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歸來解甲抵足眠

月夜下,火光裡,千軍萬馬中,孫堅躍騎揮矛的英姿深深銘刻在了荀貞的心裡。

荀貞在潁川郡中也有英武之名,穿越以來,他因知亂世將至,在讀經學法之餘,從十幾歲起就打熬身體,習練騎射,並學擊劍之術,但他是英武,不是猛鷙。英武者,英俊勇武。猛鷙者,兇猛有力。猛,健犬也,鷙,鷹鵰也。這種兇悍撲擊的猛烈之勢和人的性格有關,是學不到的。

孫堅即是一個猛鷙的人。

韓當、程普緊隨着他從敵人的包圍中殺出,接着是祖茂帶着剩下的部卒亦殺將出來。

荀貞抓住機會,大呼道:“接應司馬!”

高素、陳褒、程偃跟着大呼:“接應司馬。”

許仲、江禽、劉鄧在前邊亦跟着大呼:“接應司馬!”

蹶張士、長戟士、持刀甲士隨之同聲呼:“接應司馬!”這呼聲如浪潮一般,前浪剛退,後浪又來。這後浪卻是吳景帶的那五六百部衆,這五六百人散衝到了荀貞的陣後,也在大呼:“救司馬!殺過去!”

兩邊合攏,七八百人鼓勇再戰,將當面的黃巾餘卒殺散,與孫堅部會合。孫堅帶了五六百人渡河,加上程普帶過去的百人,原本共有六七百人,戰至此時,傷亡小半,跟着孫堅殺出來的不到五百人,且大半帶傷。他們久戰,早就力疲了,但突圍有望,都振作起了精神,也不知從哪兒來的力氣,只管跟着前邊的孫堅、程普、韓當,在祖茂的督促下拼力向前衝殺,終與荀貞等人合兵。

荀貞在本部陣中遠遠地對孫堅叫道:“司馬!我給你開道,你跟着我們來!”說着話,指揮部衆回首向後。

這次以持刀甲士爲前鋒,長戟士、蹶張士居後。

上岸以來,大部分的敵人都是長戟士、蹶張士擊殺的,他們也力疲了,持刀甲士一直養精蓄銳,故此改以他們居前。

高素自詡大俠,向來也是自以爲驍勇的,早前看着江禽、劉鄧、許仲在前衝殺,早就急得抓耳撓腮,這會兒總算輪到他上陣了,大喝一聲,揮刀從荀貞身側衝到前去,叫道:“我來陷陣!”

吳景帶衆從荀貞的陣旁衝過去,與孫堅、韓當等人會師,護衛在衝出包圍的衆卒左右,包裹着他們跟着荀貞向後撤退。

孫堅卻不肯坐享其成,騎在馬上,睥睨遠近的黃巾兵卒,橫矛笑與荀貞道:“君爲救我而來,堅豈能坐觀君奮戰?自當與君並肩殺賊!”催騎向前,繞過吳景等人,直奔到荀貞的陣前,另有兩騎在後緊從,卻是韓當、程普。

孫堅以矛指揮,吩咐令道:“義公,你居我左側。德謀,你從我右行。荀君不顧死,爲救吾等殺入賊中,吾等今且爲荀君前驅!”

三騎組成一個三角,孫堅挺矛在前,韓當挽弓在左後,程普揮鐵矛在右後,猱進鷙擊,行如虎奔,動如狼噬。荀貞等人轉變進攻的方向後,原先在他們陣後的黃巾兵卒變成了在陣前,這些黃巾兵卒本就不多,而且多是接連經受了荀貞、吳景的兩次衝擊,是被擊散後重又聚集的,現又被孫堅三騎一衝,立時大亂。

高素看着孫堅三騎越過他們,一往無前,如風捲殘林,無不披靡,急得哇哇大叫,不停歇地催促甲士疾行,奈何他是步行,怎麼也追不上,只能落在後頭吃灰咽土。

本是荀貞救孫堅,轉眼成了孫堅給荀貞開道。

荀貞望着孫堅勇猛進擊之姿,心道:“好一個江東猛虎,不肯落在人後!”

