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衆議討董能行否 首事忠雲連薛禮

對響應袁紹、起兵討董之事,戲志才諸人各有見解。

討董是件大事。

不但關係到荀貞本人,也關係到他這個政治小集團的整體利益,因而,除了戲志才,荀攸、許仲、荀成、辛璦、程嘉、姚升,包括劉備等人也都被荀貞召來了。

戲志纔等人作爲荀貞的親信,他們是知道的,荀貞一直有討董之意,當日在洛陽時,荀貞就是“主戰派”,或稱之“強硬派”,就曾多次建議袁紹應當立即起兵討董,但當時“在洛陽起兵討董”和現下“由州郡起兵討董”卻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

用姚升的話說:“今之形勢較之當日,已大不同矣!”

“有何大不同?”

“明公這是在明知故問了。”

荀貞確是在明知故問,但討董是件大事,他和姚升知道如今的形勢已和當日不同,荀攸、戲志纔等也能看出來,可許仲、劉備等接觸政治少的可能卻還不知,所以他需要姚升把這個“大不同”說出來,以使在座諸人皆心有數,他笑道:“何來明知故問?叔潛,你就直言吧。”

“明公既固問之,我就說一說我的陋見吧。以我之見,現今與當日形勢的不同有二。”

“第一是什麼?”

“當日董卓初入京,麾下兵卒不多,而剛纔聽明公講現今的洛陽形勢,董卓卻是已經一攬兵權,故執金吾丁原部、故大將軍部、故車騎將軍部,加上部分北軍、西園的將校兵士,以及董卓已然入京的本部主力,粗略計之,恐不在十萬衆之下,這十萬衆可不是黃巾,而是甲械精良,並且大多是經過戰陣的精卒,又據洛陽之雄城,環有八關之隘險,這和當日董卓初入京時兵微將寡、立足未穩、易於取之的形勢相比,已是天翻地覆之變,討之將大不易也。”

“其二呢?”

“董卓初入京時,不過一‘幷州牧’,現今卻已是朝堂‘司空’,獨擅朝權、操縱漢家,縱其欲行廢立之事,也是朝廷之事、漢家之事,該是由朝諸公決之。當日董卓初入京時,袁本初以司隸校尉之尊、以袁氏之貴而不敢擊之,現在他掛印北遁,一介白身矣,卻又打算起兵討董,這是什麼?這是逆犯朝綱!冀州牧韓馥是袁家的故吏,縱便是有他的支持、響應,這也是‘以州郡而犯神京’!名不正、言不順,以我愚見,天下郡國雖衆、袁氏雖貴,而肯從袁本初者怕卻也會不多,即使再有明公、有張孟卓、有曹孟德諸人相助,此事亦難成也。”

姚升的這兩個“大不同”分別是從軍事、政治這兩個角度分析的。

軍事這方面,西園八校尉部是剛組建不久的新軍,戰鬥力可能不強,北軍荒於武事,戰鬥力本來也不強,但到底前幾年跟着皇甫嵩、朱儁、盧植擊討過黃巾,卻也是經歷過大規模的戰陣了,戰鬥力有了提升,更就別說董卓的本部和丁原的幷州兵,這兩支人馬都是善戰精卒。

就如姚升的分析,董卓現掌控的軍隊大約十萬上下,這十萬步騎有七八萬都是經歷過戰陣的敢戰老卒,絕對是一支雄厚的軍事力量,再加上有八關之固、有地利之便,擊之確實不易。

政治這方面,董卓初入京時,是幷州牧,是個外臣,現在他是司空,已是央朝廷的三公之一,司空“掌水土事,凡郊祀之事,掌掃除樂器,凡國有大造大疑、諫爭,與太尉同”,換言之,董卓已有了名正言順的議論朝政之權,他現在想廢立天,即使這會引起很多人的反對,可歸根結底,這件事卻也是在“行政的程序”的。

就像姚升說的,不管這件事的本質是什麼,只從表面來看,這畢竟是“朝廷之事、漢家之事”,是“該由朝諸公決之”的,你袁紹不答應,你掛了印,你連司隸校尉都不是了,你現在只是一介白身,卻要跑去冀州搞起兵討董,這不是“逆犯朝綱”是什麼?

