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騎兵渡河襲遼東(四)

而本來以爲今夜是能平安無事的遼東軍士卒,這個時候卻是被自己將軍給整得緊張了起來,本來嘛,這要是晚上沒什麼戰事,他們大多數人,自然都是好好休息了,必然。當然,他們中大多數,還是早就知道了河對岸的動靜,比石全讓人通知的時候還早。畢竟那可不是七百人渡河,更不是七十個人,而是七千人啊,那七千人馬過河,能沒什麼動靜?所以當初說要

是奇襲的話,就是這七千人馬,七千騎兵,那動靜實在是大,可確實是忘了說,這渡河的動靜,真也不小。所以這怎麼都是要讓人給發現,因此這確實是沒跑兒了。這不涼州軍和江東軍也就只是夜襲,也就只能是如此啊。他們是,也都想能神不知鬼不覺的,可是可惜啊,

這終究是不可能的。那遼東軍三萬人馬呢,可沒一個是聾子,所以還有什麼聽不到的?是,也許一個兩個,甚至更多的,可能是沒怎麼注意,有可能,可九成九,那是絕對都聽到了,也注意上了,所以這個確實……知道今夜就可能要和敵軍一戰了,這對於遼東軍的士卒來說,

此時也說不上他們自己心情如何,是好是壞。反正就光聽這中原那邊兒傳過來的,就說涼州軍如何如何強,兗州軍如何如何厲害,江東軍又如何如何的,不過那也就只是聽說而已,這確確實實,是真沒和人家打過交道啊,而如今,確實算是開張了。當然,這在髙句驪那兒,就已經是有遼東軍的士卒和兗州軍江東軍戰過,不過那些人最後剩下的纔多少?又有多少如

今又來這兒了呢?所以他們這三萬人馬,說是真沒有和兗州軍作戰的經驗,那都是一點兒不錯。不過如今渡河過來的,可不是兗州軍,而是涼州軍和江東軍。但是遼東軍他們連和兗州軍作戰的經驗都沒有,所以就更別說是對上這兩支人馬了,畢竟好歹兗州軍也是佔據了幽

州大部分,和他們算是鄰居,這可是一點兒不假。可涼州軍和江東軍呢,是哪個和他們也挨不着,所以也真是,連這最近的,都沒怎麼打過交道,這就別說是更遠的兩支了。此時遼東軍就等着涼州軍他們的到來,不過他們還不知道的具體的來者,還以爲是兗州軍呢。不過

這之前曹操他們所想,遼東軍大營這兒可能不會有什麼防備,顯然這個是不對的。哪怕之前遼東軍確實,防備鬆懈不假,可在聽了這麼大響動,這自己將軍又下令了之後,他們卻是不得不提起精神,準備迎敵。畢竟敵軍要是不來進攻,那自然是比什麼都好,是他們想要看到的,而顯然,遼東軍也不是沒想過,這他們終究還是來進攻的。對此,這個也是,不管是

公孫康,還是說石全他們幾個將領,可都沒告訴遼東軍士卒,說咱們是來拖住敵軍,儘量不讓他們來攻襄平。是,他們都沒如此說過,可畢竟士卒都不傻,所以自己將軍讓自己這些人做什麼來了,他們有多少人就是真一點兒都不知道的呢?如果你讓他們識破個什麼計,或

者出點兒什麼主意之類的,他們確實是不行,畢竟你還不能指望着普通士卒如何如何,那能指望上的,就不是普通士卒了,不是嗎。但是這點兒東西,哪怕他們還是依舊指望不上,可卻也不代表他們就一點兒都看不出來,一點兒都不懂。如果說石全是沙場宿將,哪怕他是十幾年的征戰,依舊是個三流的武將不假,可卻勝在經驗豐富,這個也確實是沒錯。而遼東

軍的這些士卒呢,到這兒來的,那可以說真沒幾個是新兵蛋子,那都是戰場上多少戰鬥活下的老兵,可以說是老兵油子也並不爲過。他們如果是和異族大戰的話,未必就能傷亡太多,但是如今他們的對手卻是變成了兗州軍,並且他們和異族還不同,畢竟異族只是想着自己的利益,就是要劫掠物資人口,這些。而兗州軍呢,當然他們也是要自己的利益,不過更多的,

