夠服衆的兒子,這樣下去,主弱臣強,就算葉暢無心謀逆,也不是君臣長久之計。

現在他對葉暢的忠誠並無多少懷疑,卻不能不考慮將來的情形。

“陛下,若是葉公收復長安,當受何賞?”他正思忖着,卻聽得有人在說話。

說話的是韋見素,他這個臨時的宰相,當得還算有滋味,自然想要長久當下去。但如今這情形,葉暢肯定是入相的,至於是獨相,還是與他二相,則尚待商榷。如今看李隆基歡喜,他便提出這個問題,與其說是如何封賞葉暢,還不如說是探李隆基口風,到時如何安排自己。

“我欲封葉暢爲親王。”李隆基緩緩道:“位在諸王之上。”

衆人的談笑頓時中止,一片愕然之色。

大唐不是沒有異姓封王者,但大多都是郡王,異姓封爲親王者,少之又少,衆人第一個想起的,就是大唐初建時曾封杜伏威爲吳王,只不過其晚景淒涼,“誤服”藥石而死,還在死後被栽上了謀反的罪名。

並非諸將胡思亂想,而是李隆基突然要封葉暢爲親王,讓衆人不得不如此想。要知道,此前李隆基對葉暢還是諸多猜忌。

見衆人都冷了下來,李隆基又徐徐道:“朕在想,是封他爲代王或者遼王,並以遼東一地爲封地,再將雲南爲壽安之嫁妝?”

衆人面面相覷,若真是將葉暢視爲杜伏威,應當將之拘入京中,不使之回到舊地。但從李隆基的口吻來看,他不僅不欲將葉暢留在京中,還有心放手讓葉暢去施爲。

“此事當由陛下聖斷,葉公功大,凌煙閣上當有其像!”

韋見素這次反應得很快,他開口道。

“那是自然……撥亂反正之功……”李隆基喃喃說了聲:“諸位可以開始籌劃歸京事宜了。”

說完之後,他揮袖示意衆人退下,待衆人都離開之後,他看了看在自己左右的高力士與陳玄禮,苦笑道:“若是上古之時,朕理當禪讓了。”

“陛下何出此言,陛下此語傳出去,乃是欲逼葉暢謀反!”高力士大驚失色,跪倒在地道:“葉暢對陛下之忠,天日可見,陛下簡拔之於草莽之間,亦是天恩浩蕩,陛下何出此言!”

聽得高力士都有些語無倫次,陳玄禮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卻是不發一言。

自從馬嵬之變後,李隆基雖然還算信任他,但陳玄禮自己覺得不自在。他確實是藉助馬嵬之變,將所有的罪責都推到了死鬼楊國忠身上,可是那些算計,終究是對李隆基造成了驚嚇。哪怕當時李隆基沒有意識到,譁變的禁軍背後乃是他主使,現在只怕也早就明白過來。

故此,陳玄禮此刻唯一所求,就是李隆基不要追究他的舊過。

“高翁起來,起來,朕此語乃是真心話……朕失德,故此諸子不肖,不是李亨這樣不孝不忠之輩,就是永王這樣志大才疏之人。葉暢有功於社稷,如禹治水而有天下,那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陳玄禮心裡冷笑了一聲,李隆基口中說理所當然,心裡卻一定不是這樣想的,否則他就應當公開下詔,而不是隻對着他們兩個親信嘮叨。

“陛下尚有子嗣,只需擇其賢者立之,葉公必傾心輔佐,君不忌臣,臣不背君。”高力士懇切地道:“陛下,國逢此難,正是陛下精進有爲之時!”

“這些年朕太過依賴李林甫、楊國忠,已經不再能精進有爲了。”李隆基嘆了口氣道:“自古名臣,唯諸葛亮可與葉暢並論,朕若有所不測,必亦留遺囑,若子孫可輔,則葉暢輔之,若子孫不肖,則葉暢取而代之!”

話說到這個份上,陳玄禮也只能出言勸了幾句。他與高力士初時都覺得,這是李隆基又在虛僞了,但勸了好一會,發覺李隆基雖略帶悲慼之色,卻神情認真,看起來方纔那番話,竟然是出自真心!

