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九七章 戰事畢馬超回家(十九)

但是看了小說,這哪怕一堆虛構的,可只要你能分辨出來什麼是真實的,記住那些真實的歷史,這個其實就是有大好處,情節什麼的,你要覺得有意思,那也算是好事兒,確實,看小說不就是爲了後者嗎,情節吸引你就能看下去,要不然就看不下去了。再說人才,之後是不能和之前比了,要不然的話,當然是要更精彩,可實際不是那麼回事兒,這個沒辦法。其

實在歷史上,三國後期基本上也是沒有多少人口了,這個絕對不是小事兒,要不然能出來後期的那什麼事兒嗎,所以說這個……三國最後是多少人口呢,反正到了二八〇年,差不多就是三千萬人,是不到這個數兒。而二〇一七年,華夏重/慶市的常駐人口就已經是超過三

千萬了,這那個時候全國的人口,還沒有現在的一個直轄市的人口多呢。而東漢的時候,一五七年那時候還有六千五百萬人口呢,所以說這一百多年,死了多少人,一半都超過了,真的。這一百多年,直接就損失了超過三千萬的人,這個可是比三國最後二八〇年的總人口

還要多。也可以說是損失了比整個一個重/慶還多的人口,而且華夏可有不少省份都沒有三千五百萬的人口啊,這個也是。這個對比就是這麼樣兒,你要非說三國時期的人口,那還是超過了現在華夏的不少省份,這個這麼說也對,確實。可那時候的人口對比,從一五七年到二八〇年,人口下降太多太多了,足以見得一個三國時期,百年到底讓華夏損失了多少人。

三國時期,這是讓多少人都是很感興趣,覺得是有意思,英雄輩出啊,可以這麼說。但是趕上那麼一個亂世,這人口損失了那麼多,可以說是有罪,這個真是。所以也別光想着感興趣的那些,也想想當時損失了那麼多的人口,是多少百姓流離失所,十室九空,這就是亂世。

如果說漢人不損失那麼多的話,也許沒有之後讓異族那麼瘋狂的時候。當然了,這個也不是絕對的,可至少漢人反抗的話,不至於說那樣兒,這個你得承認。當漢人連人數上都沒有大優勢的時候,那確實,絕對不是什麼好事兒就對了,一點兒沒錯。所以說三國時期是有罪

啊。也許這麼說,有人還覺得不是,可至少三國時期是逃不開責任的,這個肯定是。都說兩晉是事兒多不持久,活兒差還重口,這個沒錯。可三國時期呢,直接就讓漢人少了三千五百多萬,這個影響實在是……應該說是很大的影響,而且還不好,這個確實沒錯。畢竟那個時代,古代的時候,一百多年,準確說是不到一百三十年的時間,一下就少了三千五百萬人,

這個絕對不是什麼好事兒就對了,真的。那時期的人口到底有多重要?其實三分天下,三路諸侯打來打去,是爲了一統天下,這個不假。可說起來還不就是爲了爭奪地盤兒,地盤不就是人口嗎。沒有人的話,你拿什麼和人家去爭霸天下,都沒人了,你還打什麼啊,直接讓

人給滅了吧。就說那個時候人的平均壽命纔是多少歲,因此這人口實在是重要,一點兒沒錯。你問三大諸侯,問他們重要不重要,沒一個說不重要的,心裡也好,是嘴上也罷,這點都得承認,確實那樣兒。可不到一百三十年裡,這居然是損失了那麼多的人口,不得不說,是損失大發了,真是。要說人口不說持續增長,哪怕到了亂世,你少損失點兒,也比損失多

了強啊,這個確實。也只有說太平盛世的時候,人口才能說有一個持續的增長,就算不持續,可也是能增加的,如此。總比亂世強啊,亂世不是說人口不能增長,只是和太平盛世一比,那絕對就是“小巫見大巫”了,一點兒沒錯。而且還得說什麼呢,亂世終究是人口少的下降的時候要多點兒,增加的時候,呵呵,相比之下是少了。其實一想也是,別的不說,就

