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混凝土大橋

任何一個帝國的展,都繞不過資源瓶頸,而最主要的資源瓶頸無非四大類,糧食、燃料,纖維和建築材料。

四大瓶頸阻礙着所有帝國的經濟增長,每個帝國都面臨這種制約,若要快增加經濟增長,必須擺脫這四個資源瓶頸。

糧食是任何一個帝國的核心,沒有糧食,老百姓就填不飽肚子,帝國就會生動亂,甚至是崩潰,而農業技術的落後,會導致糧食的生產力極爲低下,這樣一來,就必須有大量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才能滿足帝國對糧食的需求。

如此一來,帝國就抽不出足夠的人力,進行其他方面的工作,甚至,在遇到外敵入侵的時候,不得不徵召訓練缺乏的農業人口加入軍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農業的展,引起國力的損耗。

而李安在明瞭黑火藥之後,大唐的鋼鐵產量增加幾十倍,普通老百姓可以更多的應用鐵質農具進行耕種,從而提高了糧食的產量,而在後面農業機械的逐步推廣,農業的生產率就更高了,如此,也讓很多人力可以退出農業生產,轉移到工業和手工業生產領域。

纖維的重要性與糧食差不多,因爲大唐處在溫帶,分爲一年四季,夏季倒還好些,但冬季非常寒冷,若沒有足夠的纖維,就不能製造足夠的棉衣,如此,老百姓就會被活活凍死,所以,爲了讓滿足對穿衣的需求,大唐必須分出部分耕地種植桑葉和亞麻,以製造絲綢和麻布,滿足穿衣的需求。

而這樣一來,種植桑葉和亞麻的土地,就不能種植糧食了,這對糧食又形成了一種制約,當然,養蠶和紡織都需要大量的人力,這對人力的消耗也非常巨大,將大量的人力吸在了這個上面。

李安在明各種機械,增加生鐵產量,以及一年生產兩季作物之後,可以滿足更少的耕地,出產更多的糧食,如此,倒是不用擔心桑葉和亞麻搶了糧食耕地,大大減弱了桑葉和亞麻,對糧食耕地的制約。

燃料的重要性,就更不用說了,老百姓每天都需要吃飯,而吃飯就必須使用燃料,木柴和木炭一直都是老百姓們最爲倚重的燃料。

但木柴和木炭的燃燒效率比較低下,使用的量自然就比較大,這樣一來,農村的百姓,要經常上山砍柴,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城市裡的百姓則需要花費更多的錢財,購買這些木柴,消耗同樣不小,而且,木材是製造馬車和傢俱,以及房屋的重要材料,對木材的大量消耗,必然會制約傢俱、馬車和房屋的修建,從而制約經濟的展。

在李安來到大唐之後,先明瞭蜂窩煤,並逐漸流行開來,這大大節約了人力和物力,而隨後明的太陽竈就更厲害了,可以直接利用太陽能燒水和做飯,對燃料更是毫無消耗,雖然不是每天都有太陽,但一年之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晴天,這一點是不容否認的,如此至少能節約一大半的燃料消耗量,從而解決燃料的制約難題。

最後一個老大難就是建築材料了,建築是爲維持人類居住所必須的設施,而在大唐帝國,建築主要是木頭和石頭兩種材料,其中以木頭爲主。

而不論是採用木頭,還是石頭,都需要大量的人力進行開採,然後還要進行加工,對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消耗都是非常巨大的,而木頭的生長需要很多的時間,過分的開採會導致森林資源的大量減少,從而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

關中的渭河,以及中原的黃河都是渾濁的河流,究其原因就是因爲人類的活動太頻繁了,併爲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大量砍伐森林,從而造成了這樣的嚴重後果。

現在李安明瞭水泥和混凝土,日後,完全可以利用這種新型材料製造建築物,從而擺脫對森林資源的巨大破壞。

當然,李安目前所明的這些東西,只能緩解四大瓶頸對帝國經濟的制約,有很多方面,還是要繼續努力才行。

而因爲水泥的作用卻是非常巨大,所以,李安纔不惜親自跑到皇宮,在皇帝面前,演示水泥的巨大的作用,以獲得儘快在全國推廣的旨意。

“陛下,水泥自然風乾,需要整整一天,我們就不再這裡空等着了,交給這些人看着就可以了。”

突然起風了,李安示意李隆基返回紫宸殿,況且,李安還有很多話,要面奏李隆基,在閒雜人等太多的地方,說出來不太方便。

“恩,李侍郎隨我來吧!”

李隆基輕輕點了點頭,帶着李安返回紫宸殿。

“李侍郎,這裡沒有閒雜人等,你有什麼要說的。”

李隆基連忙問道。

“陛下,水泥和混凝土,對大唐帝國來說極爲重要,微臣覺得,應該將水泥的製作方法通知各州縣,讓各州縣全都製造水泥,並投入使用,如此,必然可以大大減少對木材的依賴。”

李安開口建議道。

“減少對木材的依賴?李侍郎是要用水泥製造房子?”

