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天下大還是朝廷大(一更)

“關於義利之辯,我們可以再抽一個時間,另行辯論!”陳應看着孔穎達胸口起伏不定,倒沒有火上澆油,他還真怕一不小心把孔穎達給氣死了,罵死陸季覽,陳應可以明揚天下,可是一旦氣死孔穎達,他陳應將會是整個儒門的敵人。

不過,陳應也不擔心與天下儒門爲敵。儒門天下文宗所在,向來不是鐵板一塊。況且陳應始終堅持相信,所謂的忠誠,就是因爲背叛的籌碼不夠,一旦籌碼足夠了人的左手,都會背叛右手。

陳應朝着衆臣拱了拱手道:“商鞅創立秦二十等爵制,使得秦國經濟繁榮,軍事強大,奠定了秦始皇統一全國的基礎,如今我們大唐初立,完全可以效仿商鞅,創立一套屬於大唐特色的勳爵制度。如今大唐已經有了武勳官十二等,那麼我們也可以創立文勳官十二等爵制度,臣在初步構想中,文勳可以與武勳對等,下縣、下州可以對標下陣,中州、中縣可以對標中陣,上州、上縣,可以對標上陣。州縣人口增加三成以上、墾荒田畝增加超過三成以上,田賦增加三成以上,可以爲記作上勳。同理,人口、田畝、和稅賦增加兩成以上,則是中勳,人口、田畝、賦稅增加百分之十,可視作爲下勳。按照守牧州縣的條件和治理的結果,綜合起來,擬定“轉”數。上陣、上勳爲五轉,上陣、中勳爲四轉,上陣下獲爲三轉,以下遞減類推。”

陳應說完,不僅孔穎達不說話了,就連裴寂、陳叔達、包括李建成都沉默了。

按說,制定這樣一套文勳制度,是受益人永遠都是文官,在場的官員,幾乎都是文官,這又增加他們的利益,他們沒有理由反對啊。

好一會兒,陳應這才反應過來。嚮往自由,擺脫束縛,是人類的秉性。官員也不例外。人們都喜歡無拘無束的生活,最好沒有任何法律制約。官員更是如此,別看陳應提出的這是一個激勵措施,可是任何激勵制度,都不是單獨存在的,比如大唐十二轉勳制度背後,就是苛刻的十七禁令五十四斬。

陳應抽出這一個政策,要說私心,還真沒有。最大的私心,莫過於想讓這個國家和社稷過得更好一點。當然,如果實施這樣的文勳官制度,那麼文官肯定會沒有眼下這麼舒服,他們治下,世族再想兼併土地,或者瞞報賦稅,這就與地方官員的利益產生衝突,一方面是硬性的升官加爵的標準,另外一方面是世族門閥這個龐然大物,勢必造成劇烈的衝突,到時侯受益的,只有百姓和朝廷。

在這個時候,官員的好評,主要依靠世族門閥掌握的輿論鼓吹,可是再如何鼓吹,數據沒有辦法造假,賦稅和人口、以及田畝這就是看得着摸得着的,不像以往什麼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就可以概括的。

“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李淵看得清楚這個文勳制度對於大唐的好處,以及社稷的長遠好處,可是他作爲皇帝,卻也不能輕易下決定,畢竟世族門閥擁有着制衡皇權的力量,一旦引得他們暴發,這個社稷就有可能動盪不安。

陳應心中有些忐忑,原本前傾的身體向後靠了靠,手指輕輕叩擊着漆案。如果李淵不支持他的這個提議,陳應絕對不會堅持到底。魏徵那種做法,他陳應學不來,關鍵是李淵不是太宗,太宗能忍,可是李淵忍不了。擡棺死諫這種事情陳應做不出來。

如果大唐依舊走着原來的老路,那麼陳應也只能退而守次,期待將來再圖後計,畢竟陳應太過年輕,年齡是他最大的優勢,把這些老頑固都熬死了,那個時候,陳應有了足夠多的威望,就可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了。