光說這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時候,那時候是死了多少人?太多了,還沒說因爲吃不上飯餓死的呢,就算是戰爭身死的,老百姓還有軍隊的人,那真是太多太多了。其他方面,因爲沒飯吃餓死的也不少,最缺糧的時候,說是餓殍遍野,其實也真是了。想想曹操那詩句,“白

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那是個什麼場景,真就是那樣兒。所以說亂世不死人那不可能,不過就是多少的問題,而顯然,東漢末年到三國時代,那損失的人口,實在是多啊,一點兒沒錯。漢人少了,問題自然就來了,這個沒辦法,人少還能沒問題嗎?本身這就是個大問題,

人多也是,畢竟人一多,問題也就多了,這個也是沒錯。那話說得挺對,再小的問題,乘以十三億,都是大問題,這個確實,而如今華夏人口早到過十三億奔着十四億去了,這個確實也沒錯。而再大的問題,除以十三億,都會變成小問題,就是這樣兒啊。人多是有人多的好處,這個肯定是。人少的時候,問題就來了,人少的問題。人多的時候,問題也來了,人

多的問題是一方面,還有其他亂七八糟的,都是。可你要想國富民強,人多肯定有用。當然不是說人少人家就不能國富民強,這個一樣兒。人口多少,不是決定性因素,這個肯定是。不過確實,人多點兒的話,最後還是要比人少了強,至少在古代來說,就是如此。現在的話,

問題太多,有什麼資源能源不足,又什麼環境污染等等吧,古代的話,可沒一點兒這樣兒的問題,人再多,可幾千年下來才變成如今這樣兒的,可不是說一朝一夕就能變成如今這樣兒問題這麼多的,確實。而且古人的那個思想,不說是所有,可基本上都是說,家裡頭多子

多孫,兒女雙全,人越多,才能算是家族的興旺,這個一點兒沒錯。至於說人多什麼經濟負擔,那再說別的。可對那些大家族來說,確實不是問題,誰家族的人多,那絕對都是大家族,這樣兒一說出去,我是誰家誰家出來的,那是有面子的事兒。而且一般般的人,都不敢惹,真的。畢竟一個家族的人越多,其實就代表了其家族的實力。別的不說,就說族人真受

欺負了什麼的,家族裡別說都出來,那不可能,可就出來百分之一的人,都能把你給平了,這樣兒的家族一般的人能不怕?反正普通來百姓的話,那肯定是不行,那個年代還得是有權勢的,或者說是有實力的,那才能好使。前者的話就是當官的,所謂是“民不與官鬥”哪怕

就是世家大族出身的,也都知道和官員打好關係,甚至他們就是一夥兒的,甚至就是他們家族中人,這都沒什麼不可能。要不就是你有足夠的實力,這個可以是你自己個人的實力,像是呂布那樣兒的萬人敵,那你可以牛×一下,確實。要不就是你有背景,不是背影啊,你身後有實力,那也可以,只要能用,那麼就好使。所以說無非就是這麼兩種,也就是了,如

此。說白了,其實歸根結底,那還是實力,不管說你是當官的,還是別的什麼,你自己有實力還是你身後有實力,最後都是要歸納爲實力,這個一點兒沒錯。在亂世當中,你沒有實力,那最後下場也不會說太好。當然了,你不惹事兒,同樣兒別人也不找你麻煩,那樣兒是最好了,可顯然,亂世這個就不一定了。有時候還可能“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呢,那

都不是說什麼不可能的事兒,確實。有時候你是覺得沒什麼,可實際上你還不一定會碰到什麼倒黴的事兒,那可不一定。誰敢說自己一輩子不倒黴,這個是相對的。平時你看到別人倒黴,碰到什麼不好的事兒了,可能有的人沒太多想法,但是有的人絕對幸災樂禍,結果不

會太晚,不一定什麼時候,你也會一樣兒倒黴,甚至就更倒黴,甚至甚至碰到和對方一樣兒的事兒,這個就是相對的,很有意思。當然你要是不在這個世界上了,那麼什麼事兒和你也基本上都沒太大關係了,這個確實。你都不在了,那麼就算是世界變成了什麼樣兒,對你

