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董仲穎操立天子 袁本初離洛奔冀

糜竺的糧種諸物絡繹送到。

田地、勞動力這兩塊兒的組織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荀貞遣去外郡的使者們,有的去的近的,也開始陸續回來。

回來的這些使者們皆帶來了各郡太守的回信。

不但徐州的日子不好過,各郡的日子也都不好過,除了汝南等寥寥幾個家底厚實的大郡答應借給荀貞一些糧種、耕牛、農具等物,其餘的郡國大多婉拒了荀貞的請求。

拒絕也沒關係,反正有了糜竺、糜芳的大力相助,廣陵屯田所需要的物資已經預備得七七八八,差不多了。

荀貞又備下禮物,再寫書信,令這些回來的使者們再返去各個郡國,或向肯借給物資的郡國如汝南郡表示感謝,或只是單純地回覆那些郡守國相的來信。

一來二去,和這些郡守國相的線也就搭上了。

這天,從洛陽傳來一個消息。

卻是袁紹把司隸校尉的符、節懸掛在上東門,離開洛陽逃奔去了冀州。

這個消息是曹操傳來的。

曹操在信中說:“袁本初頗是後悔沒有聽從你當日的勸告,未能在董卓剛到京時起兵擊之,如今董卓先使呂布殺丁原,並其部曲,繼以財貨爲誘,又把故大將軍、故車騎將軍的舊部召入到了他的麾下,更又以官職財貨賂買北軍、西園各部,而他留在河東、河內等地的主力也都已經絡繹開到了京都,其勢已成,不可阻矣!袁本初雖悔無及,面此窘境,而今亦無善策相對,迫於無奈,不得不掛印北遁。”

袁紹北上冀州,一個是因爲董卓“其勢已成”,通過先後兼併丁原部的幷州兵、何進和何苗的舊部,以及收買西園、北軍的諸將校,加上他的本部主力絡繹開至京都,現而今他在洛陽已經是“一支獨大”,單論兵力,已然是無人可以再壓制他了,袁紹的政治資本雖然遠遠比他雄厚,但“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一百個公卿大臣也比不上十個披堅執銳的精銳虎士,正如曹操所說,袁紹雖然對此十分後悔,後悔沒有能聽荀貞、臧霸等人的勸告,以至坐視董卓做大,可卻也是“無善策相對”,無可奈何,只得離開洛陽,北上冀州,以圖它策。

這個是袁紹離開洛陽的根本原因。

此外,還有一個次要原因,或者說是“導火索”。

這個“導火索”就是董卓有意廢立天子。

在因爲得不到袁紹的同意,荀貞、臧霸等有一定實力的主戰派而不得不陸續離開洛陽之後,董卓放開手腳,恩威並施,或殺或買,一舉兼併、控制住了洛陽的各部駐軍,徹底掌握住了洛陽的兵權,兵權一到手中,這“腳”自然也就立住一半了,——爲何說是“一半”?因爲只有“兵權”,沒有“政權”,不能算是“立穩腳”,要想立穩腳,“政權”必不可缺。

“政”與“兵”互爲表裡,沒有“兵權”,說話不硬氣,沒有“政權”,名不正言不順。

所以,爲了把“另一半”也立住,爲了把“政權”也抓住,董卓自然而然地就把主意打到了“廢立天子”上。

“廢立天子”這個主意到底是董卓自己想出來的,還是他帳下的謀士給他出的?曹操也不太確定。洛陽的小道消息,有的說這個主意是董卓自己想出來的,有的說這個主意是李儒給董卓出的,又有的說這個主意是董卓的涼州老鄉賈詡給他出的,總之什麼說法都有。

不管是誰想出的這個主意,其實早在荀貞還在洛陽時,董卓就流露出過這個意思。

廢掉現在的這個天子,改立陳留王劉協爲天子,這個主意不得不說是個“好主意”,“好”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董卓有大利,二是,而且很可能不會受到文臣集團太強烈的反對。

先說對董卓有大利:劉協又被稱爲“董侯”,是董太后把他養大的,他一向把董太后家視爲他的“外家”,也即“母家”,董卓也姓董,雖然和董太后不同宗不同族,但政治這種東西,董卓現在大兵在手,他非要說他和董太后同宗同族,別人也沒辦法他,而他一旦成爲了董太后的同宗,他就可以依照漢家慣例,以外舅的身份來執掌國政了,這是非常“名正言順”的。

再說而且很可能不會受到文臣集團太過強烈的反對。

在今天子無有失德的情況下去搞這個“廢立天子”,肯定是會受到文臣集團的反對的,但因爲袁紹早前血洗北宮之事,把“心中對此有深深陰影”的今天子搞下來,換個“沒有經歷過那等殺伐、顛沛,心中可能對此沒有太多陰影”的新天子上去,卻不一定會受到袁氏的強烈反對。袁隗現是太傅,乃是文臣之首,加上袁家在政壇上的強大影響力,只要袁家對此不是強烈反對,那麼這件事情就肯定能夠做成。