“沒錯,陛下,利用水泥製造房屋,會比利用木材製造房屋更有利,造出來的房屋更結實,不容易被風吹倒,而且,更加的廉價,不論怎麼算都比較划算。”

李安開口說出原因,並繼續說道:“陛下,水泥的作用極大,不但可以用來修建房屋,而且,還可以用來鋪設道路,建圍牆,建造橋墩等等,尤其是鋪設道路,會讓道路變得更加容易行走,遇到陰雨的天氣,也不會有淤泥的問題,這也是微臣爲何要讓每個州縣全都興建水泥作坊的原因,日後,只要各州縣全都鋪上混凝土的道路,道路會變得更加的容易行走,貨物的運輸會變得更加的容易。”

“用混凝土鋪設道路?”

李隆基蹙眉思考了起來,現在混凝土路面還沒有開始鋪設,李隆基還真的不好想象,他不知道混凝土鋪設成路面之後,會有什麼樣的效果,還有水泥製造的房屋,會堅固嗎?能住人?

“李侍郎,你的提議很好,不過,朕想親眼看到水泥製造的房屋,還有混凝土鋪設的路面,以及橋墩,至於在全國推廣,這個不急。”

李隆基還是有些保守了,他覺得必須先確定水泥真的有這麼好,然後,才能在全國推廣,否則,一旦水泥沒有李安說的那麼好用,他豈不要遭受埋怨。

“是,陛下,那微臣就在春明門外修築一條直通正東的道路,並越過龍渠,在龍渠上建造一座混凝土橋樑,橋樑的對岸興建一座混凝土涼亭和一座兩層混凝土房屋,請陛下恩准。”

李安開口請命道。

“好,李侍郎去準備就是了,需要多長時間?需要多少人力?”

李隆基問道。

“陛下,微臣已經備齊材料,只要有一千工匠,半個月足以。”

李安自信的說道。

“好,那朕就等半個月之後,欣賞李侍郎的成果了,若是做的夠好,朕會考慮在全國進行推廣的。”

李隆基顯得非常高興,並繼續與李安聊起了各種新研的機械,以及兩條戰略鐵路的修建問題。

離開皇宮之後,李安立即調集一千人馬,利用大量馬車,將在研中心製造的大量水泥、沙子和碎石塊運往春明門外,另外,爲了防止施工受到干擾,春明門被臨時關閉,禁止任何人通行。

材料準備充足之後,就要立即開始建設了,建設這些東西的技術難度是很小的,對李安和工匠們來說,根本就算不了什麼。

不過,爲了儘快完工,需要幾個點同時開始施工,一部分負責鋪設道路,一部分負責建設橋墩,準備鋪設橋樑,還有一小部分,則負責建設涼亭和兩層混凝土小樓,這樣分解下來,每一部分的人力都不是很多,尤其是涼亭的人力只有幾十名,但半個月之內完工,還是毫無問題的。

鋪設道路的工作非常簡單,因爲這一段道路,早就被來來往往的行人給踩實了,不再需要壓實路面這個步驟了,直接在路面上鋪設碎石子就可以了,而在鋪設完碎石子之後,再往上面灑滿沙子和水泥的混合物,但不加水,利用工具進行壓實,最後一步就可以鋪設攪拌好的混凝土了。

由於混凝土之中的碎石子太沉,利用鐵鍬進行攪拌比較吃力,也難以攪拌均勻,爲此,李安早就讓工匠造出了滾筒式攪拌器,而且,是使用蒸汽機驅動的,當然,由於時間的限制,目前只造出兩臺機器,但對於鋪設一小段道路,卻也足夠了。

在鋪設第一條混凝土道路之前,李安就充分考慮到了各種情況,比如,混凝土的熱脹冷縮問題,道路表面的強度問題,地基是否穩固等等。

對於地基,李安自信不會有任何的問題,混凝土的強度也經過了檢測,只要工匠認真施工,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而爲了對抗熱脹冷縮,可能引起的道路裂紋問題,李安採用了表面壓紋,每隔五步留一空檔的辦法,這樣一來,可以極大地減少路面生裂紋的情況,保證道路的美觀和實用性。

負責施工的工匠們,完全按照李安的要求,對每一段道路進行鋪設,從剛開始的鋪設碎石子,到最後的空檔留出,全都嚴格按照要求去做,不敢有一絲一毫的違反。

橋墩的施工難度也並不大,先用事先做好的混凝土柱子打入淤泥之中,並圍出一塊圓形的區域,然後將混凝土倒入這個區域,從而形成堅固的橋墩,而爲了增加強度,李安動用了長鐵棍充當鋼筋的角色,效果自然比沒有的好。

