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他必須活到那個時候

作爲站在歷史肩膀上的巨人,陳應比大唐最聯盟的房玄齡、魏徵看得更清楚。大唐由盛轉衰,最大的根子,不是出在李隆基身上,而是出在唐初。既制定大唐框架結構和武德律的李建成和李淵身上。

就像租庸調製,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二月規定,每丁納“租二石、絹二丈、綿三兩”。丁男二十歲以上,授田百畝,其中二十畝爲永業田,八十畝爲口分田。死後還田。政府依據授田紀錄而向人民徵收租庸調。不論貧富,一律繳納定額的租庸調。

李建成在李密的幫助下,制定這個租庸調製的時候,極大的緩解了大唐自武德元年淺水塬之敗,財政枯竭的窘迫局面,爲盛世大唐打下了基礎。

但是,李建成並沒有考慮到,任何政治制度,都有一定的時效性。一旦人口逞爆炸式增加,超過土地的承受能力,就會釀成鉅變。租庸調定須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破壞,租庸調法則失敗,武周後,由於人口增加,又不斷土地兼併,朝廷已無土地實行均田制,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繳納定額的租庸調,使農民無力負擔,大多逃亡。

當然,怛羅斯之敗也好,大非川之敗也罷,包括後面的安史之亂,最大的根源其實就是租庸調製制度的崩塌。

一個開國制度的崩塌,也是一個王朝的覆滅。曹操興也屯田,曹魏敗也屯田。大明興也軍戶,敗也軍戶制。滿清成也鐵莊稼,敗也鐵莊稼,生生把三百萬人養成了蠢豬。至於常申凱,他是成也黃埔,敗也黃埔。

沒有人可以逃脫這個輪迴,沒有人可以打破這個怪圈。

陳應可以清晰的看到租庸調製的弊端,陳應相信,魏徵也好,房玄齡也罷,甚至王珪、韋挺包括楊恭仁、甚至宇文士及他們,一定也能看到這個問題。關鍵是,他們都是聰明人,都想着明哲保身。

陳應自然也不願意充當這個出頭鳥,出頭的櫞子先爛這個道理他明白,陳應並不想當商鞅,任何政治改革,都是血淋淋的,必然會觸碰到既得利益階級的奶酪,所以但凡改革先行者,必然不會有好下場,絕對會遺禍子孫。

陳應不想當商鞅,也不好看到大唐繼續在原來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所以,他在出任西域大都護府大都護的時候,就有意識的推行攤丁入畝制度。

內治,不像戰場,敵人就在那裡,帶着兵一路輾壓過去,最後獲得勝利。哪怕兵力處於劣勢,陳應也不擔心,畢竟,他可以利用自己的金手指,藉助科學的力量,裝備的力量,來彌補人數上的劣勢。

所以在安西的時候,陳應採取了一手大棒一手甜棗的策略,西域土著百姓,都是淳樸的,最多的不過是生性彪悍了一些而已,不過,在安西,憑藉着大敗統葉護可汗二十萬大軍、以及敗慕容伏允十萬大軍的威名,陳應非常順利的推行了同化。

當然,在吐蕃同樣也是如此。這裡的吐蕃普通奴隸和百姓,他們也很淳樸,可是對於他們的部落頭人,由於受到的教育不同,他們纔不是未開化的野蠻人,而且是非常聰明的人,如果沾上毛,他們都是猴子。

隨着陳應的一聲令下,吐蕃二三百萬奴隸,被砸碎了鎖鏈,打開了鐐銬,每個人分到一塊地,大唐通利錢莊貸款給他們,讓他們發展種植。當然,每一個新農民,需要繳納十分之一收入的稅。

陳應在吐蕃擁有着至高無上的威望,在推行這個解放農奴的運動中,並非沒有受到阻力,但是,這些反松贊干布盟的部落頭人也好,吐蕃各部頭人也罷,他們都不敢武力反抗,鬆邦堡城的硝煙剛剛散盡,所有人不敢嘗試着陳應再一次祭出天雷。

畢竟,他們口口相傳的神蹟,從而沒有得到真正的驗證,而陳應表現出來的神蹟,他們都親眼看到了。

面對這樣一個行走在世間的神使,他們纔不敢武力反抗。

經過反松贊干布聯盟的部落頭人半個多月的磋商,以安多那吉爲首的五名代表,帶着一副從容就義的心態,來到陳應面前,希望陳應給他們一個解釋。

陳應望着安多那吉,一臉恨鐵不成鋼的道:“一幫腦門子被驢踢的蠢貨!”

安多那吉雖然唐言說得不好,但是大概意思還是能明白了,當然,陳應罵他,他絕對不敢還口。

安多那吉連連點頭道:“是……是……是。陳大將軍教訓的是!”

陳應不假顏色的道:“說你蠢,你也別不相信,那本大將軍問你,現在你一年可以收入多少糧食?”

安多那吉想了想道:“一萬三千袋!”

