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田邊斷案(下)

先把欠的都補上。

雖不能保證每日皆,但以後可以保證每個月都至少三十節。

這一節是補上五月三號的。

——

荀貞聽完了案情的曲折經過,稍微放鬆了一下坐姿,道:“原來案情竟如此複雜。”令仍不磕頭的程三和他兒子停下來,擡頭問圍觀旁聽的鄉民們,“你們以爲覺得此案該怎麼判?這程三之子是算毆父還是不算呢?”

圍觀的鄉民大眼瞪眼,有一個膽子比較大的道:“程三之子雖然打了程三,但其實是爲了救父,這,這,……,他雖然觸犯了律法,但似乎不至於死罪。”

王甲大怒,扭過頭,指着話這人,叫道:“甚麼叫雖觸犯了律法,卻不至死罪?律法就是律法,你觸犯了律法就該伏法!如果不按法行事,如果下次再出現了毆父案,如果那個毆父的不孝子也是不心打到的,怎麼辦?你讓荀君如何判?”

這王甲雖是鄉下人,沒讀過書,不識字,但是這一番話得卻是很有道理。旁聽的鄉民們中就有幾個連連點頭稱是,同意他的意見的。

荀貞笑道:“法者,刑罰也。律者,約束也。法律應該平之如水,這樣才能禁。王甲得不錯,按法辦事,正該如此。”

王甲得意洋洋的笑了起來,轉臉去程三。程三如遭雷擊,他今年四十多歲,只有子一人,聽荀貞意思分明是要按律行罰,眼着便要絕後,頓時失魂落魄,哀痛流淚。荀貞一舉撲滅第三氏,如今鄉中的威望很高,他雖然痛苦,卻也不敢再替兒子求情了。圍觀的鄉人中有很多都發出了嘆息,竊竊si語:“程家就這一個兒子,今因毆父將要被誅,他家怕要絕後嘍!”

荀貞把這一切都眼裡,復又開口,道:“不過,……。”

“不過?”

“我給你們講一個故事罷。”

鄉人們都莫名其妙,不知他爲何突然改口要講故事。較遠處旁聽的時尚卻心知肚明,想道:“來荀君也是讀過《hun秋決獄》的,接下來他大約是要講許世子止的故事了。”

果然不錯,荀貞道:“你們知道hun秋麼?朝之前是秦,秦之前是戰國,戰國之前是hu秋時有一個國家叫許國,許國國君有一個兒子叫許止。有一天,許國國君病了,許止很孝順,就給他找來了一副y-,是心,誰知道吃完這服y-後,許國的國君卻死了。……,你們,這個許止是孝還是不孝呢?”

鄉人們面面相覷,不知該如何回答。“許止弒君”就是hun秋時的一個著名公案,涉及了倫理、法律、動機等等多方面的內容,就算是個法律專家這裡,恐怕一時也不清楚,而且《hun秋》、《左傳》、《穀梁傳》,包括前漢董仲舒的《hun秋繁l-》內,這些儒家的經典著作對此事也都是評價不一,何況這些不識字的鄉人呢?

荀貞等了會兒,見無人答話,又道:“這許止雖然毒殺了他的父親、許國的國君,但意卻是出於孝心。如果因此就指責他弒君,定他的罪,那麼我且問爾等:以後還有誰敢再給君父獻y-呢?”

——事實上,許止獻y-這件事是有做錯的地方的。按照禮,兒子、臣子給父親、君上獻y-,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是獻y-前兒子、臣子要先嚐,一個是如果不是三代以上行醫的醫家,是不能請來開y-的。依照《穀梁傳》的法,許止獻y-前沒有嘗y-;而又依照當代經學大師服虔的法,許止其實是嚐了y-的,只是他找的這個醫不是出自三代行醫的醫家。

——不管許止有沒有做錯,也不管他是什麼地方做錯了,有一點是沒錯的,那就是他的確是個孝子,因爲他父親死後,他非常自責,放棄了繼承君位,選擇了自我流放,流亡去了晉國,自己整日悲泣,沒等到第二年就死去了。

