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弟,你看我們一個個都七老八十的,要是跳廣場舞閃了腰進了醫院,都沒人來照顧咯!”
一個也是白髮蒼蒼的老婆婆想象着自己和老伴穿着那些大紅衣服跳廣場舞的樣子,就笑得快岔不過氣來。
“不是有護工嗎?”
小寶眨巴着大眼睛,眼見着最後一道炒粿條上來,笑眯眯地盛了好多,一邊吃一邊問。
“現在的護工啊,都是些只見錢的沒良心的人哪!我聽我們小區的一個剛從醫院裡出來的老人說,有個老人發生車禍進了醫院,他的兒女先是輪流照顧,老人就變成植物人一樣,吃喝拉撒都要幫他弄。有他們照顧,老人還多活了一個多月。等他們和車主談好了賠償價錢後,就僱了個護工,才三天,老人就走了!聽那些兒女說,要老人快點走,就得僱護工!很多老人住院,只要僱了護工,小病就給你護理成大病。大病呢,就幫你儘快解決!”
老婆婆可能是幹部或者老師,說話的聲音抑揚頓挫,聽得老人們的心都涼颼颼的。
“呃……各位阿姨,伯伯,我們吃飽喝足,一起到湘子橋走走如何?”
導遊見大家都吃得差不多了,氣氛也有點冷下來,趕緊和服務員對了對眼神,臉上掛着職業笑容。
“現在去湘子橋,太陽不會太大,今天是陰天,橋上的風很好,大家可以一邊聽二十四樓臺的典故一邊消食。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呢!”
服務員笑着和導遊一唱一和,老人們想想也有道理,一個個都起了身。
在車上,導遊已經介紹過了,湘子橋爲古代閩粵交通要道。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爲中國第一座啓閉式浮橋。它在C市古城東門外,橫臥在滾滾的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廣濟橋。
在C市民間,還有“仙佛造橋”的傳說,傳說是韓愈被貶到潮州後,要造一座大橋,便請來侄孫韓湘子,他和八仙和活佛廣濟和尚幫助造橋,八仙負責東岸工程,一個夜裡造成東橋,東段稱“湘子橋”,西段稱“廣濟橋”。近代人們總稱“湘子橋”。
“關於湘子橋,它總共有三個特點。第一,十八梭船廿四洲。湘子橋樑舟結合,剛柔相濟,有動有靜,起伏變化。其東、西段是重瓴聯閣、聯芳濟美的樑橋,中間是“舳艫編連、龍臥虹跨”的浮橋。這簡直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風景線。清乾隆間有詩讚道:“湘江春曉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湘橋春漲”因而列“潮州八景”之首。從結構上說,樑舟結合,實開世界上啓閉式橋樑之先河。啓閉的作用主要在於通航、排洪和古代設關卡收鹽稅的作用。
第二,廿四樓臺廿四樣。500多米長的橋上,有二十四座風格各異的樓臺。其實最初在明朝是二十六座,分別被當時的知府取名爲“奇觀、廣濟、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駟、飛躍、涉川、右通、左達、濟川、雲衢、冰壺、小蓬萊、鳳麟洲、摘星、凌波、飛虹、觀灩、浥翠、澄鑑、昇仙、仰韓”,因爲後來遭到破壞,剩下二十四座樓臺,民謠就保留了二十四這個說法。其實我們現在還是以這二十六個來重建的。
第三,一里長橋一里市。在古代,因爲這湘子橋的是“全粵東境,閩、粵、豫章,經深接壤”的樞紐所在,橋上又有衆多的樓臺,因此,很快便成爲交通、貿易的中心,成爲熱鬧非凡的橋市。天剛破曉,江霧尚未散盡,橋上已是“人語亂魚牀”了。待到晨曦初露,店鋪競先開啓,茶亭酒肆,各色旗幡迎風招展,登橋者抱布貿絲,問卦占卜,摩肩接踵,車水馬龍。明月初上的湘子橋橋,酒肆中燈籠高懸,蛋艇裡猜拳行令,妓篷中絲竹細語,別有一番不同的熱鬧。”
導遊一邊慢慢走一邊用擴音器介紹湘子橋。當然,現在爲了賺錢,要上橋得收門票。橋上賣各種小飾品的很多,但老人們都是當地人,自然沒什麼興趣買紀念品。更多的是欣賞形態各異的樓臺雕飾,細談“兩隻鉎牛一隻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