來說也是沒有什麼意義的,這話確實,而且如果你還活着,那麼你的存在,那就是有意義的,這個確實,看你是什麼想法吧。其他的,那都是人生啊,你的幸運,你的倒黴,那都是有的,別人也一樣兒。可能有時候你會覺得自己更倒黴,可比你還倒黴的,那不有的是嗎,確實,真就如此,你也就只是在一箇中間的位置,比你強比你弱的,那肯定都是有不少。除

非說你能到達最頂級,不用說是第一,可就是前幾個,那也就夠了,確實啊。這個其實也是,反正如今馬超覺得自己其實做得就不錯,至少在天下來說,不說是第一,那也是首屈一指的了,己方實力那是第一,這己方也是最能一統天下的,這個對自己來說,當然是太重要

了。要說自己二十多年拼死拼活都爲了什麼,還不就是爲了早日一統天下,早點兒解決異族問題,自己最後帶着糜貞一起歸隱,這也不算是來這兒一遭,真的。而如今來看,確實,己方的腳步,其實是距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近了,哪怕之前冀州大戰己方都敗了,都丟了兩

個郡(國)。可說實話,馬超也不是都安慰自己,而是實實在在去說,這己方敗了,那纔是很正常,要說己方一直那麼勝了下去,一路就都是奏凱歌的話,那麼己方是早就該一統天下了,確實啊,可人家兗州軍和江東軍的聯合卻沒有那麼弱啊,真的。江東軍不說,就水軍比己方強,可兗州軍呢,人家要不強的話,還能贏了己方?哪怕只是一時,可那也是贏了,

這個確實不錯。不過總體上來講,依舊是己方天下第一,有最強的實力,不過在州郡實力上面,是變成了兗州軍第一了,但是那個馬超他不是最在意的,關鍵還得是看實力,這個確實如此。在他看來,只要己方有實力,能調兵,也來個二十萬,別說是兩個郡(國)了,就

算是再多兩個,馬超覺得一樣兒能奪回來。當然了,這個是理想的狀態下,用二十萬的人馬,能拿下兗州軍的四個郡(國)。他覺得己方不是做不到,可要做到,確實是不容易,機率渺茫啊,除非有什麼奇蹟,那還差不多。就之前兗州軍算是佔了大優勢,可也只是從己方

手裡奪去了兩個郡(國)而已,那麼己方的話,其實應該也差不多,如此是馬超的想法,他覺得應該是那樣兒,兩個郡(國)差不多,多了的話,多一個那都是要幾何難度的增加,這個……不是馬超小看己方,他從來沒有,可也不會太過高看己方,這個肯定也是,沒說就真有那麼大的信心。而馬超也不敢小看了敵軍,但是也一樣兒是不會太過高看對方,這個肯

定也沒錯,他軍旅都快三十年了,經驗什麼的都太豐富了,除了在家裡“工作”外,那就是在軍中了,所以說這個……這首先己方的單兵戰力,那是依舊要比兗州軍單兵戰力強那麼點兒的,哪怕他們如今已經有很多人其實都加強了,這個確實。不過要和己方比,這己方那

種強度的訓練,可並非一朝一夕才變成今日這樣兒的,那是二十多年的習慣,一直都如此,誰讓己方就不缺少錢糧呢,他們兗州軍的話,才訓練多少個月?

