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郭奉孝惑敵擾鉅野

卻說潘璋圍谷城,與曹仁對峙。李瓚亦從東平發兵,佯攻範縣。範縣與東平接壤,在瓠子水西岸,李瓚兵由上游橫渡,到範縣城下,爲哄曹操援兵,卻是打了樂進的旗號。範縣守將果然大驚,急遣使往乘氏求援。

曹操接報,狐疑不定,問程立、陳宮等,說道:“鎮東信中言稱攻我亢父、襲我山陽,今亢父處的許顯等將未動,谷城、範縣接連告急。我疑此乃鎮東聲東擊西,調我兵馬北援,他好趁虛再擊亢父、山陽。公等以爲如何?”陳宮說道:“兗北的徐州兵相繼與鮑太守、黃巾賊、歷城守軍和援救歷城的青州兵大戰,早已披疲乏,哪裡還有餘力攻我範縣、谷城?明公所料不差,此必荀貞之的聲東擊西之計!無須理會。”程立說道:“聲東擊西不錯,只不知哪裡是東,哪裡是西?”曹操問道:“此話怎講?”程立說道:“設若鎮東信中所言,攻亢父、山陽云云,乃是‘聲動’,取谷城、範縣纔是‘擊西’,則我東郡將會有失了!”陳宮說道:“兗北樂進、趙雲部久戰已疲,何能取我谷城、範縣?”程立說道:“鎮東駐兵合鄉,合鄉距範縣二百里、距谷城三百里,銜枚急進,兩日可到。樂、趙部兵憊,鎮東部也兵憊麼?”

曹操躊躇良久,心道:“東郡系我根基,倘若有失,我不僅後撤無路,且無立足地矣!確如程公所言,本初外寬內忌,我如沒有基業,兩手空空,領兵投附,自此居人下矣!”說道,“東郡乃我兗州後方,不可不防。”傳檄屯兵廩丘的袁紹將蔣奇等部,援助範縣。

蔣奇到了範縣,窺望縣北的徐州兵營,只見營連數裡,鼓角隱聞,懼樂進威名,不敢與戰,遂亦紮營,屯於城南。兩軍相對,連日無有戰事。蔣奇起疑,心道:“樂文謙剽勇敢戰,今駐兵城北,卻數日不出,何故也?莫非有詐?”遣斥候打探軍情。斥候歸來,上稟說道:“樂營內外刁斗森嚴,小人等不得近前。見有數百騎、千餘步兵從北邊而來,入其營中了。”接連打探三四日,日日見有兵馬入樂營,所打旗幟各不相同,然俱是樂進帳下將姓。蔣奇與部下將校說道:“無怪樂文謙不攻範縣與我營,原來是在收攏散在兗北的各營兵馬。前時他兵少時,我軍被他唬住,未能及時進攻,而今他兵馬漸多,不可襲矣!我等緊守營壘,與城中呼應,候他攻城,然後再戰罷!”軍中的諸將校俱皆遵令。

歷城新得,人心未從,趙雲親鎮城中,只遣了部將引兵出城,渡濟水,至數十里外的黃河東岸,擾襲東郡縣、鄉。這日一人從平原郡來,自稱幽州鄭隆,求見趙雲,奉書一封,是兵屯平原郡的田楷所寫。趙雲不看,問鄭隆,說道:“汝主信中言何?”鄭隆說道:“將軍一戰進克歷城,威震青、兗,吾主敬重將軍,願以濟南相授。請與將軍訂盟,共襲東郡。”取出印綬,奉與趙雲。趙雲說道:“汝主何人?私相授官!雲雖鄙士,不敢受也!”命左右將鄭隆趕走。安民校尉陳容者,趙雲部將也,在座,說道:“何妨虛與委蛇,誘其共攻東郡?”趙雲顧問徐卓,說道:“中郎以爲何如?”徐卓笑道:“如換是卓,亦逐鄭隆。”陳容問道:“何也?”徐卓說道:“公孫瓚求與明公、孫侯盟,明公、孫侯皆不應。今田楷求盟,將軍若應之,豈不違明公之意?且公孫瓚兵敗,田楷日暮途窮,思欲得外援之助,故乃遣使來盟,以其殘兵,自保不暇,如何還能出兵攻東郡?此大言耳!”趙雲笑與陳容說道:“此正我所以逐鄭隆!”

夏侯淵於聊城得曹操密信,令他謹守邊界,務保東郡無事,因閉城不出。

且說這日,亢父城外,許顯、陳褒、劉備等忽舉旗出營,列陣進攻。夏侯惇登城禦敵。戰了半日,許顯鳴金撤兵。歇了一天。第二天,許顯、陳褒、劉備又各領兵出營,分攻亢父三面。仍是戰了半日撤回。如是反覆,攻城三次。這天許顯依舊撤兵。夏侯惇部將說道:“五日之間,許顯攻城三次,次次皆是半日即還。這應是在試我城防的虛實,至多三四日內,待他找出了我城的易攻之處,想必就會大舉攻犯!將軍當即遣使往乘氏,請明公派遣援兵,以備鏖戰。”夏侯惇便遣使請援。使者纔去未歸,次日下午,突然接報,卻是許顯兵繞過亢父,殺到了鉅野城下。夏侯惇這才明瞭,攻半日,歇一日,是許顯的惑敵之計。