從對岸看去,先是荀貞衝上岸去,在黃巾軍的重圍中殺入二十餘步遠,接着吳景帶部到,緊跟着荀貞前進的路線亦殺入黃巾軍的圍中,再接着就是孫堅躍馬揮戈從黃巾軍包圍中殺出,再接着兩邊合兵,荀貞部轉而向後,再其後就是孫堅、程普、韓當三騎從荀貞陣畔一衝而過,殺至最前。

此處離岸只有二十餘步遠,前方的黃巾兵卒隊形鬆散,不到兩百人,幾乎瞬息之間,孫堅、程普、韓當三騎就衝到了岸上。

文太守看得心神搖盪,原本劉鄧勢不可擋地從河裡衝到岸上已夠勇猛,沒想到孫堅躍馬出現後,他只不過眨了兩下眼,再看時,孫堅竟已衝到了岸上。他驚道:“此人便是孫司馬麼?”他雖是老花眼,但隔着十幾丈的距離還是能認出孫堅的,之所以有此問,是因爲不敢置信。

朱儁和孫堅是小老鄉,會稽郡與吳郡接壤相連,他二人同爲揚州人,在看過劉鄧等潁川男兒的勇猛後,再看孫堅,他覺得很有面子,又因見孫堅殺出重圍,過河的將士必是能順利歸來了,提了半天的心也爲之放鬆下來,撫須笑道,頗是自矜地說道:“不錯。”

文太守驚歎讚道:“酣戰多時,猶猛烈如虎,雄俊剛健之將也!”

孫堅到了岸上,沒有直接下河,而是撥轉馬頭,帶着程普、韓當與從周圍趕來的黃巾散兵擊鬥,等荀貞到來。

高素衝到,持刀甲士絡繹殺到,荀貞在程偃、許仲、江禽、劉鄧等人的簇擁護衛下來到。

“君請先行!”孫堅以矛指向不遠處,“賊騎將至,吾爲君壓陣。”不遠處,黃巾軍的騎兵大隊用馬鞭驅散擋道的步卒,急忙忙往這邊趕。

打鬥了這麼半晌,在被黃巾軍包圍時,孫堅多次出陣突圍,戰到現在,他半點不顯疲憊之態,渾身浴血,越發豪氣沖天。

荀貞仰首望了一眼他的雄姿,不推辭,當即帶衆下河。

他們過完河,吳景等跟着過河,孫堅、程普、韓當三人在岸上馳騁再三,韓當拉弓射箭,連射三矢,把終於衝到近前的黃巾軍騎士接連射落三人,再摸箭囊時,箭囊空了。他這次渡河帶了三個箭囊,一場戰畢,三個箭囊全空。孫堅說道:“走!”三人撥馬下河,向對岸行來。

朱儁早就在等着孫堅渡河,此時見他三騎下到河中,而岸上的敵人似有追趕之意,立刻下令:“射箭!”

戲志才、宣康聽到後,馬上親自舉旗揮動,列在岸上的三河騎士、蹶張士先後拉弦,箭如暴雨,射往對岸。欲要追趕荀貞、孫堅的黃巾軍步卒、騎士中矢者甚多,人倒馬摔,混亂不堪。見此情況,知事已不可爲,帶隊的渠帥、小帥們停止了追趕,向後退至了安全地方,望着荀貞、孫堅上岸,徒呼奈何。

荀貞、孫堅等相繼上岸歸來。

列在岸上的三河騎士、蹶張士和觀戰的越騎營將士、數千步卒看他們在對岸作戰,早看的是熱血沸騰,齊齊舉起兵械高聲歡呼。

朱儁見部衆興奮歡呼,暗暗點頭,心道:“渡河雖未成功,士氣幸未低落。此皆貞、堅之功也。”

兩軍對陣時,若一方列陣遲緩,另一方常會“選銳衝之”,這叫做掠陣示勇,是爲了鼓舞己方的鬥志和士氣。荀貞這次去救孫堅,雖是孫堅被困在前,但劉鄧、孫堅等人的勇猛表現卻同樣起到了振奮士氣的作用。黃巾軍雖衆,幾千步騎留不下一個孫堅,令人藐視。

孫堅最後一個上的岸,荀貞等他多時了,快步迎上。孫堅翻身下馬,丟掉長矛,兩人握住手,看向對方,彼此都是衣甲染血,戰後的模樣,不覺相對大笑。荀貞笑道:“今見司馬之勇,方知何爲虎也。我這個潁陰乳虎是假老虎,司馬,你纔是頭真老虎啊!”

這一次渡河援救孫堅,最後的風頭全被孫堅搶走了,荀貞對此並無怨言,心中想道:“記得曹操在聽說孫策定了江東後,茫然若失,意甚難之,說了一句:‘猘兒難與爭鋒’,子猶如此,何況其父?今見孫堅衝陣,才知何爲江東之虎。”猘,狂犬、猛犬之意,曹操說孫策是“猘兒”,雖是謾罵之詞,加上“難與爭鋒”四字,卻也可見孫策之勇。虎父無犬子。

孫堅笑道:“若非君救,堅縱是一頭真老虎,今夜也要變成一頭死老虎!”抽回手,肅容下拜,說道,“與君只是初識,而君爲了救堅不惜自陷險地、浴血死戰,救命之恩,必有後報!”韓當、程普、祖茂、吳景等人亦隨之下拜,齊聲說道:“救命之恩,必有後報!”

