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戰國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簡直是一種不可更改的歷史規律,前朝末年,天下大亂,這是合久必分。

那一時代,諸侯並起,大夏神朝的開國皇帝太祖,橫掃羣雄,結束了各地諸侯並起的局面。這一點,算得上是分久必合。

再往後,大夏神朝的歷代皇帝,分封諸侯,安邦定國,直至神朝末年,大夏神朝土崩瓦解,申不易篡國自立,各地諸侯再一次並立稱王,算得上是合久必分。

縱觀整個天下,歷史之上,朝代更替,無一不是這個樣子的。而每個朝代更替的時候,都會出現一段紛亂的歷史時期,這個時期,長的話,可能是數十乃至上百年,短的話十數年甚至是三五年。

這一段時期,往往又被稱爲戰國時代,天下諸侯,羣雄並起,割據而立,稱王稱霸,其中的亂象,簡直是無法描述。諸侯也彼此征伐,百姓流離失所,生靈塗炭,以至於郡城合併,逐漸的走向下一個階段。

但凡亂世,必定是一個英才雄主輩出的局面。譬如現如今天下的各位諸侯之中的趙王、秦王,並立西北,與異民族合力抵抗着來自於申不易的進攻。

其實,歸根結底,到頭來都逃脫不了時間的泯滅。再英明雄武的賢能君主,也有生老病死的一天,這是不可逆轉的一件事情。

衆人都明白,平北郡一戰,徹徹底底的掀開了這個天下,進入了戰國時代的大幕,誰也無法阻止歷史的車輪。只要這個天下的土地上,有着不止一個諸侯國的存在,就會有戰爭。

戰爭的本質,無非是對土地、人口、各種資源的掠奪。說白了,這也是各國生存的利益所在。哪怕是兩個聯盟的諸侯國,因爲各自根本的利益不同,聯盟期間,也會有着摩擦的。這一點,比如周國和申國之間,雖然兩國聯盟起來,彼此邊境上,依舊會因爲雞毛蒜皮的小事情,而鬧起摩擦。

只不過,兩國的君主劉鎮和申不易,對這種事情,早已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了,他們更關注的是整個天下的戰國形勢。

令天下諸侯意外的是,蜀州全境,竟然被蜀王佔領。這與他們所認知的蜀王有些不符,在他們眼裡,新即位的蜀王,壓根就沒有這種想法。畢竟,新即位的蜀王,殘暴不仁,壓榨百姓的事情,早已傳遍了各國。

沿海的楚王,似乎是在積極備戰,對抗着申國和周國的攻勢。楚王目前的壓力不小,在海上方面,因爲失去了海霹靂施琢公,而和扶桑神朝、扶餘國、東島國之間的海戰,逐漸處於了下風的狀態。

春野正輝得知海霹靂施琢公的離去後,更是囂張至極,對吳越之地的沿海郡城,加大了糧草掠奪制度。吳越之地,可以說是楚王的糧倉,也是楚王的銀庫。這兩個地方,終究是楚王立國的根基,一旦有什麼閃失,就相當於牽制了楚王的一半實力。

正因爲如此,儘管楚王在邊境地帶,積極佈置着兵力,但是最終的結果,依舊是楚王處於防守狀態。後方的不穩,讓他已經處於一種精疲力竭的情況,可以說是根本就沒有什麼辦法,對抗申國、周國的聯軍。

楚王有周王、申王的牽制,這一點對於齊魯兩國來說,自然是高興之極了。這兩個國家,共同的封地,都是崤州。這個州府,又是整個天下最大的州府,數十個郡城之多,崤山直接將齊魯兩國分開,以至於齊魯兩國彼此對峙,誰也拿不下誰。這其中的緣故,自然是因爲崤山。