所以他推斷:“天下郡國雖衆、袁氏雖貴,而肯從袁本初者怕卻也會不多”。

一方面是董卓兵強將勇、佔地利之便,一方面是袁紹“理虧”,響應他的地方郡國可能會不多,那麼討董這事兒顯然是難成的。

荀貞點了點頭,心道:“姚叔潛的話倒是沒錯。”

他從後世穿越來的,知道討董的經過,所以雖然現在還沒開始起兵討董,卻也知道姚升的分析、判斷是完全正確的。

首先,在原本的歷史上,促成討董這件事的固是袁紹等人,可真正起到討董的關鍵推動作用的卻是橋瑁,要非是橋瑁的“詐作三公移書,傳驛州郡,說董卓罪惡,天危逼,企望義兵,以釋國難”,沒有他“詐以三公爲名,呼籲州郡起兵”,拿出“三公”來做“討董”的政治號召,袁紹再能耐,討董這事兒也不一定能做起來。

其次,即便是有了橋瑁的“詐作三公移書”,響應袁紹起兵的那些州郡長吏們也不多,只有十來人,而且這些人大多是和袁紹關係緊密的人,袁紹、袁術、袁遺三人不說,都是袁家弟,韓馥是被迫的,其餘的那幾個如孔伷、橋瑁、劉岱、王匡、張邈、張超、鮑信、曹操等,則要麼本就是袁黨堅、要麼是一向和袁紹交情極佳、又要麼是早就依附袁紹了的。

像李瓚、陳紀等等這些也是一郡太守,同時也是黨人名士的諸人就沒有一個響應袁紹的,徐州刺史陶謙去年剛擊破徐州黃巾,手很有兵馬,可也沒有跟着袁紹起來討董,只是坐觀而已,由此就可看出,“討董”這個事兒的本質不是“天下郡國討董”,而其實只是“袁黨討董”。

既然即便有了“詐作三公移書”,也是響應寥寥,只是“袁黨”討董,而在起兵後“這些討董諸侯”又是各有心思,僅僅是表面上遵袁紹爲盟主,實際上並不肯賣力去擊董卓,那麼這件事最終的結果自然也就如姚升的判斷了:“亦難成也”。在原本的歷史,也確實沒有成功。

不過,話說回來,這件事雖沒成功,可它的意義卻是長遠的。

最關鍵也是最主要的一個意義:這件事在“討董”上雖沒能成功,但卻“成功”地揭開了“漢末亂局的大幕”,而參與此事的諸路諸侯,因是“亂局大幕”的直接揭開者,在一定程度上就佔到了一定的先機。

所以,討董這事兒成不成功不重要,荀貞認爲,重要的是一定要參與進去,不但要參與進去,還要爭取做出一定的成績,以把自己和那些怯戰、自保的諸侯們區分開來,獲取更大名聲。

荀貞笑問左右:“叔潛此話,卿等以爲如何?”

“今之局勢較之往日雖已有大不同,但討董這件事,還是要做,而且是必須做的。”

諸人轉目觀之,說話的是戲志才。

荀貞問道:“志纔此話怎講?如叔潛所言,討之不易,爲何還必須做?”

“昔晉周受厲公之逐,客居洛陽,身雖不在國內,而‘晉國有憂,未嘗不成,有慶,未嘗不恰’,何故?‘爲晉休慼,不背本也’。今君侯與袁本初亦可謂‘休慼相關’,袁本初如敗,君侯何去何從?”