主意將定,陳應臉上的笑容漸漸收起,眼神漸冷。

李淵其實也在神遊體外,他想得更深遠。大唐勳官制度,直接造成了一個結果,那就是大唐的將士,前赴後繼,死而後已,淺水塬大敗,折損近十萬兵馬,大唐根基未動。洛陽之敗,李世民又折損十數萬兵馬,雖然整個關中,到處添新墳,處處聞哭聲,可是大唐從軍的熱潮,卻根本未減。

因爲,普通農民也有着強烈的翻身的願望,可是這個願意要想改變,唯一的途徑,就參軍,在沙場上爭功,一旦立功,就可以封妻廕子,光耀門楣,錦衣還鄉,富貴一生。至於生死,在這個時代的人看來,這只是小事。

李淵緩緩回過神來,環顧大殿四周,見無數雙眼睛正注視着自己,這才意識到眼前的困境,還需要自己打破,李淵不由得嘆了一口氣。

一聲嘆息,便引人衆人面面相覷。李淵身爲大唐皇帝,九五至尊,什麼時候這麼低落過。看來李淵還是被陳應氣到了,否則絕不會如此。

李淵將目光望着裴寂,每當李淵需要找幫手的時候,都是讓裴寂出面,打破平衡,一興奠定乾坤,當然,裴寂能不能領會李淵的真正意圖,這個非常關鍵。

李淵道:“裴監,此事,你怎麼看?”

“臣以爲,此事有待商榷!”裴寂一旦開了口,就沒有了猶豫,他斟酌道:“如今天下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滾滾,突厥三十萬大軍齊聚定襄,意圖不明。我們大唐,此刻正是宜靜不宜動,一旦推行文勳十二轉制度,恐怕各州縣官員不明所以,妄生事端。”

裴寂毫無保留的拒絕了這個提議,理由當然也很是充分。

平心而論,任何改革,少不得朝廷動盪,人心不安,裴寂這麼說,其實倒也無可厚非,強敵壓境,再行改革,人心不穩,這簡直就是和自殺沒有什麼區別。

李淵聽了裴寂的話,臉上不見任何一絲情緒波動,古波不驚,他一雙老眼,目光灼灼的望着蕭瑀道:“時文,你怎麼看?”

“老臣以爲,此事大有可爲!”蕭瑀離座而起,走到陳應面前,躬身一輯道:“陳駙馬,胸懷社稷,心念天下蒼生,老臣爲陛下得此佳婿賀!”

蕭瑀這才轉身,面對衆臣侃侃而談道:“突厥強敵壓境,誠如裴相國所言,此時宜靜不宜動,不過,朝廷民部入不敷出,恐怕難以持久,以陳駙馬之計,未償不是一良治政良方,老臣以爲,我們可以先完善文勳十二轉的各項考評制度。將來作爲考校天下棟樑的甄選良方,只是陳駙馬之計,還有待商榷,比如這個考評是誰來做,御史臺還是吏部考功司?還是有陛下直屬新立一府衙處置?這都需要另行商榷。”

李建成眉心微蹙,也沒心情和陳應理論。

只是這件事情影響深遠,陳應作爲東宮門下得力干將,居然不經請示,直接稟告李淵,這屬於越級,這讓李建成頗爲不滿。

陳應卻心花怒放。因爲此事,涉及朝廷的改革,影響深遠,可以作爲靶子,吸引衆臣的注意力,從而淡化竇建德歸降的影響,也可以讓李唐朝廷,來不及朝竇建德下手。

陳應最擔心的事情,莫過於河北之亂,雖然劉黑闥已經被羅士信殺了,但是陳應卻無法保證,會不會再出現一個張黑闥或李黑闥,郭黑闥。

李淵最終沒有決定,像這樣涵蓋方方面面利益的政策,哪有那麼容易出臺,必須綜合考慮各方的利益。

衆人離開之後,李建成扯了扯陳應的衣袖,陳應會意,跟隨李建成,登上了李建成的馬車。

上了馬車之後,尉遲恭率領東宮左監門率緩緩起駕,朝着東宮行去。

李建成望着陳應,嘆了口氣道:“陳應,你實在太莽撞了。”

陳應自然明白李建成所指,他並沒有急着辯解,而是反問道:“太子殿下,你說是天下大,還是朝廷大?”

