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節 陸少情變

《大山之子》——第二部 《商殤》

第106節 陸少情變

光緒元年,西曆1875年,中國發生了有史以來最爲嚴重的災荒——丁戊荒災。

連着半年,每天都是烈日灼烤,莊稼地早就沒了半絲兒水汽。接着,小河小溪斷流,再接着,大河大江也斷流。田間地頭,縱橫着大一條小一條的縫隙,彷彿大地張着無數的嘴脣,渴望着雨水,哪怕只是那麼一點點兒雨水。

但是,老天爺就是不發一點兒慈悲。莊稼是沒得救了,牲畜也沒得救了,淺井井底裂了口,深井裡積了老半天,也只舀得起來半碗泥漿。

罕見的大旱,連續半年哩。赤地千里,莊稼地肯定是顆粒無收了,樹皮扒淨了,最後掘地三尺,草根也搜盡了,人們絕望了。

好不容易,天邊飄來一團烏雲。人們獻上三牲,焚香禱告,企盼已久的雨水,終於在人們絕望至極的時候來了。人們高興起來,吹滅祈雨的香燭,敲鑼打鼓地慶賀起來:老天啦,你可終於開了眼。

大雨下到第二天,人們醒過神來——高興得太早了。

乾涸的泥土汲足了水,那水迅速地漲起來,漲起來,漫過田坎,順着山坡飛瀉而下。小河盛不下,大河堤壩快速地變矮,最後完全消失在了一望無際的水波之中,人們開始了更大的驚恐。

一個多月過去了,天空彷彿打開了一個巨大的缺口,那雨水扯天扯地,沒完沒了。墨黑的天空籠罩着濃重的雲層,沒有一點兒放睛的跡象。往遠了看呢,沒了田地,沒了道路,沒了房屋,也沒了小山頭,只有一些樹枝,在水面上晃盪着。滿眼望去,無邊無際,整個的水的世界。枯枝木板的自不必說了,那些豬呀牛呀羊呀的,都鼓着已經發脹的肚子,在水中打着漩。躲過了旱災饑荒的人們,坐着木盆木桶逐水飄流,沒有盆桶的,乾脆就扒着一段樹木或者一塊木板,隨着水流漂盪。

洪水終於消歇了,遍地淤泥中,隨處可見死去的畜牲和死去的人兒,就那麼暴曬在烈日下,腐爛、發臭,成羣的蠅虻圍着打轉,大堆大堆的白色蛆蟲,在腐屍中蛹動……

大旱之後是洪澇,洪澇之後是饑荒,緊隨而至的,則是更令人恐懼的瘟疫。開始是一個兩個的死人,家人還能比較隆重地安葬他們;接着是幾號幾十號的死人,就只能草草地挖個淺坑,裹張葦蓆;再接着幾十號上百號的死人,就只能挖個大坑,一個一個地摞着,掩上黃土。最後,一家一家的絕戶,一村一村的絕人,即使還能喘氣的活人,也不知道自己還能挺多久,誰還有精力去掩埋死屍?誰還有心思去掩埋死屍?

於是,瘟疫便更大規模地擴散開來。

史載,這個丁戊奇荒,從光緒登基始,至光緒四年結束,奪去了上千萬條人命。

雖然主要發生在關中,但隨着幾千萬逃荒人流,這瘟疫被散播開來,波及地域卻十分廣大。不少往返於陝西、河南與自貢兩地的鹽商,裹帶着不少親人家眷乃至鄰里鄉黨,紛紛涌入自貢,無意之中,那瘟疫自然也帶了過來。方圓只有幾十公里的自貢兩鎮,不少人也未能倖免。

這段時間,葉家死了六口人。但嚴格說來,死於瘟疫的,只有兩個:岳父張老太爺,父親葉老太爺。愛妻張盼兒,是死於第四胎的難產。母親是正常病死。岳母呢,則是因爲丈夫和獨女相繼離世,抑鬱而終。

原本幸福和美,熱熱鬧鬧的葉張兩家,如今,只剩下葉南水,共着獨女葉兒。

自貢受到了瘟疫的侵襲,卻沒受多少饑荒之苦。究其原因,乃是盛產井鹽,富戶甚多,其中不乏義商,便由地方合議,湊了銀子,從外地購得糧食,源源不斷地運來。

銀子由當地富商共湊,這購糧運糧的事兒,主要就靠了三河於家的誠義實商號。

自流井鎮上,有戶陸姓人家,街場上三間鋪面,做些油鹽醬醋、五金日雜的零售,生意倒也過得去,小有積蓄。自家祖上購有幾畝田地,就在鹽溪邊上。這地,租給別家耕種,卻不大產糧食,租金少得可憐。

後來,周邊地裡,不斷地樹起天車,別家都靠了打井吸滷,一個個地腰纏萬貫。陸家便動了心思,何不學了鄰家,也打井吸滷呢?

