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平北郡之戰

軍營之中,傷勢痊癒的施琢公,自然是見到了那封書信,不過這封信的署名,只有夏正平一個人。在署名最後,夏正平畫上了一個奇怪的符號,那是大漢的的標誌。

施琢公將書信拆開以後,心中緩緩讀着其中的文字:“大漢諸侯王夏正平拜上,僅此幾句話,想要告知於足下,前者足下與春野正輝激戰於三江湖,本王有幸旁觀。”

“將軍乃是神人,以少量的戰船沉沒的代價,擊垮了春野正輝的戰船,這種戰績,可以說是古往今來,都是比較罕見地。”

“然而,足下可曾想過。您在楚王手底下做事情,真的會有那麼出息嗎?年年征伐海戰,卻總是不得封賞,您即便做了水師大元帥,也未必能夠引起楚王的重視。更何況,您已經在這個位置上,做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吧?”

“這一次您重傷,本王將劉病已請了過去,可以說是救了你的一命。我聽說救命之恩,當以身相報。本王身爲皇族遺脈,志取天下,水師建立,希望足下能夠隨我東征西討,幾年之後,絕不會辜負足下的好意。”

這一封信,可以說是赤裸裸的在拉攏施琢公了,夏正平從來都不是一個想要隱瞞自己想法的人。至少,對於諸多的武將來說,夏正平總會將自己心中的所想分享出來。這一方面,能夠加深彼此之間的信任,另外一方面,就能夠顯示的出來,身爲主公的夏正平的平易近人。

他知道施琢公是個重情重義的人,也是明白,自己這麼說救命之恩的話,他一定會歸順於自己的。

正如同夏正平猜測的那般,施琢公在看了這封信後,便是嘆息道:“跟了楚王這麼多年,我也算是報答了他的那一番一飯之恩了。要說到根子上,我還是喜歡跟隨能夠東征西討的主公,至少我的心中還是希望能夠見到大夏神朝恢復到原貌的。”

可以這麼說,施琢公此時所想的這些,正是天下許多人想要實現的一種情況。

他們都是這個天下的原住民,身在諸侯國之中,從根本上來說,他們沒有謀叛之罪的。就像夏正平前世之中,用一個關鍵詞來描述,內戰。

沒錯,現在的天下,處於一種軍閥混戰的內亂局面,這種局面,連形式上的統一都是沒有的。正因爲如此,很多人並不在乎忠這個字。

忠這個字,是對人而講的。如果背叛了這個天下,而投入了北部邊疆異民族的懷抱之中,那就是不忠不義之人,如果僅僅是諸侯國之間的人才移動,那隻能說是人家不滿意諸侯而已。這個世界上的許多觀點,和夏正平前世還是有些相同的。只不過,這背後必然會引起諸侯王的憤怒。至於是誰會承擔這種怒火,那就是不得而知了。

楚王接到海霹靂施琢公的帛書的時候,臉色是極爲不高興的。帛書之中寫到,施琢公因爲三江湖海戰失利,身體遭受巨大重創,將去漢王之地巴州求醫。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一種託詞,是在告訴楚王,他海霹靂施琢公,已經退隱了。或者換句話說,就是不願意在楚王手下幹了。楚王自然沒有什麼辦法,只能臉上不愉快。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這些諸侯國都是大夏神朝曾經的封王屬地,彼此之間可以說是算不得是敵對關係。甚至可以說,官員彼此交換,都是常有的事情。

人們心中,依舊認爲,這一個天下,並不是什麼紛亂的天下,而是一個整體,都是屬於前朝的遺留物。關鍵是,現在不知道會有哪個諸侯,能夠走出來,繼續統一天下,將整個天下的發展,帶到一個新的高度。

施琢公離開了吳越之地,前往了巴州,而夏正平回到巴州的時候,已經是漢王八年一月份了,這個時間比施琢公來到巴州早了半個月。

夏正平沒有急於委任施琢公什麼職務,而是讓他在巴州四處走,以方便他了解整個巴州的情況。最終,夏正平將巴州的所有水師戰船,都交給了施琢公。不過,夏正平什麼話也沒多說,只是告訴施琢公,他要看到一支能夠戰勝蜀王水師的軍隊。