其實,這是他自作聰明,事實上即使風調雨順,他僅僅收入莫約八九千袋青稞,作爲部落頭人,他需要養活武士,也需要購置甲冑與武器,每年的日子都過得緊巴巴的。

陳應指着安多那吉道:“你現在所轄的安多鎮,下轄十七座堡,共計二萬三千多人,其中丁共計一萬千八千人,每丁收十石稅,就是十八萬石青稞,這些糧食,你就算是打着滾吃,你也吃不完!”

安多那吉聞言一愣,好像還真是那麼回事。

他自己清楚的記得,自己一年收入不到一萬石糧食,現在居然會多收二十倍,他頓時放心了。

陳應肯定不會告訴安多那吉,原本的安多部只有不到六千口人,部落中的青壯加起來,堪堪兩千出頭,而現在,陳應將吐蕃降兵以及他們的家眷一萬餘人,而且安多總的人口增加了到了足足有三倍。

安多那吉與其他四名代表,聽到了陳應的解釋,他們高高興興回去了。

雖然把他們部落的奴隸,變成了大唐的自耕農,他們只需要的收入不低的反升。

在安多那吉走後,馬周望着安多那吉的背影道:“主上,你不該這以騙安多那吉,吐蕃人都認死心眼,一旦讓安多那吉緩過神來,他一定會反感主上”

“這有一個前提,他必須活到那個時候。

PS:坐了一天車,實在扛不住了,現睡了。

第二十七章栽贓嫁禍第二十七章以胡治胡爲何不可第一七二章魏徵你的膽子肥了啊(一更)第五十章家有諍子不敗其家國有諍臣不亡其國第八十六章胡無人漢道昌(一更)第十八章害死他們的不是我是貪婪第一二一章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第九十四章笑道最後第十三章進退兩難第四章家國天下第四十四章旁企地叛亂第十三章玩殘突厥(一更)第一百零一章齊王妃爲何出現在陛下寢宮第三十八章縣令算個屁第一一九章單雄信投降吧第七十五章不死不休(三更)第十二章從長計議第一一七章狹路相逢勇者勝第九十九章人爲財死鳥爲食亡第二十章皇族真是有錢第二十七章屁股決定腦袋(一更)第二零三章太子就是比秦王強第一八三章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第六十六章燒出來的凝聚力第一二四章李秀寧威服三軍的秘訣(一更)第一九九章英明盡毀丟人現眼第一四四章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第一八六章長孫無忌的絕望(一更)第七十一章無心插柳第四十八章道不同不相爲謀(一更)第九十八章吐蕃人怎麼變得不能打了?第七十章此處無聲勝有聲第二十六章羅士信遇刺(二更)第八十七章出鎮西域大都護(二更)第五十五章未卜先知(一更)第二五七章解決土地兼併的辦法第一六九章打仗不需要計謀第一六二章被小看的平陽公主第八十三章物竟天擇強者爲尊第四十章戰陣殺機第一一一章唯有鐵和血才能讓吐蕃粘合起來第一百一十章細節決定成敗第四十二章東受降城第二四二章平陽公主大殺四方(二更)第一三四章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第八章大唐涇陽總管第二五二章送個倭女暖牀第三十二章初會李建成(上)第十一章最慘的折磨(二更)第一二九章真不是一般的失望(二更)第四十五章受命平叛第二零九章你特碼不按常理出牌(爲舵主冉曦傾城加更)第一六七章我非常討厭有人拿手指着我第十章只要陳應首級(一更)第一一九章大非川大捷正是時候(二更)第二七六章我們的戰爭纔剛剛開始第三章郭子和第二一零章被打得懷疑人生了第二五四章人心爭奪戰第二六一章國之將亡必出妖孽(三更)第五十三章太誇張了第一百一十章細節決定成敗第二十七章衆生的煩惱無量無邊第五十五章盡人事聽天命第五章盡人事聽天命第三十九章射崩了第三十一章鑄造軍魂第二一三章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月票一百加更)第八章陳大將軍從來不會讓朕失望第三十章新官上任立威第一九零章誰是河北幕後黑手(一更)第四十三章血月殺戮第五十七章屁股決定腦袋第二五四章想做點壞事怎麼這麼難?第八十一章三眼神將第二一三章整飭兵馬開疆拓土第八十四章還有誰第一一三章沒有問題纔怪第一三六章可憐的吾國吾民(三更)第八十八章一首詩而升官(二更)第四章關中大旱雪上加霜第七十章投降的姿勢不對(二更)第二八七章大唐的人口問題(一更)第七十五章天子欲賜婚第四十五章雄吞西域萬里河山(二更)第二十章殺貴族分牛羊第五十六章如喪考妣第九十四章你沒有機會了限免感言第一三一章李世民的野望第二四零章殺了他一了百了(三更)第一三八章王家伺候不長第九章誘與餌第五十二章可憐天下父母心第二四三章匹夫一怒血濺五步(一更)第二十四章平唐可汗第二八一章四海太平天下長安第一一八章只要頡利可汗的腦袋(一更)第四十八章雪夜奔襲靈州第三十一章二子奪嫡還是三子奪嫡?(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