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叕兒乃有大志乎

這是今天的一更。

——

63叕兒乃有大志乎

卻是荀攸、徐福、許季、趙雲、劉鄧諸人回來了。

上個月,前太尉河內修武人張延爲宦人所譖,下獄死,荀攸、徐福等代表荀貞前去弔祭,按照荀貞在他們去之前的吩咐,他們弔祭完了後沒有馬上回來,而是留在河內,藉此機會,主動與河內的名士和從各地趕去修武弔祭張延的士子們相結識,本來他們是打算到年底再回來的,但是數天前,他們聽說了荀貞將李鵠捕拿下獄的消息,因此提前歸來。

河內挨着魏郡,修武離鄴縣只有二百多裡地,放到海內太平時,鄴縣發生的事情用不了幾天修武就能知道,現而今,魏郡的賊亂雖平,但河內郡尚有巨寇大賊,同爲黑山一脈、奉張飛燕號令的眭固現就盤踞在河內的山區之中,——與魏郡相比,河內境內的山地較多,如與魏郡接壤的蕩陰,蕩陰西南的朝歌,朝歌再西南的獲嘉、修武等縣都是羣山環繞,山中賊多,信息難免就不如往昔靈通了,因是之故,荀貞捕拿李鵠下獄的消息直到前幾天才傳到修武。

荀攸等人在修武正交朋識友、爲荀貞揚名,忽然聞得此訊,登時就待不住了。

荀攸就不用說了,他知荀貞意欲誅趙,同時也知荀貞現還沒有做好誅趙的萬全之準備,既然荀貞尚未做好誅趙之準備,而驟然聞得趙然之走狗李鵠被荀貞捕拿下獄,他當時就敏銳地察覺到:此必是鄴縣發生了什麼變故。

徐福雖不知荀貞意欲誅趙,然知李鵠與趙家往來密切,並且李鵠是郡丞,他深知荀貞絕不會無緣無故地突然把李鵠捉拿下獄,也從這個消息中猜出了鄴縣可能是出現了變故。

趙雲心思縝密,年紀雖輕,但生性穩重,而且他不像劉鄧,他不是一個單純的“武夫”,可以說是“文武兼備”,也從這個消息裡看出了蹊蹺。

雖然就敏銳和眼光來說,許季不如荀攸、徐福,他沒有這兩方面的天賦,他只是一箇中人之姿,可跟在荀貞身邊歷練了這麼久,他卻也早不是昔年“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呆子了,也從此消息中感覺到了不同尋常之處。

也只有劉鄧沒有把這個消息當回事兒。

在劉鄧看來,荀貞今日的地位都是一刀一槍拼出來的,因爲軍功而爲二千石、而被封侯,如果沒有荀貞,趙郡、魏郡乃至鉅鹿、常山等郡說不定現在亂成什麼樣子了,荀貞既有此等顯赫之軍功,如今高居二千石、身爲潁陰侯,那麼捕拿一個小小的郡丞下獄又算得什麼?

劉鄧這是典型的“軍人思維”了,這種思維方式有其弊處,然對荀貞來說,更多的卻是利了,荀貞巴不得自己帳下所有帶兵的將校都是這種思維方式。

不管怎麼說,荀攸等五人中,四個人都察覺到了鄴縣必是有事發生,他們自也就沒有繼續留在河內的心思了,便在得知此事的當天即辭別張延家,馳行歸魏。

入了魏郡境內,他們又得知了“李鵠病死獄中”的消息,入到鄴縣城中,剛纔在府外的牆上又見到了陳儀所寫的那篇“誅賊檄文”,種種跡象、種種事蹟,使他們更加確信“李鵠被捕下獄”一事必是另有玄虛。

荀貞聞得是荀攸等人歸來,甚是歡喜,親至堂外相迎。

程嘉、陳儀二人亦陪從出堂。

荀攸等離鄴縣月餘,雖說臨走時帶足了錢財,可在河內郡畢竟是做客他鄉,平日裡又忙着結交各地士子,飲食上難免會有缺欠,荀攸、趙雲、劉鄧三人倒也罷了,徐福、許季年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一個多月飲食不按時的後果馬上就在他們的臉上顯示出來了:他兩人均比走前清瘦了些。

