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一)

闕宣是下邳郡有名的豪強,黨羽衆多,不但養了數百的門客、徒附,與殘存下來的太平道徒暗通聲息,並且本地的輕俠少年亦有許多奔走在他的門下,奉其號令。尤其在郡南,他的勢力尤大,淮陵縣的吏卒中有不少是他的黨徒,下邳郡的郡兵裡也有他的黨羽。

入夜不久,他的那些在淮陵吏卒和下邳郡兵中的黨衆就不動聲色地悄悄聚集在了一起,負責南城牆後勤諸事的民夫裡,也提早被安插進了不少他的黨羽,通過種種藉口,這些藏伏在民夫中的黨羽也或者相繼登上城頭,或者偷偷靠近城門。

——偷偷靠近城門的“民夫”不多,因爲按照計劃,闕宣這些黨羽們的主要任務是接應潘璋登城,而不是開城門。那麼說了,爲何不開城門迎潘璋,反而要在城頭接應潘璋?這卻是因爲:郭嘉等早就獲知城中的守將吳校尉似乎對本縣吏卒的戰鬥力不太放心,可能其中也有對本縣吏卒忠誠度擔憂的緣故,故而,城中的四個城門都是由他挑選出來的徐州兵和下邳郡兵中的精銳把守,憑闕宣黨羽們的戰力,很難短時間內把城門奪下,所以,郭嘉和闕宣商定,當他的黨羽爲內應時,只需出少數的勇士,以做暫時阻擋城門的守卒之用,餘下之衆則都在城頭集結,接應廣陵兵登城,待廣陵兵上到城頭後,再由廣陵兵去負責奪取城門這個任務。

將近二更時分,闕宣的這些黨羽、徒衆們做好了準備,按照約定的信號,明滅火光,把消息傳送給了廣陵兵。

送出了信號後,他們緊張地等待。

這時,夜已深。

下午時,南城牆的守卒雖未直接參戰,可在生與死的重壓下,卻難免在身體與精神上雙重疲憊,大多數的兵卒都昏昏欲睡,有的乾脆已進入了夢鄉,雖有巡邏隊時而來往,但整個南城牆上已是陷入了沉靜,除了巡邏隊的甲械撞擊之聲,剩下的便只有或遠或近不時響起的鼾聲。

南城牆上共有守卒兩百人。

這兩百人中,徐州兵和下邳郡兵佔了一半,淮陵吏卒佔了一半。

淮陵吏卒中爲闕宣黨羽的共有二十九人,下邳郡兵中爲闕宣黨羽的共有十二人,也即是說,吏卒和郡兵**有闕宣的黨羽四十二人。此外,安插進民夫中的闕宣黨羽又有共計四十八人。

兩下合計,此次爲廣陵兵內應的共有九十人。

從人數對比上來看,闕宣的人總共是九十人,除掉那吏卒、郡兵中的內應四十二人,南城牆的守卒剩下的總計是一百五十餘人。以此九十人,敵彼百五十餘人,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將其殺散,接應潘璋入城應是不難。

事實上,早在與闕宣定下內應之計時,郭嘉就看到了這一點,他當時就對劉備等人說:待至進戰,偷襲淮陵的最大難點不在登城,而在登城後如何才能頂住鄰近南城牆的東、西兩面城牆上之守卒的反攻,以及如何才能在頂住反攻的同時快速地打開城門,迎接部隊的主力入城。

這也就要求潘璋的前期行動必須隱秘,後期行動必須果敢、迅速。

如能做到這兩點,勝算九成。如不能做到這兩點,功虧一簣。

潘璋率百餘勇士,潛至南城牆外的護城河邊。

在河邊,他悄聲下令,命衆人稍微休整。

爲便於渡河,這百餘勇士多未負甲,潘璋自恃力大,卻是少數不多的披甲士之一。

將要登城了,此時此刻,潘璋的心情反倒平靜下來,他半蹲半伏,慢條斯理地整了整衣甲,仰臉往城牆上望去,瞧準了剛纔火把明滅的位置,遠遠看見那裡有十幾個守卒聚集,心知這十幾個守卒必就是內應中的一部分了,再望向這十餘守卒的周圍,至少二十步內沒有別人。

他心中估算:“淮陵城牆不高,即便攀牆時被守卒發現,但有這十餘內應在,他們應能抵擋稍頃,只要有這稍頃功夫,便足夠我等登上城頭了。”

休息了片刻,等跟他來的這百餘勇士回覆到了最佳的體力狀態,他輕聲下令說道:“過河。”

命令下達,潘璋一馬當先,第一個下入河中。

河水浸入衣甲,冰涼迫人。雖在來前飲了一碗烈酒,潘璋仍是忍不住打了個寒顫。卻顧不上這點冰寒,他往前洇渡了一點,扭頭看去,看到那百餘勇士緊隨在他的身後,一個個輕輕下到河中,他不忘又小聲地叮囑了兩句:“記得,一定要輕一點,不要發出聲響!”