他們卻是要滅了遼東軍,這纔是他們和異族最根本的區別吧。畢竟那些人,和遼東軍是也有過節有仇怨,這都不假,但是每一次還不是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根本就沒那樣兒啊。他們能戰那自然是戰,有便宜誰不佔?雖說後者的此佔非彼戰,但是要佔到便宜,肯定還得是

要前者的那個戰才行,後者是他們的目的,而前者自然則是達到目的的手段了,就是這樣兒。不過最後他們要是實在戰不過了,這便宜肯定也是都佔不到了,所以他們就撒腿跑了。可顯然,兗州軍絕對不是要那樣兒就對了,至少遼東軍他們,大多數的人都清楚。因爲他們

可不是來佔便宜的人,他們不是異族,也不是異國,他們和己方一樣兒都是漢人,是自己人,可卻是要滅了己方的自己人。因此,在遼東軍看來,這兗州軍就是己方的生死大敵,因爲他們要滅了己方,不讓自己這些人有活路了,所以……當然了,他們也知道,關鍵的時候,實在打不過,那自然是要保住小命兒要緊,肯定投降爲上。畢竟自己這些個當小兵的,可和

那些將軍們都不同,當然了,更是不能和主公父子相比。至少士卒很多都清楚,將軍還能投降,曹操他們未必就不能接受這個,但是自己主公,他們父子,試問曹司空可能接受他們投降?那除非他們一下就自盡了,自我了斷,也算是一了百了,這最後的結果,也就這樣兒

最好了。畢竟士卒也都知道,那曹操爲什麼帶着大軍來遼東這兒了。要說他可沒帶兵來到過遼東,而且這明擺着,是真和己方不死不休了,所以遼東軍士卒哪兒見過這陣勢。說起來他們不少人心裡可都在害怕,這是肯定的。畢竟哪怕就是異族異國,也沒說真要滅了他們,

也許他們是有那個想法,他們倒是真希望遼東軍滅了,可卻絕對不是他們親自滅了對方,畢竟不是說就真滅不了遼東軍,但是誰又想那樣兒做了後,己方就傷筋動骨了,關鍵是這個時候要是讓其他異族所乘,那怎麼辦?至於說聯合什麼的,這個時候異族中的聯合還不是那麼勤,確實是沒那麼多的合作。至於說以後他們倒是學聰明瞭,也知道去多聯合對付漢人什

麼的,這個倒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兒了,至少如今是沒有。至於說你把異族一下就給滅了?那純粹是笑話了,而且這個笑話還不好笑,是不是。就算是再強大的王朝,也沒說誰把異族外族給滅了的,因爲這個根本就不現實,也根本不可能。畢竟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所以這

種不符合實際的還是別想了。確實,你要說是滅了一個兩個的,那真是,有可能,沒什麼大不了,畢竟不管是鮮卑,還是說匈奴,其實最後都是消逝在了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當然了,如果按照史學家來說,這其實還是民族昇華了,是啊,畢竟他們是完成了民族大融合的根本使命,徹底是成爲了華夏民族中的一部分,這反而倒是不錯。說實話,這個也許有些人確實

也是不能明白,這個爲什麼民族都沒有了,融合進了華夏民族中,那麼怎麼就成昇華了呢,還對整個民族都是好事兒?至於說到這個,那就不用再多討論了,有些話也不好多說是吧,不過有地方去查吧,那還是沒有問題的。再說就多了。反正不管怎麼說,這昇華了,也是對

他們民族的好事兒,當然更是個對整個華夏民族來說的好事兒,畢竟民族大融合,這個確實,

還是不錯的。而如今說已經渡過了河的涼州軍和江東軍,甘寧張遼還有夏侯淵他們,是叮囑好了接應的士卒後,他們便帶着雙方各自的人馬,直接就奔向了遼東軍的大營。他們自然是早都清楚,這己方是被人家早就給發現了,不過即便如此,不管怎樣,這又能如何?說起

