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橋瑁詐書移諸鎮 一聲雷響起風雲

昨晚因爲後臺上傳的問題,傳重複了,vip不能刪,所以只能留着,致使有的同學重複了一節,非常抱歉,已改掉了昨晚重複上傳的內容,換充了新的一節。

——

荀爽、陳紀相繼到了洛陽,十二月中傳來消息,說荀爽剛到京城,就又被朝廷改拜爲司空。

司空是三公之一了,從被徵平原相到位居公位,前後只經過了幾十天。

這等升官的速度,火箭都比不上。

原本歷史上沒“荀貞”的時候,荀爽從平原相到司空就只用了九十三天,這一世有了荀貞,董卓爲分化袁黨,示好荀貞,荀爽升官的速度難免就會更快了。

司空本是楊彪,荀爽做了司空,楊彪被轉拜爲司徒。

司空、司徒雖都是三公之一,可細說起來,還是有點不同的:司空掌水利、營建事,司徒“掌人民事”,地位上,司徒比司空更貴重一點。不過相比之下,最爲貴重的當然還是掌軍事的三公之首“太尉”了,董卓自任相國,空出了太尉一職,遂又拜司徒黃琬爲太尉。

早在九月時,董卓立了新帝后不久,他就拜豫州牧黃琬爲司徒,按說三公應在朝中,可有了早前張溫以太尉之身而領兵在外的“故事”,黃琬卻是沒有立刻就回洛陽朝中,——他要是當時就去了洛陽,後來也就不會有曹操差點死在豫州的事兒了,不過他當時可以以“州事未清”爲藉口不去洛陽,現在董卓又給他升了官,而董卓新任的豫州刺史孔伷也早到了豫州,整天閒得着急,他卻是不能再戀棧不走了,在得到任命後不久他即啓程離開豫州,去了洛陽。

本朝的三公雖然本就換得勤,因所謂“天人感應”的說辭,一有各類的天災**就必換相對應的三公,可像如今這樣短短几個月就換來換去,三公換了幾遍的情況卻亦是少見。

自董卓入京尤其是新帝登基以來,董卓一系列的人事任命讓人眼花繚亂,又是三公替換,又是徵辟名士入朝,又是大用黨人子孫,又是把親信的將校安插入禁軍各部,又是外任孔伷、張邈、張諮、劉岱等人爲州郡長吏,而歸根結底,其所爲者不過是兩個目的罷了:一爲掌控洛陽諸軍,增強軍事實力,二爲示好、拉攏士人,試圖得到士族的擁護和支持。

荀貞讀完洛陽新傳來的消息,將之放到一邊,望了望堂外陰霾的天色,心道:“眼看年底將至,想來朝中和地方的人事在今年應是不會再有什麼大的變動了。”

朝中、地方的人事會不會再有變動無關緊要,讓荀貞有點煩心的是:從袁紹出逃、預備起兵開始,到現在好幾個月了,可這討董起兵的具體日期卻竟然至今都還沒有能確切敲定。

因了周毖、伍瓊、何顒等人的說動,如張邈、劉岱等親袁紹的諸人皆已經由董卓之手成功外任到了州郡就職,手下也都已各聚了不少人馬,又再如曹操、鮑信等人雖非郡國長吏,可也都已分別各聚了不少人馬在手,而袁紹亦得了渤海太守之任,也算是有了起兵之地,按理說,起兵應就在眼前了,並且依按荀貞的記憶,如他所記不差,這起兵也確是應該就在不遠之後。

可是,因了兩件難事,這起兵的具體日期和具體計劃卻是直到現在還沒能敲定。

兩件難事:一件是袁紹雖有了起兵之地,可韓馥卻派了幾個州從事在渤海監視他,阻撓他募兵備戰,再一件是起兵容易,可要想找到一呼百應的“大義”卻難。

先說這第一件難事,韓馥忌憚袁紹,生恐冀州的實權被袁紹奪去,所以在董卓追捕袁紹時,他雖因自家是袁家的故吏,爲了自家的名聲着想,沒有出賣袁紹,可在袁紹到了渤海郡上任後,他卻接連派了好幾個親信去到渤海,守住袁紹,限制他的行動,使他不能一心備戰。

第二件難事,董卓雖然操持朝廷,可朝廷畢竟是朝廷,袁紹名聲再大、再有聲望,如沒有一個合適的藉口,就算荀貞等人仍會跟着他起兵,可荀貞等手底下的人卻不一定會敢跟着起事。漢家四百年的天下了,民心猶存,沒個合適的藉口,沒幾個人敢跟着袁紹進攻都城洛陽的。

荀貞記得,原本的的歷史上,應是橋瑁解決了這兩個難題。

可眼看年底就要到了,橋瑁卻怎麼還沒有發動?