有了這依樣畫葫蘆的想法,陸家便在自家地上,打起鹽井來。

鑿這鹽井,可是要用銀子去堆的。自家麼,辛苦積攢有幾百兩,遠遠不夠。再以三間鋪面和自家住宅作抵,借貸了幾千兩。

可是運氣不夠好,打下去七八十米深,卻沒取上一滴鹽滷。銀子用淨了,三間鋪面自家老宅,也被貸家抵去,便失了生活來源。其時又逢上丁戊奇荒,只能靠領取一些義粥,續得生命。

一日,於家商隊送糧到貢井鎮上,再裝運自貢井鹽回去。家主於慈恩,隨了商隊同行。

卸糧載鹽,自有江主管指揮,於慈恩沒事兒做,便湊到人羣中,與大家閒話。恰巧,聽得這陸家的故事,便拉了陸氏,去看那未打成的鹽井。

打井吸滷,於慈恩是外行。但那個江主管,卻是懂的,私下裡,告訴東家說,這地下,必有好滷,只是深度未到。再鑽得十數米,至多數百米,必然出滷。可惜這陸家,再也找不着後續的資金,只得半途而廢。

於慈恩特意找上陸家,說,願意借予銀子,助陸家打穿這井。條件麼,包斷陸家所產之鹽。

陸家本是世代商人,算帳一項,自是強項。於家這個“低於市價百分之五”的條件,哪算得什麼條件喲。借貸利息、銷售開支、人際應酬,哪一樣都不是這“百分之五”可以抵得了的。再說了,有了於家這個“包斷”,自己只管敞開來吸滷熬鹽就是了。

這於家家主,不分明是成心幫助自己麼?

第一次,借入一萬,再打下去二三十米,仍不見滷。只好厚着臉皮,再向於家開口,又借入一萬,往深了再鑽。未及十四五米,就見了鹽層,而且是富滷。

哈哈,終於打穿啦!

又找着於慈恩,再借入兩萬,建起滷竈,自吸自熬,於家包銷。

第一口井打鑽成功,第一口鹽竈也煮出鹽來,於慈恩便主動提出,再借些銀子,藉着這個兆頭,陸續又打成了三口滷井,添建了三口鹽鍋。

有了這四井四竈,那銀子,便源源不斷地流進了陸家腰包。

陸家太爺自是感激萬分,不僅所產之鹽,全都售與於家,並且,把那鹽價,硬是再降了五個點。

兩家的往來,就密切起來了。

於慈恩四十九歲生日,陸家家主,哦,現今腰纏萬貫,人稱陸老太爺,打聽得分明,便不期而至,趕到三河於家,爲其祝賀。

陸老太爺見得於慈恩的四個孫女,其中長孫女,名叫雨梅,年紀麼,跟自己的獨子陸明德相仿,便再三地要與於家結親。

於慈恩想,自己對陸家有這偌大的恩情,孫女到這陸家,想必是比較合適的,便應了這門親事。

八年前,於雨梅長到十六歲,便由老爺爺作主,嫁到了貢井場上的陸家。

公公婆婆非常歡喜,說這雨梅媳婦呀,又知書又達禮,人又穩重性情又厚道,更是持家的好手。

陸家少爺陸明德呢,對雨梅也還過得去。

等得兩年,雨梅仍不見喜,婆婆便有點着急起來了。又過了兩年,仍不見喜,婆婆的臉色,便有點變黑了,再這樣等下去,也不是辦法呀?於是,老婆子便鼓動着兒子討妾,早生貴子,延續家業。

陸家打穿鹽井,家境漸漸就富足了起來。幾個原來就跟陸家少爺廝混的街皮二流子,便蒼蠅逐臭般,圍在了陸少爺身邊,進了幾次大煙館,學會了吞雲吐霧的行當。

大家知道,這大煙館,往往和娼妓行業是連通的。去的次數多了,陸家少爺也就順帶着,把嫖娼的本事學會了。從此,便舍了雨梅,整日出入煙館,一頓吞吐之後,再來幾個小妞,那味道是正經女人無論如何都沒法相提並論的。

聽得母親要爲自己討妾,陸家哥兒首先就想到了大煙館,那個名喚雲仙的娼女,便說通母親,從鴇兒那裡贖了回家,做了小妾。

這陸家公子與雨梅結婚不久,雖然每晚還是上得牀來,卻再也提不起半點的興趣。討回這個小妾後,更是連雨梅的牀邊都不捱了。

每晚都聽着隔壁房間,傳來丈夫快樂的吶喊,和狐仙般的小妾淋漓的喊叫,雨梅的心都在絞痛,卻還要在公婆面前裝作快樂。

這個狐妖般的小妾,受過鴇兒的精心調教,牀上功夫自然了得,吹枕頭風的功夫同樣了得,每晚都把男人侍候得雲裡霧裡的,比神仙還神仙。每當男人氣喘吁吁地從自家肚皮上滾下來後,這小妾便在男人耳邊吹起無堅不摧的枕邊風來。

吹些啥風?這娼女的想法大着呢——陸家夫人的位置,你雨梅坐得,難道我就坐不得麼?