第二零六章有進無退不死不休(爲堂主無想無情加更)第一九五章李世民氣吐血了第四十七章排憂解惑袁天罡限免感言第二四三章初聞虯髯客張仲堅第六十八章消除心魔第二零二章爲了殺孤可真是煞費苦心第一一四章陌刀軍揚威(下)第五十八章失敗的暗殺第二七一章洺水河畔不死不休(二更)第一五九章李世民輕敵中伏第四十六章一人可抵十萬雄兵(一)第四十六章組團上青樓第十九章樹欲止而風不靜第十九章敵人太狡猾第七十五章虧大了第二十七章衆生的煩惱無量無邊2018我們一起快樂前行!第二四零章殺了他一了百了(三更)第七十一章非禮勿視第六十三章不拼命我們就是廢物(一更)第一四四章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第二零八章陳應面前無堅城(月票五百加更)第一六二章英雄所見略同第一七一章勁旅善勝亦善敗第五章保全突厥(三更)第一四七章不會說人話那就死吧第三十四章李世民的意外之喜第九十三章此地無銀三百兩(一更)第一四五章武魔生到底還是出生了第四十九章小夥伴們驚呆了(二更)第三十章陛下您真要殺微臣第二十七章栽贓嫁禍第九十三章此地無銀三百兩(一更)第一八二章做得鬼中鬼方爲人上人第七十七章恐怖的女人第一四零章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第二五五章老子的名聲都毀了第一五八章不識好歹送你歸西(三更爲長老陳應加更)第一二九章洛陽城速戰速決第九十五章齊王殿下送你五萬兵馬第一七七章被遺忘的大唐海軍第九十五章齊王殿下送你五萬兵馬第一八七章初戰不利退兵二十里第一百零一章禍從天降第一六八章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更)第一百章松贊干布的奇思妙想第六十九章投降降你麻痹(一更)第九十一章陳應在下一盤非常大的棋第一五八章誰纔是大唐第一軍神?第二十九章一戰而成全功第一一九章單雄信投降吧第三十一章二子奪嫡還是三子奪嫡?(一更)第八十六章把威脅消滅在萌芽之中第五十五章父愛如山母愛如水(二更)第三十四章會不會是苦肉計?(二更)第二四八章劫天牢救出大將軍第一二五章趁他病要他命第一七六章季孫之憂蕭牆之內第一六八章痛徹心扉的損失第二七七章你們這些敗家仔(二更)第一四七章有些東西是不能分享的第九十二章遇到了騙子第一六八章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更)第六十七章先禮後兵第一七零章不會有妥協不會有退讓第五十章汝可知天高地厚?第八十章爲什麼會有如此多的錢?第二一二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第二十五章靈州沒有軍隊只有義民(一更)第一一三章沒有問題纔怪第三十八章我魏玄成向來以理服人第一四二章報應來了這是命數第二四九章頡利可汗大點兵第二二六章被教壞了的李建成第六十六章外強中乾的空城計第七十七章我生君未生第七十四章陌刀狂舞尿意盈盈(二更)第五十四章居然癔症了第一六九章我是低估了你們的無恥第三十八章縣令算個屁第二十二章火車帶來的靈感第二五八章兩國交兵禍不及妻兒(一更)第二三一章要麼沒命要麼拼命第一二五章區區西域突厥何足掛齒(二更)第一六二章出雲關燃五色狼煙第七十四章一個都不會放過第十章連升十級第一八二章做得鬼中鬼方爲人上人第四十七章非常想罵娘第一二零章單雄信必死的理由第一八六章陌刀之下無名將(下)第四十五章不足爲慮第六十四章涼州鮮血已經流乾(二更)第一零八章請太子殿下成全第四章得妻如此夫婦何求?(二更)第一三一章李世民的野望第八十六章把威脅消滅在萌芽之中第一三八章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第二六四章以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