荀貞先握住荀攸的手,用力晃了幾晃,笑道:“昔夫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今公達離我月餘,我亦月餘不知肉味矣!”孔子三月不知肉味是因爲韶樂太迷人了,他的心思全放在了韶樂上,而荀貞說他月餘不知肉味則顯是因相思之情了。

荀攸答道:“慚愧慚愧。”

荀貞不解其意,不知荀攸爲何忽言慚愧,遂訝然相問。

荀攸笑道:“君侯月餘不知肉味,我在河內卻是日夜酒宴不停,通宵達旦,與各地士子飲談甚歡也,較之君侯,攸豈不慚愧?”

荀貞哈哈一笑,放下荀攸的手,轉到趙雲、劉鄧身前,又把他倆的手握住,笑道:“自二卿離我之後,我常覺左右空寂,心裡空蕩蕩的,總覺得好像是少了點什麼,今二卿歸來,我心滿矣!”

趙雲退後一步,行了一禮,說道:“雲離君月餘,亦日夜思君,今歸郡時,恨不背生雙翼。”

荀貞問道:“在河內怎麼樣?這月餘過得如何?”

劉鄧摸了摸頭,咧嘴笑道:“雖如公達所言,日夜酒宴不住,但總不如在君侯身邊時舒服。”

荀貞又哈哈一笑,最後來到徐福、許季身前,仔細端詳他二人,握住他倆的手,心疼地說道:“才離我月餘,你二人怎麼就清減至此了!……,公達,你們走前我不是交代你了麼?阿福、阿季年少,你是他倆的兄長,要照顧好他倆。”

荀攸不推辭責任,長揖說道:“此是我之錯也。”

其實荀攸把許季、徐福二人照顧得挺好,不管是在與各地士子敘談時、抑或是平日的飲食穿衣,對他兩人都十分體貼看顧,許季是個忠厚人,他不能讓荀攸受此“委屈”,當下就想爲荀攸開解,卻因嘴拙,不知該說什麼好,最終只說出了一句:“君侯錯怪公達兄了,這一個多月,多虧公達兄處處照料我,我纔沒有鬧出什麼笑話出來。”

許季此前很少與士人交往,這回可以算是他頭一次登上士人的舞臺,頭一次“登臺”就見到那麼多的各地士人,而且是在不同的場合見到、結識的,他難免會有內怯,誠惶誠恐,就像他說的,正是多虧了荀攸處處維護、提醒他,他纔沒有鬧出什麼失禮的笑話。

徐福其實也是如此,不過徐福與許季不同,許季忠厚淳樸,在荀貞面前無所隱瞞,有一說一,有二有二,哪怕是丟臉的事情也是如此,有什麼說什麼,而徐福十來歲時就好輕俠,後雖折節讀書,然而畢竟本性難移,兼之他現又正年少,自少不了有些少年人的爭強好勝、愛面子之心,所以卻是不肯在荀貞面前說他的“丟臉”事。

“諸卿遠道歸來,路上辛苦,快入堂上坐吧。”荀貞握着許季、徐福的手,當先引路,帶着諸人入到堂上。

諸人分別落座。

落座之後,荀攸就想說李鵠之事,不過現下堂上人多口雜,卻非開口之時,因把話頭壓下,改而說起此次去河內弔祭張延的經過、見聞和收穫,先是嘆了口氣,說道:“君侯,吾等此次去河內月餘,方知魏郡實爲天府。”

“噢?此話怎講?”

“河內說起來位處京畿,離帝都不遠,然卻羣盜蜂起,民如處水火中。”

“我聞河內有巨盜名眭固者,其勢如何?”

