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趙子龍進克歷城

許顯出兵前,荀貞令他,勿以殺傷爲要,須以俘獲爲重,以實徐州民力。許顯故有此慮,慮如擊蛇丘,盧縣黃巾恐逃;如擊盧縣,又憂蛇丘擊其陣後。卻說潘璋言道可解許顯之慮。許顯問道:“先登有何良策?”潘璋說道:“蛇丘黃巾賊少,可先擊之。”許顯說道:“盧縣黃巾若遁,如之奈何?”潘璋說道:“璋請引精卒兩千,急襲荏縣。盧縣西鄰大河,黃巾唯能北竄,必經荏縣。璋扼其路。將軍以衆擊寡,破蛇丘易,轉而北上,躡盧賊之後。璋阻其前,將軍擊於後,勝如反掌!何憂其遁?”許顯說道:“此誠良策。兩千精卒太少,恐不足克荏縣。我分你步騎五千。”潘璋笑道:“我大軍屯駐肥城,盧、荏黃巾聞風喪膽,末將以兩千取荏,已是嫌多,何用五千!”許顯性慎,到底給他增了一千人馬。

潘璋引兵出營,倍道兼行,繞過盧縣,臨荏縣城下,使人繞城大呼:“東郡潘文珪,汝等可聞名乎?拔淮陵、陷襄賁,偏將軍許公督陣,劉鄧、趙雲、江鵠數攻不克,而潘文珪先登!文珪在此,汝等早降,免粉身碎骨!”潘璋自到濟北,屢與黃巾小鬥,無不勝,黃巾知其名,城中大恐。潘璋鳴鼓攻城,射其守者,兵卒進戰,入夜乃破。遂據城內,斷盧縣黃巾後路。

於城中等候數日,接許顯部中軍報,蛇丘已克。許顯麾軍北進,盧縣黃巾懼而棄城北逃。至荏縣。潘璋列陣於野,斷其去路。黃巾視其兵少,聚衆來攻。潘璋令道:“黃巾膽怯,無死戰意,許將軍呼吸即至,今諸君顯功業於世之時也!悉以短刃應戰,敢退者斬!”於是率騎先進,潘璋擐甲持槊,直衝黃巾陣,所向無前;步軍持刀劍隨之,無後顧者。鏖戰半日,黃巾兵多,潘軍漸力衰。忽聞鼓聲,一支兵馬從南邊殺來,正是許顯等部。張飛、太史慈、蘇則、蘇正諸將校各帶精騎,踐蹂敵陣;何儀、馮鞏諸將引領步卒,分道合殺。黃巾大潰。

戰罷收兵,查點繳獲。殺傷黃巾三千餘,俘獲男女老弱數萬。許顯教何儀引部,送俘虜去徐州,與餘下諸將休整三日,留李通守盧縣,率大軍復往北行。出濟北國界,行三四十里,到歷城。此乃青州西南之重地,平原郡、東郡東邊之要害也。許顯與諸將說道:“譬如高屋建瓴,歷城是也。此地屬我,絕青州與河西之道,逼濟南郡之腹心,輕騎一日可至臨淄,青州不足定;懸平原、東郡之頸首,渡河而西,半日臨平原縣,順河而南,東郡由我進出,兩郡任我拿捏。明公之命,君等皆知。歷城不下,我與君等共受軍法之懲!”河者,黃河。

諸將凜然皆道:“請將軍令下,末將等肝腦塗地,必克歷城!”許顯說道:“曹東郡困於乘氏、平原田楷自保不暇,皆無力馳援,此天與明公曆城!然歷城,大縣也,兵多糧足,亦莫小覷。命三軍養精蓄銳,後日攻城!”令下,三軍於歷城外築營,休息三天。

是日攻城,許顯臨陣,趙雲、潘璋、太史慈、何儀、馮鞏等將各率部曲,投石攀城,奮勇爭先。急攻兩日,城不得破。聞報濟南、齊、樂安諸國俱發兵援歷城。許顯說道:“我有計矣!”調兵部署,設伏於道,於歷城東北大敗援兵,斬其將校十餘,掛之長竿,示於城內。次日再攻。守卒見援兵被敗,心無鬥志。趙雲中箭數支,臂鎧爲裂,不退更進,素甲先登。歷城得克。荀貞傳檄,因歷城要地,非大將無以鎮,以趙雲留守。許顯引部班師。