姚升在月初時回到了廣陵,隨行帶回的有五千丹陽壯勇。上個月底,今冬的第一場雪後,荀貞借天寒地凍、民乏衣食之機開始在廣陵募兵,至今不到半個月,已招募到了四千多人。

五千丹陽壯勇加四千多廣陵壯勇,這就是近萬人了。

再加上荀貞本部的四千步騎義從,加上那千餘從各縣搶來的精銳縣卒,加上經過整編、裁汰、擴充後的兩千郡卒,荀貞手底下現有一萬七八千人要吃喝,就算那些不是精兵、那些新募的兵卒可以減些糧餉、日需,可加到一起,每日所需的糧秣也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荀貞儘管早就未雨綢繆,又是平時盡力節儉,又是儘量減扣該輸送給州府的軍糧,又是從糜竺那裡購買糧食,可現今手頭所存者,最多也只夠這一萬多人吃用到年底,勉強能支撐到明年正月,要是到那時還不能起兵,那他新招募的那些兵卒就只能解散了事了。

雖說他有前世的記憶在,記得起兵的日子應該很快就能來到,不會晚過明年正月,可橋瑁遲遲不動,袁紹那邊遲遲不能敲定起兵的具體日期,事到頭上,他也難免會有壓力,少不了爲此煩心。

戲志才和荀攸聯袂而至。

見荀貞獨坐堂上,面帶憂色,荀攸落座後問道:“渤海那邊還沒有消息?”

“沒有。”

戲志才也落了座,他沉吟說道:“渤海所以遲遲未有信者,不外乎一因韓冀州,二因無名義。明公,渤海可以等,但廣陵乏糧,隻眼下之兵,已是傾郡養食,如再有多募,勢將更窘,斷難支撐太久,卻是不能再等了,事急從權,眼下之計,以我看來,正當是‘從權’之時。”

“噢?如何‘從權’?”

“不如……。”

正說到這裡,臧洪、袁綏急匆匆地從院外進來。

戲志才順着荀貞的目光,轉望堂外,看到了他兩人的到來,遂暫停下話頭,等他倆在堂外脫掉鞋履,看着他倆登入堂上。

荀貞問道:“子源,卿二人步履匆匆,可是有何急事?”

臧洪從袖中取出一道檄文,趨步上前,躬身呈給荀貞,說道:“郡郵剛接到的三公移書。”

荀貞心中一動,忙取檄文看之,不等看完,煩憂盡去,哈哈大笑,說道:“起兵在即矣!”

戲志才、荀攸相顧對視,兩人不知檄中內容,荀攸遂問道:“敢問之,檄中是何內容?”

荀貞叫臧洪把檄文轉給戲志才、荀攸,讓他倆自己去看。

戲志才、荀攸湊到一個席上,兩人湊着腦袋一起去看,卻見檄中開篇便陳述董卓罪惡,把董卓的累累罪行都寫了一遍,在檄文最後寫道:“數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國患難。”檄中署名,正是太尉黃琬、司徒楊彪、司空荀爽三人。

戲志才又驚又喜,說道:“我適才正想對明公說,當下之時,理應從權,不如詐作三公移書,傳檄州郡,以號天下,同時解袁渤海之難,卻不意就真有此道檄文送至!”

荀攸臉上卻帶了憂容。

荀貞見之,知他所憂,笑道:“公達,你是在爲族父擔憂麼?”

荀攸點了點頭,說道:“正是。……此檄一出,必引董卓之怒,這可該如何是好?”

“公達,卿且放心,這道檄文必非是族父等諸公所書。”

“噢?”

“族父、黃太尉、楊司徒,皆穩健長者,怎會貿然向天下州郡傳送此檄?以我料來,此必是有人爲能早日起兵討董,而遂盜用三公之名,詐傳此書。”

荀貞分析得很有道理,荀攸稍減憂容。

戲志才笑道:“如真是明公所言,那可不但是爲袁渤海解了難題,也爲明公、也爲我解了一道難題啊。”

給荀貞解難題,自是有了這道檄文,州郡起兵就名正言順,可以很快起事,無需再爲糧秣擔憂了。給戲志才自己解了一道難題,則是說:戲志纔不必再爲用不用“從權”而權衡利弊了。

詐作三公移書州郡,這固是從權之舉,可事情傳開後卻定會引來“剛貞之士”的反感,連三公的名都敢盜用,太目無綱常法紀了。

現在可好了,不用荀貞來吸引這個火力,自有人出來行此事,戲志才當然輕鬆高興。

臧洪、袁綏俱皆訝然,袁綏說道:“這、這道檄書竟是假的?”