“眭固盤踞太行,上應張飛燕之號令,北與上黨諸郡之寇賊勾通,我聽說他現已擁衆數萬,漸成氣候了,河內諸縣常受其侵擾,苦不堪言。”

河內郡的北邊是幷州的上黨郡,兩郡之間以太行相隔,張飛燕等黑山賊本就是多起之於太行山谷,眭固亦是如此,以太行山爲其根基,向北則與上黨等郡的寇賊呼應,向南則侵擾河內諸縣。河內郡沒有如荀貞這樣能戰的長吏,眭固之勢眼看就要瀰漫全郡了。

荀貞說道:“河內臨帝都,郡有大賊,河內太守如不能討平之,爲何不求救於朝廷?”

荀攸嘆道:“我聞河內本地的士子言:河內太守雖不能治賊,然因懼朝廷會給他以‘軟弱不勝任’之評,故隱瞞賊情,不肯上報朝中。”

聞得荀攸此言,荀貞默然無語。

坐在側席的陳儀忍不住出言痛責河內太守的此等行爲。

等陳儀發泄過怒氣,徐福離席下拜,說道:“君侯,福有一事,斗膽敢情君侯允可。”

“何事?”

“福願得五百精兵,爲君侯鎮戍郡南。”

荀貞笑了起來,顧視左右,指着拜倒堂上的徐福說道:“叕兒乃有壯勇。”

“叕”者,短也。昔年徐福與荀貞初見時,年方十餘,身材短小,因被當時隨從荀貞身邊的小夏笑呼爲“叕兒”。現今徐福年已十**,身量早成,然荀貞此時仍以舊日之戲稱而稱呼他卻是顯出了對他的喜愛之意。

徐福願得五百精兵,求爲荀貞鎮戍郡南,這不必說,自是因爲河內郡現在的情況很不樂觀,眭固擁兵坐大,或許會有侵犯魏郡之可能,故此徐福未雨綢繆,因有此請。

荀貞轉問荀攸:“公達,你以爲呢?”

“君侯在郡南屯田,郡南有於毒舊部賊兵六千,郡界若無事,此六千賊兵自亦無事,可如果眭固犯我郡界,這六千降賊卻說不定會趁機起亂,是應該遣派一支精兵駐紮郡南,以做鎮壓。”

荀貞點了點頭,沉吟了下,對徐福說道:“阿福,你有壯勇,這是好事兒,但你之前沒有領過兵,我如給你五百兵馬,你能帶好麼?”

“福雖未帶過兵,然在君侯左右學習日久,自問之,縱不及姜(許仲)、陳(陳褒)諸君,亦不遜於仲業也。”

文聘的年齡和徐福差不多,比徐福大不了幾歲,可現在已經是一軍之主將,統兵數百常駐郡北,爲荀貞鎮撫郡北諸縣,徐福羨之已久。

荀貞笑了起來,再又指着徐福,對左右諸人說道:“叕兒真有大志也。”再去看徐福,見他雖是拜伏地上,但難掩少年銳氣,忽而這才發覺,徐福不知覺間已將弱冠之年了。

荀貞初見徐福時,徐福才十二三歲,轉眼他已近二十,荀貞不覺暗自喟嘆,心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歲月荏苒,日月若馳,倏忽間,昔之少年已將成年。夫子又云:三十而立。不知不覺的,我快三十歲了,也不知等我三十時,能否‘而立’?”

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越是英雄之人,對時間越是敏感,時光流逝,不肯停歇,不知有多少豪情壯志的英雄臨到老來,壯志未酬,沒有敗給敵人,卻敗給了時間。荀貞乃是再世爲人,較之常人,他對時光之流逝往往會更加敏感。

他暗自喟嘆了兩句,重整笑容,笑對徐福說道:“阿福,你年將二十,就要加冠成人了,應該有大名與字了。我送你一名、一字,可好?”