已經是漢王八年的時間了,夏正平也已經是二十五歲的青年小子了,他的帝王之術,越來越成熟了,巴州之中的很多事情,也已經安定了下來。這一年開始,巴州算得上是進入了一個比較安定的發展時期,然而也正是這一年,天下變得不安定了,天下諸侯開始四處征伐了。

漢王九年七月七日,燕州平北郡,郡城之外,戰鼓聲隆隆,一場大戰,即將出發。且看那平北郡郡城之上的旗號,打着燕國大將嶽樹進的旗號,軍紀嚴整,防守在郡城的城牆之上。

而在郡城之下,則是另外一彪人馬,旗號爲申國申祁懿,他是申不易的兒子,也是王世子。

申祁懿早已經駕馬走出了軍隊,跨馬揚鞭,指着城牆上的嶽樹進喝道:“天國上軍,前來征伐,還不快快打開郡城投降?”

“我呸,篡國之賊的兒子,有什麼好廢話的,有種的就來攻城啊!”嶽樹進啐了一口,同樣喝道。此番言語,足以見得,天下的人心,並不是向着申不易的,而是向着曾經的大夏神朝的。

已經五年過去了,大夏神朝足足滅亡了五年的時間,但是依舊有着這麼多的人記着這個朝代,實在是這個朝代的許多事情,都讓人銘刻於心。

“粗俗匹夫,有種的出城來,單挑!”有將領駕馬飛奔而來,神色之中,多是倨傲,“平北郡的縮頭烏龜,還不快快出城投降,讓我小爺高興高興!”

這是秦奎,也是申國一方的將軍,他手持兩柄宣花板斧,身形如同兇虎猛獸一般,往戰場上一處,讓諸多士兵,都有些震驚了。

嶽樹進自然見着了秦奎,他臉色有些微怒,大手一招,一道令旗發出。旋即,衆人就是見着,平北郡的郡城大門打開,一名小將,騎馬而來:“燕國大將嶽鵬舉在此!”

申祁懿見着此情此景,便是明白了雙方已經開戰,主動退到隊列之後,觀察着兩人的單挑。

嶽鵬舉雙手持槍,跨馬而來,與秦奎戰在了一處,你來我往,相互廝殺着。

這裡是燕國,是和申國接壤的。申國這幾年來,越發強大,早已經有了稱雄天下的心思。

爲了實現這個計劃,申國和周王結盟,自己則是向北部,不斷的掠奪各處土地。這其中,自然是和燕國有着衝突了。

平北郡,就是位於申國和燕國之間的邊境郡城。往常之時,兩國在這一處郡城,開展貿易,進行一些經濟活動,都是極爲正常的事情,然而兩國說翻臉就翻臉,這不便是在這裡打了起來。

當然,引發戰爭罪過的一方,自然是申國了。這一次的戰爭,申國方面,由申國王世子申祁懿,率領二十萬大軍,親自攻打平北郡;而燕國方面的統軍主帥,則是嶽樹進。這一次,嶽樹進率領燕國十二萬精銳,依靠着平北郡的堅固城牆,進行着防守。

嶽樹進,也算得上是一代名將,據說多次和外藩作戰,也多次和境外的異民族勢力,進行戰爭。久而久之,就成就了嶽樹進的名聲,當然在這一過程之中,也是涌現出了一些小有名氣的將軍。這其中,自然有着嶽鵬舉的名號。