這些曲折的內情荀貞沒必要對鄉民們,他頓了頓,見鄉人都l-出了深思的神s-,接着道:“前漢大賢董公仲舒認爲,許止雖毒殺了他的父親,意卻是因‘孝’,故此不當罪之。此即:君子原心。今程三與王甲爭鬥,王甲以刀刺之,程三之子爲救父而傷程三,非y-毆父,而實爲誤傷。這不是律法上規定的‘毆父’之意。我以爲,應如許止故事,不當罪之。”

一言既出,程三和他的兒子呆若木i,不敢相信。王甲急了,膝行趨前,叫嚷道:“怎麼不當罪?明明就是毆父,爲何不當罪?君判案不公,人不服!”

荀貞勃然變s-:“王甲,你和程三素來不和,今日因言爭鬥,竟至拔刀相刺!要非程三之子救父,你可知,若你這一刀落到實處,就憑你這一刀,我就能治你一個鬥傷、乃至鬥殺之罪麼?你不感謝程三之子,反而還胡攪蠻纏,要告他毆父。你這是必y-要置他於死地麼?”

荀貞剛纔斷案的時候一直和顏悅s-,此時驟然變s-嗔怒,王甲嚇了一跳,腦海裡立刻浮現過一個個第三氏族人被捕時的場景,膽氣立消,惶恐懼怕,汗流浹背,跪伏地,不敢再言。

荀貞迴轉顏s-,平息了怒氣,又對他道:“你與程三同居一里,該互睦相助,平時就算有些口角,也不該揮拳相向,有多大的仇怨竟至動刀?”他原坐的很隨意,這會兒長身而起,端正地跪坐地,摘去頭上的幘巾放地上,斂起衣袖,整衣裾,面對着圍觀的衆多鄉民,亦拜倒地,道,“我身爲鄉有秩,不能使治下民知禮守法,我之罪也。”

鄉民們從到大,長几十年,哪裡見過有官吏向自家道歉的?震驚了片刻後,包括程三、王甲及程三之子內,都忙也手忙腳lu-n的紛紛拜倒,道:“荀君自來任鄉後,剪除第三,除滅豪強,我等皆深感君恩!請你快快起身,這不是你的過錯,是我們這些鄉野愚夫不知禮法,是我們的過錯。”

如果荀貞依照《hun秋決獄》來斷程三、王甲之案還不致令時尚和那個功曹書佐吃驚的話,那麼現下這個場景卻就使他兩人極其驚訝了。

那個功曹書佐感慨地道:“縣人有的荀君深刻殺,是個寡恩的人;有的荀君賑恤鄉民,是個愛民如子的人。衆紛紜。我與荀君素未謀面,不知何所適從,不知道該聽信哪種法才。今日一見,才知‘寡恩’之語不足信也。荀君年歲雖不高,與我相仿,但他的德行勝我何止十分!真有長者之風。”對時尚拱了拱手,道,“時君,下告辭了。”

時尚驚訝問道:“告辭?你不是仰荀君之名,今日來入鄉,若過而不拜不合禮節麼?咱倆從官寺一路找到這裡,荀君就面前了,你卻又爲何忽然提出告辭?”

這個功曹書佐道:“荀君的德行如峰巔青松,高潔臨淵。我今來貴鄉,風塵僕僕,身上不潔,不敢拜見。待我回去,等到休沐之日,盥洗沐浴、換過薰香衣後,再來拜見。”

兩漢四百年,前漢民風質樸,重義輕死,明朗直l-,後漢儒學漸深,發展爲士人重名節,而到漢末,又由名節發展爲清議、清談,世風也漸變爲瀟灑通脫、任-ng率真。這三者一脈相承,再往後就又因戰lu-因素乾脆發展成了魏晉風流。這個功曹書佐今天的舉動就頗有東晉時王子猷雪夜訪戴,興而返的意思,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時尚着他離去,登車遠走,心中想道:“此人這一離去,來日縣中必又會再添一段佳話。”

這個功曹書佐所謂“身上不潔,不敢拜見”云云,也許是真心話,又或者也許只是託辭,實際上只是想借此來“邀名”,希望通過自己的這個舉動能讓縣人到他禮敬賢士的“誠心”,但不管如何,至少對荀貞而言是件事,至少也能通過此事讓縣人們知道了他的“德行”有多高。