郡府諸吏中,最先只有臧洪知道荀貞將要響應袁紹起兵討董,後來荀貞備戰的動靜太大,冶鑄兵械、大舉募兵、買鐵買糧,哪一個都是會讓人生疑的,況乎這幾件事連到一起來做?眼看是掩蓋不住了,荀貞便將實話告訴了袁綏、秦鬆等人。

在聽說是“袁隗默許”,袁紹、袁術牽頭,有很多州郡長吏、包括前任廣陵太守張超也可能會參與進去後,袁綏、秦鬆等人不但沒有反對,反而也都積極地參加到了起兵的諸項準備中。

荀貞笑道:“假也罷,真也好,重要的是有了此道檄文,便如志才適才所說,這起兵的藉口就有了,袁渤海的難處也能迎刃而解了!……子源,薛彭城還是不願意與我共起兵麼?”

“是。”

荀貞爲了壯大自己起兵後的聲勢,也是爲了加固和薛禮的盟約,前些時又派了劉備去見薛禮,密與薛禮講了將要響應袁紹起兵討董之事,希望薛禮能一起參與,與自己聯兵共進,但是被薛禮拒絕了。荀貞不肯放棄,又改叫臧霸派能言善道之人再去彭城,可薛禮還是不願意。

“罷了,人各有志,他不願就不願罷。……起兵可能轉眼就至,要抓緊在郡中的募兵。”

臧洪、袁綏應諾。

荀貞又對荀攸說道:“公達,起兵在即,潁川那邊得叫玉郎再去一趟,咱們缺糧,向豫州借糧一事萬萬不可有誤。”

荀攸應諾。

荀貞想了想,又道:“只玉郎一人再回潁川不夠,公達,你和長文也跟着他一起回去。”

荀攸微微一怔,隨即明白了荀貞的意思,說道:“諾。”

荀貞叫荀攸、陳羣和辛璦一起回潁川,目的很明顯,一是爲了給自己開道,二則是爲了讓荀攸等人先到潁川爲自己招攬士人、豪傑,以備將來兵馬抵達潁川后討董所用。

荀攸、陳羣、辛璦帶了百餘騎士,當天就離縣,趕回潁川。

接下來幾天,荀貞先是巡視郡兵,繼而召來姚升,又去丹陽兵的兵營巡視、檢閱,再又和臧洪一道,檢閱了一遍新募來的廣陵壯勇,又叫上陳容,接着去檢閱了一遍那千餘縣卒組成的“定郡營”,最後來到自家的義從營中,召來許仲、荀成等人,密議商量。

軍事上檢查、部署過後,荀貞親上銅山,又檢驗魏光督造冶鑄出來的箭鏃、軍械諸物。

щщщ ⊕t tkan ⊕C○

因兵械不足,新招募來的丹陽兵和廣陵兵,現下只有一部分特別精勇的發了兵器,餘下近萬人仍還是手無寸鐵,依銅山冶鑄的進度,是不可能在一個月內把不足的兵械都打造出來的。

荀貞因問魏光:“上次從糜從事那裡買來的鐵還剩多少?”

“不多了。”

荀貞囊中已然不豐,手底下又多了這麼多新卒,不說軍餉,只給這些新卒制辦冬衣就是一筆極大的開銷,所以當十天前糜竺送來了最後一批鐵後,他就沒有再繼續買了,剩下的這點鐵用完,能用的就只有銅了。

荀貞尋思片刻,心道:“以銅鑄兵,堅銳遠不及鋼鐵,不過是聊勝於無,現下我起兵在即,這銅兵是沒必要再多鑄了。”開口對魏光說道,“存鐵用完後,刀劍之物就不要再鑄造了,集中全部人力單鑄箭鏃一物。”

銅製的兵械不如鐵製,但單就箭鏃來說,銅製的卻還是能用的。

魏光應道:“諾。”

荀貞又想道:“黃琬在豫州多興軍事,豫州武庫料必充盈,我部所缺的兵械,說不得,也只能像糧食一樣,亦從豫州借了。”

荀貞這邊盤算起兵前的需要,卻說冀州的韓馥和袁紹。

果如荀貞所料,在接到了橋瑁這道詐以三公爲名的移書後,韓馥沒了主張,他召來州府裡的諸從事,問道:“今當助董氏邪?助袁氏邪?”治中從事劉子惠厭惡韓馥的這句問話,毫不客氣地說道:“今興兵爲國,何謂袁、董!”韓馥自知說錯了話,面現慚色。劉子惠又說道:“兵者凶事,不可爲首。今宜先觀他州動靜,如有發動者,明公可再和之。冀州於他州不爲弱也,一旦羣起起兵,他人功未有在冀州之右者也。”韓馥然之,便作書給袁紹,道董卓之惡,聽其舉兵。

