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步步連環

左夢庚路上收攏了幾成潰兵,回到縣城後將此事告知左良玉,果然,引起他的雷霆大怒。

“好個賀人龍!”

左良玉素來是做起事來不管不顧的主,吩咐醫士將兒子好生照料之後,就連原定的圍剿張獻忠與羅汝才計劃都不顧,盡起十幾萬左部大軍興師問罪。

那天左部潰敗的時候,沒有人覺得快意,反倒是一種大難臨頭的感覺,要說這賀人龍還真是不識好歹,左軍想要,分潤分潤再商量一番也不是不可能,爲什麼非要大打出手。

這可倒好,不僅你賀人龍和左良玉不死不休,把我們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也牽扯進來。

在左良玉這等人物的威壓下,賀人龍其實就不算什麼了。

平賊將軍左良玉在河南、湖廣一帶凶名赫赫,甚至不下於李闖、獻賊等人,所率左部兵馬過一地,搶一地,時人稱:

“賊來不過家破,左兵來卻要人亡。”

這所謂的“左兵”便是指左良玉部下兵馬,其實大明士卒待遇低下,每逢開戰等朝廷的糧餉根本不切實際,總是要開搶填補一些。

不過大部分的兵馬在本鄉本土除了橫行霸道之外,還真沒怎麼搶過,畢竟是父老鄉親,大多數人都認識,搶到自家親戚頭上可就不好了。

就好比賀人龍率領的延綏鎮兵馬,在延綏一帶的時候軍紀還算端正,無非是霸道了些,可一旦到了其他地方立刻就變成虎狼。

不過左良玉麾下的左軍兵馬成分卻並不簡單,遠點的來自遼東、北直隸,近的也有四川、兩廣和山西,兵員還真是來自五湖四海。

所以左軍一向是打一槍換個地方,走到哪都是客軍,根本沒有什麼需要顧慮的地方,每過一地,大城一貧如洗,小鎮遍地屍骨。

左良玉掛平賊將軍印,這等榮勳在五省官軍中十分少見,可除了官家客客氣氣的如此稱呼以外,老百姓卻根本不這麼叫。

“平賊將軍”打頭那字一去,可就是正兒八經的賊將軍,足見百姓對官軍根深蒂固的印象。

不過說來也是好笑,無論地方上士紳如何訴苦咒怨,文官武將們如何彈劾咒罵,左良玉卻在這總兵大帥的位置上越坐越穩。

在北直隸大官們的眼中,不論左良玉在地方上如何作亂,只要還帶着左軍追剿流寇,那就是少見的忠勇之輩。

更何況,在崇禎的心底還真有些顧忌,要是處理不好將左良玉給逼反了,那湖廣、四川、河南五省的天可就塌了。

那些本來跟隨賀人龍的幾鎮軍將早就知道這些,當下是冷汗直冒,誰都惹得,唯獨那平賊左良玉惹不得,都是連夜撤回河南。

等到左良玉率部趕到的時候,只是見到不剩一萬的延綏殘兵立營,而此時左部足足來了十多萬人。

雖說左良玉驕橫跋扈,但是總歸不像賀人龍那般不識時務,沒有點腦子怎麼會有如今這樣的風光,再說在他心中明朝依然是正朔,跟着朝廷幹,有兵有爵,風光無限,與朝廷爲敵那不是自討苦吃嗎。

就當給楊嗣昌個面子,延綏軍也是要跟着圍剿的兵馬,被左部全滅了說不過去,所以當日他也只是“和和氣氣”的拿走所有的軍需離開。

賀人龍沒法子,只能是眼睜睜看着左良玉一車車將東西運走。

......