遼王之地,最終是將新羅王朝趕回了遼東半島,使其只能蝸居在新羅王朝原本的屬地,再也無力進犯遼王封地的周邊郡城了。

至於雍王一方,自然是佔據着雍涼兩州,和秦趙兩國遙相呼應,似乎是阻礙了申周兩國向西北發展的形勢。這一點,是極爲好的,至少在表面上,遏制住了申王稱霸的野心。

自從平北郡一戰後,天下各處之地,都有着戰爭,猛將英雄,也是在這一時刻涌現出來,直讓在巴州的夏正平豔羨不已。他知道,要是自己有着這樣能幹的文臣武將,那麼自己就能夠在短時間內,彙集起強大的力量。他畢竟是大夏餘脈,天下之人的心思,還是放在大夏的身上的。皇子的身份,讓他這個漢王,能夠最大限度的號集並編制出一支足以讓人害怕的軍隊。

戰國時代的來臨,自然是讓天下處於紛爭的狀態,而夏正平所在的巴州,卻是處於一種安定的狀態,這大概是跟身爲漢王的夏正平,所進行的改革有着一定的關係。

漢王十年,巴州的一些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漢律》徹底爲人們所接受,這裡已經沒有什麼士族了,有的只是天下之民,共分六籍,竭盡全力的儲備着糧草,以備將來之用。

士族徹底的衰落,最終的結果,自然是真正的讀書人,走上了巴州的舞臺。這其中自然不缺乏當初的士族之人,他們也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項改革的厲害之處,直接是將民心聚集到了一塊。

甚至是可以這麼說,天下那些窮苦的百姓,聽聞巴州這樣的政策,也已經向巴州而來,尤其是對於《漢律》之中的某些條款,比較青睞。

事實上可以這麼說,因爲《漢律》的緣故,而導致了諸多郡城的百姓,向着巴州遷移。六籍制度的實施,更是讓巴州進入了一種井然有序的狀態,一切都在朝着夏正平所預料的那樣子發展着。

科舉每年都有舉行,但是因爲官職空缺比較少的緣故,錄取的名額也是比較少的。但是一般來說,夏正平都會採取多錄取一半名額的方式,以讓這些巴州之民有個盼頭。這多錄取出來的名額,夏正平自然是有用的,他已經設置好了許多專門執掌特殊事件的機構,人數不多,但是很精簡。

作爲一項選拔人才的制度,自然是被夏正平寫入了《漢律》之中,這大概就是吸引諸多外地移民的緣故。因爲,這已經是從律法之上,將科舉制度,列爲了根本的制度,確立了它的地位。可以這麼說,從這一項制度確立的那一天起,夏正平就已經將其視爲國策在執行了。

縱然是巴州如此的安穩平定,又是不斷的吸引着外來的民衆,但也不意味着沒有一絲的戰亂。這一年的春天,南蠻終於撕毀了某些協議,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天斷山脈的鎮南關等多處關隘。

夏正平自然是絲毫不畏懼,他依舊是老辦法,派遣細作進入了南蠻後方。這一次,夏正平終究是沒有留下什麼後手,直接引發了南蠻各個部族之間的戰鬥。

可嘆的是,十萬大軍兵臨巴州城下不出一個月的功夫,便是自動的散去了,投入了南蠻之間的內戰。夏正平倒也樂得這樣子,至少南蠻這一亂,已經完全影響不到了他下一步的部署。

儘管如此,歲月依舊不饒人,原本很多巴州的舊臣,已經去世了,剩下的舊臣,也是年近半百了。歲月無情,韶光易逝,夏正平明白,留給自己能用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爲此,夏正平已經決定,要將一些事情提前了。

漢王十年四月,春夏交替之際,夏正平召集了包括海霹靂施琢公在內的人物,聚集到了政事堂內。

如今的夏正平,已經是成熟的帝王了,他年近三十,鬍子長了出來,面容也變得剛毅起來,這大概跟他的經歷有關。

“臣等拜見主公!“

衆人朝賀,夏正平擡手免禮,這是每日的日常。但是,今日有所不同,原先在巴郡之外駐軍的將領,也都回來了。

“諸位臣工,今日召集你們前來,是想要詢問一件事情。“夏正平開口,他沒有任何的隱瞞,”多年之前,我就想要東征,取了蜀州全境。現在看來,不知道這個時機怎麼樣了,因此把諸位叫過來,來商議一下。“