嶽鵬舉,乃是嶽樹進的兒子,但是嶽樹進卻從來沒將他當做兒子對待,只是將其當做軍隊的下屬。

此時,戰場形勢風雲突變,嶽鵬舉和秦奎,可以說是勢均力敵。申國陣營之中,又是一名虎背熊腰的將軍,跨馬起來,前往去主戰秦奎。

只見他張弓搭箭,“咻——”的一聲,一支箭正好正中嶽鵬舉的護心鏡。城牆上的嶽樹進見此情況,立刻鳴金收兵,嶽鵬舉帶傷走入平北郡郡城之中。

“給我攻城!”申祁懿抓住時機,一聲令下,士兵如同潮涌一般,奔向了平北郡郡城。

這一日,註定是陰雲密佈的一天,平北郡郡城之下,鬼哭狼嚎的聲音,讓人聽了有些撕心裂肺。這是戰死士兵的戰友發出來的聲音,不僅僅是申國的,自然也有燕國的。

兩支軍隊,一直殺到午時,猛然之間申祁懿率領的申國軍隊,後軍亂聲響起,一支大軍,在這後軍之中,左衝右突,竟是殺得昏天黑地。

“來講何人!”

“吾乃宛平郡張天!”

這一支軍馬,打着燕國的旗號,申祁懿看得明白,知道自己中計了。張天之軍,自然是一支騎兵,主要就是爲了吸引申祁懿的軍隊後撤的。

“撤退!”後軍大亂,前方攻擊不順利,申祁懿只得下令撤軍。

站在城牆之上的嶽樹進見着此情此景,一聲令下,便是郡城大門四處全開,數萬兵馬涌出,追殺申國退兵。

這一戰,燕國直殺得申國練練後退,但是這一戰也是整個天下大亂的開始。資今日之後,原本大夏神朝的天下,進入了另外一個時代。

第三十六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十章 西羌少年第十三章 宮刑第三十七章 流言四起第七章 政事堂第三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十七章 師出有名第二十二章 三江湖第二章 先下手爲強第二十一章 鴻門宴(上)第四十九章 棄北川雛鳳燒城第四章 賀子先第三章 三堂會審第三十九章 求親第二十三章 相視一笑如昔日第十三章 假虞滅虢第十二章 北伐中原第十三章 宮刑第十七章 苦情計第四十九章 棄北川雛鳳燒城第二十七章 心病第一章 帝王風度第八章 奪權第三十六章 奔油江王朝身死(四千字大章爆發,求支持!)第十九章 狗急跳牆第三十五章 攻安陽雛鳳用計第十一章 張富貴的作死秀第三十五章 另有其人第八章 巡查街道第一章 帝王風度第四十六章 收北川蜀王自焚第十一章 詐降第四十六章 年關第十章 西羌少年第十章 西羌少年第二十章 兼聽之策第十八章 百年諸侯賊第五章 襄王本意第三十章 七分天下(上)第十四章 王業不偏安第二十二章 三江湖第四十三章 從君而戰第四十二章 約法三章第一章 帝王風度第四十九章 矯詔第二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四十章 夏正平刮骨療毒第十五章 女扮男裝第三章 不改制,死路一條第三十二章 前因後果第十七章 商量第四十七章 奪軍第四十章 許千言第十五章 三個月第十一章 裸衣相鬥(上)第三十五章 另有其人第六章 建寧郡反第三十二章 犧牲第四章 城下搦戰第十三章 對酒當歌第四十二章 約法三章第七章 政事堂第十七章 師出有名第十三章 對酒當歌第十五章 三個月第十九章 狗急跳牆第十章 三十萬大軍第三十四章 祖制不可違第七章 政事堂第二章 先下手爲強第十九章 雙喜臨門第十四章 王師北上第二十六章 落鳳坡第六章 諸侯形勢第三十一章 晏嬰舊事第六章 過蜀州第十七章 苦情計第十章 西羌少年第二十五章 烽火臺上狼煙起第十章 三十萬大軍第五十一章 殺薛離第三十三章 初見成效第二十七章 大夏神朝亡了第四十九章 棄北川雛鳳燒城第五十一章 殺薛離第五十章 莫須有第三十九章 事必躬親第四十三章 承諾第十一章 詐降第十三章 宮刑第八章 專賣第七章 駁第八章 巡查街道第三十二章 犧牲第二十四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十七章 士族世官第十章 勸進第三十章 神醫出手第十三章 對酒當歌第五十章 取三江漢王用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