孫堅這一拜看起來很正常,是爲了謝救命之恩,實際上卻是大爲不易。

孫堅在從軍前,“少爲縣吏”,因計殺海賊而“顯聞”,年士氣被郡府署爲“假尉”。次年,許昌、許韶父子之亂,他又被任爲郡司馬,帶兵參與平亂,時年十八。郡司馬,司馬主兵,此職內郡不設,設在邊疆或南方多戰亂的郡,也就相當於郡兵曹掾了。

在平定許昌、許韶父子之亂中,他立下了功勞,再被遷爲鹽瀆丞,當時也就二十一二歲。縣丞已經是“命卿”了,任免出自朝廷,依照縣之大小,秩在二百石到四百石間。接着就是現在,他被朱儁請來,任職佐軍司馬,秩六百石,六百石已是“下大夫”,六百石以上算是高官了。

荀貞目前只是個郡兵曹掾,也就是說,等於孫堅年方十八時任的職務。

儘管孫堅出身寒門,後期的仕途不太順當,從任鹽瀆丞到爲佐軍司馬前,七八年間歷任三縣縣丞,沒有能再往上一步,而反過來看荀貞儘管職務低,卻是士族子弟,未來的前途可能不可限量,但不管怎麼說,只從身份、年齡上比較,孫堅年長位高,卻向年少職低的荀貞下拜致謝,這要換了尋常別人恐怕是絕對做不出來的。這與孫堅的本性有關,他出身寒門,不太重視禮節,爲人又“輕脫任俠”,故此不以身份輕慢人。

荀貞忙把他扶起,說道:“雖與君初識,然與君爲同袍,同袍有急,貞援之,此乃本分,豈敢受此禮!”把孫堅扶起。

大恩不言謝,表示過心意就行了,孫堅不是個婆婆媽媽的人,再度握住荀貞的手,兩人再次相顧而笑。

漢之握手,其形式雖與後世之握手相同,然而意義大不同。非親密之人不會握手,握手代表着信任和親近。

荀貞和孫堅兩度握手,說明荀貞已獲得了孫堅的友誼。

荀貞握着孫堅的手,自嘲似的心道:“不枉我出生入死一遭!”

他自嘲歸自嘲,對孫堅是非常佩服的,能得到孫堅的友誼他也很高興。畢竟,孫堅乃是名聞後世的江東之虎,三國之一孫吳的奠基者。在漢末羣雄中,他是屈指可數的一個。

波才帶着主力來到,惜乎爲時已晚。

朱儁等人觀望之,見對岸的黃巾軍越聚越多,旗幟如林,刀矛如山如林。不時有披甲跨刀的人,帶着親兵,馳馬到岸上觀望這邊的軍情,隨後又馳馬返走,這些是新到黃巾軍中的渠帥和小帥。遠遠望見了波才的將旗,但波纔沒有到岸上來,可能是已知朱儁這邊弓弩厲害,害怕若是靠的太近會中了箭矢。

朱儁等人觀望等待多時,黃巾軍只在岸上喧鬧嘈雜,許多人來來回回地穿梭於陣中與岸上,卻一直沒有聽到對方擊鼓進軍的命令。衆人心知,這必是波才見河水半乾,猜出必是朱儁堵住了上游,萬一渡河,很可能會被水淹,就成了他們”被半渡而擊”,所以不打算過河進擊了。

這不是說波才比龍且聰明。龍且當時是“擊敗”了韓信,以爲韓信大敗了,想要趁勝追擊,故此麾衆渡河,而現下孫堅已回,雙方脫離了戰鬥,明眼人一看河中就知必有埋伏,故此波才雖然很想進擊,猶豫再三,還是沒有下達過河的命令。

天將亮了。

敵我數萬人夾河對望也不是個事兒,荀貞說道:“將軍,賊兵主力已到對岸,吾等怕是不好渡河了,不如暫且退兵。”

朱儁點了點頭,說道:“今夜雖遭賊伏,未能渡河,然荀掾與文臺渡河一戰,在數千賊兵中來去自如,卻也可見賊兵實不堪戰!也罷,便且還兵巾車鄉,讓將士們休整一下,再破此小賊。”

勝敗乃兵家常事,朱儁又是個性格剛毅的人,他不會因爲今夜渡河失敗就沮喪失落,在衆人面前更也無慚愧神色,依舊面沉如水,若無其事。接了他的命令,各部整隊,次第向後,離開了岸邊。爲了防備波才渡河襲擊,朱儁親自殿後。

