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九六章 戰事畢馬超回家(十八)

你別看曹操出征的時候都不帶着其人,這個沒辦法,他需要荀彧在大後方坐鎮,這個卻是不可缺少的,一點兒不錯,所以說這個他只能是留守在後方,而頂級謀士的話,帶着其他人也不是不可以。所以說這個其實也能看得出來,那就是帶着頂級謀士,兗州軍除了荀彧之外,還有荀攸或者是程昱,哪怕就是之後投靠他們的沮授,那也是沒有問題的,這個他們都可以

代替荀彧。可坐鎮大後方的話,這個真是,對不起了,除了荀彧之外,其他人的話,也不是說就不能留守,可卻沒人能和他荀文若比,就是如此,蕭何只有那麼一個,是沒有人能比得上的,確實啊。連楚漢時期,劉邦最後都是認爲蕭何的功績第一,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其

人是不光勞苦功高,也是有追韓信留下其人那些舉動,確實是功勞第一,這個沒人能比。而在兗州軍中,其實也是一樣兒的,就是說荀彧也和蕭何那樣兒,而且有的兗州軍將領文士,那也都是荀彧舉薦過來的,這個一點兒沒錯,所以說其人功績最高,那也是了。這個還真是

沒錯,兗州軍就是荀彧的功績最高。這個別說是曹操和兗州軍衆人都那麼樣兒想法,就是劉協,他也是那麼想的,確實。馬超涼州軍衆人和孫策江東那些,他們其實也都是那樣兒想法。別說是孫策了,就是馬超之前得知了荀彧病逝的消息,不還是派人去了許都嗎,這個足以說明問題。他自己肯定是不能去,可還是讓手下人去了,這個就代表了馬超其人的態度。

說起來對荀彧,他多少還是有佩服在裡的,這個一點兒沒錯。只是可惜啊,荀彧五十就沒了,確實。這點就算是馬超本人,他也是不勝唏噓,真是。如果說荀彧身體好點兒的話,曹操不當什麼,不稱什麼王的話,哪怕荀彧其人是再累,至少馬超覺得他怎麼都能過六十啊,

真的。畢竟那再怎麼說,不過就是身體上的勞累,比其身心都已經是疲憊的荀文若來說,後者肯定是要完,這個確實。荀彧如果他就只是身體上的勞累,其實他還能活,不至於說五十這就沒了,畢竟他是兗州軍重要人物之一,曹操那個當主公做老大的,他是怎麼都不會讓

荀彧就那麼病逝的,哪怕其人心裡是有大漢。別管有傳言是說,歷史上荀彧是被曹操給逼迫,最後是服毒自盡了,這也是一種說法,可說實話,馬超是半點兒都不相信,真的。要說曹操年紀是大了不假,這個一點兒沒錯。孫權老年的時候,他是糊塗,在太子都事兒上,確實是耽誤了不少,影響很不好,這個一點兒沒錯。更是讓手下不少人失望,這個是孫權晚年

時候的樣兒。劉備的話,他的野心一直都有,這個一點兒沒錯。人家曹丕那邊兒稱帝了,他也是不甘示弱,一樣兒稱帝了。可以說這麼一件事,不是他糊塗,這個從他那兒來講,可能很大程度是必須要做的,要不然的話,手下人怎麼想呢?可這個有人說其實是個敗筆,敗

在什麼地方了,那就是孫權江東那邊兒,這個根本就沒把他們放在眼裡,孫權和江東那些人,可以說以爲這麼一件事兒,那對劉備一方的意見可大了去了,這個一點兒沒錯。就是曹丕和劉備都能稱帝,可孫權不敢,所以說這個就落後了,這個影響也是很大的,對他來說,可能不怨恨劉備嗎?要說北方曹魏的話,孫權是知道打不過人家,但是劉備一方,說實話,

就算是比江東強了,可也不像北方那樣兒啊,大家就是半斤八兩,那麼樣兒了,真的。這事兒就是大哥別笑話二哥,而二哥也別笑話大哥,都差不多,真就是那樣兒啊。歷史也證明了,蜀和吳,他們只能是聯合這麼一條出路,誰也滅不了誰,最後必須要一起對付北方曹魏,這個纔是必須的,確實啊。結果最後不還是讓人家北方給滅了嗎,這個沒辦法啊。其實