沒了韓馥的掣肘、阻撓,袁紹人望所歸,蓄勢已久,很快就招募到了大批的士卒,氣候頓成。

他寫信給袁術、張邈、劉岱、袁遺、曹操、鮑信、荀貞等人,決定把起兵的時間定在明年正月。董卓在洛陽已有不短時日了,觀其政舉,頗多妙着,實不容小覷,起兵這件事如再拖延下去,只會對袁紹等人不利,所以把起兵之時定在明年開春,曹操等人無人反對。

袁紹又和袁術、張邈、曹操等人定下了四個會師、屯兵之地,一個是洛陽北邊的河內,一個是洛陽東北的酸棗,一個是豫州的潁川,一個是荊州的南陽。

這四個地方選得很好,從北、到東北、到東、再到東南,剛好對洛陽形成了一個半包圍。

袁紹肯定是要去河內的,而張邈、曹操、橋瑁、劉岱等俱在兗州,他們則肯定是要去酸棗會師,袁術人在南陽,南陽就是他的屯兵地了,至於荀貞,他是潁川人,不等他主動提出,袁紹就把他的屯兵地劃到了潁川,和豫州刺史孔伷在一起。

諸事議定,新的一年到來之前,荀貞又給孫堅寫了封信。

信中先提前給孫堅拜年,隨後的重點是簡略轉述了袁紹定下的起兵日期和各路人馬的會師、屯兵地,提醒孫堅做好準備,不要誤了大事。

55 我爲君取彼良駒(彼一)78 好立功業潘文珪 乳虎欲奪猛虎功?31 名重徐州陳元龍114 楊蔚奉使出魯陽 袁術應盟擊豫州20 血雨腥風洛陽城(下)30 歸家諸事256 兩中郎脣槍舌劍41 荊州刺史武陵守 魯陽袁術望南陽147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四)56 善練兵者必練膽氣136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三)53 只知太守不知君76 請爲中尉討擊此賊22 文聘(上)69 志懷霜雪曹孟德(下)82 光陰似苒流如箭21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二)18 捕人32 許顯奉令提兵援117 劉備輕色贈猛士25 甲兵四千向神都(五)73 忠孝勇武220 陶恭祖數求歸鄉66 燕雀安知鴻鵠志 雍季之言百世利105 先登陷城斬劉闢81 不足憂懼劉玄德91 事了掛印江湖去(上)120 冤句一頭傳諸縣127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二)145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十一)106 孫堅使從豫州來14 性格81 不足憂懼劉玄德55 買馬(上)53 此非常人所能爲也24 張讓賓客104 陶恭祖待以時變 荀貞之只爭朝夕74 歸來有美迎於城72 初見一龍(下)65 奉孝高臥懷棲逸73 忠孝勇武83 了卻山中寇賊事(七)282 今貴舊勳徐與冀26 鄉中四姓1 邯鄲陌上九月秋(一)27 敬老54 滅族(下)117 三戰盡復東郡地(二)49 輜重已備59 慨嘆94 願以區區當芹獻129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二)62 其猶穿窬之盜也192 諸葛瑾攜弟俱至209 州舉茂才郡孝廉73 健兒戰死誰封侯(下)30 奉先馳雄擊汝南48 其人卻恐不易輔也50 孰謂盜跖不知義54 滅族(下)7 獨行33 督郵一怒(下)1 虎士227 孫仲臺奉令出兵104 汝輩亦我漢家民102 會獵書來滿城驚28 詐降156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一)6 初夜54 慎事自重,藏器於身73 孔伷病榻不足憂 孫堅兵進略如火97 孫文臺單騎陷陣89 智勇兼備褚飛燕18 府主簿拒降守名14 營中點兵尚未畢 遙見數騎絕塵至110 朝中爭鬥起風波(上)6 聞寇29 樂進歸來58 剛孝好義朱公偉(上)8 推衣71 此子存有難測之志84 捕拿張直(下)16 虎狼之威(上)283 西鄰北接豫與兗265 會於汶北將擊章21 上任西鄉27 甲兵四千向神都(七)105 先登陷城斬劉闢1 雙喜臨門(上)86 戲志才謀劃糧械 程君昌察漏補缺32 君爲虎士95 徐榮單騎入太谷 膽勇兼備得雄關98 董卓大敗奔逃處 荀貞勒兵宜緩迎46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七)88 風捲雷動誅鄴趙(四)90 胡徐呂內鬥兵亂 甘潘凌初戰先功14 性格62 忽聞北地羌人亂61 一朝食盡分別去 令使英雄氣填膺109 父子兩路齊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