波纔沒有追擊。

天亮後,回到了巾車鄉。

昨夜一戰得感謝黃巾軍,黃巾軍到底是支農人組成的部隊,波才、何曼雖小有智謀,但是渠帥、小帥們大多不通軍事。昨夜埋伏之黃巾軍,若是在孫堅渡河後沒有起來,而是繼續靜等,等更多的人渡過河來後再出擊的話,朱儁帶的這萬餘步騎即便能夠獲勝,怕也要折損不少了。

諸部安營紮寨,朱儁請來文太守、費暢、荀貞並及部下諸將召開軍議。

現今黃巾軍有了防備,再渡河就不容易了,十之**得強渡了。強渡,傷亡必大。

朱儁召請諸人來就是想議一議渡河之事,看看有沒有別的方法。

有人提議不如改道定陵,從定陵渡河。定陵在昆陽的東北邊,處在滍水與汝水的交匯處,距昆陽**十里。

朱儁否決了這個意見。

如果選擇定陵,他昨晚就去定陵了,沒去是因爲遠,去到得兩三天,渡了河去昆陽又得兩三天,共五六天路程,也即又多給了波才、何曼五六天攻舞陽的時間。他急着打昆陽,就是爲了救舞陽,別說五六天,舞陽被圍攻了多日,早到極限,怕是連兩天都守不了了。所以不能在定陵渡河。

他說道:“吾等若走定陵渡河,賊兵聞訊後必會再分兵去打舞陽。五六天,足夠賊兵打下舞陽了。舞陽若陷,則賊兵南下不足二十里即入南陽郡,東南行不足十里即入汝南郡。汝南、南陽賊兵各十數萬,加上波才、何曼這股賊兵,合兵後將達二十萬衆,我與皇甫將軍所帶之軍總計只四萬餘人,雖不懼賊,但要想殲滅他們就要費些功夫了。大軍久在外,勞師糜餉是其一,地方百姓受賊害是其二。上不能解君憂,下不能救民苦,諸君,若出現此等情況,豈不羞愧?所以,吾等絕不能給賊兵打下舞陽從而南下的機會!所以,不能從定陵渡河。”

不從定陵渡河,只有強渡。強渡,也得等波才帶主力回城後才能再說。

議了半晌,最終決定:遣哨騎去對岸觀察敵情,等波才率部歸城後,再選擇地點、時間渡河。

議完軍事,朱儁笑道:“勞累征戰一夜,諸君辛苦。荀掾和文臺渡河衝陣,殺敵愈千,小創賊兵,揚了王師銳氣!我會把你倆的功勞報給朝廷,請朝廷給你論功行賞!天近午時,你們不要走了,留下用飯。”

諸人應諾。

荀貞心道:“‘渡河衝陣,殺敵愈千,小創賊兵,揚了王師銳氣’。昨夜戰的雖然艱苦,但殺敵之數遠不及千人,也就四五百人。朱儁這是在誇大我和孫堅的戰功。”誇大戰功也是常見之事,只有把戰功誇大了,才能得到朝廷的重賞,也才能使敵人聞風喪膽,使部下鬥志昂揚。

中午朱儁留飯。飯畢,諸人各歸本帳。

昨天行了一天軍,晚上又打了半夜仗,荀貞累壞了,到了帳中,問過部卒死傷者的情況,令許仲、江禽等人安排好崗哨,倒頭就睡。

睡得昏天黑地,一覺睡到入夜才醒。

醒來一睜眼,對面席上靠着案几坐了一人,正一手放在案上,笑吟吟地看着他。

“啊?孫司馬,你怎麼來了?”

荀貞一骨碌起來,眼澀,用手揉了兩揉,埋怨守在帳門口的程偃:“你怎麼不叫我?”問孫堅,“司馬何時來的?等了多久了?”

程偃忠誠,他昨晚跟着荀貞也渡河作戰了,也很累,荀貞在睡前令他去睡,他卻怎麼也不肯,非要守在帳口護衛。這會兒受了荀貞埋怨,他撓頭傻笑。荀貞揮手說道:“去,去,我已醒了,你睡去罷!”程偃看了眼孫堅,行個禮,應諾退走,在帳外囑咐了幾句接班的侍衛,這才離去。

孫堅目送他離去,轉回頭笑道:“是我不讓阿偃叫你的!荀君,昨夜一戰,你我是生死交情了,爲何還如此見外?”

“司馬位尊年長,怎能讓司馬枯坐等我呢?”