仔細一想,當時劉備稱帝,這個不算是他糊塗,可對江東那邊兒,影響大了,他們意見是大了去了。你說以前還算是盟友,這大家都差不多的身份,可你劉備這現在直接稱帝了,孫權這邊兒要是也能稱帝,他是高興,可結果不是不能,他稱帝的時候都過多少年了?所以劉

備先稱帝,直接讓他們和江東那邊兒的關係緊張了起來,這個必須要承認,絕對是。當然了,從荊州丟了之後,關羽被孫權那邊兒殺了之後,兩方之間關係就已經是註定不好了,這個沒錯。但是劉備糊塗就在這兒,他不該發動夷陵之戰,這個應該說是他這輩子最糊塗的一

個事兒了,確實。多少人就勸他別動兵去東邊兒,但是劉備是一點兒沒聽啊。其實一想劉備的心理,也是不難猜到。這就是劉備的野心太大,不一般。如果說他要北上的話,他能覺得自己就算是帶大軍去了,哪怕把孫權江東那邊兒也加上,最多就佔曹丕那兒幾個郡,也就是那樣兒了,根本就對他們一方沒太大用。對劉備來說,如果要是能佔到長安,司隸的幾個

郡(國),那倒是好事兒了,不過顯然,那不太可能,更多的只是佔據涼州的地方而已。所以對他來講,這傻子都知道,“柿子要挑軟的捏”,所以自然就要去攻江東。這個打着給關羽報仇的旗號,奪取荊州,這是劉備最基本的想法,在他看來,這自己稱帝了,還說要給關

羽報仇,奪回之前被江東佔去的荊州,怎麼說自己都能贏吧。他那想法確實都挺好,要能滅了江東,至少讓他們傷筋動骨……誰敢說劉備就沒這想法?當然了,這個事兒不是絕對的,可其人那麼大野心,而且發動了夷陵之戰,要說其人沒那個想法,至少作者是不相信的,真

的。所以說劉備他歷史上其實也是糊塗了,夷陵之戰就算是蜀國贏了,又能怎麼樣兒?最後大便宜那還不是讓北方被佔去了,曹丕是把握不住機會,兩軍十萬人馬在那兒大戰,這可以說是多好的機會,可他就沒出手,這讓他們曹魏一方根本也沒得到多少利益。如果說換成是曹操的話,怎麼也不會說幹看着吧,真是。所以說曹操能抓到機會,可他兒子還不行啊,

差不少,讓孫權那邊兒幾句話就給唬住了,可不就是嗎。信了孫權他們啊,結果就錯過了機會。等再想着去進攻的時候,人家已經是能防禦過來了。所以說曹丕還沒那麼大年紀呢,他就有點兒糊塗了,稀裡糊塗的,這不就是曹丕嗎。當然這麼說有小看其人的意思,可歷史

還不就是如此。確實啊,他和他父親,和劉備,再和孫權,其實總體來說還是不能比的,確實。而劉備也真是老糊塗,這他要打江東的時候,孫權是派人來求和,求爺爺告奶奶不想打,可那時候劉備也是一點兒沒聽,依舊是我行我素,最後打是真打了,戰敗了,大敗而回啊。劉備不放心孫權江東那邊兒,自己還親自在白帝城呆到掛了,這也真是難爲他了。其實

這確實是老糊塗。要說孫權江東贏是贏,可他們要說過益州來奪你郡縣,那可真是沒可能。畢竟孫權可還沒劉備那麼糊塗,認爲能佔益州什麼的,那不開玩笑嗎。他最關注注意的是北方,他是怕曹丕啊,誰讓人家實力在那兒擺着呢。可以這麼說,孫權已經是拿出一堆人馬和劉備蜀國死拼了,這個時候曹丕只要南下,那麼孫權肯定擋不住,別的不少,丟幾個郡那都