來還這還都算是己方所料之中的,畢竟這麼大動靜,遼東軍要是不早發現的話,那麼也實在是,他們絕對就是不值一提了,沒準不用兗州軍主力,這自己這些人,未必就不能滅了他們。但是顯然,這個時候來看,想滅了他們,就憑藉己方聯合這七千人,那確實是要差很多

啊。不過哪怕如此,他們也沒半點兒退縮的意思,畢竟不管是甘寧還是說張遼,哪怕就是夏侯淵,也沒認爲說在三萬遼東軍中全身而退,就是什麼不可能的事兒,更不會是特別困難的,所以他們自然是義無反顧去了。當然了,凡事這個風險,終究是有的,哪怕你認爲最安全的事兒,難道不是嗎?可即便是那樣兒,也阻擋不了三人的腳步,夏侯淵不用說了,他是

怎麼都得聽自己主公的。而甘寧張遼呢,這如今跟着人家兗州軍後面做事兒,所以來這兒,自然就是要跟他們合作,聽曹操的調遣,所以他們自然也是帶着人馬來了。至於說最後的結果,對他們來說,絕對不是最重要的,而對他們最爲重要的是,聽了曹操的話,帶兵去夜襲

了,這也算是完城了自己主公(將軍)交託給自己的任務吧。雖說不管是馬超也好,還是說孫策也罷,他們可都沒對甘寧和張遼說什麼,沒特意叮囑他們必須要如何如何。無非就是簡單說了一下,該怎麼去做,讓他們自主去選擇,給了他們很大的權限。但是哪怕如此,無

非這就是五千人而已,說實話,真就不算是很多人,這倒是一點兒沒錯。當他們帶着涼州軍和江東軍的騎兵到了遼東軍大營這兒,這對方在石全的帶領之下,是早就等着他們來呢,甘寧和張遼兩人幾乎是同時看了夏侯淵一眼,當然他們對其肯定沒什麼顧慮,不過他終究是兗州軍的人,是曹操所派來的,他那意思是讓他們的將領和己方同甘共苦,可實際上呢,也

未嘗沒有就來監視自己兩人的意思,他們都明白,不過對此是誰都沒說也不會去說什麼就是了。而此時夏侯淵則是對他們兩人微微點頭,然後甘寧和張遼便對着己方的騎兵把手一擺,“弟兄們,全軍衝鋒!”“殺啊!”隨着兩人的話音落下,涼州軍和江東軍的騎兵,是一下就

如虎入羊羣般衝入了遼東軍大營。可以說遼東軍大營這兒的什麼拒馬那些東西,根本就擋不住這來勢洶洶的涼州軍和江東軍騎兵。所以沒兩下,就被突破了,當然他們遼東軍也是有所準備,第一波來和他們磕的,也是他們的騎兵。畢竟石全本事有限不錯,可經驗真是不少,

他怎麼都清楚,不可能讓己方的步卒派在最前面,那不等着讓人給殺嗎。所以他自然是把騎兵放到了最前,後面是幾排弓箭手,然後纔是步卒。而此時甘寧他們已經是帶兵衝殺進了大營,幾人可不單單是大將,更是沙場宿將,尤其是夏侯淵和甘寧,都是黃巾時期就已經在軍中效力的將領,因此他們自然是很清楚,對方遼東軍的主將,那個叫石全的,雖說就不過

是個三流將領,可他卻是經驗不少,至少還能擺出來個軍陣,這可比一般般的三流將領強多了。三人都看出來了,這對方的軍陣,正是鶴翼陣。聽這個名多少就不難知道,這個陣不會是主進攻的一種,至少不是步卒騎兵的進攻。想想也是,這他們遼東軍可不是來這兒和己

