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如同擦花一樣,插在地上的羽箭,曹性冷笑一聲,龍行虎步,似慢實快,將距離拉到了百五十步,鐵胎弓高舉,右手搭箭,右拇指扳指勾弦。
自家千餘羽箭先例在前,如今曹性又要搭箭,趙慈二兒子,立於寨牆上,露出冷笑,伸出一指,囂張的指向曹性。
果然不出他所料,曹性“怕了”,收起了羽箭,不過很快做出了一個更讓他鄙視的動作。
曹性受對方挑釁,再看寨牆上的守衛都注目於此。
今日,我要整個天下都記住此刻。
曹性下定決心,右手一收,又取出一支,兩支羽箭同時搭在弦上。
“嗖嗖~”
兩根羽箭先後射出,頭一箭,射斷了趙慈二兒子,正指向曹性的食指,羽箭餘威不減,因曹性在下,對方在上的原因,射斷了對方食指的羽箭,緊接着**了他的面門。
“啊……”
趙慈二兒子只來得及痛呼一個字,第二根羽箭接連而來,直中咽喉,鐵胎弓射出的羽箭,傳來重力,將他擺的摔倒在地,一個不穩,直接從寨門樓上,後腦勺着地,砸在了地上,加快結束了他最後的掙扎。
“嘶~”
寨子上,灘塗上,木筏上,同時響起了倒吸涼氣的聲音,本是一個呼吸聲,成百上千人的齊奏,產生了洪亮如吼的效果。
“殺!”
曹性大喝一聲,如同打響了田徑賽場的信號槍,十六人健步如飛。
這時守衛還沉侵在曹性神技的震撼中,一些忠心者,大喊:
“少主!少主!”
後腦勺着地,咽喉、面門中箭,就算再多幾千人喊,也沒用了。
“嗖嗖~”
守衛被嚇傻了,忘記了射箭阻擊,曹性卻沒有客氣,弓箭在其手中,如同神靈后羿一般,百五十步的距離,邊跑邊射,五次連射,十箭連珠,十位守衛被射下了寨牆。
趙雲等人看的熱血沸騰,十六將,身手了得,射術同樣不差,能使出連珠箭的更是超過了半數。
其中以趙雲最盛,同樣五連射,十連珠,十人中箭,不過有一人手臂中箭,未傷及要害,略低曹性“一籌”。
槍、劍、弓、馬全頂級的全能手趙雲,表現的略低自己一點點,曹性給了趙雲一個微笑,駐足於寨牆下,大喝一聲:“龔都!搭橋!”
“諾!”
同樣射翻了四人的龔都,將弓箭一扔,跑到了寨牆下,紮成馬步,雙手重疊在一起,收於腰間。
寨牆上的守衛,已經被射翻了數十位,無一人敢擡頭,曹性鐵胎弓往弓袋一擦,大跨步上前,起身一跳,踩在龔都重疊的雙手上。
“起!”
龔都一聲大喝,猛然用力往上擡,曹性同時用力往下踩,起身一跳,直接攀附到了丈許的寨牆頂,雙手攀牆頂,雙腳如同走路一樣,踩着牆面,一個翻身,爬翻了牆頂上。
寨子爲單排原木木牆,寬不過一尺,曹性腳一落牆頂,也不平穩身軀,徑直跳了下去。
“噗通~”
半空中將雙膝微彎,身體半蹲,落地就是一滾,丈許高的下落的衝擊力,被卸的一乾二淨。
從百五十步外的神射,再到十箭連珠,如今又表現出翻牆如履平地的神技,守衛如同看鬼了一般,嚇得連連躲閃。
深知一而勝,再而衰,三而竭的曹性,採取揚長避短的手段,雙手往後背一探,弓箭再次入手。
一個加大的箭袋,五十發羽箭,除最初射出的十四枚,剩下三十六枚,不過轉眼間,全射了出去。
守衛中,面露兇狠的,長得壯碩的,裝備精良的,等等,全被一一點名。
百五十步外,同時射中食指、咽喉,何況現在人挨着人的貼臉射擊。
還好衆人害怕,給曹性空出了空間,給了他表演的機會。
確定沒有威脅之後,將射空的鐵胎弓再次收起,猩紅披風一撩,藏在其下的巨劍巨闕入手:“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喝!”
巨闕舞成車輪,猩紅披風,如同紅旗一樣被揮舞,千人叢中,掀起一波血雨腥風。
一個個頭顱、手臂、乃至整個上半身,如同迎接英雄歸來時,美女們撒的花瓣一樣,紛紛揚揚。
血液成了暴雨天的雨水,瓢潑四射。
巨闕在手,在無能手阻擋的情況下,曹性砍起小卒,如同秋風掃落葉,成片成片的倒下。
“厲鬼啊!”
“瘟神啊!”
“殺神啊!”
人羣中,守衛肝膽欲碎的聲音,再也沒有勇氣抵抗,特別是與曹性隔得近的,直接就被嚇得崩潰,不顧一切的四散而逃,不停的的大喊,將他們的恐懼,像瘟疫一樣的傳播出去。
“噗通~噗通~”
趙雲、龔都先後跳進了寨內,之後就是虎豹義從,有了他們的加入,瞬間成了壓倒守衛的最後一根稻草,全面崩潰而逃。
這次,趙雲看着渾身染成披風色的曹性,再看看旁邊倒下的數十具屍體,露出的表情,一改常態。
如果說以前還是客氣式的尊敬,那現在就是發自內心的。
舊主公孫瓚最英勇之時,也是以數十騎對戰十倍鮮卑,正是這點,才讓趙雲學成武藝下山之後,捨近求遠,前去投奔。
常山、乃至冀州,名人名將再多,也不過窩裡斗的主,公孫瓚,卻是實打實的與異族,打出的名聲,打出的基業。
公孫瓚趙雲佩服,但其好大喜功,驕傲自大的性格,卻爲趙雲所不喜,到如今還記得當初投公孫瓚時,他輕藐的說出:你爲常山人,爲何不在常山從軍,而來我遼西?
公孫瓚有諸多的缺點,註定了他適合馬上打天下,不適合統御一方的主,放太平年間,或許是一位民族英雄,可惜是這愈加混亂的亂世。
再看向曹性,其不僅有公孫瓚一樣,並超越公孫瓚的對外功勳,更是禮賢下士,仁義、謙遜,且腦子裡還有着一千個公孫瓚加起來,都無法比擬的智慧。
再加上花足矣裝備萬人的錢財、物資,換回了自己,這份知遇之恩,雖萬死亦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