“晉周”即晉悼公姬周,姬周是春秋時期最爲傑出的君主之一,他年少時,因受晉厲公的排擠而不得不客居周地洛陽,雖然身沒有在晉國的國內,但每當聽到晉國有戰亂憂事,他就憂心忡忡,每當聽到晉國有什麼喜慶的事情,他就非常高興,這是因爲他雖然被排擠出了晉國,可他畢竟是晉國的“公”,他的命運和晉國的命運是休慼相關的。

放到眼下來說,荀貞和袁紹的命運如今也是“休慼相關”。

他和曹操交往甚密,很早前就因爲曹操的引薦而成爲了袁黨一員,“魏郡太守”、“潁陰侯”、“左郎將”,包括現在的“廣陵太守”都是袁黨給他活動來的,他和袁紹見面的次數雖然不多,然在時人眼,他早已是“袁黨”的骨幹了。陶謙雖然惱怒他不給自己面,但爲何卻也不得不忍下這口氣?不就是因爲把他看做了袁黨的骨幹,實際上是忌憚他背後的袁紹?

就如戲志才、荀攸等人和荀貞的命運現已是休慼相關,荀貞和袁紹的命運也早已是休慼相關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尤其是在潁陰荀氏有多年未曾有人出仕朝、地方,政治影響力大不如前的這個背/景下,荀貞現階段更是需要依靠袁紹、曹操等袁黨的這些人。

事實上,不但荀貞如此,如曹操、張邈等也是如此。

袁紹謀誅宦官、和董卓爭鬥,這些事情都有曹操、張邈等的參與,他們涉入太深,現在就算想抽身在外也已經是不可能的了,故此,袁紹一起兵,曹操、張邈等盡皆響應。

放下荀貞是個穿越者的身份不說,也放下荀貞的本意本來就是要響應起兵不說,只從眼下這個客觀的形勢來分析,即使荀貞現下不願意響應袁紹,他也不得不響應。

荀攸對戲志才的這句話是非常贊成的。

荀攸顧盼席上諸人,補充說道:“今之局勢雖較往日已有大不同,然袁本初世代公族,門生故吏遍佈天下,這是董卓遠不能相比的。袁本初今其若舉旗一呼,縱應者不多,以我度來,也至少應該會有冀、兗、豫諸州影從,而餘下之州郡地方即使不應袁本初,諒也不會相助董卓,至多是‘坐望’而已。如此計來:董卓雖據八關之險、擁十萬之衆,可他所佔者,現今也不過只是洛陽一地,以洛陽一地而對冀、兗、豫諸州,袁本初獲勝固不易,落敗卻也不會。”

劉備插口問道:“君言:‘袁本初今其若舉旗一呼,縱應者不多,也至少應該會有冀、兗、豫諸州影從’。此話怎講?君緣何而斷定這幾個州會響應影從?”

荀攸笑道:“玄德不知乎?兗州刺史劉公山年少時即與袁本初、曹孟德結交,素來親好,袁本初起兵,劉公山必會響應。豫州刺史孔公緒,陳留人也,家鄰汝南,與袁本初亦是故交好友,袁本初如起兵,他也定會響應。而至於冀州,冀州牧韓節是袁家的故吏,袁本初起兵,他怎會不應?”

兗州刺史劉岱和袁紹的關係非常好,劉岱不但是宗室,他從父劉寵還當過太尉,他也是“公族弟”,年少時一直住在洛陽,那個時候他就和袁紹、曹操是好友了,可以說是“總角之交”,初平年,劉岱和袁紹又和親,袁紹在征討冀州等地時,甚至有過一段時間都讓自己的妻、住在劉岱家裡,以妻、相托,這是何等過命的交情?袁紹如果起兵,劉岱不響應纔怪。孔伷亦然,孔伷和袁紹也是老交情了,而且孔伷這次能出任豫州刺史,明面上是周毖、伍瓊的建議,實際上則是因爲袁紹的推動,袁紹如起兵,他也定會響應的。

冀州牧韓馥這個,荀攸料錯了,韓馥固是袁家故吏,但對袁紹起兵卻是反對的,可反對也沒用,說到底他也是袁家故吏,到最後雖然不情願,他不也是跟着起兵了?