方死戰來了,所以他們是以防禦爲主,不是而且三人都注意到了,他們騎兵後面的弓箭手,顯然對方的用意就是想要用弓箭來讓己方的騎兵吃點兒虧。

第五五五章 魯肅張遼離郴縣第五一〇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一一九)第八一二章 兗州軍破函谷關(七)第八二三章 江東軍繼戰臨湘第五二三章 嚴顏安邑戰敵將第四八九章 孫策質璽借人馬第一四八章 董卓聚衆議破敵(續)第七六六章 孫周說服龐士元(續)第六五二章 鉅鹿郡癭陶決戰(二)第八〇三章 戰事畢馬超回家(二十五)第九十八章 涼州軍攻蒼梧郡(二十一)第六一六章 涼州軍決戰江夏(四十三)第一五六章 遭火攻孟獲奔逃第二七一章 帶來木鹿回銀坑第一二四章 馬孟起奉旨馳援第八二六章 馬超出招滅守將(三)第二〇五章 兗州軍奪取樂浪(完)第八一七章 劉備軍夜襲臨沅(完)第三四二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三十三)第六八〇章 戰函谷關臨湘城第五五二章 桂陽郴縣三人會第九九四章 涼州軍兵進交州(九)第二三一章 董卓收到雒陽信(上)第一三三章 兗州軍大戰襄平(十二)第一五九章 蠻王孟獲再用計第九〇五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五十六)第八十三章 西陵城算計馬超第九五四章 戰事結束兩軍回(二十八)第六八六章 冀州軍夜襲敵營第一百零七章 漢營驚現刺客第九三九章 戰事結束兩軍回(十三)第九七九章 戰事結束兩軍回(五十三)第二二一章 兗州軍接收兩郡(四)第七八七章 黃忠闖營臨城下第九三七章 史渙攜糧至房陵第八五六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七)第二六七章 張繡帶兵攻新城(二)第三〇八章 涼州軍終戰合浦(四十三)第二十三章 趙家村馬超訪童淵第六五二章 曹孟德兵臨雄關第九四六章 戰事結束兩軍回(二十)第一五八章 涼州軍奪取鬱林(四十四)第一五五章 陳到帶人赴青州第五八七章 泉陵城玄德議事第五十九章 王平木馬到樊城第八九六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四十七)第三九五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四)第二九八章 涼州大戰三江城(完)第二二四章 兗州軍接收兩郡(七)第四八一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七二)第二三三章 涼州終破函谷關(二)第九六七章 聯軍進攻邾縣城第一六九章 漢軍一戰破廣宗(八)第三三九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三十)第五九七章 涼州軍兵至泉陵第三六二章 長安城馬煥大婚(九)第一五八章 涼州軍奪取鬱林(四十四)第五十七章 聯軍亂馬超決戰第八六三章 涼州軍奇襲襄陽(續)第四十二章 涼州軍終破樊城(八)第二一五章 兗州軍大戰常山(五十四)第一〇二章 崔安取勝孟優退第三〇九章 雷銅孟達擒祝融第一七一章 擬聖旨召人回京第四〇五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九十六)第一六一章 涼州軍奪取鬱林(完)第二三二章 涼州終破函谷關(一)第一四〇章 涼州軍奪取鬱林(二十六)第五一二章 聚衆人夜晚行動第五一五章 袁紹衆議迎漢帝第十二章 聯軍終破西陵城(十)第四二八章 張德容求見主公第九十章 孟起算計獨眼龍第八七四章 使桂陽兩人出發第七十章 說感言孟起上臺前第六二二章 聯軍進攻益陽城第五三七章 入得城池見文魏第六十九章 成績出一詩驚四座第三七六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六十七)第八十九章 騎兵渡河襲遼東(一)第四五三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六十二)第六二七章 兗州江東再進兵第四三七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四十六)第三八二章 賈詡一計破雄關第六四五章 晉陽城進攻遭阻第八七〇章 城池破王平逃遁第五四九章 辰陽城內罰魏延第八十五章 涼州軍攻蒼梧郡(八)第四十五章 管亥相商除五害第四二四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三十三)第八六九章 馬超書信退曹操(續)第三三九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三十)第六八五章 涼州軍收復兩地(十八)第一三二章 換主將董卓出發第三七一章 李稚然兵髮長安第七九五章 龐亮馬朝訪龐統第十七章 三人擬定進軍部署第三八九章 張益德返還涼州第五章 涼州軍兵退雲杜第九四七章 戰事結束兩軍回(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