第六八六章 冀州軍夜襲敵營第四六〇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五一)第七二七章 臨湘城戰事繼續第八二五章 兗州軍強攻襄陽(續)第九〇九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六十)第六一七章 黃敘回返臨湘城第一八九章 兗州軍大戰常山(二十八)第一七二章 大帳中再會蠻王(續)第七五二章 兗涼兩軍戰冀州(二十八)第七三二章 江陵來使請劉備第八四九章 戰事畢冀州事宜(完)第二三四章 涼州終破函谷關(三)第九八二章 滿寵帳中說孫劉(續)第一四六章 兗州軍受阻襄平(四)第三一〇章 馬超領兵返長安(續二)第三十一章 涼州軍攻四會城(五)第八二七章 馬超出招滅守將(四)第四九〇 孫策質璽借人馬(續)第六五九章 涼州軍夜戰晉陽(完)第十七章 涼州軍進攻中宿(十六)第一九〇章 兗州軍大戰常山(二十九)第四八四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九十三)第五四八章 江東軍大戰江夏(十三)第四六九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七十八)第七四五章 聞噩耗樂成退兵第四七七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八十六)第六二四章 涼州江東戰羅縣(一)第四六五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七十四)第七二八章 臨湘城戰事繼續(續)第五九一章 涼州軍進攻零陵第一一六章 找尋戰機欲出兵第三六六章 回隴西兄弟談心(續)第四九三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八四)第六四七章 張繡桂陽做太守第三二八章 汜水關下戰呂布(完)第一三六章 涼州軍奪取鬱林(二十二)第一一八章 涼州軍奪取鬱林(四)第七八九章 裡應外合破臨湘第七〇二章 函谷關繼續鏖戰第三三二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二十三)第六六四章 謀士夜入敵軍營(續)第二四〇章 涼州軍戰弘農城(二)第五十五章 糜家女爲己見父第二五六章 馬孟起再說賈詡第十一章 馬府中兄弟遠謀(續)第三〇四章 涼州軍終戰合浦(三十九)第一九九章 三日後叛賊退兵第二五二章 馬超帶兵攻交趾(十八)第二二七章 進攻三江城受阻第五十三章 涼州軍大戰番禺(八)第七八六章 謀太史郭嘉出招第四〇九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十八)第七七一章 滿寵入城會諸葛第八五八章 太守府中見蔡瑁第一〇五章 涼州軍攻略蒼梧(一)第二七一章 帶來木鹿回銀坑第四七八章 涼州軍再攻作唐第五十七章 刺史府中拜會陶謙第二六四章 馬孟起帳中見俘(完)第三九四章 金環三結阿會喃第六九九章 殺雞儆猴迫世家第二三五章 李文優用計間韓遂(上)第二四九章 八納洞再請木鹿(完)第二三二章 董卓收到雒陽信(中)第三三五章 涼州兗州戰南陽(二十二)第七七四章 嚴顏押送到江陵第一四四章 陸伯言入涼州軍(續)第八二八章 戰事畢冀州事宜(十四)第十六章 涼州軍進攻中宿(十五)第七〇五章 孟德帳中會人才(續)第六九六章 戰臨湘聯軍收兵第九一六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六十七)第九七九章 西陵出兵鬥李典(續三)第二十四章 漢中江夏皆行動第九三〇章 龐柔王平夜襲營(續)第二三七章 馬超帶兵攻交趾(三)第四七一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八十)第七四〇章 涼州趁機襲江陵(續)第九三九章 戰事結束兩軍回(十三)第九二六章 召部下相商對敵(續)第七六一章 兗涼兩軍戰冀州(三十七)第八四四章 兗州軍兵進弘農(續)第九十章 騎兵渡河襲遼東(二)第六〇九章 涼州軍決戰江夏(三十六)第五三九章 江東軍大戰江夏(四)第二四六章 馬孟起遊說大才(下)第九二四章 房陵城依舊對峙第八十一章 涼州軍強攻西陵第七五〇章 聯軍夜戰臨湘城(續)第五八二章 孫伯符戰呂奉先第四九六章 涼州牧痛哭族叔第七七二章 兗涼兩軍戰冀州(四十八)第一五一章 涼州軍奪取鬱林(三十七)第二七九章 木鹿大王之子到第一九六章 中軍帳再會楊鋒第三三〇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二十一)第九五四章 戰事結束兩軍回(二十八)第六一九章 戰官渡兩軍對決第一七〇章 馬孟起率衆夜戰(續)第五七三章 涼州軍決戰江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