所以說,結合這兩點,既對董卓有利,可能也不會被袁家反對,換言之,對袁家可能也有一定的利處,這個主意確實是個“好主意”。

可問題是,袁隗爲首的袁家長輩爲了本家族的長遠利益可能不反對這件事,但就袁紹來說,他卻是完全不贊同的。

這不是開玩笑麼?老子在洛陽蟄伏了這麼多年,結交士人、豪俠,爲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夠掌握朝權,最終孤注一擲,冒着天大的風險,帶兵殺入北宮,提着腦袋幹成了“盡誅諸宦”的事兒,總算守到了“雲開月明”,挾家資之勢、持誅宦之威,聲望之高、一時無兩,眼看朝權就該由自己來接班了,你董卓半截腰殺出來,又是以兵威嚇我,現在又打算廢立天子,這事兒要真讓你幹成了,老子幹啥吃去?百歲千載之後,老子可不成後世笑柄了?蟄伏那麼多年,養望納士,辛辛苦苦大半輩子,結果倒好,勝利的果實被你董卓輕巧巧摘去,這要留在史書、傳到後世,可不就是個笑話麼?就別說袁紹一世豪雄,能不能嚥下這口氣,就衝着不能遺笑後世,他也不能眼看着董卓把這事兒幹成。

故此,在一次會談中,當聽到董卓明確表露出他要廢立天子之後,袁紹當天就離開洛陽,掛印北上,奔去了冀州。

曹操並在信中說,現今形勢惡化,朝事劇變,事難謀矣,他也準備離開洛陽了。

送信來的是曹操本家的一個子弟,在荀貞讀完信後,他請荀貞屏退左右。

荀貞心中一動,心道:“袁本初離洛,別處不去而直奔冀州,這必是在離洛前他就已經做過全盤考慮,有了下一步的計劃了。孟德與袁本初交情甚佳,必知其中內情。”

一邊想,他一邊示意陪坐堂上的姚升、魏光等人退下。

很快,堂上沒有了外人,只剩下了荀貞和這個曹家的子弟。

荀貞說道:“君請我屏退左右,必是有秘事相告。請言之。”

這個曹家的子弟是曹操的族弟,他說道:“在下離京前,吾兄私下對我講了幾句話。他說有些東西不好寫在信上,叮囑我務必轉告明公。”

“請說。”

“今洛陽之時局已不可挽回,數月前,明公離開洛陽時,曾與吾兄有過一次深談,吾兄叫我問一下明公:敢問明公可還記得當時當夜所談之話?”

“記得。”

“吾兄說,踐行當夜之話的時刻,很快就要到了。”

8 清洗潁陰(下)74 太谷甲士逆戰敗 前頭報來呂奉先41 夕陽16 燕趙意氣多豪俠(下)215 十年樹得梧桐栽62 太守行春(下)157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二)82 光陰似苒流如箭60 文直4 邯鄲陌上九月秋(四)45 虎膽奸雄21 上任西鄉153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54 私憤何及國事重 兄弟鬩牆兩不和133 聖旨一下赴冀州(三)25 再勝22 喜聞定策掀鬚髯 英雄所見原本同48 正旦之日268 詔拜鎮東得兩郡51 謀算將戰14 搜山千騎入深幽(五)67 志懷霜雪曹孟德(上)76 請爲中尉討擊此賊30 朱陽第三14 陽城治吏(上)31 唐兒68 重施魏郡屯田計 秦鬆笑舉糜子仲45 取天下唯造時勢 圖兵勝當行正奇35 褒貶由人117 劉備輕色贈猛士139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五)98 董卓大敗奔逃處 荀貞勒兵宜緩迎70 孫曹通脫荀慎行162 開陽都尉假彷徨120 冤句一頭傳諸縣231 徐州將軍逐敵易52 佳客翩翩洛陽來(中)183 商應拜奉州印綬50 排場53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三)64 欲得鐵馬先得人16 虎狼之威(上)205 信到彭城看司鹽108 裁存萬六精敢士 良苦用心故人全46 恩威並施104 汝輩亦我漢家民23 劫人46 治平天下捨我其誰92 襲陣兵退夏侯惇(十)57 程仲德畫策狠辣113 詔討東郡出汝南(下)47 武貴立功78 聞聽道上辱郡丞(上)10 江東猛虎兵將近 豫州精甲擺車前192 諸葛瑾攜弟俱至127 孔明歡喜情竇開293 陳國相襄軍第一(二)102 殊死鏖戰破敵營(上)15 命令185 星羅雄傑滿部中(上)8 程嘉獻策難吳輯111 朝中爭鬥起風波(下)66 謀大計暫斂英眉 郡童子顯傲剛強14 營中點兵尚未畢 遙見數騎絕塵至37 士疲不宜再強進 騎往東北問袁曹17 身負海內盛名望 雲起河內亦如龍172 許顯臨機能應變(下)70 土爲季夏序主養 將臨戰至紛請前189 聚得幹才羽愈豐(下)37 起行253 王叔文獻策謀權39 可笑雛鳳誘老薑93 孫文臺一戰破營 荀貞之喜得徐榮56 行若純儒實懷詭23 市中美人4 留錢雷電災害啊,晚點更10 荀家五虎度陳倉(上)48 許君卿計敗張遼140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七)285 彰廉禮賢下邳行(上)54 私憤何及國事重 兄弟鬩牆兩不和92 襲陣兵退夏侯惇(十)4 飛檄琅琊御冀方2 邯鄲陌上九月秋(二)90 風捲雷動誅鄴趙(六)169 滿營呼擁張益德(下)196 周幼平如熊舉將(中)70 相見恨晚堂上歡30 回家84 襲陣兵退夏侯惇(二)1 從朱儁看東漢寒士之入仕艱難及試論朱儁之62 賜字26 決勝30 臨大事從容不迫124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三)297 陳國相襄軍第一(六)157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二)73 衆議討董能行否 首事忠雲連薛禮36 第三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