衆人聞言,都是明白,夏正平口中的商議,其實就是一種早就決定了的事情。他是漢王,自然是一言九鼎,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名爲商議,只不過是爲了讓自己更有兼聽則明的意味罷了。如果在場的諸多臣工說出了符合夏正平心意的話,他自然會聽從,如果沒有那麼就會依照夏正平上朝之前的決斷,而宣佈某些事情。

多少年來,夏正平每一次上朝商議事情,都是這個樣子的,至少在諸位年老的臣工心裡,如此這般的。

他們跟隨夏正平許久時間了,自然是瞭解夏正平的心思的,也是明白他想要做什麼。

“主公言下之意,我已然明白。”說話的是駐守在巴江穿過天斷山脈巫峽谷口的陸慷,提領着一支軍隊,防止着蜀州的進犯,“說來也巧,我們正是有這麼一個藉口,可以用。”

他是邊境的將軍,很少回到巴州。因此,他掌握的事情,大多數都很機密,關乎着巴州邊境的安全。

第三章 三堂會審第三十四章 議取蜀州(下)第四十一章 效仿舊事第十一章 名不虛傳第三十一章 晏嬰舊事第三十七章 得捷報漢王賞軍第二章 天下腹地第六章 建寧郡反第十二章 修法第十三章 宮刑第二章 賤民?第二十九章 頭盔第十四章 小心思第四十二章 約法三章第二十五章 三江湖大戰(上)第三十二章 前因後果第一章 大變革第三十三章 衛燼第六章 農政書第十二章 血濺三步第八章 巡查街道第二十四章 倭寇突襲第四章 大事不好第五十二章 還有誰!第二十六章 殿下求策第三章 花魁柳如煙第十二章 修法第三章 花魁柳如煙第二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三十九章 黃瀚生據守隆江第十四章 小心思第七章 安撫民衆第三十二章 前因後果第十九章 雙喜臨門第十七章 苦情計第四章 賀子先第三十八章 施琢公大戰漢水第九章 尉遲破第十一章 稱帝第十四章 南蠻來使第二十七章 大夏神朝亡了第六章 農政書第三十章 雍南郡第四十六章 收北川蜀王自焚第九章 鎮南將軍第三十八章 拜見雍王第五章 心中有民第四十四章 雛鳳計取交州地第十二章 永昌改制第十一章 裸衣相鬥(上)第三十六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十八章 翰林院第二十一章 鴻門宴(上)第七章 官商第二十章 漢王第二十六章 三江湖大戰(下)第二十二章 病重第四十九章 矯詔第三十四章 議取蜀州(下)第二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十六章 封禪泰山,千古一帝(大結局)第七章 駁第三十五章 另有其人第四十五章 亂政皇子第七章 政事堂第二十二章 大曹正第二十七章 心病第三十四章 刺客第十章 襄州雛鳳第二十四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三十章 雍南郡第十二章 修法第十章 襄州雛鳳第十二章 裸衣相鬥(下)第二十八章 觀其大略第四十一章 轉道西羌第二十六章 殿下求策第十四章 南蠻來使第四章 車伕公羊假第五十四章 巴州漢王三連駁第二十五章 烽火臺上狼煙起第三十八章 施琢公大戰漢水第二十章 兼聽之策第四十九章 棄北川雛鳳燒城第五十五章 黃瀚生突襲後部,夏正平氣死醉龍第二十三章 題字第四章 出人意料第十一章 稱帝第四十二章 燒連營陸慷建功第二十四章 真相第十七章 士族世官第三章 三堂會審第九章 尉遲破第二十九章 頭盔第十三章 假虞滅虢第二十四章 倭寇突襲第十七章 師出有名第二十八章 觀其大略第一章 大變革第二十五章 大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