自從有了這極會叫牀,又極會牀上功夫的小妾後,陸家公子才感覺到了做男人的快樂,那令人飄飄欲仙的枕頭風,也立見成效,便討厭起雨梅來。雨梅在陸家便陷入了地獄般的境地,人也漸漸消瘦起來,更激不起陸明德的半分興趣了,那肚子怎麼隆得起來?

陸老太爺看得雨梅日漸消瘦,又幾次見着雨梅背地裡抹淚,便明白了箇中緣由,覺得很對不起於家,給兒子做了番思想教育工作。

你想呀,鬼迷心竅的人,是幾句大道理就改得了脾性的麼?陸老太爺一怒之下,動了家法,施以棍棒,想要用這種極端的做法把兒子扭轉過來。

陸家小子在牀上躺了半月,方纔能夠起身走動。自打小就是父母掌中之寶,哪裡受過這等重罰,心中就有了怨忿,又經那狐妖般的雲仙小妾的枕頭風一吹,就把這頓棍棒之痛,記在了雨梅的身上。

這樣的捱得兩年,陸老太爺染上時疫,不久就過世了。原來還有公公護着,現在公公一走,雨梅就開始了地獄般的生活,辱罵是每天都要來一次的,隔三插五地,還有雞毛撣子招呼着,更不用說那個狐妖般女人的惡毒手段了。

雨梅就想呀,這活着還有什麼意思呢?倒是死了乾淨,眼不見心不煩的。

陸家煮鹽,於家包銷,是有合約的。陸老太爺在世,這約是必守的。現今,太爺過世,陸家公子掌了家業,老覺得自家吃虧太多,便單方面毀了約,不再供應於家食鹽。

於慈恩想得寬,當初借銀子給陸家,本就不是奔着要賺陸家鹽價的目的去的,況且自己又不是找不到供貨的主家,毀約就毀約吧,但這心底卻把這個孫女婿看低了,心中有了不快,加上每次到陸家,這陸家小子都拿着個不冷不熱的臉面相待,就不願再與陸家交往了。

只可憐了這於雨梅的悲慘,獨自忍受着陸家男人和小妾的萬千折磨。

第120節 大盛餘商號第116節 母狗大黑第117節 析說鹽政第172節 黑白通吃第74節 主教逛街第18節 尊經書院第171節 大美二美第37節 不見花姐第86節 蔣家開店第162節 羞死人了第61節 月圓之夜第94節 蔣家笑談第113節 大刀報信第73節 這個娃娃第147節 碼頭戒嚴第144節 路易主刀第143節 李老頭兒第80節 難得糊塗第56節 王家老三第33節 重慶之行第51節 縣衙對質第76節 又見三絕第161節 地攤生意第30節 菊兒之心第41節 洋人來了第141節 那就開刀第75節 百順酒樓第156節 教士問罪第52節 惡人惡行第86節 蔣家開店第104節 進了陸家第105節 尋着大姐第51節 縣衙對質第03節 金川之戰第74節 主教逛街第67節 談判(三)第13節 大話西遊第154節 與爾十載第122 龍蛇混雜第145節 麻醉之針第18節 尊經書院第58節 公推主事第73節 這個娃娃第07節 義女虹兒第137節 捨我其誰第10節 虹兒作妾第103節 買條小狗第62節 強人剪徑第136節 仙女是誰第70節 先生受騙第145節 麻醉之針第58節 公推主事第120節 大盛餘商號第140節 華佗之術第48節 雨蘭回門第34節 黃家二少第165節 來了炮船第41節 洋人來了第160節 嚇死萍兒第44節 吳疆哥哥第146節 重慶碼頭第53節 劉忠說勢第24節 黃維風第37節 不見花姐第02節 三河於氏第101節 葉家別屋第172節 黑白通吃第157節 三封快信第144節 路易主刀第170節 何足掛齒第106節 陸少情變第137節 捨我其誰第169節 協統大人第72節 主教親臨第15節 成都將軍第154節 與爾十載第28節 大話《三國》第95節 洋玩意兒第72節 主教親臨第110節 劉老太醫第112節 洋醫之辯第94節 蔣家笑談第71節 膺品字畫第49節 一城垃圾第66節 談判(二)第155節 鹽司脫困第150節 閒說哈哥第118節 疑雲重重第63節 劫後之謀第68節 密室謀議第68節 密室謀議第21節 重慶教案第48節 雨蘭回門第67節 談判(三)第05節 於慈恩大婚第72節 主教親臨第66節 談判(二)第79節 先生懼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