徐福現在的這個名字類同小名,如果他還在幹着輕俠這份行當,那麼他的名字什麼都無所謂,但他現在是“士子”的身份了,又快要成人了,如果還叫這個名字,未免有點不合適。

徐福楞了下,心道:“我正在請戰,君侯卻爲何忽然說要賜我個名字?”他卻是不知荀貞剛纔感慨了一下時光之流逝,不過雖然不知荀貞的內心活動,他反應很快,馬上高興地說道,“如能得君侯賜名字,此福之福也。”

堂上諸人聽了他這話,都笑了起來。

荀貞笑道:“昔年你被小夏戲呼爲‘叕兒’,便以卓異之‘卓’爲名,如何?至於字,便以‘元直’爲字,如何?”

叕、卓同音,但意思不同,荀貞以卓異之“卓”爲徐福的大名,顯是對徐福期許甚高。

至於“元直”,在原本的歷史裡就是徐福的字,元者,首也,直者,直道也,亦是兩個美字,同時也能夠和“卓”字呼應起來。

徐福喜道:“多謝君侯賜名字,福……,不,卓必不辜負君侯所賜之美名、美字。”

“你求兵五百,願爲我鎮戍郡南,你既有此壯志,我當許之!”

徐福大喜,伏地叩拜,說道:“必爲君侯保郡南晏清!”

121 三戰盡復東郡地(六)37 會師(下)133 聖旨一下赴冀州(三)139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五)96 善將兵何如善將將上架感言55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五)126 玄德愁悶業不立63 田邊斷案(下)4 飛檄琅琊御冀方51 動手前夜82 聞報董兵窺營頻 卿或不知黃公覆3 書裡有一個錯處,向大家道歉36 爭鋒唯數劉鄧勁 誇功最推高素雄32 許顯奉令提兵援37 起行94 感故念舊迎上座 屈己下拜得士心91 陶謙坐視待成敗 董卓謀備據相國231 徐州將軍逐敵易57 市恩132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五)45 欺人69 樂文謙領兵北上67 二月風雷重又動90 胡徐呂內鬥兵亂 甘潘凌初戰先功136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三)59 慨嘆95 襲陣兵退夏侯惇(十三)32 國家棟梁傅南容73 贈馬劉備關張喜155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106 孫堅使從豫州來11 督郵屬吏79 了卻山中寇賊事(三)73 健兒戰死誰封侯(下)29 樂進歸來10 查封92 事了掛印江湖去(下)136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二)87 再訪郡士攬爲用 軍政雖妙徒然功93 夜夜磨我削葵刀63 討董未成豈可還 以孝爲名事能成289 王太守課政州最(二)57 尺素飛傳相思意17 無賴112 詔討東郡出汝南(上)45 天寒遙寄冬衣去23 甲光向日來者誰51 故事64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101 許逢共上辣毒計 二袁不謀而意和7 秦項建言取濟南(下)12 仲仁迫凌去檄書275 夏侯淵傳捷坎谷(下)14 搜山千騎入深幽(五)41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二)75 許縣陳氏67 鳳集西鄉(上)3 殺人62 五角鼓聲聲悲壯(下)10 邊文禮攘臂不齒25 臨水慨嘆古今事 蒞敵思量遠近兵19 圍不赦以威生仁130 伯圭再敗龍湊渡59 荀君爲政(上)31 除惡務盡68 鳳集西鄉(下)200 遣使入豫議盟幽18 第一天(下)97 賈文和出謀分守 戲志才獻計馳擊221 孫文臺傳請擊魯89 風捲雷動誅鄴趙(五)83 光陰似苒流如箭(下)93 夜夜磨我削葵刀113 陳宮催馬離營去88 了卻山中寇賊事(十二)42 三見遲婢49 輜重已備38 列得嚴陣詈以挑103 空有神射不得展67 鳳集西鄉(上)3 陽翟侯扣使不遣80 冠軍將呼太史慈(二)98 幸有螟蛉機變才163 一將功成萬骨枯(下)232 前軍輕剽入任城24 杜買149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六)63 不朽曰三次爲功142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九)29 樂進歸來上架感言126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一)58 胡軫奔襲魯陽城 王匡兵敗小平津26 甲兵四千向神都(六)39 忽報胡軫襲追到 進去不知何其神6 生子當如孫伯符90 從徵汝南(下)136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二)206 萬金不如一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