見他如此,高力士只能岔開話題:“安賊敗北,想來天下諸鎮不會再繼續觀望,不過,經此一役,京畿殘破,百姓困頓,聖人還須思量,如何幫助百姓度過難關。”

“此事自有宰相處置,朕但垂拱而治。”李隆基苦笑起來:“以前朕可以治國時,卻信任李隆基與楊國忠,如今朕已衰朽,神不守舍無心治國,卻有這麼一堆事情……”

見他又變得傷感,高力士心中閃過一絲不祥之感,他看了一眼陳玄禮,發現這廝又開始裝啞巴,心裡微微有些惱怒,當下道:“聖人,何不請玉真長公主與壽安公主來陪聖人說話?”

李隆基點了點頭,便要召這二女來,就在這時,外頭卻傳來喜滋滋的稟報之聲:“駙馬獨孤明、楊說求見陛下!”

聽得這二人,李隆基頓時歡喜:“快快,讓他們進來!”

第279章 兄虞弟詐互欺瞞第134章 可赴江南廣積糧第459章 天子御前鬥不休第69章 臥龍谷中起文房第297章 捷書傳來百態生第220章 從來反覆是蠻夷第423章 蛇鼠狐兔思出巢第52章 兄仇弟恨牽撲朔第96章 如墜迷霧心倉惶第470章 愁風愁雨任飄搖第189章 山中無虎潑猴鬧第152章 妙語聯句滿座傾第104章 獻寶御前慶長安第6章 蒸餾原理(下)第444章 願奉葉公清朝堂第313章 葡萄架倒郎篩糠第358章 鳥獸紛散效後主第394章 敢向龍種揮鐵拳第395章 何處飛來無妄災第367章 鼠輩何敢呲龍虎第206章 翻臉反目自乖張第65章 吳澤龍女鋪橋樑第220章 從來反覆是蠻夷第365章 未知邊患起安西第248章 海外奇珍悅上意第270章 不如意者時常有第187章 生性純良葉十一第442章 噩耗急傳社稷危第340章 豈因私怨致國殤第363章 一紙詔書速還京第422章 一人生死動天下第486章 其時其地吾當場第30章 除夕夜宴(上)第32章 除夕夜宴(下)第293章 守株猶可得狡兔第145章 冊薄飛兮白刃現第4章 長安酒肆(下)第289章 太阿之柄當自持第82章 爭產開泰數三羊第492章 頻頻獻計何所第402章 禍國狐鼠齊相歡第517章 自此雲帆催神舟第124章 雖見黃河心不灰第206章 翻臉反目自乖張第403章 舊戚今爲新貴族第131章 堪爲吾師唯葉郎第34章 牟笛求賞(下)第157章 俗禮豈能拘我輩第349章 諸方亮相爭登場第2章 古怪女童(下)第135章 大仇小怨各何傷第451章 亂風方止陰風生第244章 不過蛾賊撲火光第15章 是非又來(下)第253章 紫幔遮溷錐破李第25章 合歡玦碑(上)第408章 風雲際會暗潮隱第48章 慢束羅裙半露胸第31章 少年探花(下)第231章 今日家鵲慕鴻雁第170章 人心反覆豈可測第291章 進退戰降兩爲難第495章 孤注一擲任成敗第392章 年末復返長安城第245章 燕子還時葉郎還第323章 生而有罪前朝種第26章 半夢半醒(下)第498章 羣議洶洶戮野狼第232章 明朝猛虎驚狐猿第288章 遼河水深風雲揚第138章 奇術自珍曹太樂第365章 未知邊患起安西第238章 又展歡旗論輸贏第139章 掌中一字印玄機第171章 誘汝入彀虞詐間第352章 虜酋賊首欲遁逃第132章 大慧竟是僧一行第153章 武爲止戈忘戰危第197章 世事如奕人如棋第37章 班門孰敢弄大斧第8章 聖神皇帝(上)第464章 鐵衣寒光驚歡宴第164章 故園紅袖默添香第463章 利箭在弦夜將闌第118章 君今不醉將安歸第116章 陸地舟車移綵樓第131章 堪爲吾師唯葉郎第28章 誰來作證(下)第106章 白雲一片黃河遠第433章 舉世滔滔孰最賢第483章 棋遇對手將對將第323章 生而有罪前朝種第371章 關山萬里赴戎機第292章 緩兵之策未自安第158章 白首相知猶按劍第200章 安得桃源攬雄強第153章 武爲止戈忘戰危第291章 進退戰降兩爲難第66章 河汊浪翻賊暗藏第17章 雅俗之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