時尚轉回目光,繼續荀貞斷案,同時又不禁想道:“當日先家辯論過荀君捕滅第三氏是對是錯後,先命我辭去裡監-n的職務,來拜見荀君,言外之意是要我投到荀君-n下了。我雖也很重荀君,他出身高-n,祖父輩都名重天下,身也有才幹,肯定早晚必成大器,但畢竟現只是個有秩薔夫,我以爲就算投到了他的-短日內怕也只能奔走其-n下而得不到回報,卻沒想到這才短短几日,就因爲他的舉薦,使我得任了鄉的鄉佐。”

他眼裡着荀貞,暗裡下定決心:“便不這份知遇之恩一定要報答,大丈夫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只爲了日後的出人頭地,也一定要心力地爲荀君效命!”

荀貞自來西鄉後,收攬的都是輕俠之輩,時尚算是第一個讀過書、有點學識的“寒士”了。他的這個決定,荀貞自不知道。鄉民的勸解下,荀貞直起身子,對程三和王甲道:“程三,你你和王甲平日不睦,你們同一裡,又能有多大的矛盾呢?今天我就給你們做個和事老,過去的事兒不再了!從今天起,你們能不能和睦相處?”

程三感i他的恩德,沒口子地答應:“能,能!”

王甲一方面懼怕他的威嚴,一方面也是被他剛纔的舉動感動了,亦應道:“能,能!”

荀貞l-出笑臉,起身,親自把他兩人的手放一塊兒,令他們互相握對方的手,歡喜地道:“這不就了麼?皆大歡喜!”又立他們的身前,環顧衆鄉民,道,“諸位世居鄉,i犬相聞,日後應彼此和睦,守望相助,便偶有口角糾紛,也萬不可動輒就粗口、鬥毆。若你們平時有什麼困難,可來官寺找我,我必竭力相助。”

鄉民們都拜倒應諾。

就此時,有四個人分成兩撥,從官道上下來,走至近前。衆人去,卻是方纔離去的許仲、夏和那兩個爭縑的鄉民。許仲與夏一人帶着一個,來到荀貞面前。

鄉民們不知這是何意,安靜了下來,聽荀貞話。荀貞問道:“如何?”

許仲指着自家帶來的那人,是那個四十多歲的,答道:“奉君之令,我尾隨其後,聽見他連聲埋怨,君壞了他的縑布。”

夏也指着自家帶來的那人,是那個三十四五的,答道:“奉君之令,人也尾隨其後,見他歡喜雀躍,只顧着一遍一遍地拿着錢袋數錢,並不可惜縑布。”

荀貞瞭然頷首,問三十四五的那人:“你可服罪?”

“人何罪?”

“依律:‘盜贓值過六百六十錢,黥爲城旦、舂。六百六十到二百二十錢,完爲城旦舂’。這匹縑布值錢六百以上,你的罪行輕則完爲城旦舂、重責黥爲城旦舂。你如現承認,便饒你不黥;你如不肯認罪,我必從重處罰!”

“人冤枉!”

荀貞揮手,令夏把這人手裡的半匹縑、三百錢奪下,吩咐道:“送去亭,教亭亭長依法嚴懲。”等夏把這人押走,他親將縑ia給四十多歲的那人,道,“適才因你二人各執一詞,難以斷案,故此,我把你的縑分成了兩半,如今真相大白,這半匹縑還給你。”

四十多歲這人又驚又喜,忙將縑布接過,把荀貞早前給他的那三百錢ia出,稱謝不已,終忍不,問道:“荀君因何知道這匹縑布是人的?”

“一匹縑長數丈,織造不易。我把它斷成了兩半,若他真是此縑之主,又豈能不抱怨?這三百錢你不必還我了,只當是給你的補償罷。”

縑帛斷爲兩半,雖然還可以賣,但肯定價錢比不上一匹縑。四十多歲這人千恩萬謝,圍觀鄉民至此方恍然大悟,皆稱:“荀君神明!”