消息傳至乘氏,曹操大驚失色,與程立等人會議。曹操說道:“本欲退守乘氏,重振軍勢。歷城,我東郡東北之關鍵也,今失於鎮東,東郡危矣!東郡危蹙,則濟陰、山陽震動。我方欲增援亢父,謀復任城、東平,策恐不行矣。公等何以教我?”陳宮說道:“鎮東久戰兵疲,亢父至今猶牢。舉我全軍之力,出亢父而直擊之,任城未嘗不能復得!任城光復,山陽無憂。合任城、山陽、濟陰、東郡、陳留之兵,橫陣北列,鎮東如犯我,即迎擊之;鎮東如不來,伺機待時,收復東平、濟北;歷城雖爲趙雲守,孤軍在外,明公可滅之!”曹操不語,問程立,說道:“公何見也?”程立說道:“兗州連敗,鮑太守死於戰中,我軍士氣惶恐;陳留、濟陰、山陽各郡,俱懷心思,不會盡奉明公之檄。公臺此謀,井中撈月耳。觀之灼然,不可行之!”曹操問道:“公必有策,操請聞之。”程立說道:“惟今之計,明公宜退還東郡,與陳留犄角,憑大河爲險,倚袁本初爲助,乃可徐圖。”陳宮大怒,說道:“任城一敗,退還乘氏;鎮東破歷城,退還東郡。如有再敗,尚可退乎?程公此策,託我兗而獻鎮東也!”

曹操之得兗州,賴陳宮、鮑信之力也,說道:“公臺勿急,且容緩緩計議。”陳宮說道:“明公如聽程公,宮請辭。”曹操驚問道:“辭往何處?”陳宮說道:“宮往說山陽、濟陰、陳留,三郡縱懷異心,寧無明見之士,忍看我兗淪陷?候宮聚三郡之兵,舉義旗,將出亢父,與鎮東決死,再請明公臨軍便是!”曹操言道:“君於我,膀臂也!方欲與君保全兗境,安養民生,君如棄我,不復言矣!”陳宮說道:“明公才略蓋世,安兗、平天下者,必明公也!非宮棄明公,實程公之策,不可取也!”曹操遲疑,說道:“容再商議。”

曹昂進見,奉書信一封,是荀貞寫來。

曹操展信觀閱,信中寫道:“歷城在我,出兵西攻東郡,則君無退路;繼圍君亢父,襲君山陽,君新據兗,人心未附,數遭大敗,鮑信授首,袁遺、吳資、張邈各懷異志,孟德自度料,可以勝否?爲孟德計,不若退守東郡,據河爲險,犄角陳留,依仗袁本初,猶可殘喘。”

11 寇至11 朋黨20 拜徐州用計離亂24 河南諸侯荀曹雄8 遍觀諸郡(下)34 一怒之威35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六)32 陽平文謙侵如火 常山子龍穩似山37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八)50 祭祀族宴206 萬金不如一文重26 威震郡北272 公仇稱引水灌城79 聞聽道上辱郡丞(下)57 我爲君取彼良駒(三)118 謀議取徐分優劣 戰起要在以速勝115 張益德輕取定陶54 臨戰合刃之急者三66 延攬勇士(下)23 大獲豐收126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一)20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一)30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一)43 焉可自棄學陳項48 惟是小人最難養76 貴顯何氏兩將軍143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63 同道19 兵者政之輔,政者兵之基(下)40 兵非無情不可掌50 呂奉先攻勝李通(下)58 胡軫奔襲魯陽城 王匡兵敗小平津125 豪強應曹爲投機2 郡留四傑內外鎮 兵分六部旌旗揚13 孔德再獻明良策 江東猛虎孫文臺5 秦項建言取濟南(上)7 清洗潁陰(上)61 太守行春(上)104 彈棋最妙是長斜72 諸荀居家交豪俊 長文將至更添才24 張讓賓客51 故事41 夕陽161 陶謙難催泰山兵283 西鄰北接豫與兗10 防寇105 豫方郡國唯貌恭 荀家諸俊各有長102 孫侯得璽度天命 董相敗退往長安77 了卻山中寇賊事(一)282 今貴舊勳徐與冀69 樂文謙領兵北上14 陽城治吏(上)89 煙塵卷騎分兩路 已失天時復失和47 辨旗察鼓71 董仲穎操立天子 袁本初離洛奔冀45 欺人67 志懷霜雪曹孟德(上)97 孫文臺單騎陷陣167 滿營呼擁張益德(上)8 清洗潁陰(下)116 三戰盡復東郡地(一)3 誰人不知荀貞之16 搜山千騎入深幽(七)79 呂布既遁援將到 兩路先取胡文才23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四)68 鳳集西鄉(下)136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三)27 高素三勸132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五)71 董仲穎操立天子 袁本初離洛奔冀66 急擊則負緩則勝176 樂進單騎入彭城(上)10 督郵在此(下)56 我爲君取彼良駒(二)169 滿營呼擁張益德(下)8 遍觀諸郡(下)200 遣使入豫議盟幽49 搜山千騎入深幽(四十)78 了卻山中寇賊事(二)64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109 無情未必真豪傑 爭徐需重爭臧霸111 定陶冤句令不同33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四)191 唯天子方有王命45 虎膽奸雄38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九)39 忽報胡軫襲追到 進去不知何其神23 豫兗羣豪三人最99 郭奉孝惑敵擾鉅野38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九)95 會師城下(中)12 馳援69 躋身才俊(上)85 風捲雷動誅鄴趙(一)97 趙子龍進克歷城54 臨戰合刃之急者三298 陳國相襄軍第一(七)153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39 點將封侯趁少年139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