在三座橋墩全部凝固之後,鋼鐵混凝土的橋面也正式開始鋪設,並很快就完成了。

混凝土涼亭是小工程,完成是最快的,只是要做一些修飾,這個反而要花不少時間。

兩層混凝土房屋,動用了一百多人,進度也是比較快的,不過,卻是最後一個完工的。

這兩層房屋,規模倒是不大,第一層只有五間房屋,其中,包括一個樓梯間,第二層更少,只有三間房屋,一側留出大的露臺,可以站在上面欣賞遠處的風景。

這一切全部造完之後,李安親自檢查了一遍,對工匠們的建設成果表示滿意,並在晾了一天之後,才向李隆基彙報,並要求李隆基與衆大臣前來參觀,以檢驗水泥和混凝土的使用效果,最終在整個大唐進行推廣。

李隆基乘坐步輦,在大量護衛的保護下,從大明宮出,沿着夾城行進,並最終抵達春明門。

在春明門打開的那一刻,大唐皇帝李隆基帶着朝中的文武百官,邁步走出城門,並看到了李安所建造的道路、橋樑、涼亭和房屋。

這種從未出現過的東西,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道路平整堅硬,橋樑大氣厚實,涼亭和房屋也給人一種結實的感覺。

道路的兩旁排列了兩排羽林軍將士,以保證皇帝和衆大臣的人身安全,更遠的地方,也有大量的兵馬維持秩序,阻擋閒雜人等進入這裡。

李隆基走在最前方,李安陪在身側,比李隆基就慢半個身子。

“乾的不錯,道路很平整,看上去很結實,這上面的橫線是幹什麼用的,還有很多溝壑是幹什麼的?”

李隆基走在混凝土路面上感覺很踏實,而看到路面上的橫線和溝壑,則感到很是好奇。

“陛下,這是爲了防止路面出現裂縫,若沒有這些東西,過不了多久,路面上就會出現很多裂紋,會影響路面的正常使用。”

李安連忙開口解釋,告訴李隆基路面裂紋和溝壑的作用。

“李侍郎,這路面的中間,爲何畫了一道黃線的長線,難道也有重要的作用?”

“對啊!好好的路面,爲何要在中間畫上一道黃線。”

一名大臣現路面中間有一道黃線,提出了質疑,並引起了多名大臣的共鳴。

第三百一十八章 積累技術第三百七十九章 王忠嗣回京第一千二百一十二章第七百一十四章 再放兩條狗第四百二十一章 這不是貓第四百零三章 教貴妃使用電燈第一百七十四章 爨氏豪強被玩弄在鼓掌之間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練槍第七百二十二章 再比一場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第五百六十章 舉國迎接第一千六百五十八章第三百三十五章 有人搞破壞第一千三百零七章第一千三百六十章第一百四十三章 楊釗第一千五百三十六章第九百五十四章 盪漾第七百二十三章 陌刀第五百零七章 早有退路第五百七十一章 衝浪板第二百六十九章 輪椅訂單第五百六十章 舉國迎接第四章 做我老婆可好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別惹老實人第九百三十三章 彩虹第九百九十八章 停車難第九百九十五章 驪山養殖第八百九十九章 和談第一千三百八十二章第一百七十一章 三大募兵措施第三百四十二章 耕地機研發成功第五百九十八章 咖啡第五百五十章 正五品會長第八百一十七章 加強進攻第一千三百零四章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第二百三十四章 府邸大改造第四百八十二章 看的不過癮第四十一章 恭迎節帥大駕第四百五十九章 全力研製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第七百零七章 回憶第四百章 解除夜禁第二百五十一章 誰這麼大膽第一百二十九章 握手言和第二百六十五章 搖椅銷量高第一百一十六章 舌戰外相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第六十四章 大唐男兒第九百八十一章 點心第一百三十章 吐蕃的承諾第九百四十六章 都想爭第五百九十九章 好喝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第三百一十七章 放大鏡第八百九十章 獼猴桃第九十五章 相國有請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第五百六十章 舉國迎接第六百七十八章 進村第一百三十七章 擊鼓進攻第一千三百五十七章第八百四十一章 莎草紙工坊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第三百零二章 左藏充盈第九十七章 上元節第八百零八章 攻城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第三百六十六章 反後坐力裝置第九百七十四章 老實人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第三百七十六章 鐵甲炮車的震懾力第六百七十三章 準備離開第七百四十一章 捕風捉影第七百八十一章 棉花防火第九百五十八章 海棠無香第一千二百零二章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第三百三十七章 洛陽火車站第六章 胖揍安慶宗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皇帝也愛吃第三百一十一章 望遠鏡第九百零八章 海洋文明第八百八十三章 淋雨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第五百八十六章 出事了第九百二十九章 電報的設想第五章 顏真卿第七百章 火車站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飢餓營銷第六百八十八章 商人來了第一千五百四十四章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第二百五十六章 李安的身世第二百六十六章 提出兩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