是少的。所以對他來說,夷陵之戰贏是贏了,那不假,可贏了也滅不了人家蜀國,所以就別多想了,還是想着怎麼防禦北方吧,那纔是最重要的。說起來蜀國那邊兒的危機是暫時解除了,可北方曹魏……事實也證明他所想其實沒錯,大敵是北方曹魏曹丕,不是蜀漢的劉備。

而劉備確實是老糊塗,這不光是發動了夷陵之戰,認爲他們能贏,結果輸了。這安營紮寨都是犯了兵家大忌。要說劉備也打了幾十年仗了,這他還能犯那樣兒的錯誤,這就不得不說,其人確實是糊塗了,真心沒錯。要說他遇到陸遜,算他倒黴。那時候陸遜沒那麼出名,結果

夷陵之戰是徹底讓其人出名兒了。最後身死白帝城,他劉備也是活該,這個真是。如果說他不那麼糊塗的話,哪怕就聽人勸,聽手下的話,他也不至於說是死在白帝城,這個真是。而比起他們來,曹操的話,他其實就沒那麼糊塗。哪怕其人赤壁之戰依舊是大敗。可說實話,那是孫劉兩家一起算計他,沒辦法。曹操/他也擋不住孫權和劉備他們聯手,關鍵是那時候

孫劉兩家的聯合,算是很徹底的聯盟,不像之後有那麼多齷齪,這個真是。兩方基本上那就算是比較坦誠了,這個一點兒沒錯。把能對付北方的人馬,可都派過去了,這個可是不容易。而且那時候江東有周瑜有魯肅,就這麼兩個,那後期可沒人能比得上。陸遜的話,他終

究就只是一個,他能比得上週瑜加魯肅的組合嗎?明顯是不行,江東還有不少武將呢,水軍大將都有,那可不是之後所能比的,確實。那時候江東能說出來名兒的武將,那也真不少,之後呢,還有幾個啊?所以說是彼一時,此一時,這個確實也是沒錯,不就是如此嘛。後期

的三國,你必須承認,確實沒多少人才了。有還是有,可少了,這個還不就是這樣兒嗎,確實啊。而在開始的時候,哪怕就是個三流武將,都可能在歷史上留名兒,這就是三國時代。當然了,還要感謝一下三國演義,這個確實,讓人認識了不少三流武將。有多少人在三國志裡,那不過最多就幾句話,甚至就一句話,提到個名兒就完事兒了,可依舊是在史書上留下

名兒的。但是你要是看三國志的話,未必都能注意到,可看三國演義,那就不是一句話的事兒了,很多龍套都能有好幾句呢,真的。而且不得不說,看史書的話,有的人名兒你就算是看到了,看到其人事蹟了,可最後都可能要記不住,甚至就忘了。但是看小說的話,沒準

記住了,而且還印象深刻,這都不是什麼沒可能的事兒,確實是很有可能啊,真是。說實話,這個就是小說的好處吧,可以這麼講,尤其說是和歷史有關的這一類小說。你看史書什麼的,有幾個能把所有人物所有的事兒都記住的?但是看了小說,這哪怕一堆虛構的,可只

要你能分辨出來什麼是真實的,記住那些真實的歷史,這個其實就是有大好處,情節什麼的,你要覺得有意思,那也算是好事兒,確實,看小說不就是爲了後者嗎,情節吸引你就能看下去,要不然就看不下去了。再說人才,之後是不能和之前比了,要不然的話,當然是要更精彩,可實際不是那麼回事兒,這個沒辦法。其實在歷史上,三國後期基本上也是沒有多

少人口了,這個絕對不是小事兒,要不然能出來後期的那什麼事兒嗎,所以說這個……三國最後是多少人口呢,反正到了二八〇年,差不多就是三千萬人,是不到這個數兒。而二〇一七年,華夏重/慶市的常駐人口就已經是超過三千萬了,這那個時候全國的人口,還沒有