Wωω¤ тt kan¤ ℃o

護城河不寬,也不是太深,雖身披重甲,但倚仗着過人的體力,潘璋很輕鬆地就游到了對岸。

過了護城河,離南城牆就只有幾十步遠了。

潘璋登到岸上,沒工夫去理會衣甲上的水,因掛念兵士們的渡河情況,他只抹了一把臉,便即回顧河中,爲了便於隱匿身形,潘璋和這百餘勇士都在衣、甲上抹了黑色的顏料,因而雖是距離很近,然而在夜色中,便是他,也看不太清楚河中有人,更聽不到什麼聲音。

看到這些情形,他放下了心,回過頭來,又再次望向南城牆的城頭。

不知是否因爲等急了,那十幾個聚在一起的守卒中,有兩人走到了城垛口處,看架勢,是在向外張望。

潘璋耐心地等着兵士們都渡過護城河,然後帶着他們又小心翼翼地潛行到城牆下邊。

那兩個站在垛口的守卒直到這時才發現了潘璋等人,他兩人中的一個立刻就退回到了別的守卒身邊,大約是去通風報信,叫他們準備行動了,另一人則轉頭顧盼,觀察左右近處其它守卒的情況,應是沒有發現有別的守卒看到潘璋等人,旋即他探身向下,連連往上招手。

從潘璋來的百餘勇士中,專有幾人帶着掛鉤。這幾人皆臂力出衆之輩,潘璋一聲令下,他們排開距離,對準城垛,甩動掛鉤,幾聲輕響,不分先後的,幾個掛鉤都掛到了城頭上。

潘璋抽出右側大腿邊的拍髀,咬在口中,又把左邊腰中的環刀固定好,以免影響攀城,隨之,又是頭一個拽住掛鉤,腳踩城牆,向上攀附。<

37 文遠突陷潁川營(下)15 玄德仁義愧獨生41 夕陽131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四)32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二)289 王太守課政州最(二)89 從徵汝南(中)178 袁紹表舉豫刺史38 荀攸來訪52 陰少府哀傷洛城 孫討逆嗟嘆往事20 牽掛者何206 萬金不如一文重2 光和六年(下)86 襲陣兵退夏侯惇(四)2 光和六年(下)266 曹孟德封侯志望27 敬老149 沙丘臺上舊時月(四)88 遠謀圖據中原地 欲與孫堅結姻親40 蹴鞠42 君臣自古固多疑42 馮鞏99 郭奉孝惑敵擾鉅野283 西鄰北接豫與兗25 備寇8 邯鄲陌上九月秋(八)32 破敵(中)16 燕趙意氣多豪俠(下)3 陽翟侯扣使不遣203 當治上田糧產豐8 勢先造成計乃行67 本以霸王道雜之212 幽兵臨冀可謀兗86 名出郡外州中聞(上)90 風捲雷動誅鄴趙(六)193 荀徐州爲子儲才294 陳國相襄軍第一(三)27 將之慎者其有五 君侯良計在腹中87 恐將危矣數請救 營有公覆必能撐55 我爲君取彼良駒(彼一)128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一)46 治平天下捨我其誰69 孔公緒鬱積染病 荀貞之喜得麟兒60 五更鼓角聲悲壯(上)5 邯鄲陌上九月秋(五)85 風捲雷動誅鄴趙(一)84 處弱先擊爲惑敵 假敗歸營而驕賊41 一諾從來許殺身104 陶恭祖待以時變 荀貞之只爭朝夕113 詔討東郡出汝南(下)38 荀攸來訪52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28 詐降99 月黑雁飛弓馬逐56 行若純儒實懷詭2 佳婦何人陳家女44 以退爲進郎陵說上架感言59 剛孝好義朱公偉(下)98 荀貞之虎膽包天51 動手前夜9 道人81 了卻山中寇賊事(五)67 鳳集西鄉(上)154 沙丘臺上舊時月(九)180 四陳併力厚丘陷50 忠勇士捨身忘死 善戰者後發制人58 胡軫奔襲魯陽城 王匡兵敗小平津33 破敵(下)7 置彀在此請君入75 時當秋收堂上議 夜讀淮南閨中樂125 豪強應曹爲投機3 誰人不知荀貞之14 臧霸風從元直言66 急擊則負緩則勝294 陳國相襄軍第一(三)170 許顯臨機能應變(上)150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8 邯鄲陌上九月秋(八)8 士族5 尋賢不遇(上)70 劉玄德率部西攻139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五)13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二)117 袁本初議廢天子 戲志才笑其無謀21 上任西鄉90 胡徐呂內鬥兵亂 甘潘凌初戰先功59 吾候諸君久矣95 會師城下(中)82 程荀陳舟船相見 孔文舉出任北海38 名將不必後世知 取義安雅各有道37 士疲不宜再強進 騎往東北問袁曹25 甲兵四千向神都(五)19 圍不赦以威生仁17 搜山千騎入深幽(八)102 孫侯得璽度天命 董相敗退往長安2 邯鄲陌上九月秋(二)217 選將調兵間先行5 尋賢不遇(上)221 孫文臺傳請擊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