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二章 盟軍中計

皇甫嵩又篤定地說道:“既然堅守陳倉,已經毫無意義,平白使西涼軍得逞,日後夜長夢多,生出別的變故來也不難預料。那倒不如老夫率軍突然對之主動出擊!賊軍雖有糧草,但未必能猜測到我軍對之突襲。”

公孫瓚等將領均有些疑惑猶豫。孫堅一向剛烈,也有些退縮,說道:“大帥,末將認爲此恐不可行。西涼軍乃天下精銳,我軍多次戰敗於其手,營中士卒早就是對西涼軍成驚弓之鳥,逃營者不可勝數。這大帥您也知道。末將認爲,若彼早有防備,我等偷襲之不成,反被西州賊子得逞,那到時可如何是好?”

皇甫嵩一臉凝重地說道:“老夫豈不知西涼軍乃精銳?但我軍現今已經別無他法,除卻只有和西涼軍玉石俱焚這一條路,與劉範賊子拼個你死我活,我軍方有勝算。或許,西涼軍久不得戰,又陡然獲得軍糧,已生驕心,我軍若襲之,反收奇效。”

“大帥所言極是。”孫堅等將領都說道。

皇甫嵩說道:“傳令下去,命令曹孟德率領郿縣之軍回援陳倉,再命令袁本初派遣其五萬步卒回師陳倉,不得有誤!如有延期,則軍法從事!”

孫堅又說道:“大帥,郿縣乃我軍屯糧之地。若不派重兵把守,恐怕會讓劉範趁機偷襲,攫取我軍之糧草啊!到時候我軍缺糧,西涼軍更難戰勝。”

皇甫嵩搖搖頭,說道:“這一點老夫豈不知道?不過老夫早已料到,劉範絕不會去偷襲郿縣的。之所以老夫派遣曹操以重兵駐守郿縣,便是因爲劉範之前缺乏軍糧。爲求反敗爲勝,劉範極有可能襲擊郿縣,攫取我之軍糧。但現在劉範之軍糧充足,其偷襲郿縣之假設便不成立。對西涼軍來說,此時最重要的,就是整理軍心,修葺刀戈,擇機與我軍再戰。既然如此,曹操再不回軍陳倉,而使我軍力量分散,反而會給劉範逐個擊破的機會。倒不如集中兵力,可與劉範賊子決一死戰,方爲上策。”

公孫瓚說道:“既然如此,那大帥又爲何撤回袁紹部?袁紹對大散關日夜強攻,殺得其關上不過只剩下數千人而已。假以時日,袁紹必可攻克大散關。此關一下,劉範也是不敗自敗,大帥何召回其軍?”

皇甫嵩又搖搖頭,說道:“公孫將軍還是太過年輕。老夫說過,分兵過多,會使我軍陷入被逐個擊破之險。若不集中兵力在陳倉城中,待劉範又再次大敗我軍在陳倉,便可順勢南下,就解救大散關之圍。且駐守大散關之賊將文聘,頗有守城守關之能,以一萬弱旅,將袁紹之二十萬大軍擋在關下長達兩月之久,甚至還機緣巧合地俘獲我軍數萬士兵。可見,袁紹之能不如文聘,不可能在劉范進擊陳倉城之前攻下大散關。既然大散關之下不可奢望,還不如集中優勢兵力,與劉範西涼軍主力決戰,不給西涼軍逐個擊破的機會。”

公孫瓚嘆了口氣,退了回去。於是,再無人反對後,皇甫嵩就傳令給郿縣的曹操和大散關下的袁紹,命令他們兩人都把自己的軍隊給撤回來。大散關和郿縣都距離陳倉城不遠,只不過幾十裡的距離。很快,曹操和袁紹都接到了皇甫嵩的回師命令。曹操看罷命令,疑惑不解。曹操仍然對於盧植再次送糧來而感到十分疑惑,因爲他認定劉範一定沒有了軍糧,而且涼州如此貧瘠,僅僅有北地郡也就是後世的寧夏平原比較肥沃,不可能再給劉範提供軍糧。但皇甫嵩等人卻親眼所見,見到西涼軍又補充了一大批軍糧,不可能是假的,這讓曹操很矛盾。思前想後,曹操仍舊選擇了聽從皇甫嵩的命令,撤軍從郿縣回到陳倉城,只在郿縣留下一千多老弱殘兵駐守。這一邊,袁紹也接到了皇甫嵩的命令,感到氣餒不已。袁紹之軍強攻了大散關兩個月,除了開始時讓文聘以各種計策,數次打敗,但他後來也照貓畫虎,用分批攻關的方法,逐漸有大隊的郡國兵殺到大散關上去。但不知西涼軍爲何能如此驍勇,儘管兵力遠遠不如他之郡國兵,但西涼軍在文聘的指揮下,不論多困難,都能克服困難,每次都能將郡國兵殺退下關。袁紹知道,皇甫嵩之所以命令他回師,其實也是埋怨他兩個月不能攻下大散關。若不是看在他四世三公的家世,就憑他作戰不利,甚至在地道中讓文聘生俘那麼多官軍,皇甫嵩就足夠把他軍法從事了。這就讓袁紹有些忌憚,他本就作戰不利,如果再不聽皇甫嵩的軍令,必定會激怒皇甫嵩。於是,袁紹也不得不率領僅剩的十二萬大軍向北撤退。