有了這幾個州的基本盤,以三州之力,形成一個半包圍圈,擊洛陽一地,確如荀攸所說:縱其不勝,亦不會落敗。

劉備接觸政治高層的東西不多,他出身低,對高層的那些“貴人”們之間的關係、交情很多不知道,這時聽了荀攸之話,他爲之恍然,連連點頭,說道:“若如君所言,則袁本初此次如起兵討董,確乎是縱不勝、亦不負。”

荀攸轉對荀貞說道:“君侯,勝則固好,但只要‘不負’,這件事就可以做。”又顧問姚升,“叔潛以爲呢?”

姚升沉吟稍頃,說道:“公達言之有理。”

程嘉半天沒說話,荀貞問他:“君昌,卿有何高見?”

程嘉拈鬚說道:“我以爲勝負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什麼?”

“重要的是這件事之後,這天下的局勢會如何發展。”

荀貞撫案而道:“君昌所言,正合我意!那你以爲起兵過後,這天下的局勢會如何發展?”

“八個字。”

“哪八個字?”

“漢家陵遲,羣雄並起。”

袁紹一旦起兵,“以州郡而犯神京”,這漢家的威嚴就算徹底落地了。

經過黃巾之亂、經過涼州之叛、經過黑山大起,這漢家的江山本就已是風雨飄搖、搖搖欲墜了,之所以“欲墜而未墜”,一方面是因爲有皇甫嵩等名將東征西討,得以苟延殘喘,另一方面則是因爲以袁紹爲代表的士人集團希望能借此“變亂之機”而一舉奪得朝權,故此儘管有漢軍和義軍的廝殺、有士人和宦官的內鬥,可表面上還能維持朝廷的威嚴。

可現在“朝權”被董卓橫插了一槓,袁紹不得不掛印北遁,這也就等同說是袁紹等人雖然在和宦官的爭鬥獲勝了,可在和董卓的爭權卻是落敗了。這一落敗不打緊,接下來會形成什麼樣的局面?首先就會形成士人集團的分裂,一部分跟着袁紹起兵,一部分坐望,而其次董卓又絕對不會拱手把洛陽、把朝權讓出的,這麼一來,自就是“漢家陵遲,羣雄並起”。

這是從整體分析,往細處分析:袁紹一旦起兵,各路諸侯響應,他們各擁雄兵,有了實力和地盤,難免就會滋生各自的野望,那麼就不說別的,只這些首先起兵的“諸侯們”爲了各自的利益,之間就極有可能會出現合縱連橫,乃至彼此攻伐的情況,這無異火上加油,是在給那些“坐望”的州郡長吏們起一個示範作用,到得那時,“坐望”的怕也不會再“坐望”了。

簡言之:只要討董的起兵一來,天下的大亂之局就要隨之而到。

荀貞問諸人:“志才、公達、叔潛,卿等以爲呢?”

戲志才、荀攸何等大才,自也是已經看到了這個發展的趨勢。

荀攸答道:“君昌所言甚是。”

戲志才答道:“天下將亂,君侯英傑蓋世,此正是應該趁勢而起之時!”

荀成、許仲、辛璦諸軍/將領都沒有發過言,只是在聽。

荀貞這時顧視他們幾人,問他們:“卿等俱是何意?”

辛璦頭一個站起來。

荀貞這邊話音剛落,他就離席起身了。他按劍答道:“璦無意,唯知君侯軍令!”

荀成、許仲倒不是心懷猶豫,只是他兩人久握兵權,現在講究一個“舉止威儀”,荀貞也常叮囑他倆“行路要慢、說話要鈍”,養成了這個習慣,因而沒有辛璦的動作快,慢了辛璦一步。緊跟在辛璦後頭,他兩人也離席起身,按劍應道:“成(顯)等無意,唯知君侯軍令!”

“好!那此事就這麼定下了!只等袁本初起兵,我廣陵就舉郡響應!”

戲志才、荀攸諸人神色各異,有的臨大事而沉穩、有的展目將來而略顯激動、有的則還在琢磨此事之利弊,但在聽了荀貞的話,諸人亦皆起身,齊聲應道:“諾。”

這就算是在政治、軍事小集團的內部形成了共識。

荀貞笑道:“卿等請坐。”

待諸人坐下,他徐徐說道:“起兵討董是大事,要想把這件事辦好,頭一件事該是什麼?”