“誒,說了生死交情,你還這麼見外!什麼司馬不司馬的,一個佐軍司馬算得什麼?我倒是的確比你癡長几歲,荀君,你若沒意見,以後你我便兄弟相稱,如何?”

荀貞當然求之不得,聞言欣喜,笑道:“既然兄弟相稱,大兄爲何還稱貞爲‘君’?”

孫堅哈哈笑道:“是我的不是了!賢弟。”

“阿兄。”

結拜之風漢時尚無,然意氣相投者亦有兄弟相稱的。叫完這一聲,兩人再看對方時感覺已大不同,又一次相顧而笑。

是夜,孫堅留宿荀貞帳中。

月光從帳外透入,兩人同榻而眠,談談戰事,談談昨夜驚險處,談談彼此經歷,談談潁川郡和吳郡的英雄人物,歡聲不斷,笑語不絕,通宵達旦直至天明。

——

1,結拜之風漢時尚無。

晉人周處在《風土記》中記道:“越俗率樸,初與人交有禮,封土壇,祭以雞犬。祝曰:‘卿即乘車我戴笠,後日相逢下車揖。我步行,君乘馬,他日相逢君當下’。”漢人的結拜大約是從少數民族處學到的,到了南北朝末期,已成爲較爲流行的風俗。

12 仲仁迫凌去檄書18 未到輕身入京時212 幽兵臨冀可謀兗9 太守長史兩不負67 鮮卑復又寇幽並93 驚聞曹操豫州亡 從來英雄重英雄54 膽大妄爲豫州兒77 演武薦賢(下)104 彈棋最妙是長斜58 剛孝好義朱公偉(上)79 呂布既遁援將到 兩路先取胡文才5 江禽27 甲兵四千向神都(七)55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五)2 禮錢需得四百萬48 雷霆51 得領汝南意不足90 風捲雷動誅鄴趙(六)196 周幼平如熊舉將(中)9 太守長史兩不負5 秦項建言取濟南(上)100 棄郡而走袁伯業12 敬事286 彰廉禮賢下邳行(中)8 收得潁川吏士在 酸棗有信急騎來84 廢漢帝陳留登基 察雲氣程嘉附會16 亂將至中流擊水26 威震郡北78 聞聽道上辱郡丞(上)87 再訪郡士攬爲用 軍政雖妙徒然功68 重施魏郡屯田計 秦鬆笑舉糜子仲27 蘇合湯餅孰爲香9 結交73 大丈夫寧鳴而死24 太守驪馬從白駒53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三)65 短歌185 星羅雄傑滿部中(上)49 輜重已備172 許顯臨機能應變(下)81 冠軍將呼太史慈(三)35 褒貶由人41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二)18 一賭約定先鋒注 兩騎策行入孔營琢磨下情節走向,明天更34 孟塗敢棄夜襲利7 夜眠營中敘舊情 郭嘉不辭尊者賜22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三)7 清洗潁陰(上)7 置彀在此請君入50 祭祀族宴10 督郵在此(下)24 張讓賓客97 賈文和出謀分守 戲志才獻計馳擊194 魯子敬狂兒奉糧10 防寇6 邯鄲陌上九月秋(六)100 荀友若奉使離冀 曹孟德吐露忠亮255 唯有濮陽傾巢來59 剛孝好義朱公偉(下)68 志懷霜雪曹孟德(中)44 董卓狼顧問英雄(中)75 許縣陳氏85 了卻山中寇賊事(九)122 孫堅族微壯志高105 先登陷城斬劉闢5 秦項建言取濟南(上)4 冀州牧迎節以徵24 文聘(下)68 鳳集西鄉(下)94 襲陣兵退夏侯惇(十二)38 初步85 了卻山中寇賊事(九)130 伯圭再敗龍湊渡207 丈夫豈可受人輕49 呂奉先攻勝李通(上)42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三)110 兄弟一心共禦敵73 健兒戰死誰封侯(下)51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上)82 光陰似苒流如箭46 治平天下捨我其誰62 其猶穿窬之盜也26 當過小城取大敵 自領中陣分左右47 董卓難斷涼並事 呂布馳兵入滎陽119 三戰盡復東郡地(四)103 歸來美酒洗征塵30 臨大事從容不迫7 夜眠營中敘舊情 郭嘉不辭尊者賜37 無禮賠罪54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四)67 操以兵戰振郡氣 報得長安急信來1 光和六年(上)56 買馬(下)59 慨嘆115 張益德輕取定陶82 了卻山中寇賊事(六)70 劉玄德率部西攻25 臨水慨嘆古今事 蒞敵思量遠近兵51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