兩樁案子,一件顯示了他的寬仁,一件顯示了他的智慧。不但鄉人心服口服,旁觀的時尚也是心服口服,見他斷案已畢,挪步上前,準備拜見。恰此時,不遠處的官道上有十幾個人經過。一人騎馬,餘者步行相從。荀貞舉目觀望,瞧見騎馬上的那個人年約三旬,虯髯滿面,y-帶華服,腰佩寶劍,壯甚威武,問左右:“此誰人也?”

許仲不認識,不能回答。有認得的鄉民答道:“這是從陽翟來的上師。”

“上師?”

“對,太平道的上師。騎馬這人名叫b連,他的兄長b才乃是郡的太平道渠帥。”<dd>

5 江禽2 光和六年(下)102 殊死鏖戰破敵營(上)13 荀成善納奉孝策81 了卻山中寇賊事(五)73 大丈夫寧鳴而死64 其疾如風侵略如火220 陶恭祖數求歸鄉52 陰少府哀傷洛城 孫討逆嗟嘆往事10 督郵在此(下)203 當治上田糧產豐108 轉戰十縣歸平輿(中)84 誅趙家者在今日65 短歌57 我爲君取彼良駒(三)14 荀家五虎度陳倉(五)60 酸棗十萬兵將散 洛陽勝軍氣恐驕43 李通難擇良木棲136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二)32 君爲虎士3 誰人不知荀貞之112 陶謙忍怒緣忌器 曹宏獻得打劫計153 沙丘臺上舊時月(八)66 謀大計暫斂英眉 郡童子顯傲剛強83 了卻山中寇賊事(七)45 正旦前日49 郭公則拍案痛斥 曹孟德座上借兵17 偏將軍用計賺蓋135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一)9 書箋反覆修棧道91 兵臨西華(上)74 花開是爲迎卿來47 山雨18 誅滅沈家(上)64 報聞荀兵入符離 徐州羣臣心各異8 收得潁川吏士在 酸棗有信急騎來153 沙丘臺上舊時月(八)8 推衣69 丈夫做事應如北風掃雪67 操以兵戰振郡氣 報得長安急信來75 時當秋收堂上議 夜讀淮南閨中樂6 生子當如孫伯符26 決勝50 忠勇士捨身忘死 善戰者後發制人52 最後的麻痹82 了卻山中寇賊事(六)12 馳援65 邀得念舊仁厚名122 孫堅族微壯志高107 轉戰十縣至平輿(上)148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五)97 孫文臺單騎陷陣36 天下之中洛之陽81 漫笑將軍弱無膽 當斬青綬以勵氣272 公仇稱引水灌城10 督郵在此(下)60 酸棗十萬兵將散 洛陽勝軍氣恐驕12 荀家五虎度陳倉(三)53 不顧母弟朱靈忠77 北邊健將固何多 南野雄士亦足衆18 西鄉薔夫97 賈文和出謀分守 戲志才獻計馳擊42 三見遲婢189 聚得幹才羽愈豐(下)302 陳國相襄軍第一(十一)115 孫文臺半道打劫 陶恭祖忍氣吞聲24 鐵官見聞71 董仲穎操立天子 袁本初離洛奔冀8 朱門酒肉路邊骨44 而今本爲多事秋124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三)271 收定九江建良策64 報聞荀兵入符離 徐州羣臣心各異21 今有潁陰乳虎(中)72 寬仁信義劉玄德(下)91 兵臨西華(上)40 路畔相投父子俱 賊名水上號錦帆67 本以霸王道雜之210 豈可因己污主名75 爆竹聲裡辭舊歲(下)84 處弱先擊爲惑敵 假敗歸營而驕賊32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二)89 智勇兼備褚飛燕1 上任68 鳳集西鄉(下)30 將戰22 喜聞定策掀鬚髯 英雄所見原本同50 呂奉先攻勝李通(下)62 太守行春(下)34 飛蠅逐路廁之臭14 賊困屋中27 高素三勸59 文若誓願扶漢室 貞之笑辱董仲穎57 早晚滅此豎子大賊5 三縣吏士迎滿道 閉門謝客因兄傷41 效果284 止巫遏佛彭城事144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十)110 兄弟一心共禦敵62 五角鼓聲聲悲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