衆人各抒己見,衆多紛紜。

有的說籌糧、有的說募兵、有的說操練兵卒、有的說加快控制各縣、有的說時刻關注洛陽政局、有的說務必要保持與袁紹和曹操的順暢聯繫,云云種種,大多是荀貞在開這個會之前就想到的,但荀貞卻只是一直微笑,而不發言。

到了最末,見只有戲志纔沒有說話了,荀貞乃問道:“志才,卿有何見?”

“這頭一件要事,忠竊以爲:應是遣使去見臧霸,並見彭城相薛禮。”

121 芮祉奉令送女來273 夏侯淵傳捷坎谷(上)22 今有潁陰乳虎(下)63 荀貞之兩問治郡事 張孟高席間相托私21 徐羊各獻破敵策54 詐死50 呂奉先攻勝李通(下)97 賈文和出謀分守 戲志才獻計馳擊88 了卻山中寇賊事(十二)77 北邊健將固何多 南野雄士亦足衆186 星羅雄傑滿部中(下)11 迴天轉地將軍手 身輕名士一文錢55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五)6 秦項建言取濟南(中)92 北海郡邑黃巾滿 孔融襟抱稱名儒186 星羅雄傑滿部中(下)57 無信不立丈夫舉 圍而不擊事可疑86 襲陣兵退夏侯惇(四)39 忽報胡軫襲追到 進去不知何其神87 襲陣兵退夏侯惇(五)29 鍾繇30 怒自羞出堪難忍 非因勇故守此營28 君子報仇59 吾候諸君久矣16 爲君請功76 張飛宿將襲如狼(上)75 時當秋收堂上議 夜讀淮南閨中樂60 鎮東結與糜家婚34 飛蠅逐路廁之臭74 如何練兵156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一)217 選將調兵間先行151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302 陳國相襄軍第一(十一)144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十)143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九)48 許君卿計敗張遼21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二)11 荀家五虎度陳倉(中)23 豫兗羣豪三人最94 橋瑁詐書移諸鎮 一聲雷響起風雲雷電災害啊,晚點更80 冠軍將呼太史慈(二)156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135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一)127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六)7 清洗潁陰(上)103 殊死鏖戰破敵營(中)40 兵非無情不可掌137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四)271 收定九江建良策95 會師城下(中)87 風捲雷動誅鄴趙(三)94 願以區區當芹獻96 鮑允誠兵敗被殺 趙子龍進克歷城(上9 書箋反覆修棧道101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55 接踵等候召塾中遇33 破敵(下)212 幽兵臨冀可謀兗257 徐元直獻策危行40 路畔相投父子俱 賊名水上號錦帆48 正旦之日70 孫曹通脫荀慎行34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五)28 幾事不密則成害68 司空病薨長安裡 相國倒行洛陽城38 名將不必後世知 取義安雅各有道6 本初何如伯珪強41 雄豪滿座乳虎聲(下)123 呂布劍客意亦雄56 允誠書從濟北來49 郭公則拍案痛斥 曹孟德座上借兵23 豫兗羣豪三人最44 練軍方略98 戲忠建言攻山陽176 樂進單騎入彭城(上)233 數騎星夜報州郡91 兵臨西華(上)64 其疾如風侵略如火9 道人59 劉玄德鄉亭殺吏 荀貞之道邊得民63 田邊斷案(上)81 冠軍將呼太史慈(三)80 帳下授任四司馬 道前空候無功回26 祖宗德澤在遺黎31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一)272 公仇稱引水灌城63 下邳相舊習難除126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五)199 委昱諶西京以資32 國家棟梁傅南容5 三縣吏士迎滿道 閉門謝客因兄傷101 兩軍對陣煙塵起143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九)27 朱公偉奉天子詔38 範繩171 許顯臨機能應變(中)32 許顯奉令提兵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