王爭停留在開封,當然不是爲了享受河南首富之地的繁華,而是在安排各種事宜,爲了將一顆釘子牢牢安插在這裡。

首先,杞縣李氏收到一封信。

現山東軍議司左軍議李巖,也是王爭麾下首席文士,原名李信,天啓年間舉人,其父李精白是山東巡撫加兵部尚書銜。

崇禎初年,在魏忠賢逆案中被定以“交結近侍,又次等論,徒三年,輸贖爲民”的處罰,削職爲民。

其實在明末官場中,這算不了什麼,加上李精白在家鄉的名聲並不壞,李家仍是杞縣的數一數二的鄉紳財主。

李氏原以收取佃農租金爲生,李巖掌管李家的時候,爲了賙濟窮人將家產都用光了,加上最後寫了那些諷刺朝廷苛政的詩詞,被下獄問罪。

好在王爭帶人及時趕到,將李巖營搭救出來,但人能走家卻不能離開,李巖一走,李氏從此後一蹶不振,哨騎趕到杞縣的時候,那裡已經是殘破凋敝,門可羅雀。

來人自稱是山東總兵王爭的麾下,是要和李家做一筆買賣。

如今在山東實行的聚耕農莊政策在開封也可以實行,不過不是在書面上,卻要在暗中進行。

說是由於有左軍議李巖這層關係,山東軍願意出資幫助李氏購買土地,但是一半都要填王爭的名字。

而且還答應李氏,說是所有的農莊土地,李氏都可以按着山東軍規定下來的數目徵收租金,到手的銀子李氏拿大頭。

這就相當於,若是李氏有能力,整個開封府都是他們的市場。

沒過多久,從湖廣潰逃回來的劉國能正無頭蒼蠅一般的不知道該去哪,卻也接到了來自山東總兵的信。

經過了幾次的信件來往,幾月後一個事情總算敲定。

按照官面上的文章,就是說劉國能對左良玉部徹底失望,但依然對朝廷感激涕零,想留在河南剿滅闖賊。

劉國能去年就撫於熊文燦的時候,本來是被直接安排到平賊總兵左良玉的麾下,但兩人素有隔閡,從來都是分路行事老死不相往來。

想要讓他換個上官,這種事情也簡單的很。

河南巡撫李仙風的巡撫衙門就在開封城,和王爭同在一屋檐下倒沒什麼,重要的是城中還有兩萬的山東士卒,那可不是鬧着玩的。

這等上個疏的小事情能聽還是聽,更何況,王爭花錢出力的幫開封處理禍亂,衙門的人都以爲他傻了,高興還來不及,又怎麼會阻止。

山東巡撫顏繼祖就不用說了,自打王爭接任山東總兵以來,起初他還會過問過問,但各種事井井有條,都在朝着好的方向發展。

眼下安心的在家待着做個太平巡撫,還能看着自己的政績一年年上去,有什麼不好。

兩省巡撫聯名上奏,加上王爭到處送禮疏通門路,這等一地守備換個上官的小事情,在兵部就全權處置發了回來,根本沒驚動皇帝。

“開封府守備劉國能,有忠義之心,升授遊擊將軍銜,從山東總兵王爭征剿流寇。”

第七十七章:到底哪個纔是官府?第五百七十六章:決意回援第五百三十三章:軍魂 鐵律 肅心第四百三十章:溫水煮青蛙第一百二十九章:右東路參將第十五章:火中送炭崢嶸顯第六百二十二章:城管與邪教第三百二十八章:賊寇走了,官軍卻來了第五百二十二章:直來直去的談話第一百零四章:討餉第五百零五章:克定南京(上)第四百五十二章:生財之道第一百零六章:強軍的影子第三百六十二章:最後的遼東鐵軍第三百五十三章:不愧良將才第一章:魂穿明末成軍戶第一百九十七章:爲將有兵焉懼文第二百二十六章:勇冠三軍第一百一十三章:黑手第一百三十章:與人渣爲伍第三十一章:欲擒故縱得江大第一百八十五章:左良玉第五百六十章:鹿死誰手,尚未可知第四百七十八章:替天行道第二百四十七章: 兩個人選第十二章 : 峰迴路轉王爭歸第一百七十一章:流言漸起 閹黨!?第三百五十一章:皇帝 監軍 勢頹第四十九章:知州生辰第六百一十七章:誘敵深入第六百二十三章:大封功臣,舉兵徵遼第四百三十四章:會晤陝督第五十章:意外第三百三十三章:闖塌天劉國能第二百六十三章:劉澤清之死(中)第三百六十七章:大捷 震動第四章:以假亂真險入城第四百七十九章:會師 立威 大宴第五百六十九章:戰力不夠,意志來湊第六百一十八章:合圍 崩潰 擊斃第二百一十七章:進城不封刀第八十七章:上下一心第九十七章:遇賊,列陣以迎第四百九十二章:取滁州第五百八十三章:修陵 徹查第一百二十六章:衝突第三十二章:白鯉表心龍王怒第四百二十章:尖刀 振武 玄武 奮威第六百二十章:戰後之事第五十八章:緝鹽第三百九十四章:無妄之災第三百一十六章:錐陣破敵,兩虎相爭第五十一章:鄭氏嫡子第一百三十一章:發財大計第四十五章:三把手第五百零五章:克定南京(上)第四百三十九章:陳新甲仗義執言第三百五十一章:皇帝 監軍 勢頹第五十六章:把控源頭第五百一十四章:酒不醉人人自醉第五百二十七章:假意曲委,暗行三招第四百七十五章:宿州城外的爭執第九十三章:征討養馬島第二百九十六章:隻手遮天第三百七十八章:衝冠一怒第五百一十六章:南京政權的建立(求訂閱!)第五百六十四章:亦勇亦怯第二百四十六章:化敵爲友第六百二十二章:城管與邪教第三百九十五章:劉宗敏之死第二百九十章:山東軍第五百二十四章:萬事不離榮華富貴第一百三十三章:濟寧 碼頭第六百二十三章:大封功臣,舉兵徵遼第四百一十八章:祁耀武第五百八十五章:軟硬兼施,帝王權道第一百二十六章:衝突第三百五十章:督師 巡撫 戰守第三百七十三章:山雨欲來第四百五十章:施邦耀入山東第九十二章:看笑話與撿便宜第二百八十八章:人才濟濟第三百四十八章:非無爲,實乃大勢第五百七十五章:雄踞草原的土默特第四百六十五章:追與逃第四百七十一章:睢州考學第三百五十九章:硬碰硬第四百九十四章:南陽 汝寧 滁州第五百零七章:悔不當初第三十三章:火龍出水懾水賊第四百八十三章:收服 盟誓第二百七十三章:杯酒間虎威盡顯第五百五十九章:雲、貴、四川割據第四百零四章:南宗北宗第九十章:指點江山第三百零一章:有馬有刀,脣舌無謂第十二章 : 峰迴路轉王爭歸第六百二十一章:親至和曲第六百一十六章:一統天下的雄厚實力第四百四十二章:捨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