錦衣衛遍佈整個戰場,很快就偵查到了盟軍的動向,將情報傳回了西涼軍大營。劉範興奮不已,認爲一舉擊敗盟軍的時候的到了。於是召集所有的大將和謀士,商議明日開戰。劉範將郭嘉的計策告知衆人,衆人果皆拜服。等衆人安定,便是佈置劉範說道:“將軍張遼、閻行、徐榮、馬岱何在?”

“末將在!”第一個就被叫到的張遼,抱拳拱手,一步踏出武將隊列,雖一臉的嚴肅,但心裡卻樂開了花。張遼心想,第一個被劉範喚出的,必定是要委以重任的。

劉範說道:“依長史之計,孤命你等四將,領五萬鐵騎,偷襲郿縣!”

“喏!”張遼欣喜不已,劉範的安排果然印證了他的猜想。

郭嘉說道:“郿縣中囤積有盟軍糧秣,文遠將軍可盡運回來,不要留一粒糧秣給盟軍。若盟軍派援兵來救,事又急迫,將軍可將之焚燬。”

張遼說道:“大王與長史請放心,末將必定奪回糧秣!”

劉範說道:“將軍黃忠、魏延何在?”

“末將在!”黃忠也站出來,抱拳拱手,聲若洪鐘。

第七百二十二章 新政之行(上)第一百五十六章 巨大轟動第五百七十一章 臨幸南門第九百零四章 諡號爲靈第八百零一章 落下帷幕第七百九十一章 羅馬軍團第二百七十四章 威震華夏第七百七十八章 發現鐵礦第八百三十三章 守營不出第四百一十二章 兵不血刃第一百三十三章 梟雄臣服第八百八十五章 調包良策第三百四十章 痛罵奸賊第二百三十八章 家的溫馨第五百四十六章 突遭伏擊第七百七十九章 處置鐵礦第七百九十章 羅馬帝國第二百零七章第八百九十八章 劉宏之死第八百五十三章 再次慘敗第八百三十九章 戰後繳獲第六百七十五章 兩城又下第四百五十三章 陣前動員第八百六十章 爭執又起第三百二十四章 州牧刺史第三百零三章 贖金之爭第八百零二章 報中端倪第一百七十五章 力量對比第七百五十五章 圖窮匕見第一百七十二章 駟馬難追第四百六十八章 拉攏文良第四百五十六章 營寨見破第七百七十四章 夜潛行宮第五百八十一章 誅殺宦官第三百二十一章 改制屯田第三十七章 梟雄來了第五百零七章 大勢已去第六百八十五章 無藥可救第一百一十二章 碰上叛軍第二百零五章 本初之妒第一百九十七章 決戰時刻第四百三十三章 火燒街亭第一百五十九章 擴軍十萬第三百三十三章 查缺補漏第三百一十九章 逃過一劫第三百六十五章 決絕果斷第一百一十三章 歷史重演第四百一十章 大難將至第四百八十八章 毀家紆難第三百零五章 流民利益第七百二十一章 稅改金改第六百五十九章 如夢如幻第七百四十七章 喜訊傳來第四百零六章 破除謠言第二百三十五章 家人團聚第兩百章 萬國衣冠第三百六十二章 黑山危機第六百五十八章 公主成擒第六十七章 甄家買馬第六百四十章 陣前誓師第五百三十五章 敗報兩至第六百九十三章 歸途所見第一百八十五章 實兵對抗第四百九十八章 貴山城下第七百五十三章 爲人父母第三百七十七章 賈詡破計第五百二十七章 西線告平第二百七十五章 烏孫陰謀第八百九十二章 密信傳遞(上)第七百四十五章 爭取之心第三百零八章 成王敗寇第七百零四章 慶典結束第四百零四章 夫復何求第八百九十六章 死前回憶第四百一十四章 兩線作戰第八百零八章 對策長秋第二十九章 現出原形第十四章 火燒黃巾軍第八百三十二章 告一段落第五百六十九章 亂成一團第四百八十七章 斷糧之險第三百六十七章 賈龍鷹揚第六百一十七章 它乾問策第八十四章 鎮北軍首戰第三百六十五章 決絕果斷第九百零六章 演習結束第八十五章 忠奸不分第一百六十五章 情報機構第九十九章 妻妾成羣第八百九十三章 密信傳遞(下)第五百三十八章 大敗又至第五十八章 鳳欲求凰第五百二十七章 西線告平第五十七章 昭姬評詩第三百五十五章 神醫東來第二百四十六章 確認擴軍第八百九十七章 大限將至第八百八十六章 縝密設謀第一百四十九章 重大發明第九十三章 回京受賞