此計不是許顯想出,而是郭嘉的謀略。

謀略得成,輕鬆地繞過鉅野,使得夏侯惇沒能攔截。郭嘉說道:“鉅野向西南,百里即到乘氏。將軍奇兵至此,曹營震動,曹東郡必遣軍來戰。將軍兵少,如堂堂之陣,非曹軍敵手。當前之計,宜遊擊鉅野左近,亂其民心。曹東郡援兵到了,將軍勿戰。其勢如衆,將軍北上避入東平;其若欲回,將軍擾襲其後。如此,明公攻山陽之策可成矣!”許顯以爲然,悉從其計。曹操果遣李乾等領部來鬥,許顯不與爭鋒,自往北去;李乾等待回撤乘氏,許顯追擊騷擾。李乾等戰不得,退不得,與許顯部糾纏於鉅野、金鄉。夏侯惇限於劉備、陳褒等猶駐兵城外,恐如果出兵包抄許顯,亢父或會失陷,不敢出城,困守而已。

谷城、範縣、歷城、亢父等地的軍報絡繹送到合鄉。

荀貞大喜,對戲志才、荀攸等說道:“一如志才妙計,曹兵果進退失據。東郡之兵不得回助,乘氏之兵,被分於鉅野。此我取山陽之時也!”傳令三軍,偃旗息鼓,拔營出寨,過水向西,分兵兩路,一攻高平,一攻湖陸。此二縣系山陽之最東兩縣。兗州諸郡,皆地狹人稠。由從兩縣西去,百餘里便是山陽郡治昌邑,其間幾無險可守。山陽太守袁遺聞訊,震恐失色。

60 鎮東結與糜家婚19 血雨腥風洛陽城(上)234-251 公臺允誠意相同8 邯鄲陌上九月秋(八)133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六)275 夏侯淵傳捷坎谷(下)110 朝中爭鬥起風波(上)38 名將不必後世知 取義安雅各有道149 沙丘臺上舊時月(四)263 袁子遠掌籌舟師114 楊蔚奉使出魯陽 袁術應盟擊豫州2 雙喜臨門(下)88 遠謀圖據中原地 欲與孫堅結姻親260 浮華交會時之弊38 初步41 一諾從來許殺身55 我爲君取彼良駒(彼一)22 喜聞定策掀鬚髯 英雄所見原本同33 督郵一怒(下)88 從徵汝南(上)60 文直112 詔討東郡出汝南(上)80 帳下授任四司馬 道前空候無功回89 陳荀分被董卓徵 兵編別部號安郡11 前倨後恭因何故171 許顯臨機能應變(中)38 荀攸來訪57 無信不立丈夫舉 圍而不擊事可疑190 非荀侯無以安徐7 夜眠營中敘舊情 郭嘉不辭尊者賜29 伯符進獻渡河略113 陳宮催馬離營去11 陳琳表令諸荀怒84 捕拿張直(下)264 軍旗紛至聚昌邑39 可笑雛鳳誘老薑11 寇至61 陶謙謀逼彭城國 劉備下邳見笮融16 搜山千騎入深幽(七)26 招人91 兵臨西華(上)253 王叔文獻策謀權15 燕趙意氣多豪俠(上)19 辛璦(上)63 同道17 身負海內盛名望 雲起河內亦如龍116 陶恭祖荏不可輕 荀友若敢問爭徐35 鄉吏殘民150 沙丘臺上舊時月(五)23 劫人13 志纔出山41 虛虛實實128 軍民兩屯糧百萬131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四)92 兵臨西華(中)36 爭鋒唯數劉鄧勁 誇功最推高素雄227 孫仲臺奉令出兵1 飛書問君何所欲49 聖如仲尼也好名115 且行且戰五百里(下)203 當治上田糧產豐287 彰廉禮賢下邳行(下)28 辰彼碩女220 陶恭祖數求歸鄉69 英雄志氣袁本初181 一潘當先下襄賁3 書裡有一個錯處,向大家道歉177 樂進單騎入彭城(下)99 月黑雁飛弓馬逐85 臨戰忘死虎狼士 陷陣總是高順營220 陶恭祖數求歸鄉154 沙丘臺上舊時月(九)13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一)76 請爲中尉討擊此賊26 祖宗德澤在遺黎114 楊蔚奉使出魯陽 袁術應盟擊豫州15 陽城治吏(下)6 壓豫州取佔先機 猛劉鄧拒領校尉162 一將功成萬骨枯(中)60 劉備月下圖遠志 關羽林中慨爲驅40 隱秘非只君可尋98 幸有螟蛉機變才1 從朱儁看東漢寒士之入仕艱難及試論朱儁之36 天下之中洛之陽147 沙丘臺上舊時月(二)3 道左遇貴80 擒賊先擒王(上)79 呂布既遁援將到 兩路先取胡文才6 秦項建言取濟南(中)46 可憐的胡/平87 了卻山中寇賊事(十一)27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八)68 三軍悄然各入屯81 冠軍將呼太史慈(三)169 滿營呼擁張益德(下)5 三縣吏士迎滿道 閉門謝客因兄傷34 孟塗敢棄夜襲利35 鼓音破曉天欲墜 文聘橫矛定軍旗42 三見遲婢16 燕趙意氣多豪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