現在的一個直轄市的人口多呢。而東漢的時候,一五七年那時候還有六千五百萬人口呢,所以說這一百多年,死了多少人,一半都超過了,真的。

第四七八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八十七)第六二七章 兗州江東再進兵第八一二章 兗州軍破函谷關(七)第六〇一章 涼州軍戰退聯軍第一四六章 廣宗城三方聚首第二七八章 涼州軍終戰合浦(十三)第三五五章 長安城馬煥大婚(二)第九三四章 孫伯符說孫叔弻(續)第一七八章 兗州軍大戰常山(十七)第七五八章 江東軍進攻蘄春(續)第一七九章 兗州軍大戰常山(十八)第七四五章 兗州軍激戰函谷第四三六章 閱兵畢離開南鄭(續)第三七七章 涼州軍追擊敵軍第五二六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一三五)第一七四章 再交換各回各營第三五〇章 涼州兗州戰南陽(三十七)第八七二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二十三)第八八八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三十九)第八八二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三十三)第六九八章 袁本初宴請衆人第七三〇章 兗州軍夜襲鄴城(續)第二三二章 董卓收到雒陽信(中)第三七八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六十九)第四三六章 崔福達力斬敵將第二〇九章 兗州軍大戰常山(四十八)第二二三章 涼州大戰函谷關(十)第四五六章 鬥將勝最後一局第五章 涼州軍兵退雲杜第四七七章 魏文長帶兵救援第六〇四章 聯合馬超伐袁紹第七一〇章 兗州營曹操設宴第六六〇章 鉅鹿郡癭陶決戰(十)第三八八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七十九)第五〇三章 郭汜帶兵入長安(續)第四五一章 馬煥拜師陸伯言第二六六章 漢軍大戰羌兵(續)第四五三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六十二)第八二一章 函谷戰報傳江陵第一五三章 馬超兵退二十里第三三七章 涼州兗州戰南陽(二十四)第一八八章 兗州軍大戰常山(二十七)第五九〇章 兗州江東到泉陵第七七三章 武將來主動請命第三八〇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七十一)第四九五章 回隴縣欲見兄弟第五二四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二一五)第二六八章 謀士計破燒當(一)第二〇六章 兗州軍大戰常山(四十五)第三〇八章 馬超領兵返長安(續)第六〇二章 來敵將求見馬超第一一六章 涼州軍奪取鬱林(二)第一六一章 涼州軍奪取鬱林(完)第六九八章 地道成孟起用兵第五九〇章 兗州江東到泉陵第四十八章 王平帶兵退南陽第四七六章 趙雲張飛入成都第五四五章 據酉陽文魏逃走第五九五章 逃徐州袁術末路第一八三章 兗州軍再攻襄平(十)第二六七章 涼州軍終戰合浦(二)第二〇二章 出征前董卓問李儒第八四一章 戰事畢冀州事宜(二十七)第六一九章 涼州軍決戰江夏(四十六)第九九九章 聯軍大戰西陵城(完)第三一〇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第七五八章 江東軍進攻蘄春(續)第九十二章 三人行到達成都第六四一章 孟起帶兵入太原第一九八章 登城頭三人蔘戰第二十九章 涼州軍攻四會城(三)第六三五章 聯軍受阻羅縣城第一七三章 入宮中劉宏做決斷第七一八章 曹操許都稱魏王(十)第四十六章 曹孟德約見孫劉(續)第一七五章 習武藝孟起教皇子第二二五章 成公英計敗漢軍(上)第五五三章 馬孟起戰關雲長(續)第六九二章 戰事畢回返長安(四)第三八一章 涼州軍大戰陽平第七〇六章 孟德帳中會人才(完)第一九六章 兗州軍終破襄平(二)第四六七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五八)第三四七章 阿會喃求見族老第八九九章 孫劉聯軍攻敵城(續)第三八七章 賈詡張鬆到長安(續)第七七八章 黃漢升無意玄德第四四五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三六)第三七七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六十八)第四八二章 曹孟德派兵荊州第八五九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十)第八九一章 兗州軍人馬入城(續)第十八章 蘄春城二馬相商(續)第六八五章 黎陽城袁紹問計第五七一章 涼州軍戰江東軍第五九四章 夜戰洮陽戰事起第三二〇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十一)第一八二章 兗州軍大戰常山(二十一)第三十六章 玄菟郡崔